簡介
種中文名:白背鵝掌柴種拉丁名:Schefflera hypoleuca (Kurz) Harms
地理分布:產於雲南東南部和南部。
毒 性:小鼠腹腔注射皮的甲醇提取物1000mg/kg,出現四肢無力、行走困難,部分死亡;注射氯仿提取物600mg/kg,部分死亡[A-25]
屬中文名:鵝掌柴屬
屬拉丁名:Schefflera
科中文名:五加科
科拉丁名:Araliaceae
分布
本科約80屬900多種,廣布於熱帶至溫帶地區。我國有22屬160餘種,除新疆外,分布幾遍全國,主產西南。本科有毒植物較少,僅常春藤、廣東榴木和袍木有小毒。主要有毒成分是皂甙。本科植物人參(PanaxginsengC.A.Mey)、三七[P.Notoginseng(Burk.)P.H.Chen]是名貴藥材,五加皮(細柱五加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W.W.Smith的根皮)、通草(通脫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的莖髓)是常用中藥。
用途
近年對五加屬植物刺五加(A.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研究較多,並已廣泛套用於臨床。洋常春藤(HederahelixL.)為歐洲常見觀賞植物,漿果可引起兒童中毒,症狀有麻醉、腹瀉、嘔吐、昏迷、呼吸困難等。葉、果和種子含主要有毒成分為三萜皂甙常春藤皂甙(α,β—hederin)和常春藤皂甙A,B,C(hederasaponinA,B,C),甙元為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9—5)或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1-4]。大鼠靜脈注射常春藤甙LD50為13mg/kg,口服大於100mg/k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