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溪街村

白溪街村

白溪街村位於樂清縣東北部,雁盪山東麓入口處,瀕臨樂清灣。104國道線貫穿境內,支路接雁盪山風景區。白溪溪水源出雁盪山東谷,經村區北部入海,白溪街村因溪而得名。地屬溪流沖積平原。村西有山,形如巨獅蹲伏,名獅子山,屬雁盪山脈分支。水路從澤前埠出海可至玉環、溫嶺、溫州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白溪街村白溪街村迎親隊
白溪街村位於樂清縣東北部,雁盪山東麓入口處,瀕臨樂清灣。北宋時,這裡設有白溪驛,為浙閩驛路設在樂清縣境的四驛之一。元代以後,村名又稱黃山頭,在驛路上建黃山鋪。明清時期屬山門鄉,民國時期為白溪鎮上街、下街二保。1949年後稱白溪街村。為白溪人民公社駐地。1992年屬雁盪鎮。白溪街村人口,1949年有238戶、943人;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為670戶、3363人。有黃、金、許、楊、吳、林、施等姓氏。

歷史沿革

白溪街市始於北宋。當時在白溪驛附近設有村店,鄰近農民農副產品拿到這裡進行交易,逐漸形成街市。宋大中祥符年間,張君房編撰的《雲笈七籤》中有“仙磕山,近白溪草市”的記載。南宋紹興年間,知縣袁采《雁山圖序》中有“白溪,溪上有路通白溪驛”的記載;王十朋有《過白溪》詩。其後,驛遷白箬嶺北,稱嶺店驛。但這裡仍為南北通道。曆元至明,街道上的商店和作坊進一步發展,市面漸趨繁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施元孚纂《雁山志》載:“白溪市村有街,與芙蓉、大荊分日為市。舊有驛路。出木綿、白薴、烏桕,最饒。”《(道光)樂清縣誌》:“白溪市: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九日市。”後來相承全年日日集市。民間有“大荊三六九,白溪日日有”之諺。每天上午以銷售水產品為主的早市,稱之為“賣早鮮”。又在年節之前增闢3天旺市,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二十五、三十(小月二十九日)為市期,稱為“隆冬市”。隆冬市萬人上街,道路常為之阻塞。貨物銷售量極大,其中箬葉(包粽子用)、紅蘿蔔、盤菜、荸薺、甘蔗、花生、糕餅、米麵、南北貨等都極為暢銷。商販有來自永嘉黃岩、溫嶺、玉環及樂清縣鄰區各地的。自1934年建成杭溫公路,設白溪車站並築支路通雁盪山時起,雁盪山東邊的出入口從原謝公嶺改為從白溪車站出入,白溪開始成為雁盪山的東大門。於是更促進了白溪市場的發展。

旅遊資源

1949年後,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白溪市場日益興旺。1952年在村區建立白溪鎮供銷合作社,其社員和代銷店遍及四鄉鎮的29個村。1959年以後,雁盪山招待所旅館、飲食店等服務行業相繼開辦,旅客增多。所需蔬菜和水產品之類,大多依靠白溪市場供應。80年代以後,雁盪山旅遊服務行業蓬勃發展,白溪市場更加繁榮。

經濟建設

白溪街村白溪街村購年貨
商業發展
市場上商品繁多,海水產品魚、、貝類大多來自沿海及海島的10多個村,蔬菜和瓜果多來自附近的幾個生產基地。還有數個村從事飼養雞鴨和鵪鶉及養殖淡水魚類,產品多由街市經銷。其中縊蟶、花蚶牡蠣蛤蜊、蝤蛑、彈塗、蝦等海水產品素以鮮美名聞四鄉,年上市量約300噸。自1985年始,對市場布局作了必要調整,對街道作了擴建和修建:將原公路過村的一段長1600米的路面改建為街道,稱溪南路、人民路(公路改線從獅山東麓通過),並建成白溪大橋和附近的白箬、朴頭二嶺隧道;加寬了白溪至雁盪的公路專線,鋪以條石路面。修整白溪舊街道,鋪以水泥路面,作為建成區的步行街道;又增闢新街道區;修築至澤前埠等處四條鄉村道路,形成道路輻射網。同時,開闢和劃分了市場貿易區,設立蔬菜、魚鮮、鹹貨、糧食、肉類禽蛋、小百貨、竹木、小豬(1979年定為二、五、八日)等市場,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商業服務體系。街上商店從原來數十家增至300多家。上市人數平均每日約3000~5000人次。年成交額在億元以上,其中供應雁盪山風景區旅遊服務行業的蔬菜、海水產品及蛋品肉類約占整個市場銷售量的30%。
工業發展
白溪街以前只有竹木、打鐵、裁縫等手工業。1929年開始有麻帽編織。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有針織和機器碾米。1971年街上通照明和生產用電後,工業有了發展。主要有五金、電器、輕紡、旅遊、食品、機件修配、鋸木、建築、服裝印刷、制草紙、冷飲、禽蛋加工以及交通運輸等村辦或鎮辦企業和個體股份企業,總產值約1000萬元。1985年,黃筱雲創辦雁盪山繡衣廠,生產各式機繡服裝,花色美觀、款式新穎,年產值達300萬元。此外,還有萬里斯花邊和花巾,遠銷國內外。
農業發展
村有耕地552畝,種植水稻番薯和麥類。產量逐年提高。1961年插連作稻,達到早稻晚稻。1965年畝產超《農業發展綱要》。1971年春,村民興修水利,築渠道長3500米,安置電動機引水灌田,使山前塘等處數百畝農田連年豐收。1978年開始種植雜交秈稻,畝產605公斤。現畝產為650公斤。

文教事業

文教事業較發達,清光緒年間,有武舉人黃河清舉義旗進行反洋教鬥爭。民國初年,村中建有鄉立初等國小和耶穌教堂辦的日新國小。1926年創辦白溪獅山國小,後發展為鎮中心國小。1993全村在校小學生220人,國中生120人,高中生30人。有村辦電影隊。村民家庭有電視機已很普遍。有村醫院1所,藥鋪、門診所及中草藥店攤各數家,獸醫站1所。機關單位有:農業銀行、工商所、財稅所、派出所、糧管所、供銷社、食品站、郵電支局等。

人文景觀

村西有古驛路遺址。從白箬嶺達芙蓉鎮,路以石砌成,寬2米。村北白箬嶺有“浙閩通衢”石額,為驛路遺蹟,年代未詳。路廊中石柱上有鹹豐五年題刻的“此中大有佳處,這裡即是名山”聯句。
中國共產黨於1938年7月在白溪街村發展組織,建立農村黨支部。50年代初有黨員8人,90年代為20人。黨組織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起了積極的作用。現定為縣革命老區村。

基礎設施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改善居住環境提供了資金支持。白溪街村自籌資金建成生態淨化池,解決了菜場附近生活污水污染環境的問題,從池子裡處理過的水可直接排放。 白溪街村沿街兩旁擺設盆景,市場門口栽種榕樹,3米多寬的綠化帶一路從溪濱南路延伸到獅山公園山腳。獅山公園有2000多平方米,是一個文體娛樂中心。2005年底,村民可以從山腳沿著游步道,來到鋪滿鵝卵石的健身公園鍛鍊;3個涼亭在獅子山上“落戶”,供遊人歇腳、聊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