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無毛。卷鬚總狀5-8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卷鬚頂端嫩時膨大呈圓珠形,後遇附著物擴大呈吸盤狀。兩型葉,著生在短枝上常為3小葉,較小的單葉常著生在長枝上,葉為單葉者葉片卵圓形,長3-7厘米,寬2-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微心形,邊緣有4-5個細牙齒,3小葉者,中央小葉長橢圓形,長6-21厘米,寬3-8厘米,最寬處在近中部,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在中部以上有3-8個細牙齒,側生小葉卵橢圓形,長5.5-19厘米,寬3-7.5厘米,最寬處在下部,頂端漸尖,基部極不對稱,近圓形,外側邊緣有5-8個細牙齒,內側邊緣鋸齒狀;單葉有基出脈3-5,中央脈有側脈2-3對,3小葉者小葉有側脈5-6對,網脈兩面微突出,無毛;葉柄長5-20厘米,中央小葉有短柄,長0.3-1厘米,側小葉無柄,完全無毛。花序假頂生於短枝頂端,基部有分枝,主軸不明顯,形成多歧聚傘花序,長3-12厘米;花序梗長0-3厘米,無毛;小苞片卵形,長1.5-2毫米,寬1-2毫米,頂端急尖,無毛;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蕾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呈波狀或近全緣,外面無毛;花瓣4,倒卵橢圓形,高1.5-2.7毫米,無毛;雄蕊5,花絲長0.4-0.9毫米,下部略寬,花葯黃色,橢圓形或卵橢圓形,長0.7-1.5毫米;花盤不明顯;子房近球形,花柱短,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近球形,直徑0.8-1厘米,成熟時紫黑色,有種子1-4顆;種子倒卵形,頂端近圓形,基部急尖,種臍在背面近中部呈圓形,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種子基部向上斜展達種子頂端。花期5-7月,果期7-11月。
生長習性
生山崖陡壁、山坡或山谷林中或灌叢岩石縫中,海拔200-3800米。
本種研究
本種自法國植物學家Gagnep.(1911)發表以來,國內外學者均未進一步研究其模式標本而將其定為Parthenocissusheterophylla(Bl.)Merr.,甚至Gagnepain本人同年(1911)在《華西植物志略》(Sarg.Pl.Wils.1911)和《印度支那植物志補編》(Suppl.Fl.Gen.Indo-Chine.1950)上,均誤定為該種,但本種以其卷鬚頂端嫩時膨大呈圓珠形,老後卷鬚不伸長,葉明顯兩型,即長枝上為單葉,短枝上為3小葉,為真正的異型葉種,花序分枝明顯退化,著生在顯著縮短的短枝上,花萼邊緣全緣,很不相同。P.heterophylla(Bl.)Merr.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爪哇,分布於馬來半島、泰國和印度,卷鬚嫩時頂端細尖而不膨大成圓珠形,後遇附著物才擴大成吸盤;通常為3小葉,在模式標本的花序上除3小葉外可見有個別單葉,這並非為一種異型葉的特徵,花序為典型的復二歧聚傘花序,傘房狀,花萼邊緣明顯5淺裂的這一特點不僅區別於本種,而且有別於本屬大多數種。本種卷鬚成熟後成圓盤狀吸著山崖石壁或林中樹木攀援到林冠上層,吸著能力很強,多橫向分枝,在秋季,葉色鮮紅,十分美麗,有極大的觀賞價值,在華中和華東一帶,可引入城市栽培,特別適宜用作城市垂直綠化。
葡萄科植物(一)
葡萄科,雙子葉植物,約12屬,700種,大部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7屬,約109種,南北均產之。藤本,常具與葉對生之卷鬚,稀為直立灌木;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小,兩性或單性,4-5數,通常排成聚傘花序;萼片分離或基部連合;花瓣與萼片同數,分離或有時帽狀粘合而整塊脫落;花盤環狀或分裂;雄蕊4-6,與花瓣對生;子房上位,2至多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漿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