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藍果蛇葡萄
拉丁文名:Ampelopsis inieri (Levl et Vant.) Rehd
海拔:200-3000
中國植物志:48(2):035
形態特徵:落葉木質藤本
最低海拔:600
最高海拔:1200
生境:山谷,溝邊,灌叢中
模式采自:湖北長陽
是否栽培:野生
分類信息
科信息:Vitaceae葡萄科
屬信息:Ampelopsis蛇葡萄屬
異名:AmpelopsismicansRehderVitisbodinieriH.Lév.etVaniotVitismicans(Rehder)Bean
別名:
白背酸藤大接骨丹過山龍見腫消藍果葡萄藍果野葡萄老鴉眼山葡萄閃光蛇葡萄上山龍蛇葡萄顯齒蛇葡萄洋葡萄
分類系統位置:
生物Vitae[三域系統]
真核域Eukarya[三域系統]
植物界Plantae[三域系統]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傳統系統]
木蘭綱Magnoliopsida[Cronquist系統]
薔薇亞綱Rosidae[Cronquist系統]
鼠李目Rhamnales[Cronquist系統]
葡萄科Vitaceae[Cronquist系統]
蛇葡萄屬Ampelopsis[Takhtajan系統的葡萄科Vitaceae]
藍果蛇葡萄Ampelopsisbodinieri[Takhtajan系統的葡萄科Vitaceae]
在相關分類系統中的位置:
1.Takhtajan系統的葡萄科Vitaceae
2.Hutchinson系統的葡萄科Vitaceae
3.FRPS系統的葡萄科Vitaceae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小枝無毛;卷鬚長約7厘米。葉為單葉;葉片紙質,寬卵形、三角形或五角狀卵形,長(4-)7-12(-16)厘米,寬(3.5-)6-9(-14)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淺心形、截狀心形或截形,稀深心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淺裂,邊緣有牙齒或小牙齒,兩面無毛或下面沿中脈有稀疏短毛,很快變無毛,下面綠白色,側脈4-5對;葉柄長1.4-5(-10)厘米,無毛。聚傘花序長2-10厘米,直徑1.5-4厘米,無毛或近無毛;苞片小,三角形;花無毛;花萼盤狀,直徑約2.2毫米;花瓣長約2.2毫米。漿果近球形,直徑5-9毫米。
生存環境
生山谷林中、灌叢中、溝邊,海拔一般在400-1300米之間,在雲南北部和四川西部達2400-2500米,在西藏察隅達3000米。
利用價值
果實可以釀酒,製成飲料,直接食用,還具有藥用價值及觀賞價值。 其藥用價值體現在其根能祛風除濕、散瘀止血,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血瘀崩漏、便血、跌打損傷。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
蛇葡萄屬葡萄科,約60種,分布於北美和亞洲,我國有9種,南北均產之,其中最常見的為蛇葡萄A. brevipedunculata(Maxim. )Trautv. 藤本;卷鬚分叉,頂端不擴大;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兩性,排成與葉對生的聚傘花序;花雜性;花萼不明顯;花瓣4—5,分離而擴展,逐片脫落;雄蕊短而與花瓣同數;花盤隆起,與子房合生;子房2室,有柔弱的花柱;果為一小漿果,有種子1—4顆。 |
葡萄科植物(一)
葡萄科,雙子葉植物,約12屬,700種,大部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7屬,約109種,南北均產之。藤本,常具與葉對生之卷鬚,稀為直立灌木;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小,兩性或單性,4-5數,通常排成聚傘花序;萼片分離或基部連合;花瓣與萼片同數,分離或有時帽狀粘合而整塊脫落;花盤環狀或分裂;雄蕊4-6,與花瓣對生;子房上位,2至多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漿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