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澱粉酶

異澱粉酶

異澱粉酶,是澱粉酶的一種。又稱糖化酶。能使澱粉和糖原水解成糊精、麥芽糖和葡萄糖的酶的總稱。能夠專一性分解澱粉類物質中α-1,6糖苷鍵。在植物中,如大米、蠶豆、馬鈴薯、麥芽和甜玉米等,均發現有異澱粉酶存在。微生物中能產生異澱粉酶的菌種非常廣泛,酵母、細菌、放線菌均能產生。因其來源不同,對底物作用的專一性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對各種分支低聚糖以及茁霉多糖的分解能力上。該酶已套用於以澱粉為原料的食品生產。單獨採用異澱粉酶,可使支鏈澱粉變為直鏈澱粉。與其他澱粉酶,如β-澱粉酶等配合使用,可使澱粉糖化完全,如用於啤酒釀造中的外加酶法糖化等。

分類

根據來源,有植物澱粉酶(如麥芽澱粉酶)和微生物澱粉酶(如細菌澱粉酶)兩類。根據作用,有α-澱粉酶(液化酶)和β-澱粉酶兩種。存在於動物的唾液、胰液、植物的胚芽和麴黴等中。套用於飴糖的生產和紡織品的脫漿等。

物理性質

淡黃色非晶形粉末或半透明的鱗片,微臭。在水中呈渾濁的溶液,在乙醚中幾乎不溶。久貯後糖化力即減弱,溶液熱至85℃以上即失去糖化力。如有酸或鹼存在時,糖化力亦減弱。

儲存保管

很難保存,如果要長時間的話,最好是配置高濃度的,然後放在零下20度以下的冰櫃裡面保存。

主要用途

澱粉酶是酶製劑中用途最廣、消費量最大的一種。主要用於麵包生產中的麵團改良(降低麵團粘度、加速發酵進程、增加糖含量、緩和麵包老化);嬰幼兒食品中穀類原料的預處理,啤酒製造中供糖化及分解未分解的澱粉;清酒生產中澱粉的液化和糖化;酒精工業中的糖化和分解未分解的澱粉;果汁加工中的澱粉分解和提高過濾速度;以及蔬菜加工、糖漿製造、飴糖生產、粉狀糊精、葡萄糖等加工製造。澱粉酶作為助消化藥,用於缺乏澱粉酶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症。作為飼料添加劑,能助消化,使動物體內澱粉變為糖,增加能量,提高飼料利用率。1980年全世界酶製劑的總產量約為10萬t,總計100多個品種,總產值為兩億多美元,其中澱粉酶和蛋白酶的產量約占總量的70-80%。我國1980年的酶製劑的產量約8000t。

製備方法

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 uar),米麴黴(ASP.oryzae uar,)、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uar,)木霉(Trichoderma roesei uar).等變種細菌、黴菌在適當條件下培養後,母液用噴霧乾燥或鹽析或加溶劑使酶沉澱等方法獲得成品。可催化澱粉中α-1,4-葡糖基及α-1,6-葡糖基進行加水分解而成為低分子物質的酶。計有α-澱粉酶、異澱粉酶、澱粉半異構酶、β-澱粉酶、葡糖澱粉酶極限糊精酶等。食品工業用澱粉主要是α-澱粉酶、β-澱粉酶(亦稱糖化澱粉酶)、葡糖澱粉酶。

參看資料

[1] 中國生物信息 http://www.biosino.org/
[2] 生物通 http://cjhg.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FFP3N01&dname=IGO9P01&xpos=4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