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田野研究(fieldstudy),又稱田野調查、參與性觀察,或實地研究(fieldresearch)等。
起源
起源可以追溯到對遠方島嶼的旅行與探險報告,從“研究”這一意義上來說,探險敘述的研究意味要強於旅行的“遊記”。
學術性的實地研究始於19世紀晚期的人類學研究。
發展
形成兩種主要的研究范型,其一是人種志研究,其二是常人方法論。
基本特徵
1、田野研究不是一種研究方法,而是一種研究范型。
2、田野研究基於自然主義,考察自然情境下的行為及其意義。
3、田野研究需要一定的時間限制,一般的觀點,認為田野研究在實地的時間最起碼應該在半年以上(Fetterman斷定6個月是真正的人種學研究的理想閾限。
4、與之相關,田野研究要求研究者首先進入成員的意義體系(先成為局內人),然後再回到局外人或研究者的角色。
5、田野研究與研究者的個人特徵相關度較高。
從總體上說,田野研究的基本特徵是:進入實地,通過成為“局內人”,在自然情境下,通過各種研究方法(如觀察、訪談等)、獲取第一手關於研究對象的整體性的資料。
基本工作
田野研究工作者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是:
①直接與被研究的人接觸,親身經歷實地環境下每日生活的過程;
②在保持分析性觀點,局外人的距離的同時,獲得局內人的觀點;
③整體性地(如整個單元、而是不片斷地)觀察事件,並重視社會場景的個別差異;
④理解田野環境下的成員並對他們發展出情感認同,而不是單單記錄冷冰凍的客觀事實;
⑤觀察持續進行的社會過程,而不去打擾、打斷甚或對其施加局外人的影響;
⑥不僅注意到文化的(為社會所認識到的、意識到的、說出來的),也注意到文化緘默的(較少被意識到的、內含的、沒有表達出來的)層面。
⑦除了要留意不尋常的狀況之外,觀察發生在自然狀態下的日常事件與每天的活動;
⑧隨環境的需要,靈活地運用各種不同的技術與人際技巧;
⑨面對高度的人情壓力、不確定性、道德上的進退維谷和曖昧不明的狀況;
⑩產生的資料多為長篇的書面筆記、圖表、地圖或圖片,以提供儘可能詳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