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維: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理性之維》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即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第二個發展階段中,自宋仁宗慶曆年間至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這段歷史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理性之維: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理性之維》共分為六個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展開論述:引言部分,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現狀作簡單概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點關注的問題,並對本論文所使用的概念範疇進行界定;緒論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流變、共同特徵進行概括性論述;上編,分章論述這一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徵;中編,分章論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徵;下編,專論朱熹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嘗試性總結;結語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價值及其對後來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簡單的總體評述。

作者簡介

范希春,文學博士,現就職於國家某研究單位。主要致力於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儒家思想史和當代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出版有《孔子本傳》、《毛澤東思想評傳(1939—1976)——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與探索》、《鄧小平思想評傳(1977—199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直面中國——當代中國難點問題透析》(主編)、《硬道理——南方談話回眸》(合著)等著作,發表《港台新儒學的轉向省察》、《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機構歷次重大改革比較研究》等論文。

編輯推薦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即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第二個發展階段中,自宋仁宗慶曆年間至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這段歷史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展開論述:引言部分,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現狀作簡單概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點關注的問題,並對本論文所使用的概念範疇進行界定;緒論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流變、共同特徵進行概括性論述;上編,分章論述這一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徵;中編,分章論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徵;下編,專論朱熹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嘗試性總結;結語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價值及其對後來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簡單的總體評述。

目錄

引言

緒論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發展概觀

第一節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宋初文道關係理論與平淡之美觀點的提出

一、宋初文道關係理論形成的文化動因--宋初右文政策的實行和士風的挺立

二、韓愈對宋代國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

三、梅堯臣、蘇舜欽關於平淡之美的提倡和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

第二節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發展與流變

一、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分化

二、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共同性

三、朱熹對宋代中期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合及初步總結

上編宋代中期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一章理性的首倡--周敦頤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一節周敦頤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文以載道”的真諦

一、文、道各有其特性--“文藝而道實”

二、文的審美屬性和獨立性--“美則愛,愛則傳”

三、文的旨歸--文以載道

第三節音樂美學思想--“淡而不傷、和而不淫”與“平情釋心”

一、禮先樂後的禮樂關係論

二、“淡而不傷”與“和而不淫”--音樂的審美境界

三、“平情”與“釋心”--音樂的審美作用

第四節愛蓮者的理性選擇--孔顏樂處思想與人格美的追求

一、孔顏樂處的審美意義

二、愛蓮者的審美追求--《愛蓮說》

第二章深化與提升-----邵雍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思考

第一節邵雍的哲學思想

第二節思維創造的哲學思考------觀物說

一、“以理觀物”------認識的正確法則

二、“因物則性”與“安樂消遙”------審美中的忘情盡性境界與修養論

第三節哲理性的超越------對文藝的哲學思考

一、對“理”的強調------“真勝則華去”

二、文藝審美中哲理性的形上追求------“煉意而得餘味”

第三章傳統的偏見――二程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固守和偏執

第一節二程文藝美學思想的基礎——哲學思想

第二節二程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

一、修辭立其誠

二、道本文末的思想

第三節二程對傳統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偏執--作文害道

第四節作者修養論――"英氣害事"與"溫潤含蓄"之境的追求

中編宋代中期文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四章融匯與調和――歐陽修對儒家傳統文藝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第一節"道勝文不難而至"的道統論

第二節"詩窮而後工"與創作主體修養論

第三節"文簡而意深"、"筆簡而意足"----對簡遠境界的追求

第四節"不害情性"、"靜中之樂"與"聊佐清歡"的觀點

第五章豐富與多元——蘇軾對儒家傳統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和疏離

第一節儒家傳統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有補於國的文藝用世觀

第二節"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和"寄至味於淡泊"的審美主張

第三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對"意"境的追求

第四節"文理自然"與"蕭散簡遠"的美學追求

第五節性命自得與審美自由

第六章發現與創新——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一節溫柔敦厚的詩旨觀

第二節對韻的強調和推展

第三節"平淡而山高水深"------對"遠"境的審美追求

第四節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共同性

下編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合

第七章繼承與綜合――朱熹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初步總結

第一節朱熹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文道為一論

一、朱熹的文道範疇論

二、文從道中流出

三、文道一也

第三節情理統一論

一、朱熹對情性的理解和對情理在哲學意義上的關係界定

二、創作與鑑賞過程中的審美心態——“心虛理明”

三、感物道情

四、情理合一

第四節審美境界論——蕭散閒淡、清新高遠和氣象渾成

一、蕭散閒淡

二、清新高遠

三、氣象渾成

結語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特質

第一節重理尚意的哲學本色

一、重理

二、尚意

第二節平淡自然、蕭散簡遠的審美追求

一、平淡自然

二、蕭散簡遠

第三節形上的追求--建立在真、善、樂、美合一基礎上的審美自由境界

一、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的真理性追求

二、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善的追求

三、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樂(適)的追求--審美自由

第四節餘論

引用及參考書目

後記

……

文摘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盤層頂上,人在半空行。水色雲含白,禽聲谷應清。天風拂襟袖,縹緲覺身輕。[52]

這些詩和程顥對周敦頤的描述,都說明了周敦頤的一種人生態度。可以說,周敦頤的孔顏樂處指的是一種人生態度--追求道樂合一的精神境界,後來的理學家如程頤便從理論上給予了解釋,他認為:“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在人與天地的互動關係中,人達於精神自由的境界。而周敦頤這種對道樂合一的追求,在精神境界方面又與其主靜的理念相通。前面說過,周敦頤的主靜說所強調的“靜”,既是完成道德修養的方式途徑,也是一種自在的精神境界。道樂合一的境界與靜的境界,二者又有重合之處,共同形成了一種人生的審美態度和審美境界,儒家學派所倡導的審美中的理性精神,由此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更為完善的理論支持。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和席勒都主張,人類實現心靈自由的唯一途徑和標誌就是審美。周敦頤的孔顏樂處,可以說與之有共通之處;只是周敦頤的這一主張,更多了些性、情的美學意蘊。

自周敦頤之後,理學家對孔顏樂處的審美意義,格外重視,從未間斷。理學家們並沒有局限於安貧樂道這樣一個層次,而是將孔顏樂處當作他們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和人生審美的最高境界。無論是程朱一系,還是陸九淵一系,乃至事功派的陳亮、葉適等人,都如此。程顥對孔顏樂處的理解是“仁者渾然,與天地同體”的心靈境界;程頤則提出了“敬則自然和樂”的思想;孔顏樂處的意義就在於“理與己一”的大樂境界。程顥還專門作了《顏樂亭銘》,其銘云:“清泉澤物,佳木成蔭。載基載落,亭日顏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