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20世紀的建築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審視,1980年問世以來便受到廣泛讚譽,從而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1985年本書再版時,作者對其進行了修訂,並增添了新的內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充,補充了最新的內容,並對當前特別重要的領域和論點進行了考察。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經過重新審訂和擴充。本書資料翔實,涵蓋了自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主要的建築思潮及流派、建築師及代表作;豐富而精緻的圖片,令本書的閱讀更加直觀;客觀而精到的論述,使現代建築發展中紛繁複雜的線索變得清晰可循,建築及建築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貫穿始終,建築與音樂、繪畫、哲學的內在聯繫也更可感知。
作者簡介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1930年生,建築師、建築史家及評論家,曾作為一名建築師在倫敦AA(建築協會)建築學院接受培訓,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研究生院威爾講席教授。他曾任教於本學科內許多一流的院校,其中包括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蘇黎世ETH學院,阿姆斯特丹伯拉傑學院(Berlage Institute),洛桑EPFL及維吉尼亞大學。他寫有大量關於現當代建築的論著,並從1986-1990年擔任由密斯·凡·德·羅基金會贊助的位於巴塞隆納的EEC歐洲建築獎評審會主席。目錄
第三版序前言
第一篇 文化的發展與先導的技術 1750--1939年
1 文化的變芝:新古典主義建築 1750--1900年
2 領土的變革:城市的發展 1800--1909年
3 技術的變革:結構工程學 1775--1939年
第二篇 一部批判的歷史 1836--1967年
1 來自烏有鄉的新聞:英國 1836--1924年
2 阿德勒與沙利文:大禮堂與高層建築 1886--1895年
3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與草原的神話 1890--1916年
4 結構理性主義與維奧萊—勒—杜克的影響,高迪、奧爾塔、吉馬爾與伯爾拉赫 1880--1910年
5 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與格拉斯哥學派 1896--1916年
6 神聖之泉:華格納、奧爾布列希與霍夫曼 1886--1916年
7 安東尼奧·聖伊利亞與未來主義建築 1909--1914年
8 阿道夫·洛斯與文化的危機 1896--931年
9 亨利·凡·德·費爾德與移情的抽象 1895--914年
10 托尼·加尼爾與工業城市 1899--1918年
11 奧古斯特·佩雷:古典理性主義的演變 1899--1925年
12 德意志製造聯盟 1898--1927年
13 玻璃鏈:歐洲的建築表現主義 1910--1925年
14 包浩斯:一種思想的沿革 1919--1932年
15 新客觀性:德國、荷蘭與瑞士 1923--1933年
16 風格派:新造型主義的形成與解體 1917--1931年
17 勒·柯布西耶與新精神 1907--1931年
18 密斯·凡·德·羅與事實的意義 1921--1933年
19 新集合性:蘇聯的藝術與建築 1918--1932年
28 勒·柯布西耶與光輝的城市 1928--1946年
21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與消失中的城市 1929--1963年
22 阿爾瓦·阿爾托與北歐的傳統:民族浪漫主義與多立克理性 1895--1957年
23 朱塞普·特拉尼與義大利理性主義 1926--1943年
24 建築與國家:意識形態及其表現 1914--1943年
25 勒·柯布西耶與鄉土風格的紀念性化 1930--1960年
26 密斯·凡·德·羅與技術的紀念性化 1933--1967年
27 新政的晦蝕:布克明斯特·富勒、菲利普·詹森與路易·康 1934--1964年
第三篇 批判性的評價以及向現在的延伸 1925--1991年
1 國際風格:主題及各種變體 1925--1965年
2 新野性主義與福利國家的建築:英國 1949--1959年
3 意識形態的變遷:CIAM、十人小組、批判與反批判 1928--1968年
4 場所、生產與布景術:1962年以來的國際理論及實踐
5 批判的地域主義:現代建築與文化認同
6 世界建築與反思性實踐
作者致謝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