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湜

王南湜

王南湜,陝西鳳翔人,生於1953年7月。1976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從事過一段時間技術工作後,改修哲學,1986年於中央黨校理論部獲哲學碩士學位,1989年於南開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會常務理事。1998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99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獲寶鋼教育獎,2007年獲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優秀教師稱號。

基本信息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

碩士生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研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專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專題

博士生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研讀

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

主要著述

專著

1.人類活動論導引,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2.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社會哲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復調文化時代的來臨,(合著,第1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後主體性哲學的視域,(合著,第1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6. 追尋哲學的精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7. 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合著,第1作者),英文版,Canut國際出版社,2011年;土耳其文版,土耳其Kalkedon出版社,2011年。
8. 辯證法:從理論邏輯到實踐智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9. 中國哲學精神重建之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10.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律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譯著

1.馬克思主義與哲學(柯爾施著),重慶出版社1989年。

2.知識與想像的起源(布朗勞斯基著),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論文

2015年:
001.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觀視野中的生態危機問題,《光明日報》2015年10月28日。
002 當代中國的哲學精神構建的前提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
003. 實踐唯物主義的源起、意義變異與面臨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年第4期。
004. 馬克思主義道德哲學何以可能? ,《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5期。
005. 解釋“時空壓縮”現象需要“空間轉向”嗎? 《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1期。
006. “類哲學”:價值世界的理論奠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1期。
007. 中國夢:重建中華民族的目的王國,《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1期。
008. 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人民日報》2015年1月5日。

2014年:
009.現代性的精神後果:西方與中國,《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期。
010.重估哲學教科書體系的意義——從啟蒙理性科學主義被納入之後果視角的考察,《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3期。
011.毛澤東的兩種哲學及其意蘊——從理論旨趣與實踐旨趣雙重視角的考察,《現代哲學》2014年第3期。
012.實踐唯物主義:一個開放的理論範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9月24日。
13. 馬克思哲學的近康德闡釋(上)——其意謂與必要性,《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4期;
《新華文摘》2015年第3期(轉載版更名為《馬克思哲學近康德闡釋的意義與限度》)。
014.馬克思哲學的近康德闡釋(下)——其可能性與限度,《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15年第3期(轉載版更名為《馬克思哲學近康德闡釋的意義與限度》)。
015.馬克思“歷史科學”的後黑格爾主義闡釋,《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016.法治國家思辨:在超驗與經驗之間,《理論探討》2014年第5期。
017.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雙重邏輯及其意蘊,《哲學研究》2014年第9期。
018.政治經濟學批判起點上的人本邏輯和科學邏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一種後黑格爾主義闡釋,《哲學動態》2014年第9期。

2013年:
019.理論智慧的實踐意義,《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新華文摘》2013年第11期。
020.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何以可能——一個基於文化之雙層結構視域的考察,《江海學刊》2013年第1期。
021.理論與實踐的多重關係或理論的多重用途析論——一個基於馬克思哲學在中國早期發展歷程的考察,《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1期。
022.馬克思會如何回應鮑德里亞的批判——對於鮑德里亞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2期。
023.決定論、自由與規範——價值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視域,《哲學研究》2013年第4期。
024.“居中”的跨越性批判——柄谷行人關於馬克思的“視差之見”,《哲學動態》2013年第6期。
025. 馬克思哲學中兩種邏輯間的張力及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1期;
《新華文摘》,2014年第6期。

2012年:
026.改變世界的哲學何以可能(上)——從馬克思到後馬克思主義,《學術月刊》2012年第1期。
027.改變世界的哲學何以可能(下)——一個基於行動者與旁觀者雙重視角的構想,《學術月刊》2012年第2期。
028.能切中現實生活的政治哲學何以可能——一項基於行動者與旁觀者對比視角的考察《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3期。
029.現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三個核心問題——一種基於回歸馬克思實踐哲學範式的考察,《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
030.剩餘價值、全球化與資本主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
031.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內在張力的意識及其意蘊,《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4期。
032.我們心中的糾結:走近還是超離盧卡奇,《哲學動態》2012年第12期。

2011年:
033.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範式轉換研究析論,《學術研究》2011年第1期;
《新華文摘》2011年第8期。
034. 走向批判的歷史科學,《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5期。
035. 中西思維方式比較視野中的毛澤東辯證法,《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11年第1期。
036.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意蘊析論,《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12年第3期。
037.文化自覺、自信、自強何以可能,《毛澤東對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第8期。
038.與望月清司“歷史理論”的相遇,《哲學動態》2011年第9期。
039.直面文化張力而行創新,《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2010年:
040.面向中國文化的實情: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必由之路,《江海學刊》2010年第1期。
041.認真對待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概念——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特徵的再理解,《哲學研究》2010年第1期。
042.重估毛澤東辯證法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從中西思維方式比較視角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043.論馬克思的方法論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6期。
044.實踐哲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9日。

2009年:
045.文化整合、文化融合與文化重建,《理論視野》2009年第1期。
046.以自身為主體,實現吸納性創造——談當代中國哲學家的使命,《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3月17日。
047.全球化時代生存邏輯與資本邏輯的博弈,《哲學研究》2009年第5期。
048. 我們能夠從康德哲學學些什麼?——一個並非康德主義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思考,《學海》2009年第6期。
049.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與哲學創新的可能空間,《光明日報》2009年11月10日。
050.歷史唯物主義何以可能——歷史唯物主義之“歷史”雙重意義的統一性,《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10年第5期。
051.從哲學教科書的三重功能看其內容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9月22日。
052. 從兩極到中介:理論創新的辯證法,《光明日報》2009年6月9日。
053.思想的經歷,《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3期。
054.社會時空問題的再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3期;
《新華文摘》2009年第13期。
055.社會主義:從理想性到現實性,《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期。

2008年:
05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精神家園,《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6日。
057.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中的歷史目的論批判,《社會科學》2008年第12期。
058.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幾個問題,《學習時報》2008年7月15日;《新華文摘》2008年第20期。
059.必要的張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界分問題(英文),《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8年第2期。
060.真理標準問題的再思考,《哲學研究》2008年第9期。
061.從實踐意圖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南開學報》2008年第4期。
062.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黑格爾主義批判,《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3期。
063.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從現實性到理想性,《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第1期。
064.《實踐論》的實踐哲學闡釋,《哲學動態》2008年第12期。

2007年:
065.馬克思哲學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實踐哲學,《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年第1期。
066.從理想性到現實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之路(合寫),《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067.簡論廣松涉的物象化理論及其擴展,《學術研究》2007年第5期。
068.當代中國“馬學”的一種自我理解,《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07年第17期。
069.馬克思的歷史概念,《哲學研究》2007年第10期。
070.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界分,《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071.盧卡奇與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黑格爾主義傳統,《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6期。

2006年:
072.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正義問題,《求是學刊》2006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5期。
073.我們可以在何種意義上談論歷史規律與人的能動作用,《學術月刊》2006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06年第19期。
074.走向實踐哲學之路,《學術月刊》2006年第5期。
07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哲學研究》2006年第9期。
076.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是一種現代政治哲學,《河北學刊》2006年第5期。
077.從理想國到法治國——現實性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何以可能,《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078.近代科學世界與主客體辯證法的興起,《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6期。

2005年:
079.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矛盾論》,《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080.辯證法與實踐智慧,《哲學動態》2005年第4期。
081.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082.《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分工與異化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
083.歷史唯物主義再理解(合寫),《河北學刊》2005年第5期。
084.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內在張力,《江海學刊》2005年第5期;
《新華文摘》2006年第2期。
085.論實踐作為哲學概念的理論意蘊(合寫),《學術月刊》2005年第12期。
086.理論與實踐關係的再思考,《浙江學刊》2005年第6期。

2004年:
087.馬克思的自由觀及其當代意義,《現代哲學》2004年第2期;
《新華文摘》,2004年第17期。
088.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看科學發展觀,《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3期。
089.形上學的遺產與實踐哲學的發展路向,(合寫),《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2期;
《新華文摘》2005年第14期。
090.論中西哲學對話的四種範式,《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7期。
091.實踐哲學視野中的辯證法問題,《光明日報》2004年8月31日。
092.實踐概念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合寫),《吉林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2003年:
093.交往方式的革命——網際網路的社會後果(合寫),《學術研究》2003年第5期。
094.實踐、藝術與自由,《哲學動態》2003年第6期。
095.一種個別性的實踐哲學,(合寫),《哲學研究》2003年第10期。
096.作為實踐智慧的辯證法,《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6期。

2002年:
097.重思國家與經濟的關係,《江海學刊》2002年第1期。
098.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重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層中國化,《南開學報》2002年第1期。
099.新的全球秩序何以可能,《河北學刊》2002年第4期。
100.本體論的三種形態與馬克思的本體論,《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101.君子當“同”則“同”,當“和”則“和”,《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102.文化“精神還鄉”的意蘊,(合寫),《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6期。
103.本體論的三種形態與馬克思的本體論,《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104.實踐觀的變遷與哲學的實踐轉向,《吉林大學學報》 2002年第6期;
《新華文摘》2003年第4期。
105.當代中國社會哲學研究評述,《光明日報》2002年8月6日。

2001年:
106.論全球化時代的價值趨同與價值多元,《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107.走向現代實踐哲學的理路,《開放時代》2001年第3期。
108.社會哲學研究什麼,《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09.馬克思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有意義的對話何以可能,《學術月刊》2001年第8期。
110.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論壇》2001年第5期。
111.回歸生活世界意味著什麼,《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
112.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三重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2000年:
113.哲學的分化:公域哲學與私域哲學,《江海學刊》2000年第1期;
《新華文摘》2000年第4期。
114.社會哲學何以可能,《學海》2000年第1期;
《新華文摘》2000年第7期。
115.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16.交往概念與哲學思維範式的轉換,《求是學刊》2000年第3期。
117.重建人類學思維範式,《哲學動態》2000年第7期。
118.範式轉換:從本體論、認識論到人類學,《南開學報》2000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2期。
119.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理路之檢視,《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新華文摘》,2001年第3期。

1999年:
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的理念,《南開教育論叢》1999年第3期。
120. 啟蒙及其超越,《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121.社會哲學:一個新的發展維度,《理論與現代化》1999年第4期。
122.論哲學思維的三種範式,《江海學刊》1999年第5期。
123.知識經濟時代的民族文化,《理論與現代化》 1999年第11期。
124.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現狀論評,《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9期。
125.重建親切的精神家園,《求是學刊》1999年第6期。
126. 社會哲學的反思三題,《北京郵電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998年:
127.探索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有效方式,《學術界》1998年第4期。
128.論道德生活的現代重建,《理論與現代化》1998年第8期。
129.論辯證法的三種形態,《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5期。

1997年:
130.論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的三個維度,《江海學刊》1997年第3期。
131. 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義利統一的層級分離性,《人文雜誌》1997年第3期。
132.復調化:世紀之交的文化景觀,《理論與現代化》1997年第4期。
133.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文科學教育的意義,《求是學刊》1997年第4期。
134. 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第5期。

1996年:
135.市場經濟與傳統文化之命運,《求是學刊》1996年第1期。
136.走向真實的主體,《長白論叢》1996年第4期。
137.從制度倫理看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理論與現代化》1996年第9期。
138.人能否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理論與現代化》1996年第10期。
139.認識論的文化視野,《人文雜誌》1996年第6期。
140.拯救傳統文化,“外王而內聖”之路是否更為可行?《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

1995年:
141.歷史合力論新探,《南開學報》1995年第3期。
142.論轉型社會的道德價值疏離化趨勢,《求索》1995年第5期。
14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三期發展與批判傳統的復興,《學術月刊》1995年第10期。
144.日常生活視野中的現代化圖景,《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145.市場經濟社會中文化人的位置,《當代學術信息》1995年第6期。
146.市場經濟與道德價值的疏離,《天府新論》1995年第6期。

1994年:
147. 21世紀中國哲學精神展望,《求是學刊》1994年第3期;
《新華文摘》1994年第7期。
148.探求公平與效率的具體關係,《哲學研究》1994年第6期。
149.論價值是人類存在規律的實現,《人文雜誌》1994年第4期。
150.傳統文化超前論——一種虛妄的文化回應模式,《學術交流》1994年第4期。
151.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運作方式,《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152.現代化與主體性思潮的起落,《理論與現代化》1994年第11期。

1993年:
153.科學進步、社會分工與人的發展,《天府新論》1993年第1期。
154.現代唯物主義:實踐性、辯證性、歷史性之統一,《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1期。
155.論自然必然性、歷史必然性與人的活動,《江海學刊》1993年第1期。
156.論哲學的精神,《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157.現實的個人: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匯合點,《求索》1993年第2期。
158.從經驗到實踐——對實踐唯物主義基礎的一個歷史考察,《理論與現代化》1993年第6期。
159.論交往與社會結構,《江漢論壇》1993年第7期。

1992年:
160.交往與主客體關係的社會歷史規定性,《哲學研究》1992年第4期。
161.中西辯證法的一種綜合,《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
162.論交往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主客體理論中的獨特作用,《人文雜誌》1992年第4期。
163.簡論人類精神生活,《求是學刊》1992年第4期;
《新華文摘》1992年第9期。
164.論機器思維的限度問題,《理論與現代化》1992年第7期。
165.發展哲學:思辨與現實的匯合,《學術研究動態》1992年第8期。
166.略論社會規律的歷史性,《社科信息》1992年第9期。
167.論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青海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
168.世界歷史進程的第三階段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
169.社會可否被視為主體,《哲學動態》1992年第12期。

1991年:
170.融合不能作為矛盾的一種解決方式嗎,《爭鳴》1991年第5期。

1990年:
171.馬克思唯物主義基本含義探析,《南開學報》1990年第1期。

1989年:
172.物質實踐一元論,《江海學刊》1989年第1期。

1988年:
173.中西辯證法的區別與融合,《晉陽學刊》1988年第2期。
174.論人的感性活動原則,《哲學研究》1988年第8期。

1986年:
175. 實踐的普遍性究竟是什麼? (合寫),《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第1期。
176.談物質第一性與實踐第一性的同一 ,《哲學動態》1986年第5期。

1985年:
177.認識過程的“四層次”“三階段”說,《爭鳴》1985年第3期。
178.反對主觀主義思想的中國特色和邏輯結構淺探,《毛澤東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

獲獎情況

學術成果獎

1.《交往與主客體關係的社會歷史規定性》(論文)1993年獲天津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獎青年佳作獎;
2.《人類活動論導引》(專著)1996年獲天津市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3.《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專著)2002年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4.《社會哲學》(專著)2002年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
5.《社會哲學》(專著)2004年獲天津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6.《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三重意蘊》(論文)2006年獲教育部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7.《後主體性哲學的視域》(專著,合著,第一作者)2006年獲天津市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其他獎項

1. 1996年獲天津市總工會授予的“八五”立功獎章;
2. 1998年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
3. 1999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4. 2002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5. 2007年獲天津市勞動模範稱號;
6. 2007年獲天津市優秀教師稱號;
7. 2009年獲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參與項目

1. 天津市八五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社會交往理論研究”;
2.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市場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3. 天津市九五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文化發展趨勢之研究”;
4. 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畫項目“社會公正問題研究”;
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層中國化問題研究”;
6. 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趨勢之研究”。
7.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特徵研究”;
8. 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中決定論與能動論的張力及其解決方式探討”;
9.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改變世界的哲學——歷史唯物主義新釋”;

學術兼職

教育部高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