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獻梁山觀禪師①
我昔初機學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真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②,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①觀禪師:即梁山觀禪師,約公元10世紀在世,籍貫、俗姓不詳。六祖慧能九世法嗣。出家後師事同安道丕禪師,住朗州(今湖南省常德)梁山,世稱“梁山緣觀”。
②秦時鏡:即秦鏡,據《西京雜記》卷三中記載,相傳秦始皇時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心的邪正。
往年我剛剛學道的時候沉迷不悟,踏遍萬水千山尋求佛門知己。
讀遍今古佛書最終也沒有領會,直接說出口無心體味反而更疑。
幸蒙禪師即時捧出了秦時寶鏡,照見父母尚未生下我時的形體。
如今開悟了我有什麼樣的收穫呢?夜間放走烏雞讓它帶雪而飛。
作品鑑賞
這是作者介紹自己修禪學道經過的一首詩。前四句是講開悟前的情況。他剛剛學道時,痴迷不悟,學而不得其法,苦悶、無奈之中,四處奔波,踏遍千山萬水尋求高僧指點,翻遍古今佛典,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本旨,直接從口中說出來,心中無法領會,反而使自己更加迷惑,由此可見學禪之難,如果不用心追求,沒有高師指點,很有可能枉費心機。後四句是說開悟以後的事情。粱山觀禪師為他捧出“秦時鏡”,照見自己在母體中未生時的形態,如同醍醐灌頂,豁然開朗,頓時醒悟。“我”未生時,在母體中為物;生下來以後,物變成“我”。物即是我,我即是物,作者從中體會到一種物非物、我非我的“無我之境”(王國維語)。頓悟之後,詩人過著一種閒適的生活:“夜放鳥雞帶雪飛。”綜觀全詩,前四句與後四甸形成鮮明對比,前四句用“迷”、“覓”、“難”、“疑”諸字,寫出自己痴迷不悟的狀態,後四句則充分表現出作者開悟後清靜平實、閒適恬淡的心理。
作者簡介
警玄(943~1027),宋代曹洞宗僧。湖北江夏人,俗姓張。禮金陵崇孝寺智通出家,後游化諸方,至湖南梁山參謁緣觀,承嗣其法。又繼湖北大陽山慧堅之法席。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為避國諱,改名警延,其後住大陽山。1027年(宋天聖五年)示寂,世壽八十五,法臘六十六。諡號“明安大師”。有大陽明安大師十八般妙語一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