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拉村

猛拉村

該行政村隸屬蒙自縣鳴鷲鎮,地處鳴鷲鎮南部邊,距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蒙自縣29公里。東鄰鳴鷲、楊柳河村委會相鄰,南與芷村接壤 ,北與大石板村委會為鄰 。轄猛拉大寨、小寨、麻栗坡等 7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43戶,有鄉村人口2436人,其中農業人口2436人,勞動力115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94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猛拉村猛拉村
全村國土面積 20.2 平方公里,海拔1700—2400米,年平均氣溫 14.4℃,年降水量1273.4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小麥、碗豆、白菜、三七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 2907畝,人均耕地1.29畝,林地29585.1畝。 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26.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73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578.29畝(其中:田1057.58畝,地8520.71畝),人均耕地4.25畝,主要種植玉米作物;擁有林地14716.9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52.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5畝,主要種植梨、李子、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1.4畝.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74戶通自來水,有6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2.7%)。有543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538戶,占農戶總數的9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5戶,占總數的93%,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5戶, 占總數的93%。
該村到鳴鷲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0輛,有農用運輸車35輛,拖拉機27輛,機車12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44畝,有效灌溉率為5.68%.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7戶;建有小水窖8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6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26.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09.27萬元,占總收入的61%;畜牧業收入287萬元,占總收入的2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08頭,肉牛199頭,肉羊92頭);林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0.4%;第二、三產業收入157.59萬元,占總收入的11.8%;工資性收入38.5萬元,占總收入的2.9%。農民人均純收入21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0人(占勞動力的15.5%),在省內務工17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52.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白菜、烤菸、三七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果、三七產業。

人口衛生

人口衛生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43戶,鄉村人口2436人,其中男性1443人,女性993人。其中農業人口2436人,勞動力1156人。該村以苗族、漢族為主(是苗族、漢族混居地),其中苗族905人,彝族4人,漢族1527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26人,參合率95.4%;享受低保9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22戶,占農戶總數的22.4%。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52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256人,距離鳴鷲鎮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6人,其中小學生211人,中學生45人。

村務公開

雲南省紅河蒙自縣鳴鷲鎮猛拉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2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9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00元(人均0.24元),一事一議籌勞50個(勞均0.058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鎮上代管,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布告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2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7人,少數民族黨員8人,其中男黨員40人、女黨員7人。
該村建有團總支 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23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
該村屬苗族、彝族混居地地方特色主要有:
彝族僕人山歌:深受人們喜愛,在生活、勞作之餘,觸景生情,自編自唱,曲目豐富,有想念的情哥、誹謗的山歌、抒發美好生活的勞作歌等。山歌作為僕人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紐帶橋樑。僕人山歌保持特有的古樸風格,已成為當地民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蘆笙舞: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為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舞蹈。蘆笙舞技藝以走步、踏步、蹲步、繞腳和身段的俯仰、擺、轉等主要動作。在內容和形式上較多保留了原始古樸的藝術特點。多以男子每人一個蘆笙逆時針方向圍圈邊吹邊跳,婦女則在外圍攜手上下甩動,踏步作伴舞。舞者人數不限,均隨一名領舞變換舞蹈,套路和節奏。舞蹈以走步、踏步、蹲步、繞腳為主要動作特點。 目前,蘆笙舞在苗族地區流行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鳴鷲花山節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初九,是苗族人民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幾天,苗族同胞們無論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盛裝趕往花山場地盡情愉樂。花山節原為苗族青年男女進行自由戀愛的節日,節日當天花山場上人山人海,主要進行鬥牛賽、爬花桿、蘆笙舞、男女采青對歌等活動項目。隨著形勢的發展,除保留原有的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鬥雞、斗羊、斗鳥、斗肢架等活動。

新農村建設

該村委會2010年建成黨員活動室一棟,室外還建有健身器材,另外還設有綠化。

發展重點

發展重點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飲水水質差,教學設施不完善,無垃圾處理堆放地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培育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