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猊
ㄋㄧˊ
〔狻~〕見“狻”。鄭碼:QMNR,U:730A,GBK:E2A5,五筆:QTVQ,
筆畫數:11,部首:犭,筆順編號:35332151135
詳細註解
猊ní〈名〉
(1)也稱“狻猊”,即獅子[lion]
微風不動金猊香。——陸游《大風登城》
(2)又如:猊座(佛教語。即獅子座);猊糖(製成獅形的糖);猊爐(雕成獅形的香爐)
猊Ní
The[狻猊]sees"
猊拼音:ní
部首:犭,部外筆畫:8,總筆畫:11;繁體部首:犬,部外筆畫:8,總筆畫:12
五筆86:QTVQ 五筆98:QTEQ 倉頡:KHHXU
筆順編號:35332151135 四角號碼:47212 UniCode:CJK統一漢字U+730A
字典釋義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猊
【廣韻】五稽切【集韻】硏奚切,??音倪。【廣韻】狻猊,師子屬。一走五百里。詳狻字注。【廣韻】亦作麑。
《辭海》
猊(ní倪)見“狻猊”
《漢語詞典》
猊1[níㄋㄧˊ]
[《廣韻》五稽切,平齊,疑。]
亦作“貎1”。
狻猊的省稱。獅子。唐牛上士《獅子賦》:“窮汗漫之大荒,當崑崙之南軸,鑠精剛之猛氣,產靈猊之獸族。”宋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手拊雛猊,目視瓜獻,甘芳之意,若達於面。”明徐渭《天目獅子岩》詩:“一岫插天目,宛爾怒猊獰。”明袁宏道《百六詩為丘大賦》之二:“決猊與怒蟒,無以喻吾嗔。”
【猊坐】見“猊座”。
【猊座】亦作“猊坐”。
佛教語。即獅子座。謂佛、菩薩所坐之處。亦謂高僧之座。據《大智度論》卷七謂:“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牀若地,皆名獅子座。”唐戴叔倫《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二:“猊坐翻蕭瑟,皋比喜接連。”元李孝光大欣《秋夜龍翔寺聯句》:“珠襦鏁玉柙,猊座涌寳龕。”參見“獅子座”。
【猊糖】製成獅形的糖。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逸文一》:“近世造糖,作狻猊形,號‘猊糖’。”明陶宗儀《輟耕錄·事物異名》:“猊糖,獅子乳糖也。”
【猊爐】雕成獅形的香爐。明倪元璐《皇極門頒歷作》詩:“鳳闕開彤旭,猊爐散紫煙。”
相關詞:
【狻猊】亦作“狻麑”。
1.獸名。獅子。《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註:“即師子也,出西域。”《穆天子傳》卷一:“狻猊囗野馬走五百里。”郭璞註:“狻猊,師子,亦食虎豹。”唐杜甫《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象》:“少時,有狻猊來,眾象皆伏。”2.指刻鏤成獅子狀的香爐。宋周必大《二老堂雜誌·大宴金獅子》:“香裊狻猊雜瑞煙,於彩仗雪殘鳷鵲。”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余德》:“金狻猊爇異香。”呂湛恩注引《香譜》:“香爐以塗金為狻猊之狀,空其中以燃香,使香自口出。”3.傳說中的一種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