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癲癇綜合症

特發性癲癇綜合徵(epilepsysyndrome)是一組症狀體徵組成的特定癲癇現象,不僅僅是癲癇發作類型特發性癲癇綜合徵(年齡依賴性起病)以往也稱之為“原發性癲癇”,系目前診斷技術尚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癲癇,這並不意味“無原因”,僅是尚未找到病原大多數具有單基因遺傳背景,確定致病基因及功能是探索癲癇綜合徵防治的基礎。

病因

目前認為特發性癲癇綜合徵大多數具有單基因遺傳背景。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benignfamilialneonmalconvulsion,BFNC)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存在遺傳異質性,20世紀80年代基因連鎖分析多個家系基因定位在20號染色體20q13.3,20世紀90年代證明一個墨西哥-美洲起源家系發病與8號染色體長臂連鎖將20q命名為EBN18q命名為EBN2家系研究表明,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基因定位於19號染色體短臂。

2、兒童良性中央顳區癲癇(benignrolanticepilepsyofchildhoodBRE)又稱具有中央-顳部棘波的良性兒童期癲癇(benignchildhoodepilepsywithcentro-temporalspike,BECTS)屬特發性部分性癲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3、兒童良性枕葉癲癇(benignoccipitallobusepilepsyofchildhood)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良性中央顳區癲癇的變異型。

4、兒童失神性癲癇(childhoodabsenceepilepsy)又稱為密集性癲癇(pyknolepsy),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外顯率不全占全部癲癇患者的5%~15%。

5、青少年失神性癲癇(juvenileabsenceepilepsy)與肌陣攣失神癲癇(myoclonicabsenceepilepsy)病因可能為異質性某些病例可能為遺傳性,有些可能是某種腦病的症狀。

6、青少年肌陣攣癲癇(juvenilemyoclonicepilepsy,JME)近年來對上百個JME家系調查發現,先證者同胞80%出現症狀,家系成員除表現JME,可有失神發作和GTCS等。115個JME家系基因連鎖分析發現相關基因與6號染色體短臂6p21.3緊密連鎖命名為EJM1提示本病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傾向。

發病機制

單基因或多基因遺傳均可引起癇性發作,已知150種以上少見的基因缺陷綜合徵表現癲癇大發作或肌陣攣發作其中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25種,如結節性硬化、神經纖維瘤病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約100種如家族性黑蒙性痴呆、類球狀細胞型腦白質營養不良等以及20餘種性染色體遺傳基因缺陷綜合徵。

臨床表現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benignfamilialneonmalconvulsions,BFNC)是特發性癲癇綜合徵,10%~14%的患兒可發展為成人癲癇。家系研究表明,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基因定位於19號染色體短臂。

新生兒出生後2~3天發病約6個月時停止發作,為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陣攣發作可伴呼吸暫停,多預後良好,不遺留後遺症無精神發育遲滯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多在生後3.5~12個月發病,主要表現局灶性發作EEG檢查常無特徵性改變。

2、兒童良性中央顳區癲癇又稱具有中央-顳部棘波的良性兒童期癲癇30%~40%的患兒同胞可有相同EEG異常約10%出現臨床發作,40%的近親有熱性驚厥。

(1)18個月~13歲發病5~10歲為發病高峰14~15歲停止發作男孩較多發作常見於入睡和醒前約70%僅在睡眠時發作,15%僅在清醒時發作,15%在清醒和睡眠時均發作如不經治療10%僅發作1次,70%數月或數年發作1次,20%發作頻繁,治療後發作顯著減少。

(2)典型發作表現:患兒從睡眠中醒來,一側口部感覺異常繼之同側口咽和面部陣攣性抽動常伴舌部僵硬感言語不能吞咽困難、流涎等但意識清楚發作持續1~2min。白天發作通常不泛化至全身,5歲以下兒童夜間發作常擴展到同側肢體偶可擴展為GTCS神經系統查體和神經影像學檢查正常EEG顯示對側中央及(或)顳區高波幅棘尖波,繼之以慢活動發作間期EEG可顯示一側或雙側中央區或中央顳區棘波發放為典型高波幅棘波睏倦和睡眠可誘發。

3、兒童良性枕葉癲癇也稱具有枕區陣發放電的兒童癲癇(childhoodepilepsywithoccipitalparoxysmaldischarge),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良性中央顳區癲癇的變異型。

(1)發病年齡15個月~17歲,多於4~8歲起病,男性患兒略多約1/3有癲癇家族史常為良性中央顳區癲癇(BRE)患者在清醒或熟睡時發作,入睡時最多閃光刺激或遊戲機可誘發。發作時先有視覺先兆包括視幻覺如閃光或亮點甚至看見蝴蝶、蜻蜓等物象;一過性視力喪失或視野中出現暗點全盲或偏盲等,視錯覺如視物顯大症視物顯小症或視物變形症等,也可同時出現2種或2種以上的先兆,患者意識清楚或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甚至意識喪失,隨後出現一側陣攣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如自動症也可擴展為GTCS。個別患者發作時出現語言障礙或其他感覺異常,30%的病例發作後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應注意與偏頭痛鑑別。

(2)發作期EEG可見一側或雙側枕區棘波快速發放發作間期為正常背景活動一側或雙側枕部和後顳部出現高波幅1.5~2.5Hz棘慢波或尖波發放,同步或不同步,睜眼時消失閉眼1~20s後重複出現過度換氣或閃光刺激很少誘發有時可見短程雙側同步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瀰漫性發作偶可見顳葉棘波30%~50%的患兒僅在入睡後EEG出現變化疑診本病而清醒EEG正常時可檢查睡眠EEG確診,但某些失神發作患兒發作間期也表現類似EEGMRI檢查正常。

4、覺醒時有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的癲癇(epilepsywithgeneralizedtonic-clonicseizureonawaking)是最常見的特發性全面性癲癇。本病有遺傳傾向,患者常有少年肌陣攣發作或失神發作史。多在10~20歲起病,占少年及成人癲癇27%~31%。90%發生於白天或夜間睡眠覺醒時,少數在睡眠鬆弛時發作,缺睡可誘發。EEG改變符合特發性全面性發作,對光刺激敏感。

5、兒童失神性癲癇(childhoodabsenceepilepsy)又稱為密集性癲癇(pyknolepsy)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外顯率不全,占全部癲癇患者的5%~15%。患兒6~7歲起病,女孩較多。表現頻繁失神發作每天數次至數十次,青春期可發生GTCS或失神發作減輕,極少數以失神發作持續狀態為惟一發作類型。EEG為雙側對稱同步3次/s棘慢波綜合(slowandspikewavesSSW)背景正常,過度換氣可誘發。

6、青少年失神性癲癇(juvenileabsenceepilepsy)在青春期發病失神發作頻率較低,發作時後退動作少見常伴覺醒時GTCS或肌陣攣發作EEG可見棘慢波頻率>3次/s患者對AEDs治療反應極好。

7、肌陣攣失神癲癇(myoclonicabsenceepilepsy)是罕見的癲癇綜合徵約占全部癲癇的0.5%~1.0%,85%的患兒是男性。被認為是特發性與症狀性癲癇的中間類型,病因可能為異質性,某些病例可能為遺傳性有些可能是某種腦病的症狀。

(1)起病年齡2~12歲發病高峰7歲,25%的病例有癲癇家族史40%的患者發病前智力不正常。特點是失神伴雙側肢體節律性抽動,發作頻繁每天數次,每次10~60s過度換氣可誘發睡眠早期也可發生。發作時意識障礙程度不等,輕者表現與人交談困難重者意識喪失。肌陣攣為肩和上、下肢抽動,也有面部(下頦及口部)肌抽動瞼肌抽動少見神經系統檢查多正常,患兒常伴或病前已有智力低下可有自主神經症狀如呼吸暫停及尿失禁。發作可持續至成年期有時自動終止。

(2)發作間期EEG背景波正常,雙側對稱同步3Hz棘慢波突發突止。EEG異常放電1s後肌電圖出現強直收縮多導記錄儀可準確記錄EEG與三角肌肌電圖同步異常診斷主要根據失神與肌陣攣發作同時存在的臨床特徵及EEG典型3Hz棘慢波。

8、青少年肌陣攣癲癇(juvenilemyoclonicepilepsy,JME)也稱前沖性小發作(impulsivepetitmal)肌陣攣發作(myoclonicseizures)是短暫的肌肉不隨意收縮可能代表一種癇性發作如嬰兒痙攣症或驚嚇或入睡後生理反應,或獨立的伴強直-陣攣發作的不自主運動近年來對上百個JME家系調查發現,提示本病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傾向。

(1)多在12~15歲發病,占小兒癲癇3%,成人癲癇10%以上,無性別差異患者可伴GTCS肌陣攣失神或失神發作等發作可由缺睡疲勞飲酒、睡醒閃光刺激或閉眼誘發晨起時尤易出現,表現雙前臂屈肌短暫急速收縮,對稱或不對稱不規則無節律陣攣可反覆發生,急速收縮累及下肢導致病人跌倒,患者意識保留,可感受到肌陣攣發作。多數患者發病2~3年後出現GTCS,有時發作之初即合併GTCS約1/3的患者有失神發作,成年期始終有出現另一類型發作的可能性。

(2)發作期EEG為同步廣泛多棘慢波發放,後出現一慢波;發作間期EEG可能正常或顯示3.5~6Hz多棘慢複合波。

診斷

診斷應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1、患者的發作性症狀是否為癲癇性的

患者就診時絕大多數是在發作間歇期,體格檢查無異常所見。因此診斷的依據根據病史,但患者於發作時除單純的部分性發作外多有意識喪失,難以自述病情。只能依靠目睹患者發作的親屬、或其他人敘述發作時的表現和整個發作過程包括當時的環境,發作時程,發作時的姿態、面色、聲音,有無肢體抽搐和其大致的順序,有無怪異行為和精神失常等。了解發作時有無意識喪失對診斷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非常關鍵其間接證據包括舌咬傷、尿失禁、可能發生的跌傷和醒後頭痛、肌痛等。但別人的敘述觀察常不夠細緻精確醫生如能目睹患者的發作,對診斷有決定性的作用癲癇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即發作性和重複性。發作性是突然發生,突然中止;重複性即有一次發作後,在一定的間隔後腦電圖現象突然開始,突然終止,在頻率、波形、波幅等方面不同於背景,而且突出於背景爆發的內容可以是高波幅慢波,高波幅快波甚至α波;也可以是癲癇樣波。但在常規腦電圖由於記錄時間有限(20~30min),在明確為癲癇的患者中僅20%~30%可以記錄到癲癇樣波或爆發,30%~40%為非特異性變化如慢波增多對癲癇的診斷無幫助尚有20%~30%腦電圖正常20世紀70年代以來套用於臨床的攜帶式腦電圖監測(TEEG)技術可以持續監測24h以上,可提高癲癇樣波或爆發的陽性率達80%以上尤其是錄像及腦電圖監測(TEEG-VR)可同時監測患者發作的情況及當時的腦電圖變化對癲癇的診斷鑑別診斷及分型均有重要意義。如對40例難治性癲癇的TEEG-VR監測發現47.5%過去分型有誤20%證明為混合型發作而非單一類型發作30%為精神性發作(癔症)而非癲癇。不但糾正了過去診斷的錯誤而且有助於提高療效。

2、發作類型

是否為特發性癲癇綜合徵,如能掌握各類型發作的特點通過仔細詢問病史,仔細分析大多數患者的發作類型的判斷並不困難。但確有少數患者其發作類型難以從病史得到明確的答案。TEEG-VR監測對此有很大幫助。

3、臨床應根據下列幾個方面綜合的考慮特發性癲癇

例如:家族史發病年齡發作現象[如大發作並無繼發性GTCS的先兆和(或)頭眼偏斜意識喪失很早發生]EEG記錄(非特異性彌散的節律紊亂或正常;EEG也常用以區別失神發作和短暫的複雜部分性發作),以及體徵正常等。症狀性癲癇在病史及體檢兩方面均可找到線索病史方面,如圍生期異常、頭顱外傷、腦炎、腦膜炎病史等。或同時有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如劇烈頭痛偏癱或單癱以及智力低下等。也可以有全身症狀,如低血糖發作、代謝或內分泌障礙阿-斯綜合徵、寄生蟲如血吸蟲、肺吸蟲、豬絛蟲等。對於發病年齡在中年以上的患者即使體檢和EEG均未發現異常也還不能完全排除症狀性癲癇尚需隨訪複查必要時做其他輔助檢查。

4、對於症狀性癲癇應鑑別病因是腦部疾病,還是全身性疾病。

預防

癲癇病的預防非常重要。預防癲癇不僅涉及醫學領域,而且與全社會有關。預防癲癇應著眼於三個層次:一是著眼於病因,預防癲癇的發生;二是控制發作;三是減少癲癇對患者軀體、心理和社會的不良影響。

1、預防癲癇病的發生

遺傳因素使某些兒童具有驚厥易感性,在各種環境因素的促發下產生癲癇發作對此,要特彆強調遺傳諮詢的重要性,應詳細地進行家系調查,了解患者雙親、同胞和近親中是否有癲癇發作及其發作特點,對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癲癇的一些嚴重遺傳性疾病,應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期過篩檢查,以決定終止妊娠或早期進行治療。

對於繼發性癲癇應預防其明確的特殊病因,產前注意母體健康,減少感染營養缺乏及各系統疾病,使胎兒少受不良影響。防止分娩意外,新生兒產傷是癲癇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產傷對預防癲癇有重要意義。如果能夠定期給孕婦作檢查,實行新法接生,及時處理難產,就可以避免或減少新生兒產傷。對於嬰幼兒期的高熱驚厥要給予足夠重視,儘量避免驚厥發作,發作時應立即用藥控制對小兒中樞神經系統各種疾病要積極預防,及時治療,減少後遺症。

2、控制發作

主要是避免癲癇的誘發因素和進行綜合性治療以控制癲癇的發作。統計資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癲癇發作後復發率為27%~82%在單次發作後似乎大部分患者會復發因此,防止癲癇症狀的重現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癲癇患者要及時診斷,及早治療。治療越早,腦損傷越小,復發越少,預後越好。要正確合理用藥,及時調整劑量,注意個體治療,療程要長,停藥過程要慢,且應堅持規律服藥,必要時對所用藥物進行療效評估和血藥濃度監測。切忌亂投藥物,不規範用藥。去除或減輕引起癲癇的原發病,如顱內占位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等,對反覆發作的病例也有重要意義。

3、減少癲癇的後遺症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可遷延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因而可對患者身體、精神、婚姻以及社會經濟地位等,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和公眾的歧視態度,患者在家庭關係、學校教育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幸和挫折,文體活動方面的限制等不但可使患者產生恥辱和悲觀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發育,而且會困擾患者的家庭、教師、醫生和護士,甚至社會本身。所以有不少學者特彆強調,癲癇社會後遺症的預防和對該病本身的預防同等重要,癲癇的後遺症既是患者機體的,又是整個社會的,這就要求社會各界對癲癇患者給予理解和支持,儘量減少癲癇的社會後遺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