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溪

熟溪

熟溪發源於縣的西南部,她一路歡歌,由西南向東北,最後匯入武義江。熟溪於地理而言,是一條萬年流淌的河流;於我們而言,則是一個千年不變的象徵。如果說巍巍壺山是我們的父親,千百年來默默地注視著我們成長;那么悠悠熟溪便是我們的母親,千百年來用汩汩的乳汁哺育著我們。

簡介

熟溪熟溪
熟溪是穿武義縣城而過的一條河流,唐代武義縣建縣時,原名武陽川。後因這一條母親河,對於武義的子民來說,實屬至關重要,相傳只要河中有水,兩岸稻穀皆熟,故而改名為熟溪。熟溪本身就很美,更因在熟溪上建有古橋,景色就越加增光添彩,八百年來,倍受遊人青睞

熟溪古橋

熟溪熟溪

熟溪古橋始建於南宋開禧三年(1207),九孔十墩,到明代萬曆四年(1576),加了橋屋,成了風雨廊橋。橋長140米,寬4.8米,有橋屋49間,兩側間隔設定條凳,供遊人休息用。條凳把廊橋分成三道,古時兩旁走行人,中間通車馬,現只允許行人通行觀賞。橋身兩旁設有獨具江南特色的木欄桿,安全美觀,依欄遠眺,可盡覽小城的美景。“百尺長虹鎖碧流,蘆汀荻浦淨寒秋……遙見從橋下過,恍疑人向鏡中游。”這是古人徐俟召寫的《詠熟溪橋》中的句子。自熟溪橋建成至今,文人學士寫下的詩文頗多,其中,民國詩人何葆仁還寫下了《游熟溪橋》的一部長詩。
橋中段,橋面加寬,建有雙層樓閣,屋頂重檐,屋角飛翹,取名為歲豐閣。“歲豐閣”匾額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廊橋上還有許許多多書法名家留下的寶貴匾額和楹聯。

歷史

熟溪,舊名武陽川。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始改名為熟溪,取“溪有水,則歲熟”之意。古代的熟溪(武陽川)是怎樣的風貌呢?十分幸運,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為我們留下了《宿武陽川》這一武川大地的千古絕唱:
川暗夕陽近,孤舟泊岸初。
嶺猿相叫嘯,潭影自空虛。
就枕滅明燭,叩舷聞夜漁。
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余

熟溪熟溪

自然,熟溪有功也有過。從源頭開始直至熟溪注入武義江,我們會不時發現在熟溪旁守望著的禹王廟。它告訴我們,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曾堅持不懈地改造熟溪,變害為利。
現在,熟溪的洪澇災害已隨著北流的河水永遠成為歷史。
千百年來,我們已在熟溪的上、中、下游,修建了一座座規模宏偉的橋樑:從上游的古欄橋,到中下游的萬名橋、奶婆橋,無不顯現著先人的智慧和慈懷;當然,最著名的還是連線縣城南北的熟溪橋,她已成為武川大地的一種象徵。
建國以來,我們已在熟溪流域興建了數百個山塘、水庫,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我縣第一大水庫——源口水庫,蓄水容量達4043.1萬立方米。熟溪的幹流、支流把源口水庫、龍潭水庫、雙源口水庫、上四保水庫、溪里水庫等數百個山塘、水庫串聯了起來,猶如長藤結瓜,很好地發揮了蓄水灌溉的作用。
建國以來,沿著熟溪的幹流和支流,我們已經築起了堅固的防洪大壩。尤其是熟溪縣城段,自2000年以來,已投資2000餘萬元,建起了長達4.42公里、防洪標準50年一遇的防洪大堤。母親河災害的一面永遠過去了。
熟溪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流淌了千千萬萬個春秋了。她是那么蒼老,又是那么年輕;她是那么博大,又是那么清秀;她不知疲倦,永遠充滿著青春的活力。但願在今後的歲月里,熟溪帶給我們的再也不會是災難,而永遠是溫暖,永遠是希望!

熟溪介紹

熟溪廊橋熟溪廊橋

熟溪的源頭位於桃溪鎮海拔1000多米的大崗山東北坡。她由西南到東北,貫穿武川大地的中部腹地;熟溪的長度是45公里,流域面積352.5平方公里,差不多占了全縣面積的1/4,是我縣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熟溪的幹流從大崗山東北坡出發,流經桃溪、白姆、王宅、大田、熟溪、壺山、白洋一共7個鄉鎮、街道,最後注入武義江。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熟溪的支流眾多,特別是烏溪、雙港溪、雙坑溪三大支流,流域面積占了熟溪流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眾多支流洋洋灑灑分布在桃溪、白姆、王宅、俞源、大田、熟溪、壺山、白洋一共8個鄉鎮、街道的大地上,構成了龐大的熟溪水系。

叫法

自古以來,熟溪有過多種稱呼。如今的規範叫法是這樣的:
從源頭至王宅鎮李蘭橋,稱為麻陽港。麻陽港全長27.6公里,河道平均寬69米,河床彎曲,岩石裸露。
從麻陽港與支流烏溪匯合處的王宅鎮李蘭橋至白洋街道丁前村河水匯入武義江處,稱為熟溪。熟溪全長17.4公里,河床平均寬度100米,河床平緩,多卵石夾砂。

三段

其實從地勢來看,熟溪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上游:從源頭至源口水庫。河水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間流淌
中游:從源口水庫到王宅鎮李蘭橋。河水在海拔100—300米的丘陵間流淌。
下游:從李蘭橋至白洋街道丁前村。河水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間流淌。
如果說是三級跳遠的話,熟溪從海拔1000多米的大崗山東北坡起跳,第一步落在源口水庫,第二步落在王宅鎮李蘭橋,第三步便在白洋街道丁前村。整個熟溪河道呈階梯狀下降趨勢。
熟溪的上游,風景優美。源頭一段十餘華里,是我縣現存最原始、最野性、最自然的幾條河流之一。河水從高山湧出,常年不涸,後從30多米高的絕壁上垂直躍下,形成一道極為壯觀的源頭瀑布風景。瀑布以下十餘里,河床坡度從60°逐漸降為30°。河床里巨石羅列,兩岸植被茂密,有移步換景之妙。從桃溪鎮大河源村白姆鄉白果樹腳一段十餘華里,景色尤為美麗。我們沿溪步行時是清明前夕,萬物復甦,但熟溪仍屬枯水季節。一路行來,但見“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人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描繪富春江美景的這段千古名句,只消改動幾個字,便可視作今日熟溪上游的景色描繪了。在這樣的美景里步行,還會像五柳先生在《桃花源記》里描繪的那樣:“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令人流連忘返了。待到日後石硤水庫建成,高峽出平湖,熟溪上游的美景又當是另外一番景致了。
熟溪的水力資源極為豐富,而多集中在麻陽港一帶,尤其是上游地段。熟溪的水能蘊藏量達34500千瓦,目前已開發成功14698千瓦。僅在麻陽港上已建有12個電站,裝機容量達10756千瓦,做到了一水多用,一庫多利,一座建成,多站受益。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縣成為全國百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我們的母親河——熟溪居功至偉。
熟溪的中游是最令人傷感的一段。源口水庫建成後,除了引渠灌溉我縣6.2萬畝優質糧田外,現在又向縣城等地近20萬人供應飲用水,致使源口水庫大壩至王宅鎮李蘭橋一段無水可流,河床裸露,雜草叢生。我們的母親河瘦骨嶙峋,有河無水。這是一段被我們吸光了血液的熟溪。雖說母親河無怨無悔,但作為她哺育的子女,我們有義務為恢復母親河這一帶的容顏做點什麼,我們也應該能夠做點什麼!
熟溪的下游,由於有烏溪、雙港溪、雙坑溪等重要支流的一路匯入,水量增大,河面寬闊,兼之兩岸植被良好,既可見到野鴨戲水、白鷺飛翔,也可見到漁翁坐在橡皮筏上捕魚,三三兩兩的垂釣者更是隨處可見。其情其景,恍似回到了一千多年前孟浩然筆下的武陽川上。
熟溪的上游,分布著面積廣大的森林。隨著“生態立縣”戰略的實施,我縣又在熟溪上游地帶培育了面積廣大的生態公益林。如果我們大家都能珍惜大自然的這個布局,並且不斷地培育林木,那么,熟溪之水就會千秋萬代清清地流淌。
熟溪流域還是我縣文明的發祥地。上世紀70年代修建源口水庫取土時,曾發掘出大量文物。熟溪流域居住著10.8萬勤勞勇敢的我縣各族人民。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熟溪兩岸休養生息,艱難創業,把熟溪流域變成了肥美富庶的魚米之鄉。
熟溪流域擁有8.25萬畝耕地,占我縣耕地面積的30.6%,是我縣重要的糧食產地,糧食產量占全縣的1/3以上。
隨著我縣“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工業布局已從熟溪下游推進到熟溪中游,這為我縣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後勁。

旅遊資源

熟溪流域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這裡有省級風景名勝區龍潭——大萊口風景區,江南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大紅岩、劉秀壟、清風寨景區,有最新版《射鵰英雄傳》的拍攝地壽仙谷景區;當然,最著名的,當屬熟溪支流烏溪流域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俞源太極星象村,有“江南華清池”之稱的武義溫泉旅遊度假區也坐落在熟溪支流雙坑溪流域。熟溪——我們的母親河,像一支如椽巨筆,正書寫著我縣“旅遊富縣”的奇蹟
千百年來,熟溪,我們的母親河,不知為我們帶來了多少的福利。如果借用一句老話,我們可以這樣說:熟溪真是功德無量!

錢塘江水系

錢塘江是中國浙江省第一大河,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是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