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泄江

五泄江

五泄江是浦陽江的支流之一,位於浙江省,五泄江上有著名的五泄飛瀑。

基本信息

簡介

五泄江五泄江

五泄江,全長42.3公里,流域面積286平方公里;源於應店街鎮紫雲片的天堂崗(海拔944米),向東流經紫閬,南折進入五泄景區,形成五級瀑布,稱為東源;另有西源出自天堂崗南麓,向南進入五泄景區;在五泄禪寺與東源會合後,匯入五泄湖(建於1973年7月,大壩位於景區入口處);再東流經五泄鎮、草塔鎮,至合溪口,右納石瀆溪。石瀆溪,源於浦江縣養元嶺,流經石瀆廟,進入青山湖(建於1960年6月,大壩位於清潭);再東流至合溪口,匯入五泄溪;隨後向東流經大唐鎮,左納冠山溪。冠山溪源於分水嶺,向南流經霞度,再東流至鐘樓橋,匯入五泄江。隨後,五泄江向東北流至祝橋酈家,匯入浦陽西江。

景觀

五泄江五泄江

五泄風光,已被浙江省列為省級風景區。主要景觀有東、西龍潭。東龍潭以潭、瀑著稱,一條溪流奔騰于山坡懸壁,形成了五級瀑布,奇特壯觀;西龍潭以峰、林取勝,山峰幽深、靈巧,林木蔥籠,且多珍稀木本植物。據
《五泄山水志》記載,五泄山水為東南山水之冠,雖黃山有所不及。有位詩人晚年方遊覽五泄風光,不禁憾悔萬千:“惜是晚年逢此景,悔將前景看他山”,乃將五泄山水推崇備至。所以,在浙江亦有人將五泄風光譽稱“小雁盪”。

飛瀑

五泄江五泄江

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我國第一部水系巨著《水經注》的作者耐道元就記載了五泄山水。並對五泄飛瀑作了詳盡生動的描述:“怒瀑倒擊崖竅中,輒復逆上,聲轟如雷,萬籟共鳴,咫尺之間人言笑語不能辨,猶聞瓮中聲。”“飛泉成五級,一級一龍漱,倒出萬初秀,櫃讓蓬萊邱。”宋知越州事刁約、官至寶漠閣學士楊萬里、狀元土十朋、元進士楊鐵崖、明大畫家陳洪緩、詩人徐渭、文人袁宏道、文學家宋鐮、清乾隆大學士劉墉等歷代名士騷客,均先後遊歷過五泄風光,吟詩作畫,讚嘆不絕。現代文學大家郁達夫在其五泄遊記中寫道:“一步一峰,一轉一溪,山峰的尖削、奇特、深幽、靈巧,從我所經歷過的山水比較起來,只有廣東肇慶以西的諸峰岩,差能和它們比比,但秀麗還不及幾分。”
驅車自諸暨縣城西行至青口,便到了五泄的大門。周師鐮《早發青口》詩云:“五泄名山青口鎖,到此看山山便可。”入青口後,迎面而來的即是疊石岩。岩體壁立,高達數十米,片石層層疊疊,別具風格。另一座夾岩峰,其巍峨崢嶸,亦堪稱奇峰。《諸暨縣誌》記載:“岩腰有洞,呼夾岩洞,又呼仙岩洞。岩下有寺,名夾岩寺。”如今修建了五泄水庫,當年之夾岩寺已被淹沒,但山腰之夾岩洞恰高於水面之上。
由五泄水電站大壩處乘遊船,可直抵水庫(五泄湖)的上端。一路之上,兩岸青山對峙,林木繁茂,鶩鷹峰、仙桃峰、娛蛤嶺、玉女峰、仙掌峰、哺乳峰、老僧峰、杜鵑峰,形態各異,美不勝收。
棄船登岸,依著五泄溪而上行,約2里許即至西源與東源(鳴玉溪)的匯合處—合井潭。西源叉名西溪或西龍潭,景色以峰、林見長,溯溪而上,依次有朝陽峰、缽盂峰、遇龍峰、天柱峰、香爐峰、卓筆峰、寶陀峰、分龍峰、土龍峰等諸峰和翔鳳岩、會仙岩、摘星岩、壁立岩、石筍、犀龜石、雙峰岩等諸岩,一岩一峰,造型生動,姿態各異,令人目不暇接。取道東溪而上,過遇龍橋及五泄寺,即來到了“平地起絕壁,飛瀑來天外”的五泄飛瀑了。
五泄寺可惜現已殘存不多。原來的五泄寺,相傳系佛教五台宗創始人之徒靈默禪師所建。《諸暨縣誌》記載:“五泄寺,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靈默禪師建,名‘三學禪院’,有三十六房。相傳師嘗降龍於此。鹹通六年
公元865年)賜名‘五泄永安禪寺’,天裕三年(公元 906年)改‘應乾禪院’,後仍改今名。”“寺後為棲真岩,寺前有石獅、石象蹲峙東西,形狀怪偉,又有石鼓。”寺中原有不少詩詞題刻,可惜亦大多無存。徐渭曾書“七十二峰深處”,現已不見。惟陳老蓮手書“三摩地”及劉墉所書“雙龍揪室”,至今猶在。
五泄寺後之棲真岩下即為觀瀑亭,由此乃可觀五泄飛瀑之真面目了。五泄實為五個瀑潭相串而成的多級瀑布。《水經注》記載:“商山夾溪,造雲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懸三十餘丈。廣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遠望,乃得見之,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中外,上泄懸三百餘丈,望若雲垂。”古人陶望齡有詩曰:“一瀑懸百初,五瀑方到地。”周師鐮的詩,更道出了五泄的風景之奇妙:
昔我嘗讀《水經注》,五泄水懸五瀑布。
今我得到五泄游,驚人乍見東龍揪。
龍揪下瀉第五泄,橫空飛出千山雪。
雪花散作雲與煙,黑龍潭水腥流涎。
詩中的黑龍潭即是東龍潭,為五泄之最下泄。東龍潭飛瀑在五泄之中,氣勢最為磅礴,水擊潭中,轟聲如雷。高達31。 2米的第五泄從西面的一個岩壁上,翻然而躍下,宛如一玉龍從天而降,又急匆匆潛入到水深不見底、汀澄滾謬的東龍潭中去了,捲起水花無數,飛沫反涌。明文學家袁宏道在《觀第五泄記》中寫道:“瀑行青壁間,撼山掉谷,噴雪直下”,稱第五泄為“山行之極觀”。東龍潭邊,尚有一石兒立,名為棲鶴石。
東龍潭北邊,有一峭陡高聳的山峰名涵秋峰。游罷東龍潭,再游其它四泄則有兩條線路:一即從涵秋峰拾石級而上,直至響鐵嶺,繼而轉到第一泄,順次而下,可到第三泄。另一線路即從東龍潭前涉溪水而過,從涵秋峰對面的山坡上,攀登至第四泄,再過碧土峰,至第三、第二及第一泄。逆流而上,道阻且長,但五泄之景,逐一領略,其中享受,亦惟親身經歷才能體驗到了。
好不容易涉過東龍潭,登上第五泄之頂,眼前出現的就是第四泄了。第四泄的瀑下水潭,水清且大,潭邊多生長高大樹木,第四泄即由潭上的崖壁咆哮瀉落。第四泄高達19。 7米,上段甚窄,水流甚急,至下段較寬,且急撞一兒突的岩障,瀑水噴流散射,雪花四濺,玉珠迸飛,蔚為奇觀。明代文學家土恩任用“聲怒、勢怒、色怒”六字形容第四泄,頗為貼切。
由第四泄攀援至第三泄,路途惟艱,需足踏頑石,手抓藤蘿,攀上涵秋峰西側的一條小山道。第三泄勢姿較多變。在高達17。 8米的瀑布上,上段較窄,瀑面較陡,漸至中下段,坡度減緩,水流變闊,散成許多大小湍流,間夾著眾多的小水潭、小跌水,浩浩蕩蕩,延續流淌五、六十米,最後眾流復聚,突然跌落一岩溝中,古人稱之為黑龍井。第三泄之勢,土思任曾有很生動的記述:“三泄態備出,傾者,滾者,飛者,跳者,煮者,突者,沖而過者,喧逐繡蹦。”
過了第三泄之後,第二泄便至眼前了。第二泄高7。 1米。覓5米餘,分兩支而跌下。瀑布右支較窄,水流亦集中,左支則較寬,水流較分散,瀑下水潭較大,流水潺潺,清例可愛。瀑布南尖岩根,有一深潭,據《五泄山水志》記載:“以線縫之,下不見底。其形方狹而長,天向陰,常有雲氣從中起,疑有蛟龍潛其下。”三面岩壁直插,寬不足2米,長約4米,俗稱棺材潭。
以上第四、三、二泄,又合稱中三泄。其形態各具風致,與上、下泄不同。東溪至此段,宛若一條被扭曲游移的巨龍,時而倉促跳下,轟然作響:時而又匯入龍潭,暫作停留。
第一泄是五泄中最小的一瀑了。高不過5米餘,但傾崖瀑水,劈絮翻棉,雲垂煙接,在陽光下,銀光閃閃奪人眼目,亦算是獨具一番姿態了。第一泄瀑崖旁邊,有一個直徑約1。 5米,面口呈鵝卵形的水潭,當地人稱之為“小腳桶潭”。古人有詩曰:“龍井鑿石灘,圓勻如截竹,澄波絕纖埃,照見鬚眉綠。”還有大腳桶潭,瀑下的水潭深處,尚有一長方形的深潭,即是大腳桶潭了。
五泄飛瀑位於五泄江上,五泄江向下匯入浦陽江。五泄江畔,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風光旖旎,引起人們無限遐想,其中“望娘十八曲”的故事,非常美妙動人。據《萬曆府志》載,傳說遠在晉代,浦陽江一帶大旱,江流斷絕,田畦龜裂。五泄山上的東龍潭中,有顆奇異的驪珠可以喚雨呼風,解除旱情。一位姓劉名龍子的青年翻石越嶺來到五泄,他奮不顧身,潛潭取珠。可當龍子取出驪珠並吞下時,突然間變成了一條飛龍,並帶著五泄江一起而飛。龍子母親聞訊趕來,悽惋地呼喊著兒子的名字,只見龍子在空中聞聲回頭望娘,這樣,龍子母親呼喚了18聲,龍子回頭望娘18次,五泄江遂留下18個彎。傳說正如五泄山水,美麗而動人,時至今口,從第一泄向西,溪北邊有一開闊地,人稱為劉龍坪,即為傳說中當年龍子母子住處。《諸暨縣誌》載:“第四潭之側有劉龍子墓,壘石為之。或曰龍子之母葬此”。

錢塘江水系

錢塘江是中國浙江省第一大河,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是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