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

煬(煬)字屬於昜字族。在昜字族裡,昜字都是聲符兼義符。昜字族漢字都與“播散”、“散開”之義有關。煬(煬)的本義是“火種的播散”、“火的燎原”,轉義是“用火使金屬塊熔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莊子》。

基本信息

漢字信息

讀音
拼音:yàng、yáng
筆畫
部首:火,部外筆畫:3,總筆畫:7
輸入法
鄭碼:UOYO,U:7080,GBK:ECBE,五筆:ONRT,

漢字演變

煬的演變煬的演變
煬字的歷史演變。

字義

●煬
yàng
◎烘烤: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莊子》
◎向火(取暖);烤火:煬,炙燥也。――《說文》、冬則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煬灶口。――《淮南子》、 若灶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後之人無從見也。――《戰國策》
◎炊:煬者(灶下燒火的人);煬器(爐灶)
◎遮蔽,蒙蔽,擋住:煬沒(湮沒,消失);煬蔽(遮瞞;遮蔽)
◎熾熱: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漢·東方朔《七諫》
◎又如:煬火(烈火);煬旱(炎熱乾旱);煬煬(火盛的樣子);煬和(融和;暖和)
yáng
◎熔鍊金屬:以一鐵范…密布字印…持就火煬之。――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熔化金屬。

諡號

諡號“煬”的實例:
隋煬帝(唐朝上謚曰“煬").
南齊東昏侯(蕭綱上謚曰“煬").
陳後主(隋煬帝上謚曰“煬").
魯煬公、宋煬公(後任君主上謚曰“煬").
海陵王(金世宗上謚曰“煬”)
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拼音是ya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