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2年9月16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15年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校。 1923—192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碩士,電機工程學士,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 1928—1930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1930—1934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4—1935年在德國柏林皇家水工研究所及卡爾斯魯厄大學進修並進行考察。 1935—1937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7—1946年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 1948—1952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學院院長。 1952—1955年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能利用教研組主任。 1955—1957年在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及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進修。 1957—1985年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資源規劃教研組主任。 1986年迄今任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
求學
施嘉煬,1902年9月16日,出生於福州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幼年曾入私塾讀書,辛亥革命後,入福州師範附屬國小學習,成績優良。曾參加福建省運動會的國小組比賽,獲障礙物竟走第一名,為他一生堅持體育鍛鍊開創了良好的開端。1915年夏,國小畢業後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是年秋,由福州到北京上學,途經上海見到租界內外國巡捕隨意毆打中國苦力,甚為氣憤,從此產生了“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思想。
留學
1923年,施嘉煬從清華學校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先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兩年後即獲得機械工程學士。此時施嘉煬又想學習電機工程,由於電機系的頭兩年課程與機械系的相似,因此在1925年夏,參加了暑期班補習了電機系三年級的部分課程後,終於在1926年夏,獲得了電機工程學士。在電機系學習期間,他曾參觀美國北部的幾座水力發電廠,從中得到啟發,知道修建水電站除涉及機械與電機工程外,還須掌握土木工程專業知識,於是於1926年秋,又到康奈爾大學土木系攻讀研究生,1927年夏,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根據當時清華學校的規定,可以在美國留學5年,因而他又回到麻省理工大學攻讀機械工程碩士。1927年,為了能多了解航空工程,施嘉場參加了麻省波士頓機場所開設的飛機駕駛員訓練班,1928年夏,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學業,獲得了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的碩士學位。施嘉煬在留美學習的5年時間內,一共獲得三個專業的四個學位,為他以後獻身工程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8年夏,學成歸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學工作。
執教
1928年起,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當時設定文、理、法3個學院,16個系,其中有一個工程系。1928年,羅家倫任校長後竟欲撤消工程系,遭到師生的普遍反對。施嘉煬受大多數教師的委託,專程到南京上訪當時新成立的清華董事會,最後董事會同意辦工程系,並按多數專家的意見先辦土木工程系,暫屬於理學院。1930年,學校任命施嘉場為土木工程系教授兼該系系主任。
培養水利工程師
1931—1934年,施嘉煬還兼任清華大學工務委員會主任,負責監修化學館、生物館、機械館以及圖書館的中部和西部的擴建工程。按照當時學校的規定,清華教師服務期滿6年後可以申請出國進修1年。1933年8月,黃河決口,為此中國委託德國德累斯登大學恩格斯教授進行治理黃河的模型試驗。經學院批准,施嘉煬於1934年到德國參加治黃模型試驗,後到柏林皇家水工試驗所進修,最後到德國南部的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水工實驗室考察,1935年,返回清華。為了培養水利工程師,施嘉煬設計並主持修建了水力實驗館,除可進行模型試驗外,還設定了水輪機試驗台,還在戶外另建80米長的試驗槽,以供船舶模型試驗和流速儀校正之用。
輾轉
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侵占北平和天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南開大學受命在湖南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不到半年,又遷往雲南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施嘉煬被聘任為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兼任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院長。西南聯大工學院設有土木、機械、電機、化工及航空共五個系和一個電訊專修科,遷校一年後各系陸續建成實驗室及實習工廠,使教學實驗和實習很快得到恢復。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施嘉煬等人隨同當時的梅貽琦校長由昆明回到北平接收清華大學。清華經過8年蹂躪,滿目瘡痍。經過一年的修復、整頓,1946年秋,正式開學。施嘉場利用學校準許休假一年的機會,於1947年到美國考察新建的大型水電站、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利用規劃、哥倫比亞河流上的梯級水電站、密西西比河流的治河經驗。1948年冬,回到北平迎接清華大學的解放。
施嘉場的前半生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度過的,為清華大學尤其工學院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1952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從此清華大學由一座綜合性大學變成多科性的工業大學。接著全校掀起一場全面學習蘇聯的熱潮,無論教育制度、教學方法、課程設定等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1955年,學校派遣施嘉煬等人到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學習蘇聯的教育制度以及有關的新專業,併到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學習蘇聯的水能規劃與設計,1957年,回到清華大學。
奉獻
根據中國水資源多半是綜合利用的特點,1958年施嘉煬提出在修建水庫同時要為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部門服務,所以應把“水能學”這門課程改造為“水資源綜合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的水利建設服務。60年代一開始,他即著手編寫這門課程的講義,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基本完成。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政策,施嘉煬倍受鼓舞,一如既往,積極培養研究生,為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輸送師資及科研人才。施嘉煬為祖國工科大學的教育事業與教材編著奮鬥了一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個人成就
中文教材
1930年,施嘉煬年方28歲即擔當了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的重任,當時教師比較缺乏,二、三、四年級的許多課程例如機械學、套用力學、水力學、水力學實驗、套用天文學、大地測量以及電機工程學等課程,他都曾講授過。1932年後,在土木工程館內陸續創建水力、材料、道路、市政衛生工程等四個實驗室。1933年,施嘉煬首先用中文編寫了“水力學實驗”教材,在同一時期內與機械系的劉仙洲教授用中文編寫了“機械原理”教材,這在當時普遍採用英文教材的情況下算是一個創舉。
編寫教材並講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大調整,清華大學增設了水利工程系及其他許多系,施嘉煬擔任水利系的水文及水能利用教研組主任。由於當時建國不久,急需各種專門人才,為此水利系曾開辦水文專修科,沒有適用的教材,施嘉場急人所急,在2年時間內陸續編寫了“陸地水文學”、“水文預報學”及“治河工程”等教材,並親自講授這幾門課程,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1952年冬,蘇聯政府派遣5位專家來清華大學講學,並協助校、系進行教學改革,其中倪克勤(C.H.Hикитин)專家在水利系系統講授“水能學”這門新課程,當時聽課者多為教師及設計部門的工程師,施嘉場雖年已半百,兩鬢染霜,但與年輕人一樣虛心學習,認真領會,然後向本科高年級學生傳授這門新課程,儘量結合中國水能規劃中的問題進行講解,藉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
考察收集資料
60年代初,施嘉煬仍不辭辛勞與青年教師一起到安徽省考察治淮工程,到湖北省考察長江防洪與堤防工程;到浙江省考察新安江、富春江等水電站;到廣西省考察內河航運工程。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編寫“水資源綜合利用”教材作準備。截至1966年共編寫了五個分冊,約70萬字,這是中國自編的第一部“水資源綜合利用”教材。施嘉煬不僅親自編寫,而且親自講授,聽講者普遍反映他的講解深入淺出,條理清晰,理論聯繫實際,易於領會掌握。
老驥伏櫪
70年代初,施嘉煬已達古稀高齡,但仍和青年教師一起參加各種開門辦學活動,曾先後到張家口、宣化、三門峽水庫、山東東明、河南七里營、北京郊區的延慶、平谷、懷柔等縣的水庫工地,為工農兵學員編寫通俗易懂的“水庫工程”等講義,並親自講課與輔導。有些山區、邊遠地區生活條件較差,他不予計較,一直安心工作,獲得了當地民眾及學員們的稱讚。
桃李遍天下
施嘉場從2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一直為祖國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前後共達60載。直接得到他教誨的土木工程系與水利水電工程系的學生達數乾人,其中一部分在高等學校任教和在科研單位工作,大部分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工程以及鐵路、公路工程,在祖國各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對生產設計認真負責,對調查研究鍥而不捨
1938年,為了開發雲南省水力資源,為當時的抗日戰爭大後方提供電源,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先後與當時的資源委員會及雲南省經濟委員會合作,組織“雲南省水力發電勘測隊”,由施嘉場負責指導。兩年內共勘測雲南省境內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南盤江及伊洛瓦底江的26條支流的水力資源,並選擇易於開發的水電站站址。1942年,施嘉煬又受雲南省經濟委員會的邀請,負責設計與監修騰衝疊水河(3000千瓦),大理下關(300千瓦)和喜洲萬花溪(200千瓦)等三座小型水電站。與此同時,施嘉煬還任昆明附近的石龍壩水電站擴建工程的顧問。由於抗日戰爭期間不易得到鋼管,他提出就地取材,設計一種能夠承受16米水頭的木質引水管道,發電後情況表明設計合理,運行性能良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一如既往,在教學工作之餘積極開展科學研究。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規模巨大,舉世矚目,水庫正常蓄水位問題自50年代以來一直由長江水利委員會進行研究。施嘉煬出於對水利事業的責任心,曾帶領中青年教師來到三峽水庫壩址查勘地形,經過調查研究,認為正常蓄水位定為200米太高,水庫淹沒損失太大;如定為150米則過低,水庫效益將得不到充分利用。經過調洪與潰壩計算,認為正常蓄水位可定為160米,建議著重考慮人防安全問題。直到1990年7月,他仍對此問題進行研究,鍥而不捨,並向有關部門提出了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的補充意見,認為三峽水庫與上游乾支流水庫聯合調度後,可以防禦1954年7月至8月的特大洪水,可使荊江段流量不超過50000立方米/秒,城陵磯流量不超過其安全泄量60000立方米/秒,正常蓄水位160米方案可以解決長江上中游的防洪問題,同時,可以節省大量投資,並能縮短工期。正常蓄水位的選擇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施嘉場於耄耋之年在缺乏資料與人手協助的情況下,一直埋頭苦幹,潛心研究,不斷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種對科學、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中國電力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於中國工農業的迅速發展,致使近幾年來每年一直缺電達數百億千瓦小時,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為此,施嘉煬多次提出了加速發展電力工業的建議,並於1985年發表了題為“以改革促水電開發,力爭2000年裝機達到1億千瓦”的論文。文中提出各種建議,例如2.5萬千瓦以下的小型水電站,可由地區、縣自行集資興建,2.5萬千瓦以上的中型水電站,由省(區)負責修建,這樣可以減輕中央的財政負擔,水庫移民等問題亦比較容易解決。對於25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站,由國家投資興建,實行“以電養電”的政策,即以水力發電所獲得的利潤,仍投資於水電工程,滾動開發。此外,建議具有綜合利用效益的水利水電工程實行投資分攤;對當前電價及稅率應進行合理的調整,保證水電工程持續穩定增長。他於1985年所發表的論文及向有關部門所提出的建議,都是經過長期調研與計算後提出的。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堪稱典範。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的創始人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於1980年正式成立,施嘉煬擔任首屆理事長。作為理事長,施嘉煬十分注意團結廣大水電科技工作者,學會在他領導下,積極開展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施嘉煬對新成立的地方學會及專業委員會一般均蒞臨祝賀並指導工作,這對廣大會員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1983年,施嘉煬倡導並主持召開了“中國中青年科技幹部學術報告會”,工作在第一線的中青年科技代表約200人參加了這次會議,宣讀論文100餘篇,水電界老領導、老專家、老教授30多人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召開這種“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盛會,在中國各工程學會中還是頭一次,這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促進中國水電科技進步和水電建設發展,均起到了良好促進的作用,對推薦與培養中青年科技幹部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81年6月,由施嘉煬等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水力發電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水力發電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情況”的學術報告,受到各國代表的重視。1987年4月,施嘉煬到義大利羅馬參加“水資源發展遠景”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會上宣讀了題為“中國梯級水電站的最佳化開發規劃”的學術論文。他在各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從各個方面介紹了新中國的水能開發情況,宣傳了中國水電建設的巨大成就,同時促進了各國代表之間的友誼。
此外,他還擔任《水力發電學報》第一屆編委會主任,倡導編纂了《水力發電技術知識叢書》,總計25個分冊。這是一套通俗易懂,便於自學的參考書,對普及水電知識,提高廣大職工的科學技術水平起了良好的作用。
激勵後生
1982年9月,是施嘉煬80歲誕辰和在清華大學執教55年紀念日,校領導為此舉行了慶祝會,教育界和水電界的專家、教授多人以及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李銳、李鶚鼎等領導均蒞會參加並表示祝賀。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32—1942年級畢業生約80人,在北京中山公園會議廳聯合為施嘉煬舉辦慶祝會,並印有內容豐富、印刷精美的紀念冊。當時畢業同學代表在慶祝會上致詞,對施嘉煬老師作了如下的評述:他是國內第一位講授“水力發電”課程的老師,為水電建設培養了很多代的科技人才;講課認真負責,重點突出,條理分明,系統性強。此外,辦事果斷,要求嚴格,能身體力行。施老師的形象一直銘刻在許多畢業生的記憶中。
施嘉煬獎學金
1989年,國內外校友和有關社會團體在清華大學設立了“施嘉煬獎學金”,作為向中國工程教育界的前輩施嘉煬老師的獻禮,並於1990年11月舉行了首批授獎儀式,獎勵先進,激勵後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主要論著
1施嘉煬.昆明急雨之分析.昆明:清華大學工學院叢刊,1944.
2施嘉煬.水力發電廠木引水管設計.昆明: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昆明分會專刊第1號,1945.
3施嘉煬等.雲南之水力資源.雲南水力資源勘測報告,1946.
4施嘉煬.волохозяйтвенноестроиттельствовКитае(中國水利建設).莫斯科:動力出版社,1957.
5施嘉場.梯級水電站的設計問題.水利水電建設,1959(10).
6施嘉場等.MultipurposeUtilizationofChina’sWaterResources(中國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國際水,1980(3).
7施嘉場.論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1981(2).
8施嘉煬等.HydropowerDevelopmentinChina—past,present,andFuture(中國水力發電事業—過去、現在和將來).國際水力發電會議論文集,1981.
9施嘉煬.以改革促水電開發,力爭2000年水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水力發電學報,1985(3).
10施嘉煬等.HydropowerPotentialinChinaanditsDevelopment(中國水力資源及其開發).中美能源及環境會議論文集,1982.
11施嘉煬.OptimalPlanningandDeve1opmemofHydropowerCascadesinChina(中國梯級水電站的最佳化規劃與開發).國際水資源發展遠景會議論文集,1987.
12施嘉煬等.瀾滄江中下游水電站最佳化開發次序研究.水力發電學報,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