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情緒調節手冊》

《焦慮情緒調節手冊》

《焦慮情緒調節手冊》是一本絕無僅有的真正偉大的心理治療書。作者伯恩斯博士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向人們講述了希望擁有好心情的讀者所需要做的一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頁碼:392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7305934
·條形碼:9787807305934
·包裝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處理各種各樣的焦慮以及其他的情緒問題。《焦慮情緒調節手冊》以極富魅力的文字介紹了當前最流行的焦慮循證療法,讀者將學會以迅速見效的練習來掌握伯恩斯博士在書中呈現的概念和策略。《焦慮情緒調節手冊》中的治療思想及技術並非用於取代心理衛生專業工作者所進行的諮詢或治療。

作者簡介

大衛·伯恩斯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臨床兼職教授,曾作為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過。他的暢銷書Felling Good:The New Mood Therapy僅美國銷售就已達到500萬冊。
伯恩斯博士是發展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鋒,他創設的抑鬱與焦慮免藥物療法套用廣泛,並且被心理研究證實為科學有效。伯恩斯博士獲得過許多研究、教學和媒體的獎項,但是最有名的還是他的心理自助類圖書Feeling Good和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僅在美國就賣了500萬。根據美國國家統計數字,伯恩斯博士的Feeling Good高居1000本精神健康專家所寫的抑鬱自助類圖書的榜首。美國和加拿大精神健康專家把Feeling Good作為來訪者的“處方藥”推薦。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絕無僅有的真正偉大的心理治療書。
——阿爾伯特·艾利斯博士
本書好讀,最重要的是一有效……我相信這本書將改變許多人的生活。
——傑奎琳·B.皮爾森博士
本書作者的第一本書就曾幫助了數百萬心理自助者,這是又一本傑作。
——漢尼·威斯特博士
循循善誘,平易近人,本書講述了希望擁有好心情的讀者所需要做的一切。
——《圖書館雜誌》

編輯推薦

在這個容易焦慮的年代,你需要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焦慮情緒調節手冊》將告訴你如何處理各種各樣的焦慮以及其他的情緒問題。《焦慮情緒調節手冊》作者伯恩斯博士以極富魅力的文字介紹了當前最流行的焦慮循證療法,體現了他獨特而非凡的能力。《焦慮情緒調節手冊》好讀,最重要的是——有效。讀者將學會以迅速見效的練習來掌握伯恩斯博士在書中呈現的概念和策略。我相信《焦慮情緒調節手冊》將會改變許多人的生活。
焦慮和抑鬱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精神健康問題。它們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它們會剝奪你的自信、創造力和心靈中的那份寧靜。它們也會讓你在同別人交往時障礙重重。但我給你帶來了好訊息:不用服藥,不用漫長昂貴的心理治療,你就可以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痛苦並非源於現實,而是源於我們對現實的判斷,但這些判斷只不過是幻覺而已。比如,世上本無“成功”或”失敗“,這兩種概念只存在於我們的思想中。當你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你就能改變你的感受方式。而當你改變了自己的思維與感受方式,你就會體驗到一種足以影響整個生活的巨大心理變化一我們所有人都有自已的價值觀和信念,它們既可能是強迫與焦慮的淵藪,也可能是自由與歡樂的來源。有一句古老的拉丁諺語是這樣說的:“飢餓是最甜美的調味品。”正如佛教有一句話:“苦”植根於人類生存的本質中。但換個角度來看,正是痛苦讓生活不那么乏味,也許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所有人都會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痛苦。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如何永遠保持快樂,但我可以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和抑鬱。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讓你的情緒有所改善,而是脫胎換骨。我要你能在一大早醒來時就渴望迎接新的一天,我要你對自己說:“生活真美好”。因為包括你本人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讓自己獲得快樂、寧靜、自尊和自信的潛力。你需要的一切只是那么一點勇氣、你的個人常識以及這本書中教你的技巧。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基礎內容

1.我思故我怕
2.你是焦慮,還是抑鬱?
3.你是否有焦慮障礙?
4.安慰劑帝國: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的真相
5.如果我能告訴你怎樣改變你的生活,這樣是不是很有意義?
6.每日情緒記錄

第二部分 認知模式

7.找到你的自我攻擊信念
8.怎樣修改自我攻擊信念
9.如果—怎樣技術
10.基於同情的技術
11.基於事實的技術
12.邏輯和語義技術
13.量化技術
14.基於幽默的技術
15.角色扮演和精神超越技術
16.動機技術
17.抗拖延技術

第三部分 暴露模式

18.經典暴露技術:擷取《西藏度亡經》一頁
19.認知暴露技術:你思想中的惡魔
20.人際暴露技術:人類的恐懼

第四部分 情緒隱藏模式

21.情緒隱藏技術:從墊子底下清掃出你的問題

第五部分 選擇適合你的技術

22.康復循環圈:儘可能快地嘗試失敗
23.綜合套用:鼻子上有疤的女子
24.心情好VS康復:復發預防訓練

參考文獻

附錄:你的抗焦慮工具箱

序言

徐維東拿著這本書要找我翻譯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我的理智告訴我,這是一本普及性書籍,而我只會對專業書籍感興趣的。
因為我的直覺告訴我,負責這本書策劃的徐維東同志想要做的事情太多,結果必然是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包括這本書的出版。
結果是我很高興地發現,這次本人理智和直覺統統出了差錯。
首先,我發現這本書吸引了所有人。不僅僅是我,我推薦過這本書給無數來訪者、心理諮詢師和治療師看過,幾乎每個人都覺得這本書非常好。
其次,徐維東同志居然能夠從她日理萬機的日程中抽身而出,完成此書的翻譯和校對,也算是對我的預測的一次愉快的打擊。
我想,這次我之所以出錯的根源有一部分還在於中國知識分子界的“士大夫傳統”和心理治療的“匠人傳統”的衝突。
中國的學界一直有很強的“士大夫傳統”,具體表現在,寫文章一般是知識分子們專業素養的體現,職稱晉升的主要依據。無論是醫生、大學老師還是心理諮詢師都是這樣。
這個傳統大概和中國傳統的文化體制有關係,從古代中國一直到幾十年前,階級流動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考試,然後一篇文章寫好了金榜題名,一個農村的孩子就會受到全村人的敬仰和崇拜,因為他要遠離這片窮山惡土,從此他遠離了貧困和自卑,有了生活的希望和人際的面子,這個希望就是做官。
一直到如今解放幾十年了,很多農民見到大學生、見到有文憑的人還是心存畏懼,回到家就開始打孩子,要他好好學習、努力學習,通過學習賺回他們整個家族被踐踏的尊嚴。
所以對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寫作以及學習一般來說總是和一個具體的、功利的目標相聯繫的,比如說要晉升職稱。
一個精神科醫生、一個心理治療師或者諮詢師晉升的依據基本上和他治療了多少來訪者、治療效果如何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和他寫了幾篇什麼文章,發表在什麼級別的雜誌上有關;一個大學老師的晉升依據也是大同小異,對學生的教學質量不是太重要的,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成果。
所以,在醫院裡或是在大學裡,埋頭做臨床工作大概是最“愚蠢”的一批人,做多錯多,做事的不如看事的,看事的不如鬧事的。稍微有些頭腦的,都會知道最重要的是趕快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幾篇文章,把職稱搞定,然後做官。
在這種士大夫傳統和官場文化的薰陶下,基本上人們也是以他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幾篇文章或者寫了幾本書來衡量心理治療師的水平。我有個朋友,是在美國工作的心理醫生,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回來準備傳道、授業、解惑,結果發現廣闊的中華大地上真正願意沉浸在臨床案例的人實在是屈指可數,大為失望之下,在一次講座交流中昂首問天:如果你的外科醫生告訴你,他已經十年沒做闌尾炎手術了,但是他發表了很多闌尾炎手術的研究文章,你放心讓他給你做手術嗎?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匠人傳統”的視角,在這種“做事者”(doer)目光的審視中,心理治療是一門技藝,就如花匠種花、木匠打家具一樣,它需要的是不斷地練習和實踐,需要的是對這門手藝的熱愛、投入和浸泡,它和上課讀書、背課文寫論文這種傳統不一樣。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上百篇論文論述景泰藍燒制過程各種化學原理的教授,可能一個景泰藍的瓷器也燒不出來。但是研究景泰藍的教授和燒制景泰藍的師傅在這種文化下的地位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前者是“士大夫”,是形而上謂之道;後者是“匠人”,是形而下謂之器。
中國的心理治療幾次起落猶如坎坷人生,最近幾年這波“牛市”要想持續下去,必然需要一批投入的、植根於每天與來訪者交流的心理“匠人”的出現。但是從歷史規律來看,這批“匠人”只要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去做“士大夫”,因為“匠人”總是被人看不起的,總是受苦的,總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而且還受不到同事的尊重——“何以如此愚蠢”,所以在一線工作幾年後大部分的人就要去做官的。
這一波心理治療的浪潮也正湧現出這樣的特徵,當年那些心理治療的急先鋒們是否革命的熱情已經開始減退?不過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以往“匠人”們只有做“士大夫”一條路可以提升社會地位,現在還有另外一條路烏雞變鳳凰——講課賺錢變老師。
對心理治療界來說,其實最根本的是“匠人”的身份和地位能夠得到環境和“匠人們”自身的尊重和承認。
臨床話語和大學話語的二元對立在伯恩斯那裡解決得比較好。此人在美國就是以專門寫科普書籍聞名於世的,同時他也是大學教授。他的書《好心情》和《好心情手冊》是現在運用最廣泛的心理自助書籍,而且,有不少隨機對照研究證明他的書對抑鬱障礙治療的作用可以和面對面治療媲美。他的書也是我在臨床上最常推薦給來訪者看的。不過以前只有針對抑鬱障礙的,這下終於有了一本針對焦慮障礙的。
這本書不用看完你就會真正知道什麼叫做“匠人精神”,一個人只有常年地浸泡在心理治療一線,才會把一個技術的原理、運用鑽研得如此細緻,才會在會談的過程中如此遊刃有餘。
人們提起認知療法和技術的運用總是會有一個刻板印象,以為這個治療師必然就是冷酷無情的,把來訪者當作一塊肉,自己揮舞起技術的大刀砍過去。伯恩斯的案例提供了很好的說明,讓各位讀者也開開眼,見識一下什麼叫做“人技合一”,其實心理治療技術的運用既可以在一個理解溫暖的關係下發生,也可以在友好幽默的氛圍中進行,後一種氛圍尤其在男性治療師的治療中容易見到。
本書由李迎潮、徐維東完成全書初稿的翻譯,我負責二稿校對。在此過程中,林紫心理諮詢中心實習諮詢師聞錦玉,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的研究生趙維嘉、武婷對本書的翻譯與編輯校對亦有貢獻,特此鳴謝。感謝作者寫了這么一本好書。
我們所有譯者都要特別感謝我們的家人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做翻譯這種出力不賺錢的事情的理解。
最後要感謝這本書的讀者和所有心理諮詢的來訪者,祝你們遠離焦慮,身心愉悅。
孟潮
林紫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諮詢專家,
精神科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臨床督導。
原中德心理醫院門診部主任。

文摘

很多時候,負性情緒不會一個個分別來到。事實上,焦慮和抑鬱通常會一同出現。然而這兩種情緒彼此完全不同。焦慮來源於對危險的感受。除非你心裡在想:某件可怕的事情要發生了,否則的話,你是不會感到焦慮的。比如說,如果你恐高,而你又行走于山路間的陡坡上,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被一種驚恐感所支配,因為你會想: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會滑倒。
與這種感覺完全不同的是,當你抑鬱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某種不幸已經發生了。這就好像你已經落下懸崖,躺在谷底,四肢摔斷,無法醫治。你感到憂鬱、沮喪,情緒也隨之跌人低谷。你心裡在想:你一無是處、總是失敗,或者會想你總是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這樣你就會喪失對生活以及對他人的興趣。你曾經喜愛的活動似乎也會變得毫無意義。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你再興奮起來。你會覺得自己被壓抑和鬱悶的心理所籠罩。生活似乎也只是一段喪失了意義的漫長道路。最糟糕的是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你感到事情毫無轉機,並相信自己會永遠這樣痛苦下去。
如果你感到抑鬱,你幾乎也總是會感到焦慮的。而如果你掙扎於焦慮的痛苦中,你同樣會感到抑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科學家們也沒有完全弄清楚為什麼抑鬱和焦慮總是結伴而至。但是,有四種存在爭議的理論。根據第一種理論,大多數人是不能夠區分不同種類的情緒的。一旦問題出現,他們所知道的只是心煩。我們做一個類比:生活在沙漠的人只會用“雪”這個字來描述雪,這是因為他們幾乎沒有見過雪。而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用於描述雪的字眼卻有很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