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是個體以自我生命有機體為代價來尋求自我解脫的情緒發泄方式。自我攻擊行為輕則造成身體傷害,重則失去生命,這就是極端自我攻擊。

定義

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自我攻擊行為時有發生。筆者對近5年來(2004—2008年)全國高校極端自我攻擊的大學生人數(包括部分因自我攻擊而失去生命的大學生)進行了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近5年平均每年發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的學生人數不下25人,有的甚至因極端自我攻擊而導致悲劇發生,給家庭帶來巨大的悲痛,給高校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極端自我攻擊是個體在內在與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行結束生命的行為。根據著名心理學家海德的認知理論,“行動是由人的力和環境的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人的行為是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一個函式。為此,既要全方位分析造成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和社會根源,又要深入分析造成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心理的生成機理,才能找到切實有效的防範對策 。

直接原因

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的直接原因

筆者通過訪談自我攻擊信息人(包括親人、周圍同學、相關教師等),開展學生問卷調查,對中國2004—2008來發生的126起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案例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整理和歸類統計(表1),發現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的直接原因集中在5個方面,依次是學業壓力大、就業壓力大、適應能力差、情感受挫、人際關係失敗。

學業壓力大

統計表明,學業壓力大是導致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的主要原因之一,平均比例高達23,8%。通過案例分析,發現有2類大學生極容易因學業壓力大而發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甚至走上絕路:一是本身基礎好,中途由於沉溺於網咖遊戲、淡戀愛而嚴重耽誤了學業,面臨退學邊緣,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實施極端自我攻擊;二是雖然在高中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到了“精英薈萃”的大學後卻因自己與別人差距大而深感自卑,不能及時調整心態或學業上得不到及時改進,就輕生厭世,以生命為代價逃避現實。

就業壓力大

表l表明就業壓力是近幾年來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的主要直接原因。顯然,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從2004年形成第一個就業競爭高峰起,隨著就業政策的轉軌、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極端自我攻擊人數明顯增長。特別是由於待業大軍的連續積壓,形成2005—2006年極端自我攻擊人數最高峰。此後,由於全社會的關注,政府不斷加大就業政策支持,高校加強教育引導,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明顯緩解,極端自我攻擊人數明顯下降。

適應能力差

通過對2004-2008年以來大一新生(訪談學生親人、周圍同學等)實施極端自我攻擊的案例分析,我們發現,部分“養尊處優”、缺乏生活磨礪的大一新生(多為獨生子女)不能儘快適應大學校園新的人際環境、學習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學業的要求與家長的厚望、親人和親友的期望等綜合原因使他們陷入深深的矛盾、迷茫和痛苦之中,倘若遇到更大挫折時,便導致極端自我攻擊行為。

情感受挫

在本研究中,因情感受挫而引發極端自我攻擊的大學生比例達17.5%。大學生正處於精力旺盛的青春期,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然而身體成熟早於心理成熟,這些“深入愛河”的大學生們很少有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責任感和挫折承受力。他們一旦戀愛受挫,便入深深的失戀痛苦中而不能向拔,“無顏見人”引發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甚至以生命為代價去殉情。

人際關係失敗

部分獨生子大學生從國小到中學都是在父母的“嚴格保護”下長大,交往面十分狹窄,性格孤僻,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和困難,一到大學階段,面臨著傘新的人際環境,由於個人性格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原因而被同學們“玲落”的大學生,一旦不能及時融入班集體,極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深感孤獨、自卑和無助,一旦得不到及時調適或改變,就很容易發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

社會根源

上述原因只是導致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導火線)。不難發現,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還有個人的深層內因(如心理障礙、人格異化、親情冷漠、價值觀混亂等)。內因可歸結為是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問題。但只要深入考察和分析這些大學生的背景,便會發現,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還有深刻的社會根源。

社會急劇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經濟模式市場化、利益衝突多元化、人際親情冷漠化,加之兩方價值觀的滲透、人生觀的變異等等因素“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矛盾衝突引發信仰缺失”,引起大學生的焦慮不安,造成大學生嚴重的心理失衡,有的大學生深感“失望和無助”,從而產生自我攻擊心理,得不到及時調適便導致極端自我攻擊行為。

親職教育的欠缺

父母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唯我獨尊的“小皇帝”意識;望子成龍心切而要求過於嚴格其至近乎苛刻的做法導致孩子潛意識的反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養尊處優環境,養成孩子“只能享受鮮花和掌聲,不能承受挫折和壓力”的人性弱點。這一切導致孩子上大學後一旦遇到新問題、新矛盾和巨大挫折時,特別是當遇到諸如學業與就業壓力、失戀痛苦、人際交往失敗等這些直接誘因時,就極容易選擇極端自我攻擊方式逃避現實。

中國小素質教育不到位

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為本”,宗旨是提高國民素質,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然而,中、國小長期以來以“升學率”為核心指標評價體系的槓桿導致素質教育的嚴重失衡,突出表現在“學生學習成績搞上去了,思想素質卻下降了”、“升學率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打折扣了”、“孩子上大學了,心理問題卻一大堆”。高校還得給這些學生“補素質教育課”,一旦“補課”不及時或不到位,就很容易導致學生人格的

畸形發展,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極端自我攻擊行為就在所難免

形成過程

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心理的形成過程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發展心理學也認為,處於嬰兒期的人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們的“性”是同一的,只是到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所處的成長環境的不同而導致“習”相去甚遠。這印證了我們的調查分析結果: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並不是瞬時性行為,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演化過程。

階段性

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心理生成機理可以劃分為心理萌芽期、心理形成期和行為期3個階段。這3個階段是遞進的關係,其發展過程可以描述為:個體在社會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共同影響下,導致人格順應障礙和情緒控制失調,而人格順應障礙和情緒控制失調又直接形成個體的痛苦感受,在本能的趨使下,個體尋求超脫現實的解決辦法,進而產生極端自我攻擊動機。這種動機形成後,人的求生本能又使個體陷入深深的“生”與“死”的強烈矛盾衝突中,一旦作出“死”的抉擇,個體就會獲得心靈解脫的“快感”,這時個體會顯得十分平靜,進入非常危險的平靜期。平靜期後,個體就會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實施極端自我攻擊行為。這說明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心理是一個長期發展和積累的過程。

外顯性

所謂外顯性,是指大學生在極端自我攻擊心理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總會通過一些不正常行為和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方式表現出來。通過訪淡自我攻擊信息人(包括學生親人、周圍同學等)、開展學生問卷調查等方式,我們了解到實施自我攻擊行為的學生在平常曾經不經意地流露過“我不想活了”、“生活太沒味了”、“討厭這個社會”、“死了比活著好”等言語,有的實施自我攻擊行為的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行為反常,如獨來獨往,一個人去偏僻處靜坐等。一般說來,這些言語和反常行為就是心理障礙或心理危機的外在表現行式,這為及時發現問題和及早介入干預提供了信號。

否定性

對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來說,自我否定是其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然而對於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來說,卻是走向結束生命的心理前提。從研究可知,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何種人格順應障礙還是情緒控制失調,其實質都可歸結到一點,就是個體對自我存在價值的否定——生命意義的顛覆。如果一個人決定把“死亡”作為解脫精神痛苦的方式時,他就會認為自我的“存在”、“生命”已不必要。這說明,加強對學生的生命觀教育和家庭與社會責任感教育尤為重要。

可控性

正是因為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有一個過程,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才是可以控制的。圖l暗示我們預防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有3個介入點。一是在個體心理萌芽期介入;二是在個體心理已經形成期間介入;i是在行為未遂後控制。這說明,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有其規律可循,只有我們善於觀察,深入學生,及時介入干預,有效預防則完全可能。

預防對策建議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從前述可知,造成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深層的社會原因,也有直接刺激源,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個體內在的心理病變。因此,預防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須從多方面人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預防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既要“治本”,也要“治標”。“治本”是關鍵,“治標”是補救。

治本

——關鍵在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治本”就是家庭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真正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心理成熟。這是防範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的根本。

切實改善親職教育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細胞,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的教育環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個體的人生走向。因此,要防範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必須首先改善親職教育,強化親情教育,家長要從孩子的長遠發展著想,要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既當嚴父嚴母,又是平等朋友,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寬鬆和諧的家庭環境。

真正實施中國小素質教育

近些年來,中國小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但實際效果不容樂觀。中國小存迫於強大的升學壓力和家長“望子成龍”強烈願望的共同趨使下,素質教育實際上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孩子長期處於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管教”下,長期壓抑,孤僻、逆反、焦慮的心理自然產生。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和調適,就很容易導致孩子人格的畸形發展和心理變異。因此,切實改進中國小教育特別是要真正轉到素質教育軌道上來是當務之急。

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

鑒於中國小教育和親職教育的欠缺,高校應當著力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生命觀教育、生存觀教育、責任感教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

高校應當把大學生人格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開展專題人格教育,彌補中國小人格教育的欠缺,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價值,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糾正,塑造健全人格,適應社會。

高校應當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專題生命觀和生存觀教育,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教育學生學會生存,正視現實,引導他們勇於面對學習、生活和交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挫折,敢於迎接挑戰,努力提高生命質量。

高校應當強化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社會責任感是個體認識責任、履行責任的態度,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當代大學生由於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責任感普遍淡化”。高校應當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摒棄“一死百了”的錯誤觀念,引導他們學會理解與尊重,學會換位思考,樹立社會責任感,勇於肩負重擔,承擔責任,努力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

高校還應當充分發揮“兩課”陣地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會用長遠和發展的觀點去認識和處理問題,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畏前進中的困難和挫折,

治標

——重點搞好前期預警和後期干預

為了有效預防和儘量減少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事件的發生,還需要切實做好補救_r作——加強前期預警和後期干預。

搞好前期預警

預警就是要在學生已經產生心理變異但尚未發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之前就被及時發現。

對有極端自我攻擊心理意向和行為表征的大學生,學校要高度重視,重點防範,特別是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和前期心理干預,通過排除學生心理障礙,打消學生極端念頭。這方面,建議高校做好以下5項工作:(I)保證心理健康普測質量。心理普測

的關鍵在於真實性。我們發現,有個別心理問題特別突出的學生並沒被普測出來,而是待其心理障礙發展為心理疾病,行為日益外化、事情變得嚴重時才發現。這說明,存心理普測前,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力度,讓學生理解心理普測的意義和目的,使之客觀真實地參與到心理普測中,才能保證普測的質量,才能準確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才能提前做好疏導工作。(2)善於察言觀色。一般說來,有極端自我攻擊念頭的學生在實施極端行為前都會有所流露,在不經意間表達出來的語言或思想有時可能就是實施極端自我攻擊行為前的信號,也是最需要幫助的暗示,千萬不可小視。(3)高度關注高危人群。通常情況下,戀愛受挫、學習成績差、經濟特困、父母離異、家庭變故、與父母或同學關係長期僵持、性格怪異、獨來獨往以及前後語言和行為迥異的學生都有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學生工作者應當深入學生當中,開展“一對一”的心靈溝通,及時發現和排除他們的心理煩惱,消除心理障礙,(4)重點防範高危時段。一般說來,大學一年級、每學期考試前、開學前和畢業前後是大學生實施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的高危期,高校應當高度注意這些時段,要善於發現問題的苗頭,應當在這些時段內開展專門的有針對性的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調整心態,預防極端事件發生。(5)警惕平靜期。平靜期是指學生在得不到幫助或解決,已經下定自殺決心後而顯示出表面正常的表現,這時學生行為與平常一樣。這表明學生已經不再有“死亡”與“求生”的激烈心理衝突,得到了心理上的解脫因而表現正常。平靜期是學生工作者最應當關注的時段,一旦發現有前後表現迥異的學生,必須馬上儘快採取接觸措施以及必要的“監控”手段,防止學生採取極端自我攻擊行為。

加強後期干預

後期干預是指對實施極端自我攻擊未遂的學生採取的強制干預措施。未遂是指已經實施極端行為但未成功的行為,具有極強的二度行為危險性,一旦再次受到強烈刺激,極有可能再度實施極端行為,是必須強制干預的對象。對於未遂的學生,除了要進行特別的心理治療外,還要採取強制監管措施,決不能使其處於失控狀態,才能防止自殺行為的再次發生。

“青年期是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同時矛盾和壓力也最大”,大學生是處於這一時期的特殊群體,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甚至是極端自我攻擊念頭是難免的。但從產生心理障礙到發展為心理疾病、從產生極端自我攻擊意念再到發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總是有一個過程。只要我們以人為本,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加強思想教育,及早干預、重點關注、重點防範,就能更加有效地防範和減少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行為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