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烏曼—博托沙尼戰役是1944年3月5日—4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烏克蘭第2方面軍為粉碎德軍烏曼集團,分割“南方”集團軍群和解放烏克蘭西南各州,於實施的進攻戰役,是蘇軍右岸烏克蘭戰略進攻的一部分。
戰役準備
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結束後,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主力當面之敵是“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曼施坦因元帥)所屬第8集團軍。至戰役開始前,蘇軍人員和坦克比敵人多0.5倍,炮兵多1.5倍;航空兵兵力大致相等。戰役企圖規定:粉碎第8集團軍,分割“南方”集團軍群,切斷敵坦克第1集團軍南退之路,配合烏克蘭第1方面軍粉碎該集團軍。第27、第52集團軍,近衛第4集團軍、坦克第2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坦克第6集團軍(共有坦克415輛、自行火炮147輛)由維諾格勒、茲韋尼戈羅德卡、什波拉一線向烏曼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近衛第7、第5集團軍由基洛夫格勒地域向新烏克蘭卡方向實施輔助突擊。在進行戰役準備時,方面軍和集團軍的軍事委員會、政治機關很重視動員全體人員克服泥濘、惡劣天氣條件以及必須從行進間強渡大量江河所造成的困難。
戰役過程
1944年3月5日,進攻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開始,進展順利。為了增強突擊力量和在主要方向發展進攻,坦克第2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第一日即進入交戰。進攻第三日,他們從行進間強渡戈爾內季基奇河,突破敵人在通往南布格河道路上占領的最後一道防禦地區,進而追擊敵軍。坦克第6集團軍在其後面跟進。方面軍所屬各集團軍於3月10日攻占烏曼後,以先遣支隊進抵南布格河。在100公里正面上,利用奪占的渡口,搭乘舟船和就便器材,從行進間進行強渡。為了保持高速度進攻,坦克第6集團軍進入交戰。各坦克集團軍渡過南布格河後,向德涅斯特河疾進。3月17日,方面軍右翼各先遣部隊在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以南該河右岸奪占了一些登入場。蘇軍開始解放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摩爾達維亞游擊隊積極配合蘇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協同進攻結果,“南方”集團軍群被分割為兩部分。德軍第8集團軍同坦克第1集團軍的聯繫被切斷,只得轉隸“A”集團軍群。烏克蘭第2方面軍主要力量轉為對付被蘇軍從北面深遠包圍的“A”集團軍群。烏克蘭第2方面軍已有可能向南突擊,切斷該集團軍群退向德涅斯特河對岸的道路,並與烏克蘭第3方面軍協同將其擊潰。沿德涅斯特河左岸向西進攻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第40集團軍,受領切斷敵坦克第1集團軍南退之路、配合烏克蘭第1方面軍將其合圍於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附近的任務。第27、第52集團軍在由德涅斯特河登入場發展進攻,會同坦克第2、第6集團軍的兵團向普魯特河疾進,並於3月26日在溫格內以北85公里正面上進至蘇聯國界。3月27日夜間,方面軍在追擊德軍中從行進間強渡普魯特河,將戰鬥行動轉移到羅馬尼亞境內。至4月月中前,方面軍以右翼進至喀爾巴阡山,攻占博托沙尼,中央各集團軍由北面進至雅西接近地,左翼進至基什尼奧夫接近地。德軍統帥部為使其戰線南翼免於徹底崩潰,向該方向調來18個師另3個旅。烏克蘭第2方面軍遇到德軍不斷增強的抵抗,遂於4月月中在既得地區設防固守。
戰役結果
烏曼—博托沙尼戰役結果,德軍第8集團軍以及坦克第1集團軍一部被擊潰,“南方”集團軍群的戰線被割裂。德軍10個師損失50%—75%的人員和幾乎全部重裝備。德軍死亡62000人,被俘18763人,損失坦克600輛、裝甲車225輛、火炮1275門、迫擊炮775門,機槍3350挺,汽車21000輛,大車4500輛,馬10500匹。方面軍在進攻過程中前進200—250公里,解放了右岸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大片領土,並進入羅馬尼亞東北地區。戰役中,首次在狹窄地帶方面軍主要集團編成內同時使用了3個坦克集團軍。方面軍在春汛和泥濘條件下從行進間連續強渡戈爾內季基奇河、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列烏特河,普魯特河、錫雷特河等六條江河,解放了烏曼、瓦普尼亞爾卡、五一城、新烏克蘭卡等市及其他許多居民地。戰役特點是:指揮靈活,首長對情況變化反應迅速,周密組織了各集團軍與方面軍航空兵之間的協同動作。蘇軍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被授予勳章,獲得了“烏曼”(21個),“新烏克蘭卡”(7個)、“瓦普尼亞爾卡”(4個)、“五一城”(2個)等榮譽稱號。參戰軍隊
烏克蘭第2方面軍蘇德戰爭中1943—1945年西南方向上的蘇軍戰役戰略軍團。1943年10月20日由草原方面軍改變番號組建。編有近衛第4、第5、第7集團軍,諸兵種合成第37、第52、第53、第57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和空軍第5集團軍。爾後,時間長短不等地編有近衛第9集團軍,第27、第40、第46集團軍,坦克第6(後為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坦克第2集團軍,騎兵機械化集群,羅馬尼亞第1、第4集團軍,並負責多瑙河區艦隊的作戰指揮。1945年6月10日,烏克蘭第2方面軍被撤銷,方面軍野戰領率機關調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在其基礎上組建敖德薩軍區司令部。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
①1939年8月組建,下轄德國第八集團軍、第十集團軍和第十四集團軍,參加波蘭戰役。1939年10月,該部改編為德國A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
②1941年4月由德A集團軍群改編而成。1941年6月起由德國A集團軍群改編而成。1941年6月起參加侵略蘇聯的戰爭,戰爭初期下轄德國第十一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第六集團軍和第一裝甲集群。先後在烏克蘭、頓涅茨、克里米亞和羅斯托夫地這作戰,在羅斯托夫戰役中受阻。1942年2月,該部分編為德國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歷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沃爾特·馮·賴歇瑞和費多爾·馮·博克。
③1944年8月由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改編而成。下轄德國第十七集團軍、第一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其前身為1941年4月組建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1942年2月分編的德國A集團軍群和1944年3月改編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1945年4月,該部改編為德國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歷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為約翰內斯·弗里斯納、奧托·韋勒和洛塔爾·倫杜利克。1945年5月,德國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投降。
④1943年2月由德國頓河集團軍群改編而成,下轄德國第一裝甲集團軍、第四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在第聶伯河與頓涅茨河之間對蘇軍發起反擊。1944年3月,該部改編為德國北烏蘭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為埃里希·馮·曼斯坦因。1944年9月,該部改編為德國A集團軍群。1945年1月,改編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1945年5月,該部被殲。
主要人物
伊萬·科涅夫(俄語: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是蘇聯軍事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紅軍縱橫“東戰場”,解放東歐國家脫離軸心國占領,及攻占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虜獲希特勒的屍體;戰後他又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紅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伊萬·科涅夫續維持他在蘇聯紅軍里最受人欽佩的眾多軍事偶像之一,直到1973年他先逝止;他結婚過兩次,女兒Nataliya是“俄羅斯陸軍大學”文學與語言學學院院長。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陸軍元帥。二戰期間曾任德國A集團軍群參謀長、第十一集團軍司令、
“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等職。二戰爆發後,他協助倫斯德元帥指揮德軍迅速席捲波蘭,攻陷華沙,將參謀長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真正使他名揚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國的作戰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計畫”。從此,曼施坦因成為歐洲戰爭史上最出色的戰略家之一,儘管他是為侵略戰爭服務的。
1956年,曼施坦因擔任聯邦德國一個組織的顧問,同戰時德國的西方敵人一起對付蘇聯的威脅。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