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達維亞位在東南歐,位居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及土耳其文化的交會之地,注定了其飽受侵略的飄搖歲月。企圖抵抗土耳其人失敗之後,從西元1711到1944年,俄羅斯人前後侵略了摩爾達維亞12次,並在西元1812年,土耳其陷落之後,持續統治這個地方。在西元1859年,摩爾達維亞的領域包含摩爾達維亞本身,以及組成近代羅馬尼亞骨幹的瓦拉西亞地方(Wallachia)。在南部比沙拉比亞(Bessarabia)被俄羅斯再度併吞之前,摩爾達維亞擁有比沙拉比亞和布克維那(Bucovina)地方。在1918年以後,到1940年被強制併入蘇聯之前,摩爾達維亞成為獨立羅馬尼亞共和國的一部分。在1944年以後,摩爾達維亞再度併入蘇聯,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在蘇維埃時代,摩爾達維亞雖然進行部分的工業化,不過,仍然大部分依靠農業。雖然佔有前蘇聯的不到百分之零點二的領土面積,但是摩爾達維亞的農業輸出幾乎佔蘇聯的百分之二點五(包含百分之四十的酒類輸出)。它也是煙草和製酒用葡萄的大宗生產國,並且是葵花子和甜菜的主要生產地。
文化上來說,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試著淡化與羅馬尼亞的關係。在蘇聯分崩離析後,摩爾達維亞試著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在1991年8月27日,宣佈獨立。不過,獨立是有代價的:西元1990年,摩爾達維亞東部住滿俄羅斯人的泛尼斯崔亞地方,宣佈獨立,並在1992年與摩爾達維亞開戰,俄羅斯第14軍援助泛尼斯崔亞的叛亂。由此,在依格‧史密爾諾夫任職總理的情況下,開始了侷促的和平。
轉變的歲月
伴隨著獨立,自西元1992年密西亞‧史涅格當選總理,公民投票決定為了維護摩爾達維亞的主權,將使用的語言改名為摩爾達維亞語,雖然在語言學上其實是與羅馬尼亞語相同的。這個國家採用拉丁字母。在1994年7月的強制制憲後,認定了摩爾達維亞成為市場經濟導向國家的中立國地位,並致力於穩定國內政治情勢。直到1996年12月,派楚‧盧辛奇角逐第二任民選總理成功後,這些為了維護摩爾達維亞國家主權、生存能力及安定的政策仍然持續施行著。
在國際關係方面,首都奇士拿致力於增進與莫斯科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的友好關係,並在西元1997年4月,與俄羅斯政府簽署一項經濟合作合約,約期到西元2000年為止。根據這個合約,摩爾達維亞會對格茲普姆(Gazprom)提供以物易物交易、摩爾達維亞公司的債券、股票等資源。俄羅斯也同意逐步將其軍隊撤出泛尼斯崔亞地區。
雖然摩爾達維亞和羅馬尼亞尚未簽定條約,但摩爾達維亞對羅馬尼亞的貿易漸趨頻繁,文化交流也更密切。羅馬尼亞在摩爾達維亞的經濟體系中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可從羅馬尼亞以換取摩爾達維亞公司的股票為條件,提供奇士拿電力的這一點來證明。摩爾達維亞也依賴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
總統盧辛奇的首要考慮之一就是改善與泛尼斯崔亞的關係:雖然他們與主要經濟體的關係相當疏遠,但他們的經濟和貨幣持續地透過奇士拿活動。以長期而言,鹹信奇士拿會再度統一。在1998年三月的國會選舉中,摩爾達維亞共產黨(Party of Moldovan Communists – PCM)贏得了百分之三十的選票(佔了議會101席中的四十席),中間路線的聯合-資本主義代表 (Democratic Convention – DCM)贏得百分之二十,摩爾達維亞民主繁榮黨(Democratic and Prosperous Moldova – DPM)贏得百分之十三。經過數週的談判,一個聯合政府取得了政權。
歷史上艱困的一年-1998
對摩爾達維亞而言,1998是相當艱難的一年。除了受到俄羅斯經濟危機的直接衝擊而失去貿易和投資之外,十一月通貨膨脹使摩爾達維亞元由原本的4.7對一美元劇跌到10對一美元,最後終於停在8.7對一美元。這個情形惡化了摩爾達維亞的負債額及對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能源輸入的依賴。世界銀行贊助的奇士拿策略研究中心已指出摩爾達維亞以其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每天us$2的消費,已經在世界191個國家中排名第120。男性平均壽命由1989年的65.5到1996年的62.9,而中學登記入學的人數降了百分之十,成為百分之十九。到了年底,摩爾達維亞的經濟規模幾乎是1989年的三分之一。對1999年的展望籠罩在持續依賴俄羅斯市場-佔了總出口百分之六十五-的陰影中,及慘淡的投資前景。
然而,十二月時政府通過了一個困難但實際的預算使1999年的國家經濟得以穩定。它同時也游說IMF在一年半的隔離後,於1999年初的全力支持。以整體而言,該國政府在1989年及1999年惡化中的經濟情勢所採取的決策受到國際組織相當的讚賞。
1999年二月首相艾恩.庫拔克(Ion Ciubuc)辭職,緊接著他的內閣亦應議會要求總辭,反應了在國家的經濟危機中政策持續的困難。1999年三月九日由總理指派的艾恩.史特札二度擔任摩爾達維亞首相。根據議會的程式,新任首相有十五天的時間贏得國會對新政府政策及部長人選的支持。三月十二日國會投票肯定了新政府。
為了因應這個嚴重的經濟危機,新政府已經指出1999年將加速民營過程,之前對價格的重視將改為有完善投資計劃的投資者優先。Moldtelecom及其它八家電子公司和一些策略公司已經登記求售。
然而,問題並不因此而消失。1998年拖欠工資的情形已經增加為百分之五十,且將近百分之七十的預算必須拿去付一百二十萬美金的外債。除此之外,出口成長看來也前途堪虞,因為摩爾達維亞的三大市場-羅馬尼亞,烏克蘭及最大的俄羅斯-仍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
居民介紹
摩爾達維亞人(Moldavians, Μолдаване)
東歐比薩拉比亞地區的居民。自稱“莫爾多文人”。296.8萬人(1979),主要分布在今蘇聯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境內,部分分布在烏克蘭、俄羅斯聯邦等地。屬歐羅巴人種東歐類型。使用摩爾達維亞語,分西北、東北、中央和西南4種方言,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有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信東正教。
摩爾達維亞人的遠祖系居住在巴爾幹半島北部和喀爾巴阡山山前地帶的瓦拉幾亞人。公元初曾被羅馬化,6世紀起又受到南斯拉夫人和東斯拉夫人的影響,故在其民族構成中曾先後吸收了羅馬人和斯拉夫人的成分。16~19世紀,長期受土耳其統治。19世紀初,普魯特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比薩拉比亞)擺脫土耳其後又被沙俄兼併。1918年,比薩拉比亞歸屬羅馬尼亞,1940年被劃入蘇聯版圖,成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1941年再度劃歸羅馬尼亞,1944年又被併入蘇聯。
過去,主要從事農業。北部和南部地區多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中部多丘陵,以從事園藝業為主,是蘇聯葡萄酒的主要產地。有編織地毯和製作葡萄酒木桶等手工業。近些年來,工農業得到迅速發展,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工業(煙、酒、糖、植物油和罐頭)、機器製造等。農業以種植葡萄、水果和蔬菜為主。傳統的農舍是具有臥室、貯藏室等多房間的四方形平房,主要建築材料是泥土和麥稈,山區住房多用石塊砌成。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保留有父權制(見父系氏族制)殘餘。摩爾達維亞人的主食為"馬馬雷加"(ΜаΜалыга),系一種煮得很稠的玉米粥。喜喝家制葡萄酒。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家織土布縫成的白色古羅馬式長大褂,女大褂的袖口和胸前繡有花紋。男子穿褲腿細長的白色麻布褲,腰間系彩色腰帶;婦女則穿寬大長裙。摩爾達維亞人的民間創作豐富而獨具特色,至今還保留著各種傳統的禮儀詩歌,其中尤以“多依納”(Дойна),即婦女唱的抒情歌曲最為典型。另有數十萬摩爾達維亞人分布在歐洲和美洲。
本國語言
官方語言為摩爾達維亞語 (近似羅馬尼亞語),但同時俄語亦普遍通用。佈道隊中可使用英語或摩爾達維亞語,佈道隊同工亦要學習Cyrillic的字母及俄語基本常用短句。在摩爾達維亞的首3個月,會專注於語言訓練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