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

烏干達

烏干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簡稱烏干達。是位於非洲東部的國家,橫跨赤道,東鄰肯亞,南接坦尚尼亞和盧安達,西接剛果(金),北連南蘇丹,總面積24.15萬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 烏干達一詞最初是東非沿海居民對巴乾達人的國家-布乾達的稱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其含義擴大到鄰近地區。 烏干達是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 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農業為主,在2010年與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與盧安達組建了東非共同體,建立了統一的經濟市場,並將傾力於2015年合併為統一的聯邦國家——東非聯邦。烏干達曾被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稱為“非洲明珠”。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早期國家

烏干達 烏干達

公元13世紀前在今烏干達西部有一個叫基塔拉的酋長國。13~14世紀,遊牧部落巴契韋齊人征服了這個國家。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居蘇丹南部的盧奧人南下取代了巴契韋齊人的統治,建立布尼奧羅王國,在布乾達建立了巴比托王朝。這些外來統治者不久被當地從事農業而文化較高的班圖人所同化。在烏干達西南部,欣達人建立了安科萊王國。在烏干達北部,建立了許多各自為政的小國和氏族部落。1830年左右,布尼奧羅王國的王子卡波約在魯文佐里山以東建立托羅王國。從17世紀起,布乾達王國日漸強大並不斷向外擴張。到18世紀中葉,其勢力已超過布尼奧羅王國。

殖民者入侵

烏干達 烏干達

19世紀70年代,英國殖民者企圖吞併烏干達各地,為布尼奧羅王國所阻。70年代末,英法基督教會先後到布乾達王國傳教。他們干預政治,引起教派紛爭。連年的戰爭,使布乾達王國迅速衰落。

1890年,英軍入侵布乾達。皇家不列顛東非公司的代理人弗雷德里克·盧加德上尉(後來的香港總督盧吉)迫使布乾達國王姆旺加兩次與他簽訂保護條約。1894年 6月,英國政府與布乾達簽訂新約,布乾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接著,英國於1896年將其保護範圍擴大到烏干達全境。

烏干達各地人民對英國的侵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1893年,英國派兵侵占布尼奧羅王國,國王卡巴雷加率領部分民眾進行了長達 6年的游擊戰。1897年,布乾達國王姆旺加舉兵反英,後來在蘭戈地區與卡巴雷加會合。1899年 4月,兩位國王被俘,起義失敗。為了便於統治,英國保存了布乾達、布尼奧羅、托羅、安科萊等封建王國及其君主,其中布乾達保留了較多的權利。但行政大權控制在以總督為首的英國殖民官員手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個別非洲人才被允許參加殖民當局的行政和立法機構。在經濟上,英國將烏干達變為棉花、咖啡等農產品供應地,竭力阻撓非洲人自己發展商業和加工業。

國家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烏干達人民長期對殖民統治的不滿終於爆發。1918年爆發了全國性總罷工和農村騷動。1919年布乾達又掀起了巴塔卡黨和烏干達非洲農民聯盟領導下的民主運動。1921年,烏干達第一個全國性政黨烏干達國民大會黨成立,提出了實行普選、建立自治政府、由非洲人控制經濟等要求。1921~1928年,烏干達人民為要求釋放被放逐在英國的布乾達國王穆特薩二世展開鬥爭。

20年代後期,英國在烏干達進行以自治為目標的憲法改革。1931年底在烏干達形成 3大政黨:烏干達人民大會黨、民主黨、卡巴卡耶卡黨。1931年3月,烏干達舉行首次大選,民主黨獲勝,貝內迪克托·基瓦努卡被任命為首席部長。1932年 3月,烏干達實行自治,基瓦努卡任政府總理。同年 4月,烏干達再次舉行大選,人民大會黨和卡巴卡耶卡黨組成的聯盟獲勝,成立了兩黨聯合自治政府。根據1932年6~7月在倫敦舉行的烏干達制憲會議的協定,烏干達於1932年10月9日宣告獨立,仍留在大英國協內。

獨立之後

根據1942年憲法,烏干達獨立後實行聯邦制,布乾達、布尼奧羅、托羅、安科萊等王國以及布索加特區均為聯邦成員。人民大會黨和卡巴卡耶卡黨組成聯合政府,人民大會黨主席米爾頓·奧博特任總理,卡巴卡耶卡黨主席、布乾達國王穆特薩二世任總統。1964年兩黨聯盟破裂,人民大會黨實行一黨執政,中央政府與布乾達王國的矛盾日益激化。1966年 5月,中央政府攻占布乾達王宮,穆特薩二世逃亡英國。1967年烏干達通過新憲法,取消各封建王國及國王,建立烏干達共和國。奧博特先後發表了《平民憲章》(1969)、《納基伍博公報》(1970),譴責封建主義,強調一個民族、一個政府。1971年1月25日,陸軍司令伊迪·阿明發動政變,推翻奧博特政府。奧博特流亡坦尚尼亞。

在阿明統治的8年內,軍人專政,政治混亂,經濟凋敝,國民大批外逃。烏干達與坦尚尼亞關係緊張。1978年10月,阿明派兵占領了坦尚尼亞邊境一塊領土。1979年1月,坦尚尼亞軍隊發起反擊。同年3月,20多個流亡國外的反阿明組織在坦尚尼亞的莫希開會,組成烏干達全國解放陣線和民族解放軍。4月11日烏干達民族解放軍在坦尚尼亞軍隊支持下占領坎帕拉。以Y.盧萊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

1979年3月,流亡國外的20餘個反阿明組織在坦尚尼亞的莫希成立烏干達解放陣線和烏干達民族解放軍。4月10日烏民族解放軍在坦尚尼亞軍隊支持下攻占坎帕拉,阿明出逃。4月11日宣布成立烏干達全國解放陣線臨時政府,該陣線主席盧萊任總統。 盧萊當政68天,因權力之爭被黜,6月20日,比奈薩繼任總統。1980年5月烏全國解放陣線軍事委員會解除比奈薩總統職務,組成以軍委會主席保羅·穆萬加為首的新內閣。同年12月舉行大選,人民大會黨獲勝組閣,奧博特在被推翻9年後再次就任總統。參加競選的愛國運動黨主席約韋里·穆塞韋尼指責奧博特操縱選舉,1981年成立全國抵抗運動及其武裝組織全國抵抗軍,開展反政府的游擊戰。1985年7月27日,烏干達民族解放軍北方旅旅長巴西利奧·奧拉拉·奧凱洛發動政變,推翻奧博特政權,組成軍事委員會,由原烏干達軍司令蒂托·奧凱洛任主席兼國家元首。1986年1月全國抵抗軍攻占首都,奪取了政權。1月29日穆塞韋尼就任總統 。烏干達議會批准修改憲法取消總統任期限制。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烏干達行政區劃 烏干達行政區劃

烏干達,位於非洲東部、地跨赤道的內陸國。東鄰肯亞,南與坦尚尼亞和盧安達交界,西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接壤,北與南蘇丹毗連。總面積24.15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98萬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澤地為4.17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尼羅河源頭 尼羅河源頭

烏干達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縱貫西部國境,谷底河湖眾多。裂谷帶與東部山地之間為寬闊的淺盆地,多沼澤。東部邊界有埃爾貢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與剛果(金)接壤處有魯文佐里山脈,瑪格麗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內多河湖沼澤,其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17.8%。有塞塞群島等10多個島嶼。

氣候特徵

首都坎帕拉 首都坎帕拉

烏雖位於赤道線上,但由於地勢較高,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曾被邱吉爾喻為“非洲明珠”。年平均氣溫為22.3℃。10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氣溫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間,3至5月、9至11月為雨季,其餘為2個旱季。

水系分布

維多利亞尼羅河與艾伯特尼羅河水量豐沛,沿河多險灘瀑布。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有42.8%在烏境內。其他還有艾伯特湖、愛德華湖、基奧加湖、喬治湖等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銅、錫、鎢、綠柱石、鐵、金、石棉、石灰石和磷酸鹽等。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石油35億桶、石灰石2300萬噸、磷酸鹽2.5億噸、鐵礦石1億噸、銅418萬噸、蛭石20萬噸、硅藻土10萬噸、玻璃砂100萬噸、膨潤土20萬噸、鹽2200萬噸、高嶺土2300萬噸。

植物資源

覆蓋率為4%,產硬質木材,蓄積量達9億噸。

動物資源

資源豐富,維多利亞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產地之一。

水能資源

潛力約2000兆瓦。尼羅河上的歐文電站是工業動力的重要來源,發電能力180兆瓦,設計新增200兆瓦的發電能力。

行政區劃

區劃

烏干達全國行政區劃分5級,中央政府下設111個區和首都坎帕拉市,地區下設13個大城市,9個小城市和870個縣。原分為45個區(District),2000年11月,議會批准新成立11個區,有56個區。這些區可以分為4地理區(Geographical Region)。

編號新區名設立年份 (公里) 首府
1中央區 Central61403
101坎帕拉Kampala1989197坎帕拉Kampala
102盧韋羅Luwero19895694盧韋羅Luwero
103馬薩卡Masaka19894692馬薩卡Masaka
104姆皮吉Mpigi19893606姆皮吉Mpigi
105穆本德Mubende19896198穆本德Mubende
106穆科諾Mukono198912656穆科諾Mukono
107拉卡伊Rakai19894909拉卡伊Rakai
108卡蘭加拉Kalangala19909068卡蘭加拉Kalangala
109基博加Kiboga19914046基博加Kiboga
110納卡松戈拉Nakasongola1997.3.203510納卡松戈拉Nakasongola
111森巴布萊Sembabule1997.3.202319森巴布萊Sembabule
112卡永加Kayunga2000.7.11702卡永加Kayunga
113瓦基索Wakiso2000.7.12808瓦基索Wakiso
114Mityana2005.7.1 析穆本德
115Nakaseke2005.7.1 析盧韋羅
東部區 Eastern39479
201金賈 Jinja1989723金賈 Jinja
202伊甘加 Iganga19892482伊甘加 Iganga
203卡穆利 Kamuli19894302卡穆利 Kamuli
204卡普喬魯瓦 Kapchorwa19891732卡普喬魯瓦 Kapchorwa
205庫米 Kumi19892848庫米 Kumi
206姆巴萊 Mbale19891373姆巴萊 Mbale
207索羅提 Soroti19893378索羅提 Soroti
208托羅羅 Tororo19891849托羅羅 Tororo
209帕利薩 Pallisa19911992帕利薩 Pallisa
210布吉里 Bugiri1997.3.205671布吉里 Bugiri
211布西亞 Busia1997.3.20759布西亞 Busia
212卡塔奎 Katakwi1997.3.205014卡塔奎 Katakwi
213馬尤蓋 Mayuge2000.7.14639馬尤蓋 Mayuge
214錫龍科 Sironko2000.7.11094錫龍科 Sironko
215卡貝拉馬伊多 Kaberamaido2001.7.11624卡貝拉馬伊多 Kaberamaido
216Amuria2005.7.1 析卡塔奎
217Budaka2005.7.1 析帕利薩
218Bukwa2005.7.1 析卡普喬魯瓦
219Butaleja2005.7.1 析托羅羅
220Kaliro2005.7.1 析卡穆利
221Manafwa2005.7.1 析姆巴萊
222Busiki2006.7.1 析伊甘加
北部區 Northern85392
301古盧 Gulu198911716古盧 Gulu
302阿帕克 Apac19896541阿帕克 Apac
303阿魯阿 Arua19895476阿魯阿 Arua
304基特古姆 Kitgum19899635基特古姆 Kitgum
305科蒂多 Kotido198913245科蒂多 Kotido
306利拉 Lira19897201利拉 Lira
307莫羅托 Moroto19898518莫羅托 Moroto
308莫約 Moyo19891891莫約 Moyo
309內比 Nebbi19892917內比 Nebbi
310阿朱馬尼 Adjumani1997.3.203087阿朱馬尼 Adjumani
311帕德爾 Pader2000.7.16929帕德爾 Pader
312永貝 Yumbe2000.7.12403永貝 Yumbe
313納卡皮里皮里特 Nakapiripirit2001.7.15834納卡皮里皮里特 Nakapiripirit
314Amolatar2005.7.1 析利拉
315Kaabong2005.7.1 析科蒂多
316Koboko2005.7.1 析阿魯阿
317Abim2006.7.1 析科蒂多
318Dokolo2006.7.1 析利拉
319Amuru2006.7.1 析古盧
320Maracha2006.7.1 析阿魯阿
321Oyam2006.7.1 析阿帕克
西部區 Western55277
401姆巴拉拉 Mbarara198910019姆巴拉拉 Mbarara
402本迪布焦 Bundibugyo19892262本迪布焦 Bundibugyo
403布謝尼 Bushenyi19894293布謝尼 Bushenyi
404霍伊馬 Hoima19895933霍伊馬 Hoima
405卡巴萊 Kabale19891730卡巴萊 Kabale
406卡巴羅萊 Kabarole19891824波特爾堡 Fort Portal
407卡塞塞 Kasese19893390卡塞塞 Kasese
408馬辛迪 Masindi19899443馬辛迪 Masindi
409魯昆吉里 Rukungiri19891567魯昆吉里 Rukungiri
410基巴萊 Kibaale19914246基巴萊 Kibaale
411基索羅 Kisoro1991730基索羅 Kisoro
412恩通加莫 Ntungamo19942056恩通加莫 Ntungamo
413卡姆文蓋 Kamwenge2000.7.12439卡姆文蓋 Kamwenge
414基恩喬喬 Kyenjojo2000.7.14054基恩喬喬 Kyenjojo
415卡農古 Kanungu2001.7.11292卡農古 Kanungu
416Ibanda2005.7.1 析姆巴拉拉
417Kabingo2005.7.1 析姆巴拉拉
418Kiruhura2005.7.1 析姆巴拉拉
419Bulisa2006.7.1 析馬辛迪
烏干達 Uganda241547.6坎帕拉Kampala

首都

烏干達 烏干達

坎帕拉(Kampala)烏干達的首都,全國最大的城市。位於國境中南部高地上,坐落在維多利亞湖北岸,城區距湖岸僅11公里,全城建築在7個山頭上,海拔1190米,面積約200平方公里,人口153萬。雖然臨近赤道,但氣候並不炎熱。維多利亞湖碧波蕩漾,岸邊棕櫚搖曳。城區建築宏偉,街道寬闊,樹木蔥鬱,鮮花常開,景色秀麗。坎帕拉被稱為烏干達的縮影,烏干達因是“東非高原水鄉”而被人們稱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則又被人們稱為“明珠中的明珠”。

國家象徵

國名

烏干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國名由布乾達族族名演變而來,意為“乾達人之國”。又稱高原水鄉。

國旗

烏干達國旗啟用於1962年10月9日,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黑、黃、紅三色相間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寬條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圓地,其中為一隻烏干達國鳥——皇冠鶴。黑色代表烏干達人民,象徵黑人;黃色象徵陽光;紅色象徵自由,三色組合的含義為陽光照耀下烏干達人民獲得獨立自由。在重要場合或正式升旗儀式上,使用帶國鳥圖案的國旗;一般場合則用無國鳥圖案的黑、黃、紅的色條旗。

國徽

烏干達國徽 烏干達國徽

烏干達國徽是早在獨立前的1962年由英王授予的。國徽中央的一枚梭形盾徽背靠著兩支交叉的當地長矛。盾徽上部寧靜美麗的維多利亞湖被風的手指緩緩拂過,微波輕盪;中部正午的太陽直射烏干達大地,它暗示著赤道線橫貫烏干達國土;底部繪有一面鑲有黃色花紋的皇家大鼓,象徵烏干達的傳統文化和古老的烏干達王國。盾徽下面是特產豐富的綠色山崗,顯示農業生產充滿生機和活力;山崗上的咖啡樹和棉花是維多利亞湖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丘崗中央河水正源源不斷地匯入維多利亞湖。盾徽右側繪有烏干達的精靈皇冠鶴,左側是當地獨特的公羊;盾徽下方的黃色飾帶上用英文書寫著烏干達人民的誓言:“為了上帝和我的祖國”。

國歌

《喔,烏干達,美麗之地》

歌詞大意:啊,烏干達,願上帝不棄,讓我們把未來託付給你,為了自由我們永遠站在一起。

人口民族

烏干達全國總人口3758萬(烏干達統計局2013年數據)。城市人口分布見下表。

烏干達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根據烏干達1995年憲法確認,烏干達境內主要有乾達族、尼雅科利族、給格族、桑格族等56個部族。2005年經議會表決,9個新部族得以確認,部族總數達到65個。其中乾達族為最大部族,人口553萬,占全國人口的18%,主要分布在坎帕拉、馬薩卡等地區;尼雅科利族占9.9%,人口303萬;給格族占8.3%,人口255萬;桑格族占8.2%,人口252萬;蘭吉族占5.9%,人口181萬;阿楚理族占4.4%,人口135萬;伊特索族占6%,人口184萬;卡拉莫賈族占2.1%,人口64萬;其他各民族占37.2%。

2012年烏干達主要城市及人口分布(資料來源:烏干達統計局)
城市名稱人口數量(人)城市名稱人口數量(人)
坎帕拉1723300姆巴萊441300
古盧396500姆巴拉拉445600
利拉403100馬薩卡251500
金賈501300恩德培83200

政治

政體

1995年烏干達憲法規定烏干達為共和制,實行三權分立政體。1986年穆塞韋尼執政後,結束了烏連年內戰的混亂狀態,建立並逐步完善以烏干達全國抵抗運動(1995年後更名為烏干達全國運動,2003年改為全國抵抗運動組織,以下簡稱“抵運”)為核心的獨特的“運動制”政治體制(為烏特有的一種黨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包容各政黨、民族、教派和各界人士,允許政黨存在但限制其活動),力促民族和解,化解宗教矛盾,組成了以“抵運”為主,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廣泛的聯合政府,政局日趨穩定。

體制

2005年,烏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變。7月,烏就保留“運動制”或實行多黨制舉行全民公決,92.5%的民眾贊成開放黨禁,烏至此進入多黨制國家行列。8月,烏議會表決通過以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為主要內容的憲法修正案。2006年2月23日,烏舉行首次多黨大選,“抵運”候選人穆塞韋尼以59.28%的支持率再次當選總統。2011年2月18日,烏舉行第二次多黨大選。20日,烏選舉委員會宣布穆以68.38%的得票率再次勝出。

憲法

1995年10月8日正式頒布實施新憲法,2005年11月修改。規定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無任期限制;議會有權彈劾總統和罷免不稱職的部長,總統的重大任命、決定和簽署重要條約均應先經議會批准;成立由部分內閣成員和議員組成的國務委員會,負責解決政府與議會之間的矛盾,出現政治危機時充當總統顧問,並代表議會批准總統的任命。

議會

1986年抵運政府成立後,由“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代行臨時議會職能。根據1995年新憲法,烏於1996年6月選舉產生新的國民議會,運動制擁護者獲議會多數席位。2011年,烏干達選舉產生第九屆議會,共設375個議席,其中包括238名直選議員、112名地區婦女代表、10名軍隊代表、5名殘疾人代表、5名工人代表、5名青年代表。其中“抵運”有264名議員,占議員總數的70.4%。議長貝麗卡·阿利圖瓦拉·卡達加(Rebecca Alitwala Kadaga),2011年5月就任。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11年5月成立,改組後主要成員有:總統約韋里·卡古塔·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副總統愛德華·塞瓦努卡·塞坎迪(Edward Kiwanuka Ssekandi)、總理阿馬馬·姆巴巴齊(Amama Mbabazi)、第一副總理兼東非事務部長埃里亞·卡特加亞(Eriya Kategaya)、第二副總理兼公職部長亨利·卡朱拉(Henry Kajura)、第三副總理摩西·阿里(Moses Ali)、卡拉莫賈地區事務部長珍妮特·卡塔哈·穆塞維尼(Janet Kataha Museveni,女)、總統事務部長弗蘭克·圖姆韋巴澤(Frank Tumwebaze)、總理事務部長基杜·馬庫布亞(Kiddu Makubuya)、貿易和工業部長阿梅莉亞·安妮·基揚巴德(Amelia Anne Kyambadde,女)、水資源和環境部長伊弗雷姆·卡蒙圖(Ephraim Kamuntu)、農牧漁業部長特雷斯·布坎南揚迪(Tress Buchanayandi)、國防部長克里斯珀斯·基永加(Crispus Kiyonga)、減災與防災部長史蒂芬·馬林加(Stephen Mallinga)、土地、住房與都市開發部長達烏迪·米蓋雷科(Daudi Migereko)、衛生部長克里斯蒂娜·喬伊斯·翁多阿(Christine Joyce Ondoa,女)、外交部長薩姆·庫泰薩(Sam Kutesa)、教育部長傑西卡·阿盧波(Jessica Alupo、女)、能源與礦業部長艾琳·穆洛尼(Irene Muloni,女)、新聞與全國指導部長瑪麗·卡魯羅·奧庫魯特(Mary Karooro Okurut,女)、通訊與信息通訊技術部長魯哈卡納·魯貢達(Ruhakana Rugunda)、地方政府部長阿道夫·姆韋西傑(Adolf Mwesigye)、不管部長理察·托德旺(Richard·Todwang)、安全部長威爾遜·穆卡薩·穆魯利(Wilson Mukasa Muruli)、財政、計畫與經濟發展部長瑪利亞·基瓦努卡(Maria Kiwanuka,女)、工程與交通部長亞伯拉罕·比揚達拉(Abraham Byandala)、總檢察長彼得·尼翁比(Peter Nyombi)、政府督導約翰·納薩西拉(John Nasasira)、旅遊與野生動植物部長瑪利亞·穆塔甘巴(Maria Mutagamba,女)、司法與憲法事務部長卡欣達·奧塔菲雷(Kahinda Otafiire)、內政部長希拉蕊·奧尼克(Hilary Onek)、性別、勞工和社會事務部長塔爾西斯·卡布韋蓋雷(Tarsis Kabweigyere)。

司法

全國設高等法院、抗訴法院和地方法院。政府設司法和憲法事務部長。總檢察長巴特·卡圖里貝(BartKatureebe)。首席法官班傑明·奧多基(BenjaminOdoki)。

政黨

現有30多個註冊政黨,主要有:

(1)全國抵抗運動組織(The 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Organization-NRMO)簡稱“抵運”,執政黨。1981年6月,穆塞韋尼創建反政府組織“全國抵抗運動”,其軍事組織為“全國抵抗軍”,政治組織為“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下設各級基層委員會。1986年1月“抵運”奪取全國政權,全國抵委會代行議會職能,各級抵委會取代各級地方行政機構,“運動制”在全國確立。1995年9月,烏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規定“運動制”延續到2000年,每五年舉行一次全民公決,由全體人民就繼續實行“運動制”還是改行多黨製作出選擇。1996年6月,烏選舉產生國民議會,取代全國抵委會的議會職能。2000年6月烏舉行全民公決,決定保留“運動制”。2005年7月烏全民公決決定棄“運動制”改行多黨制。至此,在烏實行近20年的“運動制”宣告退出歷史舞台,“抵運”遂轉變為政黨。在2006年和2011年大選中,該黨在議會中均獲得絕對多數席位。

“抵運”的政治綱領通常被稱為“十大綱領”,由穆塞韋尼制定,1984年7月頒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復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財產的安全;加強民族團結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義;捍衛和鞏固民族獨立;建立一個獨立、一體化、能自我生存的國民經濟;恢復和改善社會公益設施,重建被戰爭破壞的地區;消除腐敗和濫用職權;安置無家可歸者和改善人民生活;與其它非洲國家攜手合作,捍衛非洲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建立混合經濟體制。1999年4月,“抵運”全國執委會在原有“十大綱領”基礎上補充了環境保護、就業、扶貧等綱要,使之擴充為“十五大綱領”。

(2)民主變革論壇(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議程組織、議會鼓動論壇和全國民主論壇於2004年8月8日合併組成,簡稱“論壇”,最大反對黨。口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該黨吸收了烏前軍隊司令蒙圖、前國外安全局長普科爾等曾居運動政府要職的運動元老和重量級政客,並推舉貝西傑為其臨時執委會主席。該黨與保守黨、正義論壇和社會民主黨組成“黨際聯盟”,推舉貝西傑為其共同候選人參加2011年大選。貝得票率26.01%,僅次於穆塞韋尼。

(3)民主黨(The Democratic Party):反對黨,成立於1956年,受天主教派支持,在巴乾達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響較大,在國際上得到英、美、德、梵蒂岡等西方國家青睞。1961年在大選中獲勝,組成第一屆烏干達自治政府。翌年在議會選舉中敗給人大黨與卡巴卡耶卡黨的聯盟。1969年12月被人大黨政府取締。1973年,該黨宣傳書記保羅·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國,在美重建民主黨。後該黨加入烏全國解放陣線並參加了阿明下台後的歷屆政府。1992年5月在坎帕拉等地開始陸續重建支部並恢復活動。信奉自由資本主義,主張議會民主;抨擊“運動制”為一黨專制,呼籲實行多黨民主,並抵制了2000年6月舉行的烏政體全民公決。該黨總統候選人毛在2011年大選中得票率為1.86%。

(4)烏干達人民大會黨(The Uganda People’s Congress):簡稱人大黨,反對黨,創建於1960年3月,由以奧博特為首的烏國民大會黨激進派同民族進步黨、烏干達人民聯盟黨合併而成。1964至1971年和1980至1985年,人大黨兩次成為執政黨,奧博特兩度出任總統。1986年1月“抵運”執政後,該黨部分領導人以個人身份參加了“抵運”政府。該黨總體對“抵運”政府採取不合作態度,並抵制了2000年6月的政體全民公決。該黨總統候選人奧圖努在2011年大選中得票率為1.58%。

(5)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arty):原名卡巴卡耶卡黨,成立於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為現名。1962年,該黨與人大黨聯手參加大選獲勝,布乾達國王穆特薩二世出任總統。1964年,該黨被人大黨排擠出內閣,穆特薩流亡英國。代表布乾達封建酋長和王室貴族利益,反對政府集權,主張建立聯邦,恢復保障聯邦制的1962年憲法,實行多黨制與議會上下兩院制,但採取與“抵運”政府合作的態度。現任主席約翰·肯·盧克雅木齊(John Ken Lukyamuzi)。2011年大選前,該黨加入由民主變革論壇等反對黨組成的“黨際聯盟”。

武裝

(1)上帝抵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簡稱LRA)。1987年初,一名自稱艾麗絲·拉奎娜(Alice Lakwena)的女巫聚集起五、六千人,打出“聖靈運動”(The Holy Spirit Movement-HSM)的旗號,活動於烏北部地區。後在政府軍圍剿下,拉奎娜逃往肯亞。1989年後,“聖靈抵抗軍”的殘餘分子由拉奎娜之弟約瑟夫·科尼(Joseph Kony)領導的烏干達人民民主軍(UPDA)殘部所吸收,改稱“上帝抵抗軍”,駐紮在蘇丹南部、剛果(金)東部地區,在烏北部地區繼續作亂,擾亂社會治安。烏政府自1993年起開始了對上帝抵抗軍的清剿。2002年3月以來,在蘇丹政府的配合下,烏軍進入蘇南部對“上帝抵抗軍”進行大規模圍剿,北部安全形勢得到較大改觀。2006年7月起,烏軍與上帝抵抗軍開始了時斷時續的和談,雙方於2006年8月26日簽署了20年來首個正式協定-《停止敵對狀態協定》,但談判雙方在很多議題上仍存在分歧,和談進程面臨不少障礙。2007年,和談形勢趨於好轉,烏政府軍先後與上帝抵抗軍簽署新的停火協定和《責任與和解協定》,上帝抵抗軍還首次派團赴首都談判,烏北部安全形勢繼續改善。2008年3月26日雙方簽署了《監督與實施協定》,談判正式結束。但科尼以國際刑事法院未解除對其通緝、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為由,拒絕簽署《最終和平協定》。2008年12月,烏軍與剛果(金)、蘇丹南方軍隊對上帝抵抗軍採取聯合軍事行動,重創上帝抵抗軍,其殘餘勢力逃竄至中非共和國,已不再對烏北部構成威脅。2011年10月,美國宣布向烏及剛果(金)、中非、南蘇丹派遣100名特種兵,協助四國打擊上帝抵抗軍。2012年3月,烏干達、南蘇丹、剛果(金)和中非四國成立5,000人的聯合部隊用於打擊上帝抵抗軍。

(2)民主同盟軍(Allied Democratic Forces-ADF)。其成員多為青年穆斯林極端主義者,聲稱要從運動制下解放全國並建立伊斯蘭國家。領導人姆波扎(Mpoza),原為政府軍一名副營長。1997年烏支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後,與剛果(金)政府達成諒解,剛果(金)協助烏軍在兩國邊境共同圍剿ADF,ADF遭毀滅性打擊。1998年,烏以追剿西部叛匪為名出兵剛果(金)東部,剛果(金)政府予以強烈譴責。ADF活動一度又趨活躍,以剛果(金)東部地區為依託,頻頻襲擊烏西部有關地區,使烏西部地區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後烏政府軍占領剛東部地區,獲得較大戰略縱深,切斷了ADF的補給線,給予其重創。

政要

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全國抵抗運動組織主席約韋里·卡古塔·穆塞韋尼。1944年出生,巴尼安科萊人。1966至1969年在坦尚尼亞三蘭港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獲學士學位。1970年回國後任奧博特總統府研究助理秘書。1971年阿明上台後流亡坦桑,參加反對阿明的鬥爭。1979年阿明被推翻後任全國解放陣線執委兼軍委會副主席,歷任國防國務部長、國防部長和地區合作部長等職。1980年創建“烏干達愛國運動”。1981年6月,穆與盧萊共同創建“烏干達全國抵抗運動”,先後任副主席、臨時主席、主席。1986年1月推翻奧凱洛軍政府,就任總統兼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1996年5月在烏首次全民大選中當選總統,2001年3月、2006年2月和2011年2月三次蟬聯。曾於1989年、1996年和2004年三次訪華,2006年11月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已婚,有三女一子。

經濟

概況

烏干達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經濟基礎薄弱,結構單一。農業是烏干達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但生產力落後,需引進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以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烏干達政府欲通過社會經濟改革,把烏干達從一個低收入的農業國發展為一個中等收入的繁榮國家。在烏干達國民經濟中,糧食種植、建築和批發零售是支柱產業。

烏干達2011年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184.7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6.6%外債35.1億美元
通過膨脹率18.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62美元外匯儲備27.8億美元

工業

2012/2013財年烏干達工業實現快速增長,同比增長6.8%,占GDP總額的25.4%。建築和製造業占烏干達工業產值的87%。其中,建築業同比增長8.2%,占工業產值的61%,製造業同比增長4.2%,占工業產值的26.3%,此外,電力行業增長10%,對提高製造業產量和提升社會服務水平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礦業則下降1%,僅占GDP的0.3%。

農業

2012/2013財年烏干達農業增長1.4%,占GDP的22.6%。其中,經濟作物產值同比增長3.9%,占農產品增加值的9.7%。烏干達主要經濟作物咖啡,同比增長9.8%,占經濟作物產品增加值的60%;糧食作物產值同比增長0.2%,占農產品增加值的52.5%;畜牧業、林業、漁業分別增長2.8%、2.8%和1.9%。

旅遊業

2013年烏干達入選撒哈拉以南非洲十大新興旅遊目的地,到烏干達動物保護區旅遊人數達213949人次,同比增長17.5%,是烏干達野生動物管理局成立20多年以來,遊客人數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西部伊莉莎白公元、北部默契森瀑布國家公園吸引遊客人數最多。居世界銀行估計,烏干達旅遊產業達到10億美元,占GDP的5.6%。

財政金融

烏干達財政部2012/13財年預算顯示,烏干達可實現收入(含稅收收入和原著)33.27億美元,同比增加7.2%;全年財政支出41.91億美元,同比增加13%。財政赤字8.64億美元,同比增長13%,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3.9%。烏干達政府的財政收入占GDP的15.2%,財政支出方面,受薪資、社會福利支出、貨物和服務、利息支付、補貼等方面支出增幅較快的影響,導致財政支出占GDP比率不斷擴大。

外匯儲備

截止2013年12月,烏干達外匯儲備為32.50億美元,可以滿足烏干達4.5個月進口需求,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官方外匯儲備的最低標準。

文化

語言

烏干達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斯瓦希里語,通用盧乾達語等地方語言。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但大多數只有發音而無文字。其中,盧乾達語是第一個擁有詳細文字記載的書寫語言,是烏干達中部百姓,包括首都坎帕拉,使用較普遍的一種當地語言。斯瓦西里語在烏干達北部和東北部一些地區使用較普遍。

宗教

卡扎菲大清真寺 卡扎菲大清真寺

烏干達全國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占總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蘭教(11%),其餘信奉東正教和原始拜物教。

習俗

烏干達人普遍熱情好客,以擁抱和握手表示歡迎。多數部族是在相互落座後再致敬問候,此時女士要跪著或略微屈身。

飲食注重講究餚豐富多彩,注重菜餚味美適口。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鹹,愛辣味道。主食慣以飯蕉為主食,也樂於品嘗面類食品。副食愛吃魚、牛肉、羊肉、雞、蛋類等;蔬菜喜歡辣椒、黃瓜、茄子、西紅柿、豆類等;調料愛用椰子油、棕櫚油、花生醬、辣椒汁、丁香、玉果、咖喱等。中餐喜愛中國的粵菜、京菜、川菜。

節假日

烏干達的公共節假日主要包括宗教節日、國際節日和當地節日。宗教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開齋節、宰牲節等;國際假日如: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等;國家節日如:解放日(1月26日)、烈士日(6月3日)、國家英雄日(6月9日)、獨立日(10月9日)等。

美食

烏干達美食 烏干達美食

正餐吃一種叫做“馬托基”的香蕉飯。“馬托基”是以一種不甜的香蕉品種為原料,剝皮搗成泥狀,蒸熟後拌上紅豆汁、花生醬、紅燒雞塊、咖喱牛肉。吃過“馬托基”的人,普遍稱讚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因而它成了烏干達國宴的主菜。烏干達的“國飲”是以香蕉和高粱面混合發酵釀成,香甜醇厚。開宴時,將酒罈擺在桌上,壇頂插著1米長的草管,賓主吮管對吸。

軍事

烏干達儀仗隊 烏干達儀仗隊

“烏干達人民國防軍”創建於1981年2月,當時稱“全國抵抗軍”,後稱“烏干達人民抵抗力量”,抵運執政後改為政府軍。1995年1月起用現名。1987年組建空軍。軍隊統帥為穆塞韋尼總統,現任烏軍總司令阿隆達·尼亞凱里馬(Aronda Nyakairima)。陸軍約36000人、空軍800人、海軍400人。

根據烏政府與西方國家的有關協定,烏每年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內。

交通

公路

截止2014年烏干達公路總長為77300公里。國家級公路連線所有商業中心城市,基本為雙車道公路。

烏干達公路2012年概況(資料來源:烏干達統計局,《2012統計摘要》)
類別長度(公里)摘要
國家級200003264公里(瀝青),16736公里砂礫(全天開放)
地區級1750010500公里土路,7000公里全天開放
城市4800650公里(瀝青),4150公里砂礫(全天開放)
社區35000全部為土路
總計77300

2010年,烏干達中央政府將城市道路修建和維護的權利從各市政府收歸中央政府,由國家公路管理局統一管理,以便改善城市道路狀況。2012年,烏干達政府利用中國政府優惠貸款修建的首都坎帕拉至恩德培告訴公路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烏干達歷史上第一條高速公路。

水運

烏干達境內擁有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的大部分水域以及其他眾多湖泊河流。除維多利亞湖開通坦尚尼亞BUKOBA和肯亞KISUMU至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運輸線外,絕大多數湖泊及可通航河流水路運輸未有效開發。

鐵路

烏干達是內陸國,貨物主要依靠空路及鐵路。截止到2012年末,鐵路總長1250公里,為1米寬的窄軌鐵路。客運量約2700萬人公里,貨物運輸量2005年達185559噸公里。

空運

烏干達空運基礎設施落後,機場少且使用效率低。截止2012年末,烏干達有17個機場,其中5個設計為出入境口岸。恩德培國際機場為主要的大型國際機場,距離首都坎帕拉約為45公里。

社會

教育

烏干達實行英國教育體制:國小7年,國中4年,高中2年。

烏干達 烏干達

馬凱雷雷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是烏干達規模最大的大學,位於首都坎帕拉。它在1922年成立時,只是一所技術學校;1963年成為東非大學一部份。1970年東非大學一分為三時,馬凱雷雷大學成為一所獨立院校(另兩所為肯亞的奈洛比大學和坦尚尼亞的三蘭港大學)。現有22個系科,學院和研究所,本科學生約3萬人,研究生約3000。

麥克雷雷大學為烏最高學府,始建於1937年,2002年在校生達3萬人。此外還有姆巴萊伊斯蘭大學、姆巴拉拉科技大學、東非基督教大學、烏干達烈士大學。

全國文盲率很高,農村女性為42.6%,男性為28%;城市女性為21%,男性為11.8%。自1997年起實行免費教育制度,政府為全國每戶四個孩子提供免費國小教育。2001/2002財年入學人數突破720萬,教師增加11431人,國小學生對教師比率為54:1。

2005年11月,穆塞韋尼在全國抵抗運動大會上宣布,自2006年起中學教育全部免費,烏成為非洲第一個普及全免費中學教育的國家。

醫療

烏干達醫療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有待改進和完善。據統計,烏干達醫療衛生只覆蓋全國49%的家庭,大多數農村地區仍無法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烏干達醫療衛生系統分政策和私營兩部分。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烏干達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9.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23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藥師1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5張。

體育

烏干達首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56年,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他們加入抵制行列。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未獲獎牌)結束,在所參加的13屆奧運會中,烏干達總獲1金3銀2銅總計6枚奧運獎牌。倫敦奧運會上,烏干達的主要優勢項目將是拳擊和田徑。

媒體

共有10餘種用英語和盧乾達語出版的全國和地區性報刊,發行總量約10萬餘份。

主要報刊有:

(1)《新觀察報》,唯一的官方英文日報,1986年5月創刊,其前身為奧博特第二屆政府時期的官方《鏡報》,現為日報,2005每期發行35186份。

(2)《警戒者報》,私營英文報紙,1992年創刊,現為日報,每期發行25000份。

(3)《友人報》,盧乾達語日報,1911年創刊,是烏歷史最久的報紙,原為天主教報紙,後由“友人”出版公司經營。

(4)《東非人報》,英文周報,1994年11月首次發行,在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干達同時出版。

烏干達通訊社為國家新聞機構,設有地球衛星轉播站。2005年11月,烏干達新聞部成立烏干達廣播公司取代該通訊社。

烏現有4家廣播電台,其中3家為私人電台。國家廣播電台設有中、短、調頻等波段,以英語、斯瓦希里語播音為主,另有盧乾達語等30個部族語言的廣播。2005年與烏干達電視台一起歸烏干達廣播公司管理,並改稱“烏干達廣播公司電台”。

烏干達電視台在6個鄉鎮設有轉播台,覆蓋全國。

民生

據《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統計,烏人類發展指數(HDI)在全球187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61位。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582%,人均預期壽命53.45歲。出生率47.38‰,死亡率11.54‰(2011年)。

自20世紀90年代至2014年以來,烏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86年至2011年間,嬰兒死亡率從1986年122‰降至54‰;孕婦死亡率從9‰降至4.38‰。2012年,烏成人愛滋病感染率約為6%。烏傳染病風險較高,鄉村地區兒童大多營養不良。2010年底,烏北部爆發黃熱病疫情,造成數百人感染,50多人死亡。2012年7月,烏首都附近爆發伊波拉疫情,造成17人死亡。

外交

對外政策

烏干達 烏干達

烏干達與135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加入47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在2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派常設機構,在10個國家和地區設榮譽領事。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強調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注重發展與西方國家關係,但反對西方干涉其內政。倡導非洲聯合振興,積極參與地區事務,致力於推動地區合作及經濟一體化。是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EAC)、東南非共同市場(COMESA)和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等地區和次地區組織成員國。

對外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

烏干達 烏干達

烏、美兩國關係密切。烏系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中接受美援最多的國家之一,亦是美《非洲增長和機遇法》受惠國之一。美2010年向烏提供5.26億美元發展援助,並從總統救助愛滋病應急計畫(PEPFAR)中向烏提供2.85億美元援助。烏支持由美國領導的國際反恐行動,美國亦將烏國內兩支反政府武裝-上帝抵抗軍和民主同盟軍列為恐怖組織。2003年6月,穆塞韋尼訪美,會見了布希總統,雙方簽訂了烏不將美國公民引渡給國際法庭的《國際刑事法庭豁免協定》,美宣布將烏列為首批享受美國150億美元愛滋病專項基金的非洲國家之一。2003年7月,美國總統布希訪問烏干達,雙方就地區及國際形勢等進行了討論。2003年11月,穆塞韋尼總統對美進行工作訪問。2004年6月,穆塞韋尼總統赴美出席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非洲問題對話會,並出席了前總統里根的葬禮。9月,穆塞韋尼總統赴美出席烏干達北美協會組織的年度僑民大會,接受華盛頓州榮譽國民稱號。2007年10月,穆塞韋尼訪美,會見布希總統,就烏國內安全形勢、經貿合作、防瘧和愛滋病等問題交換了意見。自2007年以來,美已向非盟駐索馬里特派團烏干達和蒲隆地提供超過1.85億美元軍事援助。2011年1月,美國國際開發署駐烏代表表示,美將在5年內向烏提供1.5億美元,在烏建設10個小麥、大豆和咖啡倉庫。同月,美國非洲司令部指揮官沃德訪烏並會見烏軍司令阿隆達。2月,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訪烏並會見穆塞韋尼總統。10月,美派遣100人軍事顧問團幫助烏、中非、南蘇丹和剛果(金)等國打擊上帝抵抗軍殘餘力量,其主要任務是提供情報支持,並不直接作戰。2012年1月,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訪烏並會見穆塞韋尼總統。8月,國務卿希拉蕊訪烏並會見穆塞韋尼總統。

同英國的關係

英為烏前宗主國,對烏有傳統影響,兩國關係一直友好。穆塞韋尼總統曾多次訪英。英每年向烏提供約6000萬美元援助和200多名獎學金名額。1999年12月,英宣布免除烏2250萬美元債務。2004年12月,英宣布向烏提供2.57億美元無償援助。2005年,英國政府以烏政治過渡進程缺乏透明和民主為由,宣布暫停對烏的500萬英鎊援助(170億先令)。但英對烏的援助項目、人道主義救援等方面的實際投入仍在增加。2007年11月,第36屆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在烏首都坎帕拉召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對烏進行了國事訪問。

同法國的關係

“抵運”政府執政以來,烏、法關係發展較快。法為烏經濟復興計畫、醫療衛生、採礦業和供水工程等提供了大量援助。1992年盧安達內戰爆發後,法因烏插手盧內戰曾一度中止對烏援助。1997年,法對烏干涉前薩伊內政表示不滿。1998年法公開譴責烏出兵剛果(金)。為緩和與法國的矛盾,改善雙邊關係,穆塞韋尼總統2001年和2002年多次訪法,法國外長等官員也多次訪烏,雙邊關係得以快速改善和發展。現法是烏重要援助國和烏產品重要出口市場。

同蘇丹的關係

烏蘇關係曾長期不睦,兩國相互指責對方支持各自國內的反對派。1995年4月烏宣布與蘇斷交。2001年6月,兩國宣布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2002年初,穆塞韋尼總統訪蘇,兩國簽署邊界和安全協定,蘇方允許烏軍進入蘇丹境內打擊上帝抵抗軍,烏政府也宣布不再支持蘇人解,並勸說該組織與蘇政府達成和平協定。同年,兩國正式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烏與蘇丹南方政府關係密切,基爾主席多次訪烏。2011年7月,穆塞韋尼總統訪問朱巴,參加南蘇丹獨立慶典。同日,烏髮表聲明,承認南蘇丹。同月,烏和衣索比亞簽署協定,將成立部級委員會,共同支持南蘇丹發展。10月,兩國警方成立聯絡辦公室,共同打擊邊境犯罪。2012年12月,穆塞韋尼訪問南蘇丹,會見基爾總統。

同剛果的關係

烏干達代表團奧運村升旗儀式 烏干達代表團奧運村升旗儀式

1997年,烏曾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前薩伊蒙博托政權,烏同剛果(金)關係一度十分密切。後來烏指責卡庇護烏反政府武裝,兩國關係惡化。1998年8月,烏支持剛反對派與政府開戰,並直接出兵參戰。1999年7、8月間,剛衝突各方簽署盧薩卡停火協定後,剛問題轉入政治解決階段。2001年10月,烏開始撤出駐剛軍隊,並於2002年9月恢復與剛的外交關係。2003年2月,穆塞韋尼總統和剛總統約瑟夫·卡比拉會晤,決定增設伊圖里和平委員會,以便在烏從該地區撤軍後維護該地區和平與安全。4月,烏、剛和盧安達總統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舉行剛果(金)和平進程地區峰會。5月,烏完成從剛全部撤軍。10月,剛地區合作部長訪烏,雙方決定實現關係正常化,互派大使,並承諾加強安全合作,不準對方的反政府武裝在各自領土上活動。11月,兩國總統同意就剛指控烏對其進行武裝入侵而抗訴國際法院案達成庭外和解。2004年5月,兩國民航局簽署諒解備忘錄,決定恢復自1998年以來中斷的商業航班。2006年4月,剛果(金)指責烏駐剛果(金)大使曾參與掠奪剛東部資源,烏隨即召回駐剛果(金)大使,擬新派的大使則未得到剛認可,而剛也不願向烏派出大使。2007年3月以來,烏多次要求剛果(金)對清剿其境內的烏反政府武裝予以配合。9月,兩國總統在坦尚尼亞進行會談,簽署了涉及雙邊安全、外交和經濟合作等領域的多個協定,同意儘快恢復兩國大使級外交關係。12月,兩國外長簽署聯合公報,決定全面恢復外交關係。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烏干達、剛果(金)和蘇丹三方對盤踞在剛果(金)賈蘭巴公園的上帝抵抗軍予以毀滅性打擊,科尼率殘部逃竄至中非共和國。2009年3月,穆塞韋尼總統和卡比拉總統在烏剛邊境會晤。8月,兩國互派大使,雙邊關係全面恢復。2011年2月,烏、剛果(金)國防部長、聯合國駐剛果(金)特派團代表在烏舉行為期三天的防務與安全會議。剛果(金)和聯合國同意繼續跨境打擊上帝抵抗軍和聯合民主陣線叛軍。2012年,剛果(金)東部局勢再度緊張,烏參與斡鏇,推動叛軍與剛政府和談。

同肯亞和坦尚尼亞

烏與肯亞、坦尚尼亞關係良好,肯蒙巴薩港和坦三蘭港港是烏貨物主要進出口港。肯是烏最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之一。三國是東非共同體創始國,並在此基礎上於2005年建立關稅同盟,2010年建立共同市場,並計畫最終建立東非聯邦。

同盧安達關係

1994年烏支持盧安達愛國陣線奪取盧政權後,烏盧關係十分密切。1997年兩國共同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蒙博托政權,1998年又聯合支持剛果(金)反政府武裝並出兵剛。但1999年8月後,雙方在剛問題上分歧加劇,兩國軍隊曾3次在剛東部發生衝突,致使關係惡化。2001年11月以來,雙邊關係趨緩。2003年9月,烏總統穆塞韋尼出席盧總統卡加梅的就職典禮。2004年1月,兩國總統在倫敦會晤。2月,烏內務部長訪盧,同盧方舉行第二屆兩國政府間聯合委員會會議。2005年9月29日,兩國就遣返在烏的25000多名盧難民進行了商談。兩國關係基本平穩。2011年12月22日至26日,盧總統卡加梅訪烏。期間,卡與穆塞韋尼總統共同出席了歐盟援助的烏盧兩國邊境公路開工儀式。2012年1月25日至27日,卡加梅對烏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烏、盧舉行兩國聯合常設委員會第十次會議。12月,穆塞韋尼總統訪問盧安達並出席盧愛國陣線成立25周年慶典活動。

同其他非洲國家的關係

2000年,穆塞韋尼總統出席了在開羅舉行的首屆非洲-歐盟首腦會議(4月)、在洛美舉行的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7月)、在阿魯沙舉行的蒲隆地和平會議(3月)、在阿魯沙(7月)和奈洛比(9月)召開的蒲隆地和平進程地區首腦會議(9月)。穆塞韋尼總統訪問了利比亞(8月和11月)、奈及利亞(9月)、莫三比克(11月)。蒲隆地總統布約亞(1月、3月和9月)、吉布地總統古萊德(7月)、南非前總統曼德拉(10月)、剛果(布)總統薩蘇·恩古索(11月)訪問了烏干達。

同中國的關係

中烏自1962年10月18日建交以來,雙邊關係發展順利。

烏干達 烏干達

自建交以來,中烏兩國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進展順利。自1962年至今,中國援助烏干達建設的成套項目主要有:奇奔巴農場、多禾農場、坎帕拉製冰廠、沼氣池、食品陶瓷研究中心、國家體育場、漁場碼頭、外交部辦公樓等。中國在烏干達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始於1987年,主要領域為房屋和路橋建設。中烏貿易始於1960年。2012年兩國貿易額5.38億美元,同比增長34.7%。其中中方出口4.95億美元,進口0.43億美元。中國對烏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機電產品、服裝鞋類等,從烏進口的商品主要為皮革、芝麻、咖啡、棉花等。

兩國簽有文化合作協定。2005年4月,兩國簽署《關於中國公民自費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截至2011年底,中國共向烏提供525個政府獎學金名額。2012年全年烏在華留學生總數為636名。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畫下,湘潭大學與烏干達麥克雷雷大學結成合作夥伴。1983年至今,中國已向烏派出15批醫療隊共147人,2012年在烏醫療隊員8人。

旅遊

尼羅河源頭

尼羅河長6690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以南,有兩條幹流:從衣索比亞流向蘇丹的稱藍尼羅河(Blue Nile),從烏干達流向蘇丹的稱白尼羅河(White Nile)。

在尼羅河各源頭中,最遠的是發源於蒲隆地境內的卡蓋拉河源頭。卡蓋拉河流經盧安達和坦尚尼亞,注入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唯一的出口便是白尼羅河。

英國探險家斯皮克於1862年進入布乾達(即今烏干達的布乾達地區),他也是進入布乾達的第一個歐洲人。經考察,他宣布位於維多利亞湖北岸金賈的出口處為尼羅河的發源地。後來,人們在斯皮克宣布為尼羅河發源地的地方立碑紀念,此地便成為著名的尼羅河源頭。這裡草木蔥蘢,風景秀麗,是烏干達的主要遊覽勝地之一。沿源頭往下約10公里是布賈伽利瀑布。該瀑布的落差雖然不大,但河流曲折起伏,水勢湍急,形成氣勢磅礴的梯級瀑布。

巴哈伊教堂

巴哈伊禮拜堂座落於基卡亞山頭,離坎帕拉市中心四公里。始建於1957年5月,1961年元月15日正式開放。堂高124英尺,穹頂直徑44英尺,四周有門9扇,可同時容納200人。堂周圍綠茵環抱,風景優美。巴哈伊教是從伊斯蘭教的巴布(Bab)教派中演變出來的特殊教派,又稱大同教(World Faith)。該教信徒包容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士。教義認為大家無論教別、膚色、種族、貴賤,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共同謀求全人類的福祉。該教在世界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信徒約700多萬,烏干達約有10萬。

全球共有七座巴哈伊禮拜堂,歐洲一座(德國),亞洲兩座(印度、印尼),澳洲一座(澳大利亞),美洲兩座(美國、巴拿馬),坎帕拉禮拜堂為非洲僅有的一座。七座禮拜堂建築風格各異,各有特色。

赤道圈

赤道圈位於首都坎帕拉以西約80公里處,是東西公路幹道必經之處,因正位於赤道線上而得名,是烏有代表性的獨特景致之一。赤道圈為一副直徑約2.5米高的環型標誌建築,設計獨特,分居公路南北兩側,遙相呼應。赤道圈頂端有“Equator” (赤道)標記,下方有標線劃分南北,旁邊有工藝品店。遊客常慕名前來,駐足欣賞,合影留念。

2014對中國免簽國家

大英國協成員國

大英國協是由大英帝國演變而來,由英國和部分前英屬殖民地組成。但英國已不再是大英國協的主宰,大英國協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鬆散組織。54分別來自六個地區其中非洲19個、亞洲8個、美洲3個、加勒比地區10個、歐洲3個、南太平洋地區11個。
主權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塞席爾 ·薩摩亞·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盧安達
海外領土與屬地 澳大利亞 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 |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 聖誕島 ·科科斯群島 | 珊瑚海群島 |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 諾福克島
紐西蘭 庫克群島 | 紐埃 | 紐西蘭羅斯屬地 | 托克勞 | 尼烏埃
英國 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 | 安圭拉 | 百慕達 | 英屬南極領地 | 英屬印度洋領地 | 英屬維京群島 | 開曼群島 | 福克蘭群島 | 直布羅陀 | 根西島 | 曼島 | 澤西島 | 蒙塞拉特島 | 皮特凱恩群島 | 聖赫倫那(包括 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群島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

烏干達行政區劃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