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介紹
烏干達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是地跨赤道的內陸國家。面積241038平方公里。人口1640萬(1989),有40多個部族。國語為斯瓦希里語,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坎帕拉。居民信奉天主教(占總人口36%)、基督教新教(33%)、傳統宗教(20%)和伊斯蘭教(8%)。穆斯林人口約130萬,分布在邦博、金賈、阿坎達、安帕里、布索加、布克迪、阿羅伊、馬薩卡、馬辛迪和首都坎帕拉。11世紀末,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商人開始傳入烏干達(史稱布乾達國),國王大衛二世改宗伊斯蘭教後,使其地位大為增強。此後,蘇丹和努比亞穆斯林又將伊斯蘭教傳入烏干達西部。19世紀70年代,國王穆台薩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但不久發生了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連年戰爭,布乾達王國迅速衰落,伊斯蘭教幾無發展。代之而起的是得到英國殖民當局保護的基督教和天主教。1971年阿明軍政府執政後,為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曾藉助政權力量強制民眾信奉伊斯蘭教,並把基督教學校改為伊斯蘭學校,引起不滿。1974年全國9省省長中7位是穆斯林。伊斯蘭教界一直積極地支持阿明政權。1979年阿明政權解體後,幾萬名穆斯林逃到鄰國薩伊、蘇丹等地。現今的烏干達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承認了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之一。烏干達穆斯林多屬於遜尼派的沙斐儀教法學派,少數為艾哈邁迪亞派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