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懷舊》之 一— 烏傷,千年古縣源流長。【孝德感烏】— 義烏孝子祠大約有史可證的,義烏在新時期時代就有人類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天下,設定了烏傷縣,屬會稽管轄。義與的建縣史就從此開始。

歷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將王翦平定江南,在吳越兩國舊地建會稽郡。郡內建縣,其中以顏烏墓所在的今稠城為中心設邑。由於孝子顏烏因葬父而死,血誠格天,影響很大,因而根據顏烏葬父而獻出生命這一事跡,將縣名命名為“烏傷”,旨在旌表顏烏孝德。

義烏孝子祠 —【顏烏墓】義烏孝子祠 —【顏烏墓】
烏傷縣境,北接諸暨,西南鄰太末(今龍游),大致包括今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浦江、磐安八縣(市)的全部或大部及縉雲的東、西二鄉
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於建國元年(9),將烏傷縣名改為“烏孝”。可是只使用16年,劉秀東漢建武元年(25),東漢王朝又恢復烏傷舊名。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分烏傷縣地西面一部分轄境置長山縣(今金華、蘭溪)。興平二年(195),分烏傷縣東部地建吳寧縣(隋朝並回烏傷)。三國赤烏二年(239),烏傷縣西南地建武義縣。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地南面一部分轄境置永康縣。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長山,即今金華市區),轄烏傷。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朝廷將烏傷縣從婺州(今金華)分出,並升為州的建制,州名綢(今通作稠)州,與婺州並列。武德六年(623)將原烏傷縣分為烏孝、華川兩縣。烏孝縣境包括今浦江,縣治在烏傷治城,即今稠城。華川縣包括今東陽,縣治在今赤岸。
武德七年(624),綢州州制撤銷,烏孝、華川兩縣合併,定名義烏,一直沿用至今。 唐垂拱二年(686),分義烏縣東原吳寧故地建東陽縣。天寶十三年(754),分義烏縣北地及析蘭溪、富陽部分地,建浦陽縣,後改名浦江縣。
千秋永慕
南宋理宗時,丞相喬行簡於端平二年(1235)以同鄉人名義上書朝廷,請求給顏孝子立廟奉祀,供人們參拜,以宣揚孝德,受到理宗皇帝的讚許,賜廟名為“永慕”。淳元年(1241),邑人康植在墓旁建了幾間房子,給顏烏設立牌位。景定二年(1261),李補來任知縣,祭拜孝子墓時,父老以康植建的那幾間房子不足以體現孝子的高大形象,起不了感召邑人作用為由,向他請求為孝子建廟宇。李補採納百姓意見,籌集銀兩,指派簿曹陳寧祖主持,會同鄉紳樓思問等四人,選擇廟址,動工興建。次年竣工,廟名遵理宗所賜而名“泳慕”。永慕廟俗稱孝子祠,位於墓東野山背(今稠城鎮孝子祠住宅小區旁)。
歷代的義烏縣長官、縣學學官都以顏烏的孝德作為教化縣人的教材。新縣令或知縣上任,第一件大事便是到顏孝子墓前祭奠,“展拜墓下”且“禮容甚肅”。同時,給孝子墓添土,作為教化民眾的表率和一項首要措施。因此,孝子墓越堆越高大,到明弘間已經方廣40丈余,像座小山。民國期間,年年可以樵採五六十 捆柴薪。
20世紀90年代,義烏市在城中心顏孝子墓遺址建起孝子祠公園,以供後人瞻仰憑弔。

孝德感烏

《烏傷懷舊》之 一— 烏傷,千年古縣源流長。

【孝德感烏】— 義烏孝子祠【孝德感烏】— 義烏孝子祠
大約有史可證的,義烏在新時期時代就有人類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天下,設定了烏傷縣,屬會稽管轄。義與的建縣史就從此開始。在這裡有一個老祖宗我不能不說,雖然這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但老義烏人卻從沒有忘記過他,在商品經濟十分繁華的今天,人們是否又忘記了他;這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就是顏烏了。
據義烏縣誌記載:秦顏孝子氏,事親喪,葬親躬畚鍤,群烏銜土助之,喙為之傷。後旌其邑曰烏傷,曰義烏,皆以孝子故。
今天的孝子祠公園的就上孝子顏烏的墓地,墓有兩座,座北朝南,墓高5米,墓碑上書“顏孝子父墓”和“顏孝子墓”,墓碑在文革之時毀,墓也被取土填路,留下一畫也是根據清嘉慶《義烏縣誌》臨摹。
【義烏孝文化】 — 孝義坊【義烏孝文化】 — 孝義坊
當時的烏傷包括了今天的金華、蘭溪、永康、義烏四縣市的全部以及東陽、磐安、武義、浦江四縣的大部分和台州仙居縣的西部、麗水縉雲的北部。這一時期的烏傷雖然有文獻上十分沉寂,但從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當時還是相當的繁華的。
王莽時期改烏傷縣為烏孝縣,東漢又復烏傷縣,仍屬會稽,劉氏、駱氏、樓氏的一些北方望族遷入。文獻上有烏傷人物出現。
唐武德四年(621年)劃出烏傷縣單設稠州。(稠州因稠岩(今德勝岩)而得名)。七年改名義烏。義烏名至今未變。 1988年5月,撤縣為市。
義烏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能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吳越爭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10年後打敗吳國,這充分體現了義烏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義烏文化歷史上,有一個影響重大意義深遠的文化現象,那就是“義烏兵”文化。義烏自古尚武,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特地到義烏招募了3000人,經嚴格訓練後成為令倭寇聞風喪膽的“義烏兵”。他們百戰百勝,建立了不朽功勳,在當時被稱為“兵樣”,後來又有成千上萬的義烏人應徵入伍。
義烏乃浙中名邑,歷史悠久。古稱烏傷,始於秦漢時期。
據元代至正年間《義烏縣誌序》載,“義烏自秦為縣,歷漢唐迄五季”。
義烏孝子祠 — 顏烏紀念館義烏孝子祠 — 顏烏紀念館

孝子顏烏

顏烏,烏傷(今義烏市)人。先祖從魯國(今山東一帶)遷居而來。父顏鳳。他們一家人獨居荒原,以耕作為生。生活雖苦,但合家團圓,遠離戰爭,曰子倒也過得舒心。可是,災難偏找窮苦人。不久顏烏的母親因操勞過度、身體極度虛弱而離開了人世,丟下年幼的顏烏與父親相依為命。
顏烏的父親顏鳳,因受祖上被稱為聖人的顏淵的一簞食、一瓢飲而不變其志的安貧守道思想的影響,對顏烏言傳身教甚篤。他既當爹又當娘,苦苦地把顏烏拉扯大。家境的貧困,生活的磨難,培養了顏烏勤快、孝順、善良的品格。
顏烏體貼父親年老體弱,不讓父親乾重活。從田頭回到家裡,總是搶著做飯燒菜,且每次都等父新吃好了才拿起筷子。夏天,蚊子肆虐,顏烏總是給父親打扇驅蚊;冬天,顏烏總是用自己身體溫暖被窩後再請父親安睡。
有一次,顏烏髮現有一隻小烏鴉因腿傷而落在地上“呱呱”地呻吟著。顏烏將它抱回家,精心地治療、餵養。把它的傷治好了,養得大一點以後,就放它飛回藍天。從此,鳥兒們將他當作好朋友,這隻烏鴉常領著一群群烏鴉在他家房前屋後盤鏇,久久不肯離去。顏烏父子倆不但不騷擾它們,驅趕它們,有時還特意撒些糧食餵它們。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顏烏逐漸長大成人,而父新卻更加衰老了。天有不測風雲,顏鳳終因一場大病後,撒手西去。顏烏悲痛萬分,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來。
淚哭幹了,但父親再也不能復活,顏烏開始準備父親的後事。顏烏家貧如洗,附近也沒有什麼人家,安葬先父只得靠自己。他拚命地挖,工具壞了,用手挖,整整挖了三天三夜,直挖得雙手血肉模糊……過度的傷心、勞累,餓著肚子的顏烏終於暈倒在地。
顏烏的孝心深深地感動了烏鴉。那隻被他救過的烏鴉領著一大群烏鴉“呱呱”地飛了過來,它們銜著泥來幫顏烏築墳。烏鴉們的喙在啄泥時都被磨破,流出了殷紅的血,只見墳上堆起的竟是一個個紫紅色的泥團。
第四天,墳築好了,烏鴉漸漸離去。可是不久,烏鴉突然又多了起來。過路行人甚為奇怪,過去一看,原來顏烏由於過度悲傷和勞累,竟死在父親的墓旁。烏鴉又在銜土掩埋他的屍體。
顏烏純孝格天,烏鴉幫助他銜土葬父,他死後烏鴉又銜土葬他,人們奔走相告。這件神奇的事情很快傳揚開去,傳遍了大江南北,傳遍了六國九州。

歷史區劃

據史料記載,義烏(烏傷)縣轄區內,唐代有鄉30,後經減並,宋代初期設鄉26。一千多年來,基本上依循這樣的格局。這次區劃調整,將從根本上打破唐代後一直延續下來的行政區域範圍。大城市建設是義烏歷史上天翻地覆的大事件,它將重新塑造一個新義烏。
在這新舊交替之際,我們隆重推出“行政區劃人文歷史系列採訪”文章,以記者探訪的角度,對目前21個鄉鎮的區劃沿革、人文歷史、地理風貌等,作一詳細的介紹,讓人們全面了解我市行政區劃的歷史和地方風土人情,也為新義烏留下一份難得的歷史資料。
義烏市原縣烏傷,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縣之後,在東漢與孫吳時代先後分出長山(今金華,又分蘭溪)、漢寧(後改吳寧,隋時並回)、永康(分出武義)。到了唐朝,義烏又分出東陽(析出磐安)和浦陽(改名浦江)。所以烏傷——義烏是金華市屬各縣市區的主縣和母縣。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基礎。
縣以下後起的第一級行政單位是鎮。稠城鎮由原城內河東河西兩鎮合併而成,建於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之時。1950年起佛堂鎮與稠城鎮一樣建為縣直屬鎮。1928年以後縣政府分出派出機構區公所(有時稱督導區),分管縣直屬鎮以外的鄉鎮。日軍占領時期設義南、義西、蘇溪三個區署。義西及義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權管轄。1949年後仍設區公所,1958年曾撤銷。區公所少的時候4個,多的時候8個。區與直屬鎮並列,區以下的鄉與鎮並列。
城內與城外的行政區劃有別,唐宋以後城外分屬8個鄉,城內縣邑設隅坊。今下車門一帶的龍燈會還保留“南隅”的舊稱。辛亥革命後隅坊改里,里改鎮。河東河西兩鎮是義烏最早的鎮。鄉以下的基層組織,漢朝時代是亭。如東吳名將駱統封烏傷新陽亭侯的亭便是。現在市內還有亭的地名如稽亭。
隋唐以後鄉以下設都保。北宋宣和年間義烏正式建成28個都,分屬8個鄉。這鄉與都一直穩定到民國成立以後。都的概念和範圍民間根深蒂固,村村知道本村屬哪個都。縣邑四隅不在都的範圍內。都的區域劃分義烏是先從城郊開始,一至三都全在城的周圍。城西樓下、楊村一帶為一都,城南篁園青岩傅鮎溪一帶為二都,城東城北清塘下堂閣新屋一帶為三都。四都在縣東義烏江與峴山之間的江南,即出東江橋到東陽的大路兩側。五都在廿三里、華溪、李塘一帶。六都從江北下朱下駱宅一帶開始向北一直到今巧溪水庫源頭,“長長六都”綿延30多公里。七都在三都與六都之間北部,然後向北折向西向南劃塊。北端九都南端廿八都。
都的下面為圖,圖的多少看都的面積大小而定,小的4個,多的14個。圖有幾個職能,主要是基層行政單位,設地保(保正)管理治安和徭役。它的作用長期與閭鄰制甚至和保甲制並存,有的直到義烏淪陷。有的保正治事講情理不傷害人格,處罰叫“服禁”,罰出分與眾人,說話用勸導,受罰的人不致難堪。這大概是它名亡而實存的原因。
圖又是徵收錢糧和土地業權管理單位,設莊書,依照土地清冊《魚鱗冊》徵收田賦。土地業權變更要到莊書那裡辦過戶做“實征”,所以莊書是個肥職。抗日戰爭爆發,田賦開始徵收實物(稻穀),政府設定專門機構,莊書才退出歷史舞台。圖還是分配服務的單位。舊時民間對道士、吹打的需要量很大,他們的專業群體把成員分配到圖,叫“管圖分”。用戶找管本圖分的承頭組織。閹豬也管圖分,閹一隻豬的工錢買不到兩雙草鞋,有些地方來回二三十里,要花半天時間,也不致推辭。
圖下設甲已無痕跡。但都下面的甲,現在三都七都還存在。義烏的東北各都清朝時都有個胡公案,按甲輪值重陽上德勝岩。三都七都胡公現在不上岩,但還年年按甲輪值送駕接駕。
與都圖並行的還有按鄉設定的里,義烏30個裡分設於8個鄉,只不知今東塘宣德里是否古里,此外別無遺蹟。
辛亥革命以後鄉鎮區劃調整頻繁。如1928年實行鄉鎮閭鄰制自治,依戶設鄰,依鄰設閭。全縣由古來的8個鄉分設65個鄉13個鎮。1934年實行保甲自治,依戶設甲。由於這五六年人口沒有多大增長,鄉鎮總數仍為78個。1939年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進行歸併,全縣設鄉鎮45個。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又調整為34個鄉鎮。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新形勢需要,鄉鎮範圍由大改小,全縣分設101個小鄉鎮和2個大鎮。1956年大調整,全縣設定7個縣屬鎮,32個區屬鄉鎮。1958年建人民公社,撤銷區和鄉鎮,實行政社合一,建為7個大公社。1961年撤大公社,全縣分建45個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依原公社範圍建為45個鄉鎮。1985年調整為區屬鄉鎮47個,縣屬鎮2個。1992年擴鄉並鎮,全市共設鎮13個,鄉10個。最後調整為16個鎮,5個鄉。
鄉以下的行政組織,辛亥革命後取消都圖,1928年行閭鄰制,為以戶為起點的10進制,即10戶為鄰10鄰為閭10閭為鄉鎮。1934年實行保甲制,也為10進制,但兩制都有伸縮性,鄉鎮鄰閭保甲大小不等。1950年後鄉鎮以下為行政村。人民公社期間為生產大隊與生產隊兩級。恢復鄉鎮建制後為行政村與居民組。擴鄉並鎮後多數鎮分設辦事處或管理區。
鄉的命名最早著重於彰善揚德,如崇德、同義、明義。也有根據地方特點的,如雙林以寺名,龍祈以山名,縉雲以景名,智者以人名。近代命名多數依中心村,如黃山、官塘、田心、倍磊。但有選取地方特點的,如福田、六和;有反映時代特徵的,如建設、求是;有結合兩個中心村的,如華()李()、湖(門)(田);有結合兩個合併鄉鎮的,如大()長(龍);有取居民特徵的,如延陵(吳姓);有依地理特徵的,如五指、雲黃、江灣、南極;有彰善祈安的,如崇義、永寧。
行政區劃的變化,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歷史上長時期的8個大鄉,標誌著長時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停滯。20世紀的頻繁變化也說明社會動盪和快速發展。更具劃時代意義的當是2001年的大調整,它是義烏開始邁入大都市的前奏和序曲,與公元前222年由秦王朝建為今浙江中部惟一一縣一脈相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