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2)師曠 :晉國的樂師。因為他是盲音樂師,世稱“師曠”。
(3)欲:想要。
(4)暮:晚,遲。
(5)何:為什麼。
(6)炳燭:燃燭照明。炳,<動詞>點燃。
(7)乎:呢。
(8)安有:哪有。
(9)為人臣:做臣子的。
(10)戲:戲弄。
(11)盲臣:師曠是一位盲樂師,故自稱“盲臣”。
(12)安敢:怎敢。
(13)聞:聽說。
(14)少:少年(年輕時)。
(15)好:努力。
(16)陽:陽光。
(17)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
(18)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照明。炳:點燃。
(19)孰與昧行乎:比在昏暗中行走哪個好呢?孰與:與...比哪一個…。 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暗。
(20)善哉:說得好啊。 善:好。
譯文
晉平公向師曠詢問道:“我年紀七十了,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習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敢 戲弄他的君王的呢?” 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在昏暗中行走比,哪一個更好呢?”晉平公說:“說得好啊!”
閱讀提示
晉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學習,擔心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樂師叫師曠,眼睛失明,但善彈一手好琴,精於辨音。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70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師曠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接過晉平公的“暮”字說道:“暮,何不秉燭乎?” 晉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著師曠。師曠便進一步解釋說:“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高興不已,從此開始了晚年的求學路。
《說苑》簡介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時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蒐集,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師曠的分析告訴我們: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么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