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濠頭村(舊稱濠頭鄉)位於中山市城區東郊火炬開發區西部,背靠五馬峰山。東往中山港約7公里,西距市政府約3.5公里。戶籍人口約7千多人,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約6千多人。包含:濠一、濠二、濠三(李家村)、上陂頭、下陂頭、員山等村(小區)及麗港城、尚城、御豪花園、濠東小區、東庭濠園和峰景花園等住宅小區。另外廣珠城軌中山站附近片區已被政府規劃為新區,包括匯景東方、領秀城等大型商住小區在內,近年發展迅速。(圖)濠頭鄉牌坊
原居民通用語言是粵語次方言石岐話。
歷史
據地方文獻記載,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年),浙江籍鄭谷彝、鄭谷純兄弟從長洲鄉沿石岐海至東濠沙入濠頭涌,隨著一陣海風,波濤洶湧,將船推向五馬峰下之港灣,兄弟忙拋錨下舟避風浪,卻只見五馬峰下一溪流,溪中盛產蚝,問及當地一長者:“此為何處溪澗?”長者答道:“此為蚝溪。”兄弟倆沿溪而上,行至一山腰,此處地勢蔚為壯觀,只見兩人所站立處,為五馬峰之山腰,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眼前一馬平川,海風習習,山上竹木沙沙作響,樹上雀鳥鳴唱不停。兄弟倆從此定居於五馬峰下,成為蚝(蠔)溪村鄭氏開村始祖(被後人並稱為綸絅祖)。後將疍家井、赤坭企兩村合併易名為濠頭,今為濠頭村,舊屬永樂鄉(又稱永豐鄉)。
行政建制沿革
濠頭宋代屬香山縣永豐鄉(又稱永樂鄉);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後屬得能都;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後屬香山縣(1924年改稱中山縣)第四區稱濠頭鄉;
民國19年(1930年) 第四區改稱東鄉區,次年復稱第四區;
民國35年(1946年)設五鳳鄉:(原濠頭、老富頭、白沙灣、齊東、牛起灣、土瓜嶺、山際尾、大柏山、細柏山鄉合編)駐濠頭,轄30保;
1949年 新中國成立後五鳳鄉:濠頭、老富頭、白沙灣、齊東、牛起灣、土瓜嶺、山際尾、大柏山、細柏山、員山(村10)
1953年 後屬張家邊鄉,轄鄉18。(張家邊、西椏、沙邊、小隱、大嶺、珊洲、大環、華照、濠涌、關塘、欖邊、陵崗、濠頭、鰲溪、長江、長命水、庫充、起灣)。
1957年 設濠頭鄉,駐濠頭,轄行政村6。(濠頭、起灣、庫充、鰲溪、長江、長命水)。
1958年 屬張家邊公社濠頭耕作區:濠頭、起灣、庫充、鰲溪、長江、長命水(生產營6)
1961年 設濠頭公社:濠一、濠二、濠三、濠四、上陂頭、下陂頭、元山、沙邊、泗門(生產大隊9)。
1967年 設紅旗公社駐張家邊,轄生產大隊13、生產隊133。紅星(江尾頭)、前進(西椏)、東風(大嶺)、五星、濠聯、濠二、紅衛(濠四)、向陽(沙邊)、東方紅(小隱)、永紅(二洲)、前衛(珊洲)、東升(茂生)、勝利(張家邊)。
1976年 設張家邊公社駐張家邊,轄生產大隊25、生產隊170。濠聯、濠二、濠四、沙邊、泗門、五星、陵崗、大嶺、鰺山(窈窕)、西椏、宮花、江尾頭、大環、神涌、小隱、義學、海旁、二洲、灰爐、黎村、珊洲、東利、茂生、馬鞍、張家邊。
1981年 濠聯大隊:濠頭一村、園山、上陂頭、下陂頭、李家村。(村5);濠二大隊:濠頭二村。(村1);濠四大隊:濠四。(村1)
1983年 設張家邊區濠頭屬張家邊區;
1984年 設濠頭鄉(原濠聯、濠二大隊);沙邊鄉(原沙邊、濠四、泗門大隊)
1985年張家邊區改為張家邊鎮,同年12月併入中山城區設張家邊區辦事處(街道)
1986年 設張家邊區濠頭村
1990年 設濠頭管理區駐濠頭村,原張家邊區分出中山港區和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濠頭管理區屬張家邊區;
1993年 原張家邊區,中山港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區合併稱中山港區,濠頭村屬中山港區;
1995年 中山港區改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濠頭村屬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5年濠頭村與濠四村、沙邊村、泗門村合併組成“聯富行政村”村委駐濠頭中學側;
2010年改為“聯富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轄:濠一、濠二、濠三(李家村)、濠四、元山、上坡頭、下坡頭、沙邊、泗門9小區(村)
社區配套
社區教育:
市直屬高中:中山市濠頭中學 ,
國中:中山火炬開發區第二中學(原濠頭中學國中部),
國小:火炬開發區第三國小(原濠頭國小),
幼稚園:濠頭幼稚園、綠茵幼稚園、英苗幼稚園等。
社區醫療:聯富社區衛生站(原濠頭衛生站),中山市源田手外科醫院。
社區交通:廣珠城軌中山站,濠頭車站。市公共汽車公司城東站場等。
金融:建設銀行新濠頭支行,工商銀行張家邊濠頭支行,中山農商銀行火炬開發區濠頭支行、農業銀行孫文東路支行等。
生活配套:濠頭市場、濠頭文化廣場、中國移動濠頭門市、中國電信門市等。
治安管理:火炬區公安分局濠頭派出所,濠頭治安隊等
公共運輸
公共運輸以公交線路為主,社區內有公交站點多個:
主要站點:
村內:濠頭(濠頭車站);
孫文東路:濠東小區、濠頭牌坊、麗港城;
中山六路:實驗中學(上坡頭)、領秀城站(下坡頭);
長江路:峰景花園(員山)
濠東路\輕軌站:尚城、濠東路中、濠頭中學、城軌中山站;
濠江路:匯景東方
主要公交線路有002、062、027、032、033、1、9、007、023、12、208路等。
民間組織、港澳及海外僑團等
僑聯:濠頭鄉僑聯會港澳僑團:香港濠頭鄉親總會海外僑團:加拿大溫哥華濠頭僑所民間體育、文化組織:濠頭龍獅體育會;濠頭漢忠龍獅武術團等點睛
讓村落記憶更清晰些
早些年就有濠頭村民反映,不希望濠頭木龍就只是靜躺在殿堂內,而是繼續飛舞;為了拯救木龍,2003年底“濠頭木龍”還被列入全省民間藝術重點搶救對象和中山市民間文化遺產重點搶救工程,可在近兩年的農曆四月初七當晚,木龍依然沒飛起。
“我們現在正在編村史,可許多資料因為沒有文字記載,都查不到了;上一輩的知情人又相繼逝去,很多人物資料或史料都難以考證了。我都後悔當時沒記錄老人家講的故事。”村民鄭靄佳對記者說。而村裡的一些歷史片斷,年輕人已經很少能準確描繪。能否多用些方式,讓歷史記憶更清晰?
尋訪
黃屋巷紀念“換地而居”歷史
濠頭村以鄭姓居多,少部分為李姓後人,可村內卻有一條巷子名為黃屋巷,就在這三個字內,卻隱含著濠頭鄭家在此落地生根的故事。
香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漢超介紹,濠頭鄭氏家族先人來到長洲居住數代人後,偶然發現了濠頭這塊風水寶地,想舉家遷居至此。但當時在濠頭居住的是黃姓族人。
巧的是,黃姓族人的大族一直在長洲,黃姓族人期盼著能去長洲居住,以認祖歸宗。後在鄉民們的建議下,鄭、黃兩姓的族人達成了“換地而居”的協定。此後,鄭氏成為了濠頭開村祖,而原來散居在此地的黃姓族人也終於與自己的大家族一起生活。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鄭家人將原來黃姓族人居住的巷子定名為“黃屋巷”,以時刻提醒後人祖上的這段歷史。
井是中山農村很常見,濠頭村更將老井作為地名而“銘記”,村民給村內一條狹窄細長的巷子取名老古井巷,老井就藏在巷子盡頭。村中老婦告訴我們,以前許多人去老井取水,可現在老井的水已經不能飲用,我們在井口還看到了香爐。
昔日商業繁華堪比石岐
濠頭正街除了現代建築外,更多的是建於清末民初的騎樓建築以及含有西式建築風格的民居。這裡幾位老人家告訴我們,在這條幾百米長的正街上,曾有三家藥材鋪,兩間茶樓,還有很多間雜貨鋪,至於長生鋪、布店、缸瓦店更是不計其數。而今依然能在這條道上找到傳統的缸瓦店、長生店、雜貨店,而濠頭餅鋪更是成為這條繁華商業地段的最佳證據。
村民鄭靄佳介紹,濠頭村僑聯辦公室門口的大榕樹下空地,原來是濠頭街市所在地,附近百姓,甚至張家邊、大環一帶的百姓均經常來此,鄉民的川流不息,使得這一帶成為了東鄉最為繁華的地方(過去,香山城東即現在的火炬開發區一帶被稱為東鄉,濠頭正處於東鄉的西部)。
“日本鬼子來的時候,每次進城都要求百姓在城門口給日本人點頭哈腰,東鄉百姓都不願意給日本鬼子鞠躬,就轉到濠頭這裡來購買生活用品。”鄭沛森老人說,“當時,各種資源都很緊張,碼頭被控制後,城內甚至連火水(煤油)都沒有賣,石岐商戶就紛紛轉到濠頭進貨。曾經濠頭還有專門為進貨商戶提供住宿的旅店。商業的繁榮,使得濠頭村一度享有‘小石岐’之稱。”
華僑捐建印記仍存
濠頭村在清末民初時期,有大量的“金山客”回到家鄉定居。這些僑民回鄉後,不堪家鄉的落後,打算出資捐建、大搞慈善,幫助家鄉百姓脫貧致富。村內的振興社就是這個時候建立的。據村民鄭沛森介紹,“振興社”的名字就來源於“振興中華”,實際上就是一個慈善會,由鄭泗全和鄭靈先等歸僑組建。資金和成員都來自海外僑民。“當時,石板路並不是村內的主要道路,更多的是泥路。振興社出資幫村內所有的道路都鋪上了石板,整個村莊都是石板路,這在當時是很‘架勢’的。”
在濠二村有一棟長約20米的西式建築,二樓窗戶被各種木板蓋住,但卻掩蓋不了它自身的宏大氣勢。屋頂上那“米機工廠”、“電燈機廠”幾個大字依然歷歷在目,這就是僑民鄭泗全在村里辦工業的印記。據鄭沛森介紹,鄭泗全出資開辦了協和興機器碾米廠、電燈廠,意欲幫助村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問題,可當時用電者不多,電力多用來碾米了。“當時,他打算先建發電廠,接著建輕工業城,可惜因為兒子被人綁架,他舉家遷往香港,途中又遭暗殺,他的美好計畫,沒有最後實現。”
宗族
村內大部分村民為鄭姓
濠頭村以鄭姓為主,村內有90%以上的村民均是鄭族。濠頭村鄭族先人原居住在河南滎陽,後遷至浙江浦江。據香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漢超介紹,南宋年間,有一浙江鄭氏族人被派到了廣州任郡守,在任期間病逝。隨即,其兒子從浙江趕來奔喪,並第一次來到了香山長洲(現在的西區長洲),遂決定將父親埋葬在長洲,並舉家在長洲生活。後來,居住在長洲的鄭氏家族後人沿著石岐海來到濠頭涌後,看到眼前依山傍海之地,海風習習、雀鳥鳴唱,好一處佳境,故決定在此定居。此後,鄭氏成為了濠頭村的開村始祖,至今已經有800多年。
濠頭鄭氏在近代在當地占據有重大影響,並與沙溪劉氏家族、長洲黃氏家族合稱石岐三大姓,並有粵語歇後語“濠頭鄭-架勢”一說。
濠三(李家村)以李姓為主;上坡頭以朱姓居多;下坡頭以勞姓居多;員山以曾姓居多。
名人
鄭藻如 江南機械製造局幫辦
鄭藻如(1824-1894)。清代鹹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鄉試舉人。1854年,廣東天地會起義,鄭藻如與林謙組建了東鄉總局團練,援助清兵守城立功,後受到李鴻章賞識,協辦洋務,被李鴻章派往上海,任江南機械製造局幫辦,總理局務,督造槍炮、輪船等。清光緒七年(1881年)鄭藻如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1882年,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否決停止華工入美20年的排華法案。此外,他先後在秘魯利馬、美國夏威夷等地創辦了“通惠局”、“中華會館”等機構,解決華工與家人通信、寄款、互相保護、排除糾紛等。孫中山先生認為鄭藻如“一邑物望所歸,聞於鄉間,無善不舉”,還寫了《致鄭藻如書》,建議他興建農桑,禁止鴉片,辦學等。
鄭泗全 回鄉修建首條雙車道公路
鄭泗全(1858-1937)。15歲就遠渡澳洲悉尼謀生。初時為牧主放羊,後改為自己墾荒種菜。1888年,與英籍僑民女子結婚後,得到妻子幫助,開設果欄,生意興隆。1922年,鄭泗全攜家眷一同返回家鄉濠頭村。看到家鄉交通閉塞,鄉民生活貧困,遂聯合鄉中歸僑僑眷,捐資辦廠,計畫開設米機、織布廠、電燈廠,修築山塘,鋪設自來水。與此同時,他還聯合僑民捐資興建了總長11.2公里、寬七米、可雙向行駛機動車的岐濠公路,於1925年完工。
鄭彼岸 創辦《香山旬報》聲討清廷
鄭彼岸(1890-1975)。有“神童”之譽,曾參加鄉試秀才(童子試)獲“案首”。到日本東京遊學期間,認識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1908年返回香山支持孫中山革命,並創辦了《香山旬報》,以文章聲討清廷,喚起民眾。1910年,與林君復受命在澳門設立同盟會南方統籌部。1911年,重返香山並策動城鄉兵勇和組織民眾接應起義。1912年被廣東都督府委任為香山縣長,但其婉辭。後去了美洲。1937年,時任香山縣長楊子毅邀其回縣,從事文獻修志工作。他提出烈女不必另設類目,以破除歧視婦女的觀念;但凡古蹟名勝應照片隨文附刊,便於查閱。還講究考證確實,不可速成等。
李凡夫 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學者
李凡夫(1906-1990)。原名鄭錫祥,濠頭村人。1926年至1929年在中山大學附中讀書,1929年去日本留學。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啟程回國。船出日本海後,立即在船上召開反日侵略大會,並被推舉起草了反對日本侵略的宣言。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社聯”黨委書記。1936年,社聯改為“上海著作人協會”,成為公開的文化組織,編輯出版了《現世界》和《時代論壇》。在這期間,他用“李凡夫”的筆名發表了幾百篇文章,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著名的學者。
特產
濠頭餅口味,幾十年如一日
中山製作傳統餅品的老鋪已經不多,濠頭餅鋪是其中一家,濠頭二村涌口正街3號,就是“濠頭餅鋪”的所在地了。站在店堂內,能清晰看到店家製作燒餅的各種流程:擀皮、加餡、成型、刷油、入爐……餅架、烤爐更是歷歷在目。餅鋪什麼時候開張的?村民們已經很少有人能說出確切的時間,只是知道但凡家裡有喜事,就要提前來店內預定各式婚嫁禮餅。目前,店內除了燒餅外,還提供信蘇、蛋餅、肉餅、鹹信蘇等餅種。據濠頭村老人鄭沛森介紹,濠頭餅鋪的老闆並不是餅鋪的創辦者後人,而是其徒弟。而今徒弟堅持師傅當年的制餅工藝,為周邊鄉親做出香、甜的餅品。“幾十年如一日的出品和口味,讓許多華僑都很懷念。每到中秋節、春節等節日,總有許多港澳鄉親回鄉,他們都要買上幾件店裡自製的月餅或燒餅來品嘗,村民但凡有喜事,店裡的嫁喜餅經是必買之品。”鄭沛森說。
心水推薦:肉餅、信蘇
交通:市內2路公共汽車到終點濠頭站下,沿著濠頭正街往東走500米左右即到。
景致
濠頭八景今難在
據香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漢超介紹,清朝香山文化繁榮,文人雅士多用一些景致來表達對家鄉的讚美,濠頭也有自己的八景。包括:蝦泉試茗、谷口聽鶯、香林避暑、山齋步月、文閣觀潮、青雲晚眺、涌橋夜泊、鵝峰聞笛。其中除了涌橋夜泊、鵝峰聞笛外,其餘都是當年濠頭村內美麗的自然景觀。可隨著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和當地環境的變化,“文閣觀潮”中的文閣塔、“香林避暑”中的沉香林已經不再、“涌橋夜泊”中不再有船家停泊之場景、“鵝峰聞笛”中放牛娃的笛聲更是難以聽聞。現在濠頭村內只能看到山齋步月、青雲晚眺、谷口聽鶯等寥寥幾個景色。
“可是現在你就算是站在青雲橋上也難能看到當年那些美麗景色,因為河水不再清,周邊還有很多民宅擋住視線;地藏王殿內也少了出家人的鐘聲和念佛聲;此外谷口那裡的牌坊也不再是當年的牌坊,就連對聯都改了。”村里老人說。
探花牌坊、鄭氏大宗祠
站在濠頭開發區第三國小校門口,一眼就能看到一座由花崗岩石條、石塊拼搭成的探花牌坊。上書“浦江世澤”四個大字,當地百姓又稱其實為浦江世澤坊。牌坊建造於明朝崇禎九年(公元1637年),距今已350多年。實際上,當年濠頭村並沒有鄉民高中探花,這座探花牌坊是仿造的,由當年的邑侯虞國禎增建。仿造浙江浦江地區牌坊的式樣而建造,並在牌坊上書“浦江世澤”幾個大字,以此來提醒後人宗源何地,也希望鄭氏族人在此地也能得到祖宗庇佑而開支散葉,繁衍生息。
青雲橋、鶴仙橋
沿著濠頭正街、涌口正街、涌口下街一直往濠二村走,會經過鶴仙橋,它連線著河涌兩岸的百姓人家。在橋頭與孫子玩耍的老婦說,由於家門口就是河涌,出門勞作、購物均要撐船過河,非常不便,因此河涌對岸人家“森武元”出資建造了這座橋,以方便出行。沿著涌口下街往村外走,經過“濠頭鄉”牌坊繼續前行400米左右,青雲橋便呈現在眼前。據橋頭碑文載,橋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造,是東西走向的三孔石橋。經過百年風雨,橋身上約80公分高的鐵護欄堅固依舊,其中一個護欄上刻“謝鉅昌店”四字依然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