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後洋村
後洋村位於新碶西南7.5公里,大碶西南3.2公里。有後洋張、孝思橋等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後洋張。378戶,1083人,其中非農業47人。古時村後為淺海,後海退成陸,闢為耕地,故有後洋之稱。
1949年6月稱金泉鄉後汗村,1950年6月稱鄔隘鄉後洋村,1956年3月稱豐產鄉後洋高級社,1958年10月屬大碶人民公社鄔隘管理區,1961年10月為鄔隘公社後洋大隊,1983年10月稱鄔隘鄉後洋村,1992年5月改稱大碶鎮後洋村。有耕地1188畝,其中水田1086畝,旱地102畝。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3848萬元。著名人士有烈士張仲英(1920一1946),曾任江蘇省丹陽縣委副書記:音樂家周大風(1923年出生),曾任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
後洋張有四進頭、七進頭、大曬場、敬房、愛房、石明堂小地名。146戶,442人,其中非農業30人。村民主姓張,明成化年間(1465~1487)從舟山遷入,張姓初居望娘山腳下建缸窯,後東遷後洋田畈,以種田為生,子孫繁衍成村,故稱後洋張。
孝思橋:45戶,142人。主姓王:,明成化年間從鄞縣鄞江橋遷入。村有孝思橋,故名。
吳家:17戶,54人。主姓張,1984年從後洋張分遷。該處原為吳姓墳地,故稱吳家。後平整土地,1984年闢為新建房區,地名沿用。
小張家:有前頭屋、後頭屋小地名。26戶,82人。主姓張,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從後汗張分遷。系張姓小房,故稱小張家。
後堂樓:有周家小地名。18戶,48人。主姓張,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從後洋張分遷並建堂樓,因位於後洋張之後,故名後堂樓。
後洋顧:有前新屋、三房、二房、大房、後新屋小地名。126戶,315人。主姓顧,明成化年問(1465~1487)從餘姚丈亭遷入。村處後汗田畈,故名後汗顧。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後洋村管區
兩英鎮是廣東省老區鎮、中國針織名鎮、廣東省和汕頭市中心鎮,下轄30個村(居)70個自然村,其中屬老區山區的有21個村(居)51個自然村,人口13.5萬,占總人口的74%。近幾年來,該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較快,修路、蓋樓開廠、建校等等。
後洋學校原有校舍破舊擁擠,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近幾年,市國稅局駐村幹部進駐後洋村後,熱誠為該村解決實際問題。看到學校設施落後的情況,市國稅局捐資50萬元幫助擴建教學樓,後洋村國小工程於5月12日動工,共6間教室和6間教師宿舍,建築面積805平方米。同時,市國稅局還向學校捐款2萬多元購買10台電腦,與潮南區國稅局一同贈送圖書200多冊,進一步完善新教學樓圖書室、電腦室、課桌椅等教學設施配套,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祥華鄉後洋村
地處祥華鄉政府駐地南4.5公里處,多卿山後小山溝。原稱後楊,相傳,此地早期為楊氏居住,元末兵荒馬亂,匪盜蜂起,楊姓經常遭受災難。當時,陳姓十三代裔孫景仁,是楊姓的外甥,多次為楊姓解難,後楊姓徙居浦城,將原楊姓產業及地契交其外甥陳景仁代管。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其後裔陳文鳳繼承楊姓基業。自此,後楊改稱侯洋(即等待楊氏),後因諧音為後洋。民國時期為多卿鄉侯洋特編保,民國34年(1945年)為多卿鄉美洋保9甲。解放後屬美西村,1982年從美西村析出為獨立村。村委會設在東壠,轄3個自然村。村民主要為陳姓。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龍山街道後洋村
後洋村位於長興縣城北,屬城鄉結合部,距縣城5公里左右,東面靠104國道,南面與新湖村相連,西面和澗塘村相交。全村現有在冊農戶779戶,總人口2297人,轄(七百畝、陸家角、王家渡、新喬頭、後洋)5個自然村,35個承包組。2006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304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460元,目前全村擁有家庭轎車50多輛。後洋村在進行了對道路的規劃綠化改造後,擁有水田2000多畝;綠化帶徵用、租用流轉水田面積總計326畝;葡萄種植流轉水田面積達220畝;蔬菜種植流轉水田面積達50多畝,現在後洋村實際擁有水田面積1200多畝。2006年整治低產老魚塘1100畝,2007年整治低產老魚塘280畝,加上由水田改造的200畝魚塘,總計1580畝。後洋村背靠包漾湖自然保護區,水土資源豐富,土壤土質優良,自然風光優美,具有發展農家樂,形成休閒、觀光和養殖、種殖業相結合的後洋特色效益農業的天然優勢。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清源鄉後洋村
後洋村位於壽寧縣清源鄉西北部,背靠豬母崗,面朝筆架山,村前小溪環繞而過,東與小托接壤,西與托溪鄉交界,南連日洋埔。村落面積10.6平方公里,全村180戶,830人,耕地水田500畝,山地800畝,森林地6586畝,海拔806公里,氣候平均14.9℃,下轄後洋、元地、嶺頭三個自然村。村莊一角後洋村名副其實是一個洋,一條小溪由東而西從中緩流穿過,將整片洋分成了前洋和後洋,面積有三百多畝,四面群山懷抱,綠柳成蔭。後洋村名便因此而來。村中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坐落。村前面是一片農田。
相傳,明朝世宗年間范姓人來到這裡定居,幾十年下來家中人丁興旺發達,於是到處開山造田。范姓家族蓋了一座很大的房子,就在現在的村邊,叫彭樓。樓中還搭起了戲台,經常表演地方戲而遠近聞名。但好景不長,後來家中不幸得了傳染病,一年下來沒剩下幾個人。再之後有葉姓人來到這裡放鴨,看到這裡田地很多沒人耕種,於是也就在這裡居住了下來。肖姓人因為在埠村發生了命案跑到這裡躲避,長久之後也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胡姓人原來是在農業合作化時期從慶元江根搬到後洋嶺頭村居住,後來也慢慢也搬到了後洋。慢慢地後洋村的姓氏就有葉、肖、胡、張、劉等15個姓。後洋村有每年七月七日在彭樓的戲台中擺香案祭祀的敬祖風俗。解放初期彭樓還供學校辦學使用。
在革命戰爭時期,後洋村是當年紅軍經常觀顧的地方。後洋與浙江交界的地方有個紅軍根據地蘭下,村中有老紅軍葉肖炎、胡信堅等人。村民常常談起紅軍戰爭的往事,豐富了人們的紅色記憶。後洋村所管轄地內有銀坑崗、小東崗等幾十個銀洞,傳說這裡的銀礦很多、很純,歷史上是個很好的產銀地。
後洋村以水稻種植為主,副業以花菇茶葉,蔬菜、黃豆、地瓜粉、太子參為輔。改革開放以來,後洋村逐步發展,2008年貫通了水泥路面的村道,交通便利。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松羅鄉後洋村
後洋村下轄後洋,上洋、畚斗洋三個自然村,位於福安市南部單鼻峰腳下,海拔450多米,霞大省道線貫穿全村。東距霞浦鹽田鄉15公里,西與松羅鄉尤沃村接壤,南連嶺頭,滿洋村,北距松羅鄉所在地3公里,距福安市城37公里,耕田面積256畝,山地2582畝,林地3200畝,全村84戶、人口386人,畲族人口占90%。後洋村坐落於福安松羅二十七都湖塘境。始祖康連公自福安穆陽溪塔村遷入,近鄰公自福鼎佳洋舟橋村於順治七年(1605年)遷入,定居後洋。現留有古民房4座,宮廟2座,土地廟一座(建於康熙元年)。毛竹、茶葉、反季節蔬菜是村民主要經濟作物。
村財政收入微薄,2008年人均收入5410元。電、路、廣播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村建國小,鋼筋水泥結構,面積200多平方米(包括操場),原學生有30多名,撤點並校後學生集中松羅中心國小就讀,村國小空閒。畚斗洋自然村村民飲用井水。未建有文化和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娛樂場所和體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