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濕阻氣分證又稱濕鬱氣分證。診斷依據:主症表現為身熱不揚,胸脘痞悶。次症表現為頭重如裹,四肢懈怠,肢體沉重,腹脹納呆,噁心嘔吐,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淡紅苔滑膩或垢膩,脈濡緩。辨證要點:必須具備主症和兩項以上次症加典型舌脈,好發於盛夏季節。本法常用於對濕溫、暑溫、伏暑、瘟疫等病的辨證。應與脾虛濕困證、濕遏衛陽證等相鑑別。
濕阻氣分證,又稱濕鬱氣分證,主症表現為身熱不揚,胸脘痞悶。次症表現為頭重如裹,四肢懈怠,肢體沉重等。
濕阻氣分證又稱濕鬱氣分證。診斷依據:主症表現為身熱不揚,胸脘痞悶。次症表現為頭重如裹,四肢懈怠,肢體沉重,腹脹納呆,噁心嘔吐,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淡紅苔滑膩或垢膩,脈濡緩。辨證要點:必須具備主症和兩項以上次症加典型舌脈,好發於盛夏季節。本法常用於對濕溫、暑溫、伏暑、瘟疫等病的辨證。應與脾虛濕困證、濕遏衛陽證等相鑑別。
濕阻氣分是一種病症名。
濕阻氣分 症狀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濕阻脾胃證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簡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濕阻的病位在脾,因脾為濕土,不論外濕、內濕傷人,必同氣相求,故濕必歸脾而害脾。 發病機制不論外濕、內濕,在疾病的過程中,有濕邪從寒而化,亦有從熱而化的病...
簡介 病因病理濕證,中醫病證名。指感受外界濕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濕濁,阻遏氣機與清陽,以身體困重、肢體酸痛、腹脹腹瀉、納呆、苔滑脈濡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病因病機 辨證要點 治法 常用中藥 常見證型氣分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溫熱病邪由衛入氣,邪正鬥爭激烈,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病證。是外感溫熱病的中期,屬里熱實證。
病機 臨床表現 常見證型熱在血分證的發病時期一般都是春季或冬春之交,病因為里熱內伏所致,具有初出現時高熱煩渴、舌紅苔黃、甚則神昏痙厥等里熱證表現、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
簡介 病因病機 診斷要點 氣分證治 營血分證治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濕遏熱伏證是指濕邪阻遏氣機,鬱熱不能宣散透發,以發熱不甚,午後較顯,胸脘痞悶,苔白、舌絳為主症的證候。《外感濕熱篇》云:“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
慨念 臨床表現 本證辨析 發病特點 治則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