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濕溫 是長夏(農曆六月)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表現有身熱不揚、身重痠痛、胸部痞悶、面色淡黃、苔膩、脈濡。
特點
其特點是病勢纏綿,病程較長,病史多留連於氣分,有濕重於熱和熱重於濕的不同。病情進一步發展,可以入營入血,發生痙厥、便血等變證。多見於腸傷寒、副傷寒一類疾病。
濕溫 是一種夏季常見的熱性病,表現為身熱不揚、身重痠痛、胸部痞悶、面色淡黃、苔膩、脈濡等
濕溫 是長夏(農曆六月)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表現有身熱不揚、身重痠痛、胸部痞悶、面色淡黃、苔膩、脈濡。
其特點是病勢纏綿,病程較長,病史多留連於氣分,有濕重於熱和熱重於濕的不同。病情進一步發展,可以入營入血,發生痙厥、便血等變證。多見於腸傷寒、副傷寒一類疾病。
濕溫的病因,是感受濕熱病邪。但濕熱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後能否發病,還取決於脾胃陽氣的勝衰。如飲食不節,饑飽無度,過食生冷而損傷脾胃,則易內濕停聚。特別是在...
簡介 辨治原則 用藥禁忌 討論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濕阻之病,在江南、沿...
簡介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治療方案 預防保健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特徵 解釋濕成土是指成土過程中長期或季節性(周期性)受到水分浸潤或飽和的土壤。濕成土的水分含量多,有機質含量豐富,土體中物質還原作用強,在土體一定部位顯灰藍色或灰...
地理分布 成土條件 成土過程 主要性狀 土壤分類藥品介紹 健脾溫腎祛濕方*【藥物組成】人參6克,附片6克,白豆蔻6克,黃芪20克,熟地25克,茯苓12克,白朮10克,淫羊藿10克,藿香...各1次口服。3個月為1療程。【功用主治】健脾溫腎,化濕行氣。適用於無症狀...
藥品介紹 臨床療效《辨證錄》卷二。 寒濕結於胃,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兩足亦痛者。 水煎服。
方劑名稱 藥物組成 處方來源 方劑主治 用法用量濕度0~100%RH 濕度0.1%RH 工作溫度:-40~80℃
土壤4溫2濕記錄儀 建議選型溫臍化濕湯藥方來源於《傅青主女科》卷上,主要用於治療婦人下焦寒濕相爭,經水將來三五日前臍下疼痛,狀如刀刺者,或寒熱交作,所下如黑豆汁,及不孕症等。
來源 組成 用法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