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簡介
澎湖島與台灣島之間為澎湖水道,南北長約65千米,寬約46千米,為地殼斷裂形成的峽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漸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達1000餘米,為海峽最深處,連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為台灣島西岸南北之間和台澎之間連繫的必經通道。另一峽谷為八罩水道,東西走向,寬約10千米,水深70餘米,分澎湖列島為南北兩群,為通過澎湖列島的常用通道。
澎湖島與台灣島之間為澎湖水道,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漸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達1000餘米,水深70餘米,分澎湖列島為南北兩群,為通過澎湖列島的常用通道。
澎湖島與台灣島之間為澎湖水道,南北長約65千米,寬約46千米,為地殼斷裂形成的峽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漸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達1000餘米,為海峽最深處,連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為台灣島西岸南北之間和台澎之間連繫的必經通道。另一峽谷為八罩水道,東西走向,寬約10千米,水深70餘米,分澎湖列島為南北兩群,為通過澎湖列島的常用通道。
澎湖海戰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澎湖、台灣,統一中國領土的作戰。澎湖海戰是清朝為了消滅鄭氏王朝所...
戰前形勢 戰爭經過 結果 勝敗原因 傳說澎湖跨海大橋連線澎湖群島之中的兩大島,白沙島與西嶼島,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在首次興建好的初期曾是東亞一帶第一座深海大橋。
基本簡介 歷史沿革 設計特點 景點設施澎湖大橋在澎湖第二大島白沙島與漁翁島之間,是遠東第一深海大橋,橋上是單行道,每隔100米有一處會車道;橋體均以鋼筋水泥結構建造。
橋樑簡介 歷史沿革 設計特點 景點設施澎湖海溝,是台灣海域之一,位於台灣島與澎湖群島之間,由一條狹長狀的海谷地形所構成的海域,尤以雲林、嘉義二縣與澎湖縣隔海對望。 在《台灣縣誌》中所指的“小...
,其餘時間均自西南流向東北,流速0.3~3..5節;澎湖水道流速較大;最大浪...,高、低潮後約3.5小時為轉流時間;澎湖水道,受北向海灣影響較大,查某嶼東...。 島嶼構成在64個島嶼中,以澎湖本島面積最大,為64.24平方公里...
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經濟發展 旅遊開發 相關傳說防禦部署。以中提督武平侯劉國軒為總督守澎湖,在澎湖修築營壘炮台。以左武衛何...防禦,以忠誠伯馮錫范為左提督,守鹿耳門。五月,劉國軒再增兵澎湖,總兵力達2...澎湖各要地。此外,在娘媽宮、風櫃尾、雞籠山、四角山、內外塹、西嶼頭、牛心...
清政府對鄭氏集團的進攻和招撫 戰前清鄭雙方的態勢和作戰方針 海戰的經過及結果 點評的島嶼,按其位置可分南、北兩個島群:南島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島(八罩島...的岩石均為第四紀玄武岩;北島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積最大的澎湖島...、毛常嶼、金嶼、目斗嶼等島嶼。歷史 澎湖島 澎湖,古稱“島夷”、“方壺...
簡介 島嶼 歷史 氣候 名字,流速微弱外,其餘時間均自西南流向東北,流速0.3 ~3..5節;澎湖水道流速較大;最大浪高可達6~7米。 (備註:馬公市隸屬於澎湖,因此氣候...歷史沿革馬公市是台灣地區最早的漢族聚落所在地,明建媽祖宮,清建澎湖廳置...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陽曆7月)的澎湖海戰。鄭軍動向康熙十八年(1679年)起,清朝實施遷界...。” [11]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退守台灣後,澎湖成為前線要地...
歷史背景 直接原因 戰爭經過 戰爭結果 勝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