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曼德海峽 ,阿拉伯和非洲之間的海峽。全稱巴布-埃爾-曼德。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連線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為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紅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經之地,戰略地位重要。海峽寬約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間分散著一些火山島,丕林島最大,面積13平方公里,扼紅海南端的門戶。1875~1936年間曾是重要的加煤站。島北部有機場。該島將海峽分成小峽和大峽,小峽在亞洲一側寬約3.2公里,水深30米,是曼德海峽中主要航道;大峽在非洲一側寬約25.8公里,水深 323米,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島。靠近非洲海岸還有索瓦比群島,也叫七兄弟群島。由於海峽內暗礁和淺灘眾多,風力強大,給古代航行船隻帶來很大的危險和困難,使來往的旅客不禁畏懼而淚下,故阿拉伯語意為“淚之門”。
命名
曼德海峽是指紅海出入亞丁灣的海峽,全稱“巴布·厄耳·曼德海峽”(Babelmandeb)。。阿拉伯語中bab意為“門”,mande意為“流淚門”。因為此處風大浪高,狹窄礁多。航船常傾覆於此,以至船員航行至此便膽戰心驚甚至流淚,漁民出海則家屬為其安全哭泣。
曼德海峽雖寬達30多千米,但被丕林島隔為東西兩條水道,東水道即丕林島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海峽寬3.2千米,水深30米,稱小峽。因該水道水深適宜,航道中很少島嶼、暗礁,是由紅海出入印度洋的主要水道。
西水道即為丕林島與非洲之間的海峽寬28千米,最大水深323米,稱大峽。西水道雖寬且深,但航道內灘多礁險,散布著一群名叫“七姊妹”的小火山島,船隻不便從這裡通航。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裡,航道測量和航標設定落後,不知有多少船隻在西水道觸礁沉沒。
而東水道雖然航道乾淨,但因峽窄流急,也有不少航經這裡的船隻經常出事。所以提起曼德海峽,航海者都不免心涼肉跳。紅海附近的漁民,每逢出海捕魚採珠,送行的親人無不傷心落淚,擔心在途經曼德海峽時葬身魚腹,有去無回。每當客船航行至此,旅客們都不免提心弔膽,甚至悄然淚下。因此,人們把這個從古到今奪去無數人生命的險惡海峽稱之為‘“曼德海峽”,其全稱為“巴布·厄耳·曼德”,在阿拉伯語中意即“淚之門”。
構成
曼德海峽長50千米,寬26~32千米,水深30~323米。海峽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者名丕林島,面積13平方千米,把曼德海峽分為東西兩條分峽。東條峽寬僅3.2千米,水深約30米,稱為小峽,是紅海進入印度洋的重要航道;西條峽寬約28.8千米,水深323米,稱為大峽,因暗礁、險灘多不便航行。
曼德海峽及其附近地區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東非大裂谷的東支北端,第三紀時因受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離作用發生地層斷裂沉陷而成。地峽形成後仍然在不斷地擴張、加寬,最近500萬年中每年擴張約2厘米。海峽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高溫,8月份表層水溫達27~32℃,成為世界上最暖的熱帶海峽之一。高溫增強了海水蒸發,而降水稀少、周圍很少河水補給、海峽窄、淺,阻隔了與亞丁灣、阿拉伯海間海水交換,以致海峽中海水鹽度在38以上,成為世界上鹽度最大的海峽。曼德海峽北通紅海、南連亞丁灣,是大西洋通往印度洋最短航線上的必經航道,也是歐、亞、非三洲間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航道。
交通要道
在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有一條西北一東南走向、從紅海南端連線阿拉伯海亞丁灣的海峽,被世人稱為連線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棗一曼德海峽。它是紅海的南大門,自古以來,就是溝通印度洋、亞丁灣和紅海的一條繁忙的商路。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海船由蘇伊士運河、紅海通過曼德海峽進入印度洋,進而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西部的亞洲沿海一帶。曼德海峽己成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西方有人稱它是世界戰略心臟。
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它是一個火山島,阿拉伯文為麥尤姆島。雖然如此,但由於曼德海峽是連結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紐帶,是往返兩大洋的捷徑,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都有兩萬多艘船隻通過。
緊張局勢
1995年歲末,葉門與厄利垂亞兩國在紅海的出海口———曼德海峽,圍繞著大哈尼什島的歸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這場海戰雖然只持續了短短的一個月,但對現代局部海戰、海軍的運用、海軍的建設與發展,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全新的啟迪。
大哈尼什島位於紅海東南端海域正中,臨近曼德海峽,東距葉門、西距厄利垂亞均40公里,且居中於紅海主航道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誰占領了大哈尼什島,誰就可以將曼德海峽完全封鎖。另外,大哈尼什島的得失,還直接關係到厄、也兩國的切身利益,關係到誰能占有紅海南口四分之三的水域,關係到誰能占有更多的海底資源。因而一個小小的哈島,卻牽動著兩國的攸關利益,葉門占據大哈尼什群島已多年,在島嶼上駐軍一個營,擁有實際控制之利。但厄利垂亞獨立後不久,就提出了對大哈尼什群島的主權要求。
1995年11月11日,厄利垂亞要求葉門立即從大哈尼什群島撤軍,並於16日向哈島派出登入部隊。葉門拒絕撤軍,並增強哈島的防務,並於12月2日在哈島以北95公里處的荷台達海軍基地進行海軍演習。11月23日至12月10日,厄也兩國就哈島問題進行了兩輪談判未果。15日海戰爆發,儘管17日厄也兩國元首達成了停火協定,但海空激戰未停。18日厄軍奪占了大哈尼什島、俘虜了包括守軍司令在內的200名葉門官兵。19日葉門出動了最先進的米格29戰機空襲厄軍,此後又以哈島北方的祖卡爾島為基地,擊退了厄海軍護衛艦的進攻,但終究未能從厄軍手中奪回哈島。經阿拉伯聯盟的干預,12月底厄也兩國同意停火,雙方從哈尼什群島撤軍,並將爭議交聯合國仲裁,此次海上衝突到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