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達微

潘達微

潘達微(1881—1929),廣東番禺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於一個武官家庭,自幼喜好丹青。1905年8月,潘達微在東京參加孫中山組建的中國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及南方支部的中堅分子,積極動員一批省港人士加入中國同盟會,還與妻子陳瑋莊一起為中國同盟會的革命活動奔走出力,為中國同盟會策動廣州起義竭盡全力,多次喬裝設計,以祝壽送禮或新娘歸寧等方式瞞過清廷耳目,為廣州起義運輸槍械彈藥及物資支援起義。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不幸失敗,眾多革命黨人被殺害後暴屍街頭,潘達微冒死前往收斂遺骸七十二具,安葬於廣州黃花崗。1929年,潘達微病逝於廣州,臨終前留下遺願:希望陪葬於黃花崗長伴七十二烈士。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人民政府實現了他的心愿,將其遺骨附葬於黃花崗烈士陵園內東側,人們譽之為“七十二烈士的守護神”。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潘達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鐵蒼,號景吾、影吾,別署冷殘、沉廬,廣州番禺縣人。出身於官吏世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是廣州廣仁善堂的創始人之一。潘達微幼年勤奮好學,善詩文,尤長於國畫,是著名畫家居廉的弟子。他目睹清廷腐敗無能,致使國患日深,遂立志救國,常以古人“菊殘猶有傲霜枝”的詩句自勉。1905年與陳垣、高劍父、陳樹人等在廣州創辦《時事畫報》,針砭時弊,鼓吹變革。後又和高劍父、陳樹人等在南武公學、培淑女校、潔芳女校等校分別擔任圖畫教員,積極宣傳革命。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潘達微參加中國同盟會,在河南漱珠橋擔桿巷,以“守真書閣”作掩護,設同盟會秘密活動據點。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守真書閣”被查封。潘達微又在河南尾鳳凰崗附近,與高劍父、陳樹人創辦“美術瓷窯”,作秘密活動掩護所(現廣東館藏有“廣彩冷月棲篁盤”,由潘達微畫竹,高奇峰畫雀,陳樹人畫月,為此時作品)。宣統二年(),他與陳樹人等在廣州創辦《平民報》和《1911平民畫報》,併兼任廣州《七十二行商報》筆政,常撰文抨擊時政。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廣州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越秀山麓至雙門底各街道上殉難烈士遺骸枕藉,暴屍街頭,廣州各善堂遂派仵工把烈士遺體運送到東門外咨議局前曠地。番禺、南海兩縣知事,初擬把烈士移葬狗頭山,後又擬葬於處決罪犯的臭崗。潘達微目睹愛國志士捨身成仁,悲憤交集,乃冒險犯難,以《平民報》記者身分,作現場採訪,前往各善堂,洽商殮葬。籌措經費後,聞說廣仁善堂在沙河馬路邊紅花崗有空地一段,便向廣仁堂求援,對善董徐樹棠痛陳大義,並自我介紹是潘文卿的兒子,說:“座中多為父執,詎忍此不為小子助?”言詞痛切,雙淚直流。徐等善董深受感動,答允讓出紅花崗做烈士墓地,並負責棺殮營葬各事。

營葬之日,潘達微親自協同仵工,將烈士屍體洗去血污,護送至紅花崗安葬。忠骸安葬後,保皇黨的《國事報》故意中傷,潘達微不得不在《平民報》和《七十二行商報》,發表了七十二烈士已殮葬的訊息,以黃花為崗名,標題是:《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黃花崗自此揚名,潘達微亦因此舉成名留千古。

民國元年(1912),潘達微在廣州花地黃大仙洞創辦孤兒教育院,自任院長。創辦了以收容無依靠、受凌辱的貧苦婦女為對象的廣東女子教育院。又在河南創辦繽華女子學堂,反對婦女纏足,主張解放婢女,提倡女子就業,積極開展女權運動。1913年,潘達微創辦話劇社,並自編自演廣州方言話劇《聲聲淚》,內容是揭露社會的黑暗,演出轟動一時。當時廣東警察廳長陳景華觀看此劇後,題了“天地不仁”四字給潘達微,並自署“世界罪人——陳景華”,可見影響之一斑。為了體驗社會的病態生活,潘達微曾扮成叫化子,在廣州、番禺、南海穿街過巷,托缽沿門求乞,以此進行社會調查,探索社會救濟的

途徑。後來,倡導成立“乞兒救濟會”,出版了《乞兒呼天報》。1913年,潘達微在香港接受了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的聘書,擔任美術設計主任,後任該公司香港分廠的廠長。他一如既往,關心民間疾苦,把公司每年賺得的利潤,提成用於社會福利救濟事業。1915年(乙卯年),廣東發生了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大水,西江災情特別嚴重。他積極參加賑災善舉,獲得民眾的好評。此後,曾一度出任廣州市公益局長,但不久便辭職。

潘達微熱心藝術事業,他在香港與王秋湄等知名人士籌備出版大型畫集《天荒》(初名《歲寒》)。為了悼念已故的民主戰士,他親自撰文《寒潭殞玉記》。後來又在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出版發行《名畫日曆》,大部分作品出自他的手筆。他喜愛攝影,其作品曾應邀在世界攝影展覽會展出,獲得國際的獎勵。潘達微喜歡漫畫,早在清末時創辦的《時事畫報》上,發表不少作品,如《剪髮考古》、《長辮夢》、《瞎鬧》等。他還編繪了《小兒滑稽習畫帖》,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漫畫教材。

潘達微平生自奉甚薄,從不在權力名利上角逐。1929年,潘達微在廣州病逝。後附葬於黃花崗畔,與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

人物經歷

早年在廣州從事畫畫創作,參與創辦《時事畫報》,擔任圖畫教員。1908年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革命黨人在廣州起義失敗,殉難烈士數十人之遺骸枕藉於路數日。潘冒險出頭奔走,將72死難者殮 葬於黃花崗(該地原名紅花崗,潘當時以黃花命之)。事後為逃避清廷追捕,流亡上海、香港等地。民國成立後,粵督胡漢民邀其出任重要行政職務,均婉拒,只願做些社會教育和福利工作,並繼續從事繪畫及美術出版事業。1929年夏季病逝於廣州。南京國民政府追念其生前致力於革命,收葬黃花七十二烈士,特明令褒揚,準他的遺體附葬黃花崗墳場。

潘達微小時就很多病,曾兩年未離病榻。在病中,潘達微學習了不少書畫,並達到一定境界。父親見他體弱,不是習武之材,便送他學經商,可是潘達微對經商不感興趣。由於體弱多病,1893年在求醫中認識了孫中山先生,並得其治癒。受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並成為知交,深受中山先生的革命民主思想影響,潘達微義無反顧地追隨孫中山,他立志救國,為共和理想不避艱險,並提倡社會改革,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利用世家子弟的背景參與組黨、籌款,成為孫中山“生平所最敬重而信賴的一位同志”。

1895年,潘達微便帶著妻子陳偉莊離家出走,在河南龍道尾(今海珠區的龍導尾,現由龍鳳街和南華西街各執一半轄治。)租房子居住。孫中山得知,就勸他利用父親的社會地位以及各方面的社會關係,以美術活動為掩護,宣傳革命,與革命派人士密切聯絡。從此,他便很少返回出生地棠東村。

1896年,偕妻陳偉莊在雙門底承宣街(今北京路北段)開設照相館,開始與革命黨人結交。

1901年春,潘達微與黃晦聞等人在河南龍溪首約成立“群學書社”,後轉遷於海幢寺的園照堂,加以修葺,易名為“南武公學會”,潘達微與高劍父曾在此任教。後改名南武中學。

光緒三十年(1905年),孫中山在法國郵船“加利都尼亞號”上會見了潘達微,面示組黨機宜。孫中山囑託潘達微創辦刊物,鼓吹革命。由於潘達微為人謙遜慈和,以俠義稱重於時,因而在發展同盟會會員上頗有成績,成為同盟會香港分會的主要人物,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敬重。馮自由赴加拿大後,潘達微成為胡漢民的智囊人物,與高劍父、陳樹人等人利用教學活動積極宣傳革命主張,在廣州發展了不少青年會員。

潘達微還以贊育善社的名義,籌款數千元,和陳垣、高劍父、陳樹人、廖平子、黃魯逸等人在廣州創辦石印《拒約畫報》(後改名《時事畫報》),他在創辦畫報之時,針對當時國人文化程度低下特點,面對下層社會、專事啟蒙的面報,畫報圖文並重,針砭時弊,鼓吹改革。就明確地提出了“以革命思想入畫”的口號,這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他不僅倡立公學,組織醫社,而且以筆為槍,在報紙上撰寫大量針砭時弊的政論,《時事畫報》成為當時廣東輿論、思想、乃至藝術界的一面旗幟。畫報圖文並重,針砭時弊,鼓吹改革,雖然出版約一年後被當局查禁,但仍在海內外起了巨大的影響。

1906年,廣州人梁培基與潘達微在河南創辦贊育醫社,還積極支持潘達微在河南創辦濱華女子職業學校,梁培基是光華醫學校創始人。梁培基併兼任了專門培養女子接生人才的贊育善社總理。贊育善社以西法為產婦接生,常贊助《時事畫報》。

《時事畫報》停刊後,潘達微又與高劍父、陳樹人等人在廣州南武學堂、培淑女校、潔芳女校等擔任圖畫教員,暗中進行革命宣傳,積極發展同盟會員。

潘達微在廣州河南漱珠橋擔桿巷開設“陳巨裱畫店” 二樓的“守真書閣”,這些廠、店和潘達微的家成了同盟會革命黨人聯絡的據點,是策動廣州庚戌新軍起義的機關之一。庚戌起義失敗後,守真書閣”裱畫店被查封。

1907年,同盟會在廣州成立支會,高劍父、潘達微分別擔任正、副會長。潘達微還與高劍父、陳樹人共同創辦陶瓷工廠,開設“美術瓷窯”,從事陶瓷工藝的改良。革命黨人經常在廠里和他家中秘密開會,潘達微與革命黨人利用彩瓷廠作掩護,製造火藥,造炸彈,以供起義之用。1908年,潘達微與陳樹人、鄧慕韓等人在廣州創辦《平民報》,這是同盟會在廣州的機關報。他還兼任《七十二行商報》筆政,經常撰文抨擊時弊,揭露清朝統治的黑暗。

1911年黃花崗起義前,同盟會計畫再在廣州發動起義,在起義前夕,潘達微與戰友在河南造炸藥,潘達微和高劍父等人就利用河南歧興里培淑女校轉運、儲存武器和彈藥,潘達微、陳偉莊夫婦,常常以探望親友為名,並由妻子陳偉莊扮作新娘,用轎子偷運軍火炸藥進城。冒著生命危險送到革命黨人的地下據點(現在的小東營一帶)。

起義前夕,潘達微要親自參加黃花崗起義行動,黃興派人勸他說:“君乃才子,並非武夫,衝鋒陷陣,非君所長。且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代民立言,亦非易事,不宜輕易放棄。此次起義成功與否,均需報社仗義執言,君堅守報社陣地,更為有利。”潘覺得有理,也就打消了上前線的念頭。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革命黨人在廣州起義,下午5時30分,副總指揮黃興帶領“選鋒”一百二十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岐。不料張越牆逃遁。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起義經一晝夜激戰,攻占兩廣督署的行動失敗,近百烈士犧牲,而“未死的同志,多已間道潛逃,四方亡命”。義軍奮戰一夜,黃花崗起義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起義烈士遺骸分布在總督衙門前,起義者有的當場犧牲,有的被捕就義,有的被俘後用鐵鏈綁紮殺害,次日從越秀山麓至雙門底各街道上,殉難烈士遺骸枕藉,暴屍街頭。加上連日苦風淒雨,屍體膨脹,生蟲發臭,慘不忍睹。廣仁、方便、廣濟、愛育等善堂院奉命收屍。斷頭折臂、血肉模糊的烈士遺骸被堆放在咨議局門前空地上,慘不忍睹。

當時,南海、番禺兩縣知事相議,擬埋葬於大東門外的臭崗。臭崗是一個專埋死刑犯的地方,往往草草掩埋刑人屍骨,臭氣熏天。通常做法是挖有一巨穴,草草掩埋刑人屍骨,臭氣熏天,故名臭崗。烈士如果葬於此地,實在是一個極大侮辱,由於當時當局追捕革命黨人,懾於清政府淫威,所以無人敢殮,束手無策。

潘達微知悉後“肝腸欲摧”,挺身而出,冒著清政府還在到處搜捕革命黨人的危險,以《平民報》記者身份,潘達微找到了在河南的好友名紳江太史公-江孔殷。江與潘達微是世交,當時正擔任兩廣清鄉督辦,在地方上很有勢力和影響。1906年,潘達微主編的《時事畫報》因發表《美人時局圖》,揭露官場利用妻妾買官賣官黑幕,被勒令查封,由於是江孔殷與南海縣令疏通,罰款了事。1910年新軍起義失敗,受傷義軍被俘後,又是潘達微找到江孔殷出面保釋。

當潘達微找到江孔殷提出擇地安葬烈士時,江立即明確表示:“請轉告各善董,此事余可力任,縱有不測,願負全責!”儘管江孔殷當時接到命令加緊搜捕革命黨人,但他卻表面應付,暗地支持潘達微。

在江孔殷鼎力支持下,潘達微和各位善董四出找尋葬地。有一西醫在廣州沙河新購一地,本想獻出來,卻遭到親屬極力反對。此事陷於僵局,潘達微來到廣仁善堂告知此事,對善董徐樹棠痛陳大義,並自我介紹是該善堂創辦者潘文卿的兒子,說:“座中多為父執,詎忍此不為小子助?”“諸義士為國捐軀,純為國民謀幸福……如此藁葬,心奚能安?且慈善事業不計誰是誰非,施棺施地,應為義所安。”言詞痛切,雙淚直流,泣不成聲。善董徐樹棠大受感動,他說:“本堂有一地位於沙河馬路旁,名紅花崗,青草白地 ,可謂淨土,今獻此為葬地,棺殮營葬諸事 ,並由本堂任之,如何?”潘立即轉悲為喜 ,並隨黃樹棠到紅花崗實地視察,覺得此地雖非風水寶地,但倉促中得此,亦難能可貴 ,遂拍板同意。並承擔棺殮營葬等事。

雖解決了葬地問題,但棺殮營葬諸事,千頭萬緒。潘不便過於拋頭露面,需要有人做實際跑腿工作,不能草草了事。他覺得必須有一個知書識墨又老實肯乾的人幫忙,此人非堂妹夫郭偉泉莫屬。郭偉泉當時在廣州一家報紙當編輯,平日有一群市井小民、酒友和三教九流跟著他,正用得著。郭偉泉不負重託,連夜趕到廣仁善堂,商討僱請仵工、購買棺木等事 。潘達微轉悲為喜,隨徐樹棠到紅花崗實地視察,覺得此乃淨土,正好可用來安葬義士。

到了4月初4營葬這一天,潘達微“見星而起”,其妻知其有葬事,偷偷以白布“裹其襟底,以寄哀思,並以辟穢丸數枚置囊中”。

據載,當日烈士靈柩送去安葬時,微雨霏霏,天公也在哭泣。百餘仵工浩浩蕩蕩抬著靈柩向紅花崗進發,只有潘達微和郭偉泉跟在後面,揮淚憑弔。市民擔心清政府鎮壓,不敢相送,只是遠遠凝望,許多人止不住熱淚。

潘達微來到諮議局前的屍場,用藥丸塞住鼻孔,辟除臭氣。潘達微親自協同仵工,並將烈士屍體洗去血污,由於陳屍多日,加上連日夜雨,屍體已經腐爛發脹,並且生蛆,蠕蠕而動,屍臭撲鼻難聞;有的屍體還被鐵索鎖著,二三人一束,無法裝入棺材,仵工們見難卻步。郭偉泉對仵工說:“加錢給你們,乾否?”仵工終於答應,用鐵錘把枷鎖打掉,屍骸一一分開,洗淨血跡,穿上衣服,然後入棺。

抵達屍場紅花崗後,見棺木都是用薄板造成,於是請醫院用較好的棺木成殮,發現墓穴挖得不夠深,潘達微又加錢給土工,掘土深挖後才下葬。潘達微一直在現場指揮,參加殮事的仵工達百餘人,郭偉泉依靠他平日的好友幫助 ,負責逐一清點、辨認和登記。發現一穿藍布衣沒有白布標誌(當時起義者均掛白布為標記)的屍體,引起郭的懷疑,問眾人,有一仵工指證:“此清吏李某的僕從,肯定不是革命黨人”。便叫仵工把該屍首拉到別處 。這樣,潘達微協同100多名忤工殮葬的工作從上午11時一直忙到黃昏,運送至紅花崗安葬,總共殮葬了共72位死難烈士遺骸。(按:據後來調查,犧牲烈士應為86人)。郭偉泉又發動他的酒友、聽眾調查訪問,加上其他方面的支持,弄清了烈士身世生平,其中不少為飽學之士和很有作為的青年、學生、 華僑。清政府散播起義者都是地痞、無賴的謠言終被戮破。

烈士忠骸安葬後,潘達微本想低調,不願張揚。但康有為弟子保皇黨的徐君勉所辦《國事報》披露了此事,且點了潘達微的名,故意中傷潘達微,潘達微不得不在《平民報》和《七十二行商報》,發表了七十二烈士已驗葬的訊息,以“黃花崗”命名烈士墓地,標題是:《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坦承收葬烈士遺骸是自己所為,並稱:“黨人視死地為樂所,余身命久置度外”。潘達微平日酷愛菊花,曾以古人“菊殘猶有傲霜枝”詩句自勉。他後來又為被迫遷至香港出版的《時事畫報》作畫題句云:“行風雨崗前立,指點黃花是血。”並取“黃花晚節”的古詩意;他認為“黃花”二字比“紅花”優美。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從此紅花崗改名黃花崗揚名海內外,“三·二九”廣州起義也稱為“黃花崗起義”。1911年潘達微將烈士的遺骸安葬在黃花崗後,曾題句“七十二墳秋草遍,更無人表漢將軍”。

潘達微的舉動終於激怒清政府當局,兩廣總督張鳴岐以潘達微是《平民報》成員及“過事鼓吹”為藉口,勒令《平民報》停刊。潘達微沒有因此屈服,立即創辦《平民畫報》,繼續進行抗爭。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潘達微首先提出公祭黃花崗烈士。在他的倡導下,1912年5月15日,從南京回到廣州解除了臨時大總統之職的孫中山率領各界十餘萬人士至黃花崗祭悼,親自主祭並致祭文。隨後在潘達微的首倡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歷經政局動盪,歷時10年終於建成。

後來,孫中山曾親手題“浩氣長存”四字,鐫刻在陵園的大門上。孫中山還手植松樹四株於墓旁。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孫中山高度評價了黃花崗之役:“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廣東光復以後,都督胡漢民一再邀請潘達微出任重要行政職務。潘達微卻表示不願做官,1912年,他接受了警察廳長陳景華的邀請,在廣州花地黃大仙廟創辦孤兒教育院,自任院長。該院教育經費由社會上善長仁翁捐贈。政府無法解決經費,他就變賣母親遺下房產,以自己分內所得之款作為孤兒院經費。這所孤兒院先後辦了50多班,畢業孤兒達千餘人,其中有粵劇名演員羅品超。後又創辦以收容無依靠、受凌辱的貧苦婦女為對象的廣東女子教育院。並在河南創辦繽華女子學堂,反對婦女纏足,主張解放婦女,提倡女子就業,反對婦女纏足、穿耳,積極開展女權運動。

1913年,潘達微被執政的龍濟光等通緝,逃離廣州。但他念念不忘黃花崗烈士,令其子女身著白袍、騎白馬,披著寫有“黃花崗之子”、“黃花崗之女”字樣的綬帶前來祭拜。

1913年,潘達微創辦話劇社,又和幾個文友創辦了“琳琅幻影新劇團”,他親自將托爾斯泰的小說改編為劇本自演廣州方言話劇《聲聲淚》,自編自導。內容為揭露社會的黑暗,演出轟動一時。

潘達微體察了下層社會實況,創立了“乞兒救濟會”,為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乞兒疾呼。他還創辦了一份《乞兒呼天報》,雖然時間不長,卻在我國報刊史上留下一段佳話。1915年,廣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水災,西江災情特別嚴重。他積極參加賑災善舉,在河南募捐,潘達微建議公司派船載衣物到災區賑災,獲得民眾好評。此後曾一度出任廣州市公益局長。但因他不喜行政工作,任職不久便辭職了。從此專心致志於藝術工作、以誦經、攝影、寫畫消耗餘生。

潘達微多才多藝,他曾應聘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美術設計主任,不久任該公司香港分廠廠長。他把菸草公司每年賺得的利潤,提成用於社會福利救濟事業。

1921年,潘達微正式的皈依佛法,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居士,但在每日誦經之餘仍不忘社會的改革,有“革命佛佗”之稱。

潘達微畫得一手好國畫,擅長花鳥山水,尤喜畫菊,筆力超逸。1925—1927年,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發行的《名畫日曆》,大多出自他的手筆。許多詩人、名士為其題畫,使這些日曆成為大受歡迎的學畫範本。1923年研究攝影,開廣東人體寫生及攝影之先河。在廣州惠愛西路開設“寶光”照相館,展出世界攝影名作,並於櫥窗陳列為女兒拍攝的裸體照片,引起轟動。

1926年,他和黃般若等畫友籌組成立廣州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同年,他與李崧、劉體志等人組成廣州第一個業餘攝影團體——景社,他拍攝昏黃街燈下躑躅的黃包車夫的一幅攝影,曾獲“國際攝影沙龍”獎。潘達微在藝術領域的活動――作為中國最早從事新聞攝影和人體藝術攝影的先驅之一、中國早期漫畫的著名開拓者,他為近代的中國美術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還創作過小說,演出過戲劇。而無論採取什麼藝術形式,都不離“親民”、救世,並將開放、自由的藝術精神貫徹始終。

1929年8月27日,潘達微病逝於香港寓所,終年48歲,9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國務會議明令褒揚潘達微 “國府嘉獎令”。 並假座商堤(今沿江中路)革命紀念會舉行追悼,送殯者逾千人。胡漢民、張學良、孫科等名人均撰輓聯悼念。

潘達微山水畫作 潘達微山水畫作

其中張學良的輓聯雲 :“鯨海播嘉名,遙歧英魂薦丹荔;孤邱標卓誼,共欽先烈葬黃花。”名士曾獻聲輓聯云:“制流民圖,變莊嚴相,要西方浪漫藝術作立場,如此江山那堪再畫;創孤兒院, 收烈士骸,以佛法無畏精神說革命,劇憐黨國及喪斯人。”孫科的輓聯雲“碧血藏熱黃花吐芬萬代千齡足悲壯,行心所安殺身無悔高風亮節見生平“,柳亞子的輓聯雲“畫師騎鶴出紅塵,畫筆長留太古青。莫道黃花崗上事,幾人能保歲寒身。”鄭曼陀的輓聯雲“早年拔劍酣歌,每以狂言驚座客”。 其中,孤兒院學生送的輓聯為:“如喪考妣”。

家屬致電中央國民黨總部,請把潘達微附葬黃花崗,孫科極表贊同。然廣東革命紀念會議認為“附葬礙難照辦”,只準葬於舊模範監獄附近(今沙河頂附近)。故潘達微初期之墓,只草墳一個,連碑石也沒有。

1951年8月,其墓遷葬在七十二烈士墓左側,與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當代著名人士姚雨平撰立墓表,贊潘達微“ 畢生致力革命,同情人間疾苦,性恬淡,擅丹青,尚道義。”

中國攝影師(六)

攝影師是使用照相機、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藝在室內外拍攝人像、風景、產品及生產或生活圖像信息的人員。
商春波
沙軍
塗勇[攝影師]
滕輝林
上官進
盛仁昌
宋布軍
宋國偉
宋天福[攝影師]
宋朝[攝影師]
宋寶立
宋繼彬
宋宏安
馬宏傑
宋振清
宋城[攝影師]
宋靖[攝影師]
宋舉浦
譚湘蓉
譚鴿群
譚炳棠
唐清述
唐國增
唐大富
唐偉喜
唐宗斌
唐美麗
唐勇剛[攝影師]
陶菲嘉
湯海濤
湯麗麗
譚鳳才
談家華
田益平
田濤[攝影師]
田義偉
馬衛國
田蘭富
田樹春
馬曉偉[攝影師]
天石
童本立
桑志清
史金福
史林平
史為
司建平
施朝陽
施永強
施黎
沈立華
沈煥武
馬崗
沈衛新
沈波[攝影師]
沈克尼[攝影師]
馬時全
沈龍軍
施永洪
蘇群[攝影師]
蘇朝陽
蘇惠民
石光瑞
石勇[攝影師]
石寧
石宏偉
石旭民
石興玉
少華
石永亭
邵光榮
邵華[攝影師]
佘洪州
馬誠
莫定有
孫國才
同超
孫清華[攝影師]
孫健[攝影師]
孫善豹
孫紅軍
孫利[攝影師]
孫勝[攝影師]
孫景梅
孫家斌
孫學軍[攝影師]
莫鳳傑
孫蓓紅
單洪根
單光磊
單恆
冉啟斌
阮甘俠
莫勝強
任豐
榮宏章
戚萬鵬
裘駿
普通[攝影師]
普永進
牟德厚
孟珊
莫渭敏
繆長鑽
孟秀齋
錢正義
毛志明
毛尚文
毛宗科
毛興社
南宮蘭浩
麥海
邱會寧
邱良
邱東慧
邱玉田
欒振福
龐金波
秦昌平
秦軍校
繆華
濮演
濮吉平
覃建華
覃守超
錢晉群
錢小燕
青竹[攝影師]
盤婷
曲漢軍
彭克加
彭名淳
彭振戈
彭琦珅
彭鵬輝
彭林海
彭從凱
彭水影
彭大利
彭安朝
彭波[攝影師]
潘澤新
潘啟燈
潘國基
潘偉[攝影師]
繆鋼珠
聶績春
潘朝陽
裴蕾[攝影師]
歐陽建瓊
歐陽希明
倪學麟
納敏
牛恆立
牛繼榮
牛月成
牛犇東
牛偉鋼
木華[攝影師]
馬邁方
馬援東
馬鋒鋼
馬馳龍
馬增波
任文彬
孫光明
孫海波
宋開平
繆曉春
孟華
孟祥武
曲直
潘成
田太權
沈忠
沈明
孫自強
秦小平
潘達微
田發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