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堡鄉潘家堡鄉位於遼寧省瀋陽市遼中縣城北部,蒲河東岸,距瀋陽市50公里,距遼中縣12公里。潘家堡鄉版圖面積63平方公里,共轄8個行政村,17個自然屯。境內烏楊公路直通省城,省級公路——小小線東西穿境而過,通往遼陽、鞍山、遼西諸多城市,京瀋高速公路和秦沈電氣化鐵路貫穿潘家堡鄉全境。潘家堡鄉交通便利,物產豐饒,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潘家堡鄉是遼中地區聞名的魚米之鄉、蔬菜之鄉。也是全中國在瀋陽地區較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地理位置
潘家堡鄉在中國位置 | 潘家堡鄉在遼寧省內位置 |
基本概況
潘家堡鄉遼中縣潘家堡鄉地處近海經濟區北郊,東臨產業大道,西瀕浦河,北連劉二堡,沈山高速公路和秦沈鐵路貫穿全境,沈山高速公路在潘家堡鄉有出口,交通四通八達,非常便利。至清康熙年間形成村落以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一直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潘家堡鄉版圖面積63平方公里,共轄於家台村、蔡伯街村、張家村、南長崗子村、潘家堡村、邵家村、黃旗堡村、小黃旗堡村8個行政村,17個自然屯。政府下設黨群辦、綜合辦、財政辦、工商辦、農業辦五個辦事機構。潘家堡鄉總人口17653人,總戶數6042戶,勞動力人口7760人,有漢族、滿族、錫伯族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潘家堡鄉總耕地面積4.7萬畝,其中水田2.8萬畝,旱田(含設施農業)及其它經濟作物1.9萬畝。潘家堡鄉造林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3%。精養魚池面積5000畝,年生豬飼養量30000頭,肉牛2000頭,肉雞80萬隻,蛋雞20萬隻。以大力發展棚菜生產為突破口,實行工、農“兩輪驅動”戰略,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潘家堡鄉先後獲得了瀋陽市文明鄉鎮、瀋陽市教育信息化示範鄉鎮、遼中縣先進鄉鎮、富民小區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和獎勵。自然環境
潘家堡鄉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屬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海拔最高14米,最低11米,年平均氣溫8℃,日照率高,年平均無霜期168天。
經濟發展
大棚西紅柿潘家堡鄉共有8個行政村,作為遼中縣最早發展棚菜區之一,潘家堡鄉在十多年來初步形成了以棚菜、淡水魚、優質稻米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其中,潘家堡鄉的蔡伯街村作為遼中縣最早的棚菜村之一,經過13年的發展壯大,形成冷暖棚1100多棟,戶均1.5棟,主要生產西紅柿、西芹,遠銷全中國,有的以走出國門,成為蔡伯街村的支柱產業,2007年該村實現人均收入7800元。遼中的蔡伯街村、南長崗村、邵家村、均以棚菜作為本村的主導產業,規模分別達到1500畝、550畝、750畝,此外,蒲河沿岸的潘家堡村、黃旗堡村均以淡水魚作為本村的支柱產業,潘家堡村是遼中縣繼冷子堡、劉二堡之後的第三大淡水魚生產基地,淡水魚生產主要集中在以上二個村總計7200餘畝,品種以鯽魚、鯉魚、草魚為主,此外張家村以優質水稻生產作為主導產業,達7000餘畝,於家台村作為遼中縣的一個後進村,則以寒富蘋果和棚菜生產作為發展的方向。潘家堡鄉已經新建富民小區216個,企業3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有力地促進了潘家堡鄉產業化結構調整,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各項指標總排名取得了遼中縣第四名,獲得了遼中縣經濟建設先進鄉鎮稱號。社會事業
潘家堡鄉中學道路建設:修一條為民路、致富路,各試點村積極籌措資金,各自修建一條柏油路,美化村屯環境,進而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工程造價79萬元、全長2.9公里的富民路已經開工建設,建成後將成為連線潘家堡村和邵家村這兩個專業村的交通樞紐,真正成為富民大道。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糾正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積極促進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建立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規範醫療服務行為。還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醫療診所的監管,堅決制止和糾正各種亂加價、亂收費行為。
民生事業:以支部為單位,結一個幫扶對子。通過每名鄉機關黨員幫扶一戶貧困農民黨員或一名困難學生,逐步建立起扶助弱勢群體的長效機制。已有37名鄉機關黨員分別與貧困黨員或困難學生家庭結成了幫扶對子,機關黨員們通過向扶助對象贈送生產生活物資、確定致富項目、聯繫小額貸款以及贈送衣物、學習用品、捐贈學費等,使貧困黨員體會到了黨組織的溫暖,並使廣大農民民眾通過耳聽目睹,感受到了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農村基層黨組織日益煥發出的生機和活力。在“一幫一、結對子”活動的基礎上,潘家堡鄉黨員幹部踴躍捐款,共為困難黨員籌措資金5000多元,切實體現出了黨組織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特色村屯
潘家堡鄉蔡伯街村棚菜長勢喜人遼中縣潘家堡鄉蔡伯街村位於遼中縣城北部,距遼中鎮30公里,距瀋陽市區50公里,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環境優越。蔡伯街村共有農730戶,2309人,耕地面積6390畝,棚菜、運輸、養殖業並舉。棚菜生產已成為主導產業,蔡伯街村現已開發棚菜1500畝,人均收入超5900元。2004年以來連年獲得瀋陽市環境整治達標單位、黨群共富先進單位、市級文明村等榮譽。2006年獲得遼寧省先進集體、遼寧省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如今,蔡伯街村以棚菜產業為支柱,年總收入達到136萬元,村級積累12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超5900元。存款30萬元的農戶100多戶,占總戶數的25%;存款80萬元以上的占總戶數的20%。 以多元化品種開拓市場。蔡伯街村的棚菜生產品種多樣,有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芸豆等多個品種。蔡伯街村依靠生產的規模化,品種的多元化,創出了品牌,不但牢固占領了東北市場,滿足了當地人民的需求,而切還遠銷北京、天津、廣州等地,為振興遼中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同時也給農戶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