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棉花畫

漳州棉花畫

漳州棉花畫原名棉堆畫,始創於1964年。福建漳州棉花畫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品中的一個新品,它是用脫脂棉花、無光紡、金絲絨、桃膠等原料,綜合運用彩扎、浮雕、國畫藝術技法精心塑制而成的,具有構圖新穎、技藝精湛、造型生動、立體感強等特點。

藝術簡介

棉花畫始創於1963年。當時,漳州一帶彈棉匠為滿足顧客的需要,在棉被上鋪花綴字。彈棉師傅黃家聲、游秋源等人為尋找彈棉行業的新路,大膽創作,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畫分離出來,運用扎、塑、貼等工藝手法,配上無光紡布山水畫作背景,鑲入精緻的玻璃鏡框,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棉花畫工藝品。

棉花畫品種繁多,規格各異,分普通型棉花畫、綢扎畫、銀線畫等五大類,有140多種規格。

棉花畫是珍貴的饋贈品,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品,是居家廳堂優雅大方的裝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漳州棉花畫有較大發展,市區有兩家專門生產棉花畫的企業,一廠生產“創始牌”棉花畫,二廠生產“家聲牌”棉花畫。此外還有漳州市鏡藝廠、廣告公司、工藝廠、民政工藝廠和龍海鏡藝廠等10多家企業也兼營棉花畫。漳州的棉花畫產品暢銷省內外,遠銷日本、西德、美國等地。我國外交部曾把漳州棉花畫作為外交饋贈禮品。

追溯歷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誕生

漳州棉花畫 漳州棉花畫

棉花畫,原名“棉堆畫”,其萌芽於福建漳州民俗文化。在很早以前,漳州一帶的彈棉師傅為了滿足百姓需求,就常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線、鋪花、綴字,鑲嵌上或繁或簡的吉祥彩色圖樣或紀念文字,如“雙鳳牡丹”、“鴛鴦戲水”、“和合二仙”、“雙喜臨門”等。六十年代初,漳州棉花生產合作社的游秋源、黃家聲等彈棉師傅,把原本附著在棉被上的平面吉祥圖畫,分離出來,首先製作了《貓》、《鷹》、《金魚》和《花卉》四塊棉畫,布置櫥窗。後來,師傅們經過不斷改造,用彩塑、彩扎的手法,配以山水畫淡遠清雅的背景,鑲在玻璃框裡,初步定名為“棉堆畫”,漳州棉花畫從此誕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繁榮昌盛

棉花畫誕生不久,便受到海內外社會各階層的好評和喜愛。1972年,黃家聲師徒群體創作的作品《公社雞群》被送往日本展出。之後,不少作品又參加了加拿大蒙特婁“人與世界”的主題展覽,和美國等亞太地區的展覽。1979年3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祖國新貌》紀錄片第十八期攝製組到漳州,把棉花畫搬上銀屏,向全國億萬觀眾介紹漳州棉花畫。這在當時,是件無比榮耀的事。棉花畫是漳州繼木偶雕刻之後,又一項得到國家電影膠片記錄的工藝美術。

八十年代初,棉花畫的從業人員不斷增加,研發生產,興旺昌隆。黃家聲1983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評會上榮獲創新獎和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創新二等獎,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家”的稱號。游秋源主創的棉花畫作品,獲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40多家新聞媒體對漳州棉花畫作了專題報導,棉花畫幾乎家喻戶曉。

漳州棉花畫 漳州棉花畫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停止製作,最近才開始復甦

漳州棉花畫 漳州棉花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棉花畫逐漸失去了市場,從當紅明星變成醜小鴨。九十年代初,棉花畫廠紛紛倒閉,工藝美術師和製作人員迫於生計,紛紛離線、改行。棉花畫幾乎到了無人問津、人散藝絕的境地。

時序更替,冬去春來。十幾年過去了,當人們快要忘卻棉花畫的時候,無意間在央視《夕陽紅》節目裡,看到了一位法國人家中掛著的漳州棉花畫。大家這才猛然想起那曾經鍾愛的棉花畫和作者如今何在?於是“眾里尋她千百度”,終於幸運地找到了當年棉花畫“五朵金花”之一的郭美瑜女士。於是,力勸她回來重整旗鼓,擔負起傳承漳州棉花畫的職責。

如今,郭美瑜女士又回到製作棉花畫的工作上來。她應漳州工藝美術館開館慶典之約,焚膏繼晷創作巨幅棉花畫《百鳥朝鳳》,贏得普遍讚譽,一些新聞媒體慕名前來採訪報導,酒店、房地產公司等單位的訂單也來了,棉花畫之花又含苞欲放。

藝術品種

棉花畫分小品、條幅、中堂等種類,有圓形、扇形、方形、橢圓形、掛式、座式、台式等多種規格,有普通棉花畫、雙層棉花畫、金絲棉花畫、閃光畫、玉翠畫、鋸字畫、立體電子音響棉花畫等7款50多個品種。

起死回生

《漳州棉花畫:失傳十幾年起死回生》

2004年中央電視台《夕陽紅》記者來到法國一戶普通人家拍攝節目時,主人指著牆上的棉花畫說:“歡迎來自棉花畫故鄉的朋友”。而那時,棉花畫在它的故鄉漳州已消失十幾年了。最近,在老藝人郭美瑜的努力下,棉花畫起死回生,但能存活多久仍是未知數。

因為重拾棉花畫創作,53歲的郭美瑜剛剛被評為“漳州十大民間工藝承傳人”之一。現在,她的“璇宮照相館”不時關門,因為她經常要出門尋找棉花畫所需的材料,或者索性閉門創作。

全漳州市只一人在做棉花畫

棉花畫《百鳥朝鳳》 棉花畫《百鳥朝鳳》

剛剛完工的棉花畫《百鳥朝鳳》長2.58米,寬近2米,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大幅的棉花畫。昂首于山崗的鳳凰,五色的羽翼迎風而飄,黃鸝、壽帶、喜鵲、燕子、白頭翁等上百隻鳥兒在它周圍嬉鬧飛翔,不同季節的鮮花爭相怒放。這氣韻流動的畫面,全靠手工抽取棉花,一根一根堆、塑、貼而成。一根羽毛、一片葉子,也許就是幾百、上千根棉花纖維。

郭美瑜說,棉花畫是純粹的手工藝品,與機器製造的藝術品相比,或許稚拙了些,但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完成一幅棉花畫,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

上世紀80年代因為家飾材質的豐富,略顯土氣的棉花畫淡出了人們視野。現在,追求個性的人們又將青睞的目光投向了棉花畫,但現在全漳州市可能只有她一人在做了。

兩位彈棉師傅發明新藝術門類

漳州工藝美術館葉潔生告訴記者,漳州棉花畫最初源於彈棉匠為滿足顧客需要,在棉被上鋪花綴字。上世紀60年代,彈棉師傅黃家聲、游秋源等人為尋找彈棉業的新出路,嘗試把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畫分離出來,運用扎、塑、貼等工藝,配上山水畫布背景,鑲入鏡框,創造出一種新的工藝美術門類。1971年,黃家聲等人組建了棉花畫製作車間,18歲的郭美瑜和其他4名女孩成了車間女工,跟著兩位師傅學藝。

1979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祖國新貌》紀錄片攝製組來到漳州,將鏡頭對準了製作棉花畫的黃家聲、郭美瑜等。棉花畫成為繼木偶雕刻後,漳州又一項得到電影膠片記錄的工藝美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棉花畫供不應求,遠銷40多個國家,我國外交部還曾把棉花畫作為外交饋贈禮品。漳州市民每逢喬遷、新婚,都把新房中掛有一幅棉花畫當作得意之事。那時棉花畫廠的小姑娘月工資1000多元,比教師、公務員多出10倍,社會上流傳“娶妻要找棉花畫廠”的說法。

棉花畫 棉花畫

聲名鵲起後,幾十家工廠一擁而上生產棉花畫,質量低劣的產品壓低價格,攪亂了市場。加上消費者的審美眼光發生了變化,棉花畫賣不出去,貨款無法回收。上世紀90年代初期,棉花畫廠破產倒閉,工人們各奔東西。直到黃家聲、游秋源兩位大師離世,棉花畫始終未能振興。

試著摻入絨線,作品更鮮艷亮麗

2004年,掛在法國人家中的棉花畫出現在央視《夕陽紅》欄目中,喚起了人們對棉花畫的記憶。為了傳承這門工藝,有關單位多方尋找棉花畫傳人,然而,當年的女工都已改行,兩位大師的後人也都遠離棉花畫了。

漳州市二輕聯社主任周建成的一番勸說,使郭美瑜下定決心嘗試再現棉花畫。由於以前留下的染色棉花太少,她試著摻入絨線,沒想到亮度、色彩更勝一籌,一改棉花畫較為黯淡的缺憾,作品更奪人眼球。

從前的姐妹們都不想再碰棉花畫了,找不到合作者,郭美瑜的進度很慢。她請來幾位讀美術專業的後輩利用假期打下手。這些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被棉花畫的獨特魅力驚呆了,有的拿著棉花畫作品到學校展覽,有的準備撰寫論文。這使郭美瑜增加了信心。

不久前,一位前來沖洗照片的台胞看到郭美瑜正創作棉花畫,又驚又喜。他說,改革開放前,在台灣就看到很多漳州棉花畫;改革開放後,他幾次來漳州,棉花畫卻銷聲匿跡了,現在終於看到了棉花畫和它的傳人。

周建成告訴記者,如今,消費者的眼光又發生變化了,返璞歸真的手工作品重受青睞,已有大酒店、房地產公司預訂了郭美瑜的棉花畫,將於下月初開館的海峽兩岸工藝美術館也有棉花畫的一席之地。他們還將制訂傳承計畫,再現老手藝風采。

惟一漂染廠倒閉了

翻箱倒櫃找舊彩棉

郭美瑜盼望辦一個棉花畫培訓班,但對棉花畫能否再度迎來春天沒有把握。她說,漳州惟一的漂染廠倒閉後,棉花染色這一工序已無法進行,她現在使用的棉花是當年的姐妹們翻箱倒櫃找出來的。棉花畫專用膠水也很難買到。這是傳承棉花畫必須克服的“硬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