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巖市,又稱閩西,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1997年5月撤地設市。 龍巖是內陸鄰海城市,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樞紐與重要通道。距龍巖市區城東2公里的翠屏山麓,有一處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岩紋似龍而得名“龍巖洞”,龍巖市名由此而來,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龍巖市由屬部分古漳州北部轄地和屬部分古汀州轄地組成。 龍巖是中國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長征出發地之一,七個縣(市、區)均為中央蘇區縣,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讚譽。 2017年11月,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全國17座城市入選,龍巖名列其中。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先秦時地屬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晉太康三年(282)置新羅縣,屬晉安郡。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領原新羅地區分置的長汀、黃連、什羅3縣。天寶元年(742)汀州改為臨汀郡,雜羅(新羅)縣改名龍巖縣,黃連縣改名寧化縣,乾元元年(758)復為汀州。

唐大曆十二年(777)龍巖縣改屬漳州。建州屬沙縣改隸汀州。漳州管轄龍巖、龍溪、漳浦3縣。汀州管轄長汀、寧化、沙縣3縣。

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劃沙縣歸劍州。汀州管轄長汀、寧化2縣。漳州管轄龍巖、龍溪、漳浦3縣。

宋淳化五年(994)上杭、武平升場為縣,屬汀州。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蓮城縣。宋末龍巖縣和龍溪縣、漳浦縣、南勝縣、長泰縣5縣屬漳州,長汀、上杭、武平、蓮城和寧化5縣屬汀州,。

龍巖市行政區劃圖 龍巖市行政區劃圖

元至元十五年(1278)為漳州路、汀州路。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蓮城為連城。長汀、上杭、武平、連城和寧化、清流6縣屬汀州路。龍巖縣和龍溪縣、漳浦縣、南勝縣、長泰縣5縣同屬漳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為汀州府,明成化十四年(1478)置永定縣,時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永定縣和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通稱“汀屬八縣”。

明成化七年(1471)置漳平縣,明隆慶五年或六年(1571年或1572年),置寧洋縣。取“寧靖東西洋地”之意,“以東西洋皆安靜為名”,龍巖縣、漳平縣、寧洋縣和龍溪縣、海澄縣、漳浦縣、詔安縣、平和縣、南靖縣、長泰縣10縣屬漳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漳州府龍巖縣、漳平縣、寧洋縣成立龍巖直隸州。

清前期開始汀州府、龍巖直隸州均屬汀漳龍道,駐地漳州府龍溪縣,下轄漳州府、龍巖直隸州和汀州府。

1912年廢州、府,各縣屬西路道(1914年改稱汀漳道),駐地龍溪(今漳州市薌城區)。1925年廢道制,各縣直屬省轄。1928年至1934年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11月“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龍汀(龍漳)省”,駐地龍溪(今漳州市薌城區)。1934年7月分屬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龍巖,轄龍巖、永定、上杭、武平、漳平、寧洋、華安7縣)和第八行政督察區(駐長汀,轄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永安6縣)。1935年10月分屬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龍巖,轄龍巖、漳平、永定、上杭、寧洋、華安、大田7縣及峰市特種區)和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長汀,轄長汀、連城、武平、寧化、明溪、清流、建寧、泰寧8縣)。1947年以龍巖、漳平、長汀、永定、上杭、武平、連城7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龍巖(今龍巖市新羅區)。

1949年8月至11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八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稱龍巖專區。1956年7月劃入永安、寧化、清流3縣,7月撤銷寧洋縣,將其分隸漳平、永安、龍巖三縣。1961年永安、寧化、清流3縣劃歸三明專區。1970年改稱龍巖地區。1981年撤銷龍巖縣,設省轄縣級龍巖市。1990年漳平撤縣設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龍巖撤地設市。1997年3月,縣級龍巖市改為新羅區。1997年5月1日,地級龍巖市成立,市人民政府駐新羅區。2014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永定縣將撤縣改區。

行政區劃

龍巖市行政中心 龍巖市行政中心

龍巖市轄新羅區、永定區和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四縣,代管漳平市。各縣(市、區)下設13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街道6個、鎮63個、鄉64個(其中民族鄉2個);各鄉(鎮、街道辦事處)下設1896個村(居)委會,其中村委會1783個、社區居委會113個。市政府設在新羅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魅力龍巖 魅力龍巖

龍巖市位於北緯24度23分~26度02分 ,東經115度51分~117度45分。東西長約192公里,南北寬約182公里,總面積19027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5.7%。其中山地14964平方公里,丘陵3101平方公里,平原985平方公里。

地勢

龍巖市地形圖 龍巖市地形圖

龍巖市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境內武夷山脈南段、玳瑁山、博平嶺等山嶺沿東北~西南走向,大體呈平行分布。全市平均海拔652米,千米以上山峰571座。最高峰為玳瑁山區的狗子腦主峰,海拔1811米;最低點位於永定縣峰市鎮蘆下壩永定河口,海拔69米。

氣候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2005年,平均氣溫18.7℃~21.0℃,平均降水量1031毫米~1369毫米,日照時數1804小時~2060小時。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適宜亞熱帶作物和林木的生長。

水文

龍巖市境內溪河眾多,分別屬於汀江、九龍江北溪、閩江沙溪、梅江水系。集水面積達到或超過50平方公里的溪河共有110條。河川年逕流量19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14.5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能蘊藏量182.7萬千瓦。

資源

龍巖市已探明的礦物種類64種,其中金、銅、鐵、煤、高嶺土等16種礦產儲量居全省首位。馬坑鐵礦是華東第一大鐵礦;紫金山銅礦是中國第二大銅礦;東宮下高嶺土礦是中國四大優質高嶺土礦之一。同時,水力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214.5萬千瓦,可開發量188.1萬千瓦。龍巖是福建三大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77.9%,居福建省首位。

人口

數量

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63萬人,出生率15.9‰,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9.0‰。城鎮化水平為53.8%。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64萬人,出生率16.1‰,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9.2‰。城鎮化水平為55.7%。

年齡構成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18126人,占16.34%;15~59歲人口為1778646人,占69.49%;60歲及以上人口為 362773人,占14.1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60742人,占10.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0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7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03個百分點。

人口地區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區分布如下:

龍巖市人口地區分布情況

地 區 人口數(人) 比重(%)
2000年 2010年
全 市 2559545 100 100
新羅區 662429 20.26 25.88
永定區 362658 15.33 14.17
長汀縣 393390 15.02 15.37
上杭縣 374047 16.16 14.61
武平縣 278182 12.29 10.87
連城縣 248645 11.08 9.71
漳平市 240194 9.86 9.38

民族分布

1.全市城市中有49個少數民族成份,6000多人,約占少數民族人口13.6%。

2.人口排在前10位的是畲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回族、布依族、壯族、彝族、滿族、蒙古族,約占城市少數民族人口的99%。主要分布在龍巖市區及各縣(市、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城市居民及流動人口中。城市少數。。業分配、軍隊轉業等政策因素而定居城市的,主要分布在新羅區。三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大多屬本市農村富餘勞動力,少部分是從西部民族地區或外地到閩西務工的。

3.少數民族分布: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在全市7個縣(市、區),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有上杭縣;少數民族鄉有2個(上杭官莊畲族鄉、上杭廬豐畲族鄉);少數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鄉(鎮)有11個,分布在上杭縣,分別是:官莊鄉、廬豐鄉、南陽鎮、臨城鎮、臨江鎮、才溪鎮、湖洋鄉、太拔鄉、舊縣鄉、中都鎮、茶地鄉;少數民族行政村(居)有52個(上杭縣40個、漳平市11個、長汀縣1個)。

4.少數民族幹部:2007年底,全市有少數民族幹部801人,占全市幹部總數的1.17%,其中女幹部131人,中共黨員506人,黨政機關幹部297人;有高級職稱25人,中級職稱208人,初級職稱217人。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上杭縣,配備了少數民族副縣長和政協副主席各1名;2個民族鄉都配備了少數民族鄉長;11個少數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鄉(鎮)的黨政領導班子,分別配備了1名以上的少數民族領導幹部;31個民族村配上了少數民族村主任或副主任。

5.少數民族教育:2010年全市有民族中學2所(上杭官莊民族中學、上杭廬豐民族中學),民族班6個(上杭湖洋中學、漳平第二中學初一至初三年級各一個民族班)。2006年底,在校少數民族學生數6516人,其中中專生267人,高中生573人,國中生2160人,小學生3516人。

政治

市領導
職位姓名
市委書記 許維澤
市長 林興祿
市人大主任 饒作勛
市政協主席 溫錫浩

福建省龍巖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經會議選舉,黃福清當選為新一屆龍巖市政協主席。會議同時選舉了賴招源、 李新春、 鄭玉琳、 張子平、姚植華、陳曉東、 劉友洪、 賴雙奇為新一屆市政協副主席。

經濟

綜合

生產總值

初步核算,2016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5.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第一產業增加值223.56億元,增長3.7%;

第二產業增加值966.99億元,增長7.4%;

第三產業增加值705.12億元,增長10.5%;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2354元,比上年增長7.3%。

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1.5:52.7:35.8調整為2016年的11.8:51.0:37.2。

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67.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7.24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1125.18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815.07億元,增長11.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258元,比上年增長7.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1.8:51.0:37.2調整為2017年的10.5:51.9:37.6。

財政收入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1990年地方財政收入1.17億元,為1980年的5.61倍,龍巖成為中國95個收入超億元縣(市)之一。

2016年全市財政總收入266.07億元,比上年下降1.4%,

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31.41億元,增長5.5%;

財政支出274.22億元,增長6.3%。

全市國稅稅收收入159.83億元,增長4.2%;地稅稅收收入77.4億元,增長12.1%。

產業結構

1978~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12.3%,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0.3%,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1.5%。1990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2.63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08倍,社會總產值增長2.27倍。

投資結構

2016年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188.04億元,增長15.2%。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第一產業投資增長73.4 %,

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4%,

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0.5%。

2016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80.1億元,下降6.8%。其中,商品住宅投資111.4億元,下降18.0%。商品房銷售面積277.21萬平方米,增長24.3%;商品房銷售額158.97億元,增長26.5%。

2016年全市300個省市重點項目,比上年增加39個,增長14.9%;完成投資807.4億元,增長22.5%;實現新開工項目110個,比上年增加25個,增長29.4%;實現新建成或部分建成項目95個,比上年增加28個,增長41.8%。

工業

紫金礦業 紫金礦業

明清時期,城鄉有冶煉、造紙、食品等傳統的家庭式手工業或作坊。民國時期,制茶、捲菸、煙紙業、造紙業一度迅速發展,但重工業及採用機器生產的企業甚少。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29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5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人民政府對私營企業採取加工訂貨、統購包銷,扶持個體手工業生產政策。1953年始,對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絕大部分私營企業成為公私合營企業,個體手工業按行業組織生產合作社(小組)。工業產值年均遞增26.4%。1956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產值的23.19%。

“大躍進”時期,盲目興建一批冶金、煤炭等廠礦,造成基本建設投資結構、工業內部的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同時急於完成公私合營和集體企業向全民所有制的“全面過渡”,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1962年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縮短工業基本建設路線,壓縮重工業,關停並轉一些效益低的企業,精簡職工,整頓企業,恢復集體所有制企業,工業生產逐年回升。1965年,工業產值300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19%,比1949年增長9.3倍。

“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產秩序遭破壞。1968年,產值比1965年下降17.41%。自1969年後,國家加強內地工業建設,先後恢復或新建29個工礦企業,工業得到較迅速發展,門類增多、規模擴大、機械化程度提高。機械、冶金、化學、建材、紡織工業發展更快。至1976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4.66%。在工業總產值中,56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占92.76%,64個集體所有制企業產值占7.24%。

1978年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工業結構,重、輕工業產值比例各占50%左右,進一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進行技術革新。1979~1984年,投入1.17億元挖潛、改造,企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同時,企業內部逐步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也新建一批廠礦。1980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2.36%。鄉鎮工業亦迅速發展,年產值239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9.6%。

1984年,實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的活力。1986年,推行廠長負責制、全面目標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鈎。全市與20個省市的88個企業、10所大專院校、26個科研單位建立橫向聯繫,參加企業有96個、129個項目,引進各專業人員200餘人。同時,先後從日本、英國、美國、西德、瑞士等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區引進技術和價值1.1億元的設備。工業生產迅速、穩步地發展。1984~1987年,工業產值平均年遞增19.8%。

1987年,全市有捲菸、食品、紡織、印刷、包裝、機械、煤炭、電力、冶金、建材、化工、電子、木材等行業,初步形成以捲菸、建材、機械、煤炭、冶金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包括中央、省、地、市屬和鄉鎮及村辦工業等多層次經濟結構的企業有2350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86個,產值53992萬元;集體所有制企業162個,產值4842萬元;合資企業6個,產值188萬元;村及村以下工業2096個,產值5110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200多種。工業總產值64062萬元(其中市屬工業1638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9.90%。220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中,利潤總額6787萬元,稅金19203萬元,工業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73.7億元,增長8.7%。工業生產總體呈現重工業生產快於輕工業、非公有制工業較快發展、小微企業穩定增長、重點企業增勢良好等特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2.7%,輕工業增加值增長3.4%;股份合作企業增長22.5%,股份制企業增長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0.3%,集體企業增長16.2%;大中型工業增長9.0%,小微企業增長8.2%;億元企業達347家,比上年增加28家。

工業園區

截止2012年,共有9個省級工業園區。分別為:龍巖經濟開發區、永定工業園區、福建龍州工業園區、連城工業園區、武平工業園區、上杭工業園區、漳平工業園區、長汀縣經濟開發區和龍巖稀土工業園。

旅遊

2014全年旅遊總收入165.4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62.5億元,增長23.8%。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2180.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6%。其中,國內旅遊人數2172.01萬人次,增長20.5%;接待入境遊客8.09萬人次,增長31.8%。

貿易

2015年,全市實際利用市外資金2.6億美元,增長8.0%。全市出口總值25.77億美元,增長6.7%。

農業

農業產值

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7.53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148.98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46.13億元,增長6.1%;牧業產值121.28億元,增長3.9%;漁業產值13.37億元,增長3.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77億元,增長5.8%。主要農產品產量平穩較快增長。糧食總產量109.96萬噸、增長0.2 %,蔬菜總產量198.51萬噸、增長1.8%,茶葉產量2.17萬噸、增長6.4%,園林水果產量40.24萬噸、增長4.3%,食用菌產量4.01萬噸、增長3.6%;毛竹7193萬根,增長2.0%;家禽出欄5879.55萬隻、增長17.1%;水產品產量7.59萬噸,增長3.8%。

農業產業化

2012年全市形成了“六大”重點產業(畜牧、蔬菜、林竹、茶業、薯業、菸草)和“七大”特色產品(河田雞、連城白鴨、槐豬、黃(黑)兔、蘭花、漳平水仙、鹹酥花生),2011年六大重點產業和七大特色產品產值分別達到177.2億元和9.8億元。其中肉類總產全省第一,生豬出欄全省第一。

漳平被評為“中國特色竹鄉”、“中國花木之鄉”,永福被評為“中國杜鵑花之鄉”;連城朋口被評為“中國蘭花名鎮”;武平是全國重要的野生花卉生產基地,“武平富貴籽”獲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證明商標。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2011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雙百”目標,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00.6萬人,年勞務收入超過150億元。

商業

清末、民國初期,私商大多在外經商,境內商業主要是集市貿易。蘇維埃時期,國民黨對蘇區實行經濟封鎖,龍巖縣蘇維埃政府採取保護商人政策,鼓勵蘇區商人與國民黨統治區商人貿易往來,發展蘇區經濟。民國23年(1934),汀漳公路開通後,湘、贛等地商人來岩採購,商業日趨繁榮。民國26年(1937),城區有商鋪400餘家。民國27年(1938)5月,日軍侵占廈門,封鎖沿海港口,汀漳公路漳龍段遭破壞,多數貨物經廣東興寧、梅州市梅縣區、大埔等地運進,貨源銳減,物價暴漲,捐稅日增,各大商戶相繼停業。民國35年(1946),有的商戶移往漳州、廈門、汕頭等地,至1949年,城區只剩店鋪255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貫徹“繁榮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發展以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為主,個體商業和集市貿易為輔的社會主義商業體系,開展物資交流,城鄉互助,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市場繁榮,物價穩定。1956年,基本完成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私營商業過渡到國營、公私合營,有的組織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組,實行經銷代銷。“大躍進”期間,把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的商業體系,變成單一的國營商業企業,影響商業的發展。三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物資匱乏,市場疲軟。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後,商品日益增多,市場日趨活躍。1978年後,改革商業管理體制,發揮國營商業的主渠道作用和集體、個體商業的調節作用,擴大、搞活流通領域,進一步滿足民眾多層次的消費需求。至1987年,全市有商業企業4772家,其中國營310家,集體677家,個體商業3785家。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8304.82萬元,人均725.7元。商品購銷兩旺,市場繁榮,成為龍巖地區的商業貿易中心。

2012年進出口總額34880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4.2%。其中,進口137966萬美元,增長143.1%;出口210836萬美元,增長13.8%。

社會

衛生

針對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龍巖市於2002年底啟動實施“百院建設、千人培訓”工程(“百院建設”即重點加強100多所農村衛生院建設,投入專項經費改善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千人培訓”即為鄉鎮衛生院培養醫護人員1000名),並連續多年把它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2008年,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加強;市第二醫院分院、人民醫院病房綜合大樓開工建設;鄉鎮衛生院“百院提升”工程順利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醫療救助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

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門診部及診所)189個,其中醫院35個,衛生院125個,預防保健機構8個。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8672人,其中醫生3436人,註冊護士3385人。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床位8683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8178張。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占總村數的90.75%,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401人。

文化

龍巖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點和重要聚集地,也是中國著名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龍巖市大力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推進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設,積極爭取永定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1月啟動古田會議舊址群文物修復保護利用工作,投入近1300萬元;2005年12月又啟動古田會議舊址群維修保護二期工程,完成投資3200萬元。2008年7月6日,中國“福建土樓”·永定土樓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啟動了冠豸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完成古田會議會址群維修保護二期工程建設,古田鎮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改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維修保護、鄉鎮文化站建設順利推進,成功舉辦紀念胡文虎先生誕辰125周年活動。

2008年,龍巖市新增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古田會議會址群維修保護三期工程、龍巖博物館改版順利推進,完成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改造工程。20戶以上自然村均實現通廣播電視,完成13萬戶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

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9個,劇場、影劇院9個,民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7個,書藏量74萬冊,博物館12個。文化系統各類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499場,觀眾71萬人次;劇場、影劇院演(映)出場次5081場;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25%;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8.89%;有線電視用戶32.09萬戶,入戶率達39.4%。全市出版圖書253種,總印數32.2萬冊;報紙11種,總印數4620.7萬份;期刊23種,總印數28.11萬冊。

體育

截至2007年底,龍巖市全市體育人口比重占40%,達到全國先進水平。自2001年以來,該市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共奪得奧運會金牌1枚、銅牌1枚。2008年,在國內外的各項比賽中,龍巖市市運動健兒共取得3項4人次世界冠軍。全市共有農民健身工程點191個,舉辦縣級以上比賽100次,參加人數15萬人。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4231萬元;該市選拔的奧運火炬選手共40名。新建健身路徑6條,其中市本級彩票公益金投入約30萬元建設6條健身路徑。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3707萬元。擁有“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1個,“省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3個,“省單項體育後備人才基地”9個。

2007年,龍巖市開展以“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為主題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動80多項次,參加人數4萬人次。2006年10月28日,福建省第十三屆運動會在龍巖開幕,這是福建省首次在山區舉辦省運動會,也是福建省歷屆運動會設定項目和參賽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體育盛會,並首次有台、港、澳的體育代表團或觀光團共同參與。龍巖代表隊取得116枚金牌,金牌數超過前12屆總和,排在福州、廈門、泉州之後列第四位,取得歷史性突破。2007年,該市承辦了一系列大中型賽事,辦賽水平進一步提高。先後承辦全國性比賽3項,省級比賽4項,舉辦市級比賽6項。

2008年8月,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行。閩西健兒張湘祥、林丹、何雯娜、石智勇入選中國代表團出征本屆奧運會。其中張湘祥、林丹、何雯娜分別在男子62公斤級舉重、羽毛球男子單打、女子蹦床項目中勇奪金牌,取得了龍巖市體育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成績。是中國獲得奧運金牌最多的設區市。

就業

2008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23萬人,達到40.06萬人,比預期目標多0.53萬人。全年1.64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比預期目標多0.3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3%,與上年末比下降0.12個百分點,控制在預期目標4%以內。

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23807人,比上年下降5.7%。2012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6%,比2011年高0.1個百分點。

外交

國內友好城市

福建省廈門市(1993年)福建省泉州市(1994年)
上海市徐匯區(1997年)福建省漳州市(1999年)
浙江省湖州市(1999年)遼寧省遼陽市(2003年)
廣東省佛山市(2007年)四川省彭州市(2010年)

國際友好城市

澳大利亞伍龍崗市(2000年)法國普松西市(2008年)
 塔吉克斯坦彭吉肯特市(2013年)

風俗習慣

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情。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後,新娘要站在門口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這是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新娘被背出家門,上車時她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便要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後,新娘還要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之後才開始婚禮的各個程式。

客家涼帽

客家涼帽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涼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桿編成,斗笠的頂部縫著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掛著五寸來長的彩布,未婚的姑娘還要在垂布的兩端掛五顏六色的彩帶。彩帶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標誌。涼帽除了有遮陽、防雨、防塵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婦女獨特的頭飾。

姑田游大龍

元宵佳節游大龍是連城縣姑田鎮的傳統文娛活動,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紙紮龍直徑70厘米,長600餘米,由一百五十節組成,由600餘名青壯年參舞,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閩西木偶戲

木偶多至36個,每個木偶由10多條線操吊,木偶身長77厘米,眼珠會轉,嘴會張合,四肢能活動。分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醜、老旦,文、武淨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戲劇目達到幾百種之多。

語言

龍巖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定五縣通行客家話,均屬閩西客家語方言,占本地語言的70%以上;龍巖市新羅區(閩南方言龍巖話片區)、漳平市(閩南語系漳州腔漳平話;部分地區如溪南新橋等接近泉州地區為泉腔)通行閩南語。另外國語在該地區使用的非常廣泛。

教育

宋淳化年間(990~994)設庠序,後有學宮。明代設縣學,辦社學、書院、私塾。清代各坊社設書院。清末新學興起,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辦第一所中學堂和武安國小堂。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城鄉辦國小堂。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全縣有族眾辦、坊社辦、私辦高等和初等國小100所。

民國18~21年,蘇維埃政府致力發展教育事業,鄉辦平民學校,區辦列寧學校,縣辦列寧師範。民國22~26年,民國政府逐步改民辦國小為公辦國小,創辦龍巖鄉村師範。抗日戰爭時期,縣城設初級、高級中學,白土、雁石、適中辦中學。各鄉鎮設中心國小。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入學率劇降,教育事業停滯不前。

建國後,學校貫徹“教育向工農開門”的方針,優先吸收工農子女入學,城鄉辦冬學,推行速成識字班,縣創辦工人夜校。同時,分期分批組織教師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教學水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1953年貫徹“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教育方針,在中、國小實行統一的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教學改革,健全教學制度,教育質量顯著提高。

1958年“大躍進”時期,教育戰線出現盲目冒進現象,教育質量下降。經60年代初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有計畫有步驟的穩步發展軌道,確立學校以教學為中心,建立正常教學秩序,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和多種辦學形式,注重發展山區教育事業。“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遭受嚴重破壞。教師遭批鬥,正常的師生關係和教學秩序被打亂;同時,盲目發展普通中學和國小附設國中班,實行推薦選拔招生制度,縮短學制,教學質量下降,亦造成中等教育結構的單一化。

1978年後,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糾正冤假錯案,調動幹部和教師的積極性,學校恢復正常教學秩序,逐步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發動社會集資辦學,幼兒教育、中國小、大中專教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經地區行政公署考核驗收,龍巖少、青、壯年非文盲率達89.7%,為龍巖地區第一個基本無文盲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97%以上。1984年5月,經省、地驗收,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成為普及初等教育先進縣。1986年被評為全國100個基礎教育先進縣(市)之一。

2008年全市各類高校招生4000人,在校生13502人,畢業生3636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5697人,在校生43377人,畢業生13402人。普通高中招生2.32萬人,在校生7.79萬人,畢業生2.52萬人。國中招生3.60萬人,在校生11.13萬人,畢業生4.62萬人。普通國小招生2.71萬人,在校生16.60萬人,畢業生3.50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348人。幼稚園在園幼兒8.72萬人。

2008年度,全市“雙高普九”有序推進,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面免除,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工作有序推進。普通高考萬人上本科線人數連續七年居全省第一。

本科學校 龍巖學院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的福建省屬公辦全日制本科高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更名為龍巖學院,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成為閩西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被確定為省示範性高等職業學院,龍巖高級技工學校升格為龍巖技師學院並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交通

到“十一五”末,將構建起1個機場、4條高速公路、4條鐵路、8條國省道為主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實現各縣(市、區)通高速公路和鐵路,與全省和珠三角、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交通主幹線全面對接,進一步凸顯對內聯結、拓展腹地的功能。

機場

龍巖地處閩南沿海與珠三角和閩粵贛三省結合部,是海峽西岸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的重要通道。建成了龍巖冠豸山機場,已開通龍巖至北京、龍巖至深圳、龍巖至上海、龍巖至福州等航班。

公路

高速建設 高速建設

龍長高速公路、永武高速(上杭至閩粵接點)公路建成通車;上杭蛟洋至城關高速、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以及武平十方至東留(接江西尋烏縣)兩條閩贛高速公路,由此構建東西部、中西部連線到福建湄洲灣的運輸大通道。

鐵路

龍巖火車站 龍巖火車站

龍漳、龍梅、龍贛三條鐵路分別與鷹廈、廣梅汕、大京九等鐵路線相連;龍廈鐵路全線開工,按時速200公里、一次複線電氣化設計建設;新建贛龍雙線鐵路從京九鐵路江西贛州樞紐引出,東行至福建龍巖,全長250公里;從鐵路部門獲悉,作為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平)三(明)龍(岩)快速鐵路於2013年興建(該鐵路通車後,南平至龍巖的通車時間由7.1小時縮短至1.5小時)。2006年1月12日開通了龍巖始發至北京的“海西號”旅客列車;2008年4月28日開通了龍巖始發至上海的旅客列車。

旅遊

概況

銅雕《世紀之光》 銅雕《世紀之光》

福建旅遊十大品牌中,龍巖就占2個,即“神秘的客家土樓”和“光輝的古田會議”。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梅花山為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為代表的“紅色之旅”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旅遊精品。另有福建省內最大規模的第五代主題公園,志高神州歡樂園。

來到龍巖,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於火車站廣場的《傳承》雕塑(又名《世紀之光》,是新世紀聳立於中國大地的第一座巨型銅雕,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創作設計),兩隻巨手正交接力棒又如同擎著火炬,向八方旅人,宣示著閩西人民接過革命傳統的接力棒繼往開來的壯志豪情。

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之永定土樓群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永定土樓民俗文化村 古田會議會址 龍硿洞
九鵬溪 冠豸山
國家自然遺產 冠豸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冠豸山
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 雲頂茶園
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 紫金工業旅遊區
國家自然保護區 梅花山 梁野山
國家森林公園 龍巖國家森林公園 上杭西普陀山公園 漳平天台山公園
永定王壽山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汀縣
國家優秀旅遊縣 連城縣 上杭縣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個

紅色之旅

新羅

新羅革命紀念地旅遊區:鄧子恢紀念館、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

上杭

古田會議旅遊區(國家4A旅遊區):古田會議舊址、古田會議紀念館、毛澤東故居臨江樓、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遺址、龍巖毛澤東舊居、中共閩西一大會址蛟洋文昌閣、蛟洋紅軍醫院、才溪鄉調查會址和毛澤東親筆題字的光榮亭

長汀

萬里長征起點:福音醫院舊址、福建省總工會舊址、長汀縣博物館(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反第四次“圍剿”會議舊址、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

連城

新泉革命舊址:新泉革命舊址、新泉革命紀念館

武平

劉亞樓紀念館

客家之旅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位於連城縣境內、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它以“九廳十八井”為基本特徵,組成一個連片成群,規模宏大,布局講究,設計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它廳高堂闊,雕樑畫棟,縱主橫次,廳廂配套,衛生設施科學而完善,是建築工藝與科技的完善結合。

連城四堡

連城另一古鎮四堡,是中國活著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見證者。四堡雕版印刷始於宋末,鼎盛於明清,當時此地印坊櫛比,書樓林立,當地書商達數百之多,有定點經銷,有流動販賣,外地書商也絡繹不絕前來批售,使四堡刊印書籍“壟斷江南、行銷全國、遠播海外”,成為當時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雕版展覽館內,一塊塊烏黑斑駁的木刻印板上,“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齋藏板,翻刻必究”等字標,清晰可見,足見“著作權”這個現代的時髦辭彙,在當時早已有它的原始萌芽。由於此地地處偏僻山區,有山高皇帝遠之感,當時全國不少禁書如《金瓶梅》等得以在此印刷,使四堡雕版印刷更為興盛。連城四堡已列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倖存的古書坊群也成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土樓民俗文化村

土樓民俗文化村是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位於福建省龍巖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內。景區內建築獨特,其中有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等其 他特徵土樓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於上杭縣境內李氏大宗祠,建築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熔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於一爐,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後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歷時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節等節日,均有無數海內外李氏宗親來此謁祖,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

世界文化遺產客家文化以規模宏偉、凝內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樓為代表,這裡的土樓歷史之悠久,種類、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結構之奇巧,功能之齊全堪稱世界之最。據統計,這裡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紗帽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著名的方樓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樓馥馨樓位於永定縣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其中圓樓360多座,它似從天而降的飛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為震撼人心,它同古羅馬鬥獸場和現代體育館有相似造型的龐大單體建築,聯合國專家則稱它為“世界上的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模式”,作為世界文化奇觀,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福建旅遊品牌。

生態之旅

梅花山: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新羅、上杭、連城的交界處,總面積22168公頃。梅花山以其獨特的地質、地貌、植被和氣候,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自然旅遊資源。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名貴樹種有花櫚木、福建青崗、紫楠、紅豆杉及四方竹、人面竹等,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金錢豹、獼猴等55種,被稱為“動植物資源的天然基因庫”,是研究動植物分類、森林生態學、植物群落理想的科研基地。梅花山自然景觀奇特,有延綿數公里的黃連盂大絕壁,美猴潭瀑布,鯉魚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長期雕琢而成的老鷹石、禾倉石、金龜下蛋等奇岩怪石。還有馬頭山寺、南蠻王墓、梨嶺步雲書院等人文景觀。

冠豸山:國4A級旅遊區,位於連城縣蓮峰鎮東面。冠豸山與武夷山同屬丹霞地貌,素有“北夷南豸,丹霞雙絕”之譽,稱“三江上游第一觀”,為客家神山。冠豸山景區里著名的景點有鯉魚背、長壽巒、虎崖、生命之根、一線天、東山草堂、石門湖、竹安寨、九龍湖等。1986年榮獲“福建省十佳風景區”稱號,1987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區”,2000年,榮獲國4A級旅遊區稱號。

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武平縣城東北,橫亘東南面積7000多公頃,沉睡千年萬年,保存著世間一方完整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蘊藏著豐富獨特的物種資源與自然景觀。

龍硿洞:國家4A級景區,地處武夷山脈南段的龍巖新羅區雁石鎮龍康村。據考證,此洞是形成於三億年前的特大溶洞之一,至今為止,龍硿洞已探明面積5萬多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有2條畫廊、8個大廳、16個支洞、64處景觀、3000多米遊程,大小石鐘乳千姿百態,亦幻亦真,最著名的景觀有“龍傘”、“觀音誦經”等,200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中國虎園:梅花山中國虎園位於上杭縣步雲鄉,園內不僅可以領略國寶級動物華南虎的雄姿,還可觀賞到獼猴、孔雀、梅花鹿、天鵝等數十種珍稀動物,到梅花山,又可賞梅踏雪、杜鵑盛開、雲海飛瀑等許多自然景觀和原始森林景觀。

龍湖:位於永定縣城西南部、汀江幹流棉花灘峽谷中部,跨永定區、上杭縣,水域面積達六十五平方公里。湖水蜿蜒在峽谷山巒間,形如騰飛的巨龍。

九鵬溪:國家4A旅遊區,位於漳平市南洋鄉,是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區之一。景區充分發揮茶山水景特色。

江山睡美人:“睡美人”山位於龍巖市新羅區江山風景區西部,由五座青山連結構成。抬頭仰望,可見一天然“美女”仰面朝天,泰然而臥。

梅花湖 2009年8月8日對外開放的萬安鎮梅花湖景色別致,地處龍巖市中心城區:新羅區市區以北約46公里的萬安鎮,山清水秀,是由國家一級水利樞紐梅花灘水庫截流形成的人工湖泊。從梅花湖出發還可以順路參觀龍硿洞等周邊景點,還可以順路直下漳平,既而瀏覽龍巖全市。

金色之旅

紫金工業旅遊區: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位於上杭縣城之北、汀江左岸,山中“怪石嶙峋,聳峙天表”,素有“杭川第一名勝”之美稱。山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金、銅礦,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銅娃娃戴金帽子”。

紫金山金礦:1993年首先進行地下開採,2000年全部轉為露天開採。

黃金冶煉廠:一座“花園式”現代化工廠,廠區占地面積18800平方米。

科技之旅

志高神州歡樂園位於新羅區東肖鎮,面積近百萬平方米,投資35億元,擁有天馬廣場、加勒比“船奇”、彩蛋樂園、客家風情區、冒險世界、魔幻區等六大主題景觀區,天幕影院等六大動漫影視項目和過山車等30多套大型遊樂設施,是福建人自己的迪士尼,也是福建省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動漫科技主題公園。

美食之旅

漳平水仙茶是烏龍茶類緊壓茶,品質珍奇,經久藏,耐沖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暢銷於閩西各地及廣東、廈門一帶,並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國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

著名人物

華喦:清代著名畫家。上杭人,僑寓揚州。

張鼎丞(1898~1981):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永定人。原中共中央組織部第一副部長。

鄧子恢(1898~1972):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領導人。龍巖人。

陳明(1902~1941):龍巖市東肖鎮龍泉村人。

郭滴人(1907~1936):龍巖湖洋村人,閩西紅軍和蘇區創建人。

劉亞樓(1910~1965):開國上將,武平縣桃瀾區大洋泉村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 首任任空軍司令員

楊成武(1914~2004):開國上將,長汀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賴際發(1910~1982) :永定湯湖村人。原國家重工業部副部長、建材部部長、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

鄧玉璇(1936~):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國劇協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藝術學校龍巖地區戲曲班副主任。 胡文虎(1882~1954年),福建永定人,胡文虎是南洋著名華僑企業家、報業家和慈善家,被稱為南洋華僑傳奇人物。

項南(1918—1997):福建省連城縣人。閩浙贛邊區革命根據地開闢者之一,新中國建立後,先後任安徽省青年團書記、華東局青年團書記、團中央書記、中共福建省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黨的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陳丕顯(1916~1995):福建省上杭縣人。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十三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等職。

城市榮譽

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2012年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2015榮獲國家森林城市

2017年榮獲全國文明城市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