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

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

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 是由宋朝的王安石寫的。

作品簡介

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 北宋時期,漣水設漣水軍。漣水軍城(今漣水縣城)淳化院僧善因得其師瑞新所贈經書,購箱置屋收藏。瑞新與王安石是好朋友,瑞新、善因先後向王安石求文作記,王因有此文之作。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神宗熙寧三年(l070年)拜相,厲行新法;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封荊國公。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道勁清新,詞風格高峻,現存有《臨川集》等多種著作。

作品原文

道之不一久矣。人善其所見以為教於天下,而傳之後世。後世學者,或徇[1] 乎身之所然,或誘乎世之所趨,或得乎心之所好,於是聖人之大體分裂而為八九。博聞該見[2] ,有志之士,補苴調胹[3],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無可為之地,故終不得。蓋有見於無思無為,退藏於密,寂然不動者,中國之老莊、西域之佛也。

既以此為教於天下而傳後世,故為其徒者,多寬平而不忮[4] ,質靜而無求。不忮似仁,無求似義[5]。當世之夸漫[6]盜奪有已而無物者多。於世則超然高蹈,其為有似乎吾之仁義者,豈非所謂賢於彼而可與言者耶!若通之瑞新、閩之懷璉,皆今之為佛而超然,吾所謂賢而與之游者也。此二人者,既以其所學自脫於世之淫濁[7],而又皆有聰明辨智之材,故吾樂以其所得者間語焉,與之游,忘日月之多也。嘗謂予曰:吾徒有善因者,得屋於漣水之城中,而得吾所謂經者五千四十八卷於京師,歸,市匭[8]而藏諸屋,將求能文者為之書其經藏者之歲時。而以子之愛我也,故使其徒來屬,能為我強記之乎?

善因者,蓋嘗為屋於漣水之城中,而因瑞新以求予記其歲時,予辭而不許者也。於是間其藏經之日,某年月日也。夫以二人者與予游,而善因屬我之勤,豈有他哉!其不可以終辭,乃為之書,而並告之以所書之意,使鑱諸石[9]。

注釋

[1]徇:偏私,順從。[2]該見:該通“賅”。該見,見聞廣博。[3]補苴調胹(er):彌縫調煮。[4]不忮(zhi):不忌恨。[5]此句的意思是,不忌恨與儒家的“仁”相似,無求與儒家的“義”相似[6]夸漫:隨意誇示。[7]淫濁:沉溺於污濁。[8]市匭(gui):買箱篋。[9]此句意思是讓他將此文刻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