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銀川來源
公元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銀川是我國回民的聚居地,這裡有著穆斯林文化的精粹,和著歷史的發展,穆斯林文化不僅體現在回族人生活當中,而且還體現在各種建築遺存之中,位於青銅峽庫區西岸的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便是穆斯林文化的集中反映。
位於騰格里沙漠的沙坡頭,是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蹟,顯示著人們和自然鬥爭的痕跡,過去是一片沙漠戈壁,如今卻鮮花盛開、瓜果飄香,是國家4A級景點之一,銀川還有“南沙北湖,湖潤金沙,沙抱翠湖”的著名風景區沙湖風景區,集大漠風光與遊樂為一體。
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緊密結合的華夏西部影視城,依託鎮北堡遺址滄桑歷史,為藝術家們所青睞,逐漸成為我國電影基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許多著名影片便是在這裡拍攝的。
惠州
惠州,又名鵝城。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的東江下游,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回歸線穿境而過。惠州春秋時期屬百越,戰國時期曾建“縛婁”小國,秦漢時屬南海郡傅羅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潮二州事。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惠州改稱禎州。宋天禧四年(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州為惠州,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出生
張載
張載不僅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哲學)、思想家、關學創始人和領袖,而且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三十八歲考中進士,雖然三度出仕,兩被召晉,但主要活動是講學和著書立說。張載十五歲,其父病故於涪州任上,全家護柩回開封,行至勉縣武侯祠,張載拜謁後題言:“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言有教、動有法”謂之一言一動都必須含有教育意義行動應有規矩。“晝有為,宵有得”謂之每日應當身體力行,晚上應當靜思自己的成果。“息有養,瞬有存”即休息時必須保養身體與氣質,在瞬息之間也不能放心外馳,免受不良影響,張載的“六為”後來成為他教育學生的準則。二十一歲那年,他寫出保家為國的“邊議九條”,趕赴延安拜見范仲淹,提出自己一套對付西夏收復失地的主張。
三十八歲,在上京考進士那一年,他在京城相國寺設虎皮講“易經”,得到宰相文彥博的讚賞。四十六歲那年,文彥博被罷相,調到長安整治西北防務,請張載到長安“殿學”(西北的最高府)。四十七歲時,王樂道(任西北最高教育官即“京兆尹”)再次請他講學,因聽他講學的都是些貢生、知縣、學正等,他對這些學者提出多學習實學,少留言於科舉(《張子行狀》),倡導學者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並提出口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後來,這四句話成了關學學派的宗旨。49歲時,應武功主簿張三甫邀請,到武功綠野亭講學。五十歲那年,神宗召見他問治國之法,他以“漸復三代”(恢復夏、商、周)為治國之道。核心是以德治國和教育為本作以回答,被任為崇文院校書。後因其弟張戩與王安石在變法上發生激烈矛盾,便辭職回鄉。五十一歲的張載回到橫渠創立了橫渠書院,他一面講學,一面著書立說,“仰而思,俯而讀”。當時,關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橫渠張載的門下,這是張載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時期。《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等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從以上張載重要講學活動和著書立說可以看出,他在講學活動中的師生關係、活動範圍,特別是辭官回橫渠講學著書,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
蘇頌
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北宋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蘇頌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聰敏好學,經受了嚴格的親職教育。10歲隨父入都,少時學習勤奮。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二十三歲的蘇頌與王安石同榜中了進士,做了江蘇江寧縣令。蘇頌調任穎州(現安徽阜陽)知州時,宋仁宗剛死不久,大築皇陵,命各州縣調撥大批物資,州縣官們紛紛加捐派款,從中大撈一把,惟獨蘇頌不侵擾穎州百姓,從州庫中撥出官款置買。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蘇頌調升國史館集賢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觸皇室藏書的機會,每天堅持背誦二千字,回家後默寫保留,故熟悉了許多宮廷秘本,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學識。著名的藥物學著作《本草圖經》二十一卷,就是在此期間完稿。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蘇頌調升知造誥、知審刑院。熙寧三年(1070年),蘇頌因拒絕草擬越級提升李定為御史的的制書而被黜落知造誥,歸工部侍郎中班。熙寧四年(1071年),蘇頌出任婺州(現浙江金華)知州。熙寧六年(1073年),蘇頌調任亳州(現安徽亳縣),1074年加集賢院學士,1075年出任應天府知府兼南京(現河南寧陵以東除永城外地區)留守司。熙寧十(1077年),蘇頌還朝,修任宗、英宗兩朝正史。後轉為左諫議大夫。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蘇頌暫任開封府知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頌任刑部尚書。元佑三年(1088年),蘇頌主持複製先進的天文觀察儀器“水運儀象台”。1092年,蘇頌被任為右宰相,兩年後辭相出任揚州知州,1097年告老還鄉。宋哲宗賜贈蘇頌“太子少師”銜,並賜江蘇丹陽良田四百畝。1101年,蘇頌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朝廷諡號“正簡”,封贈“太師魏國公”。
去世
向敏中
(公元949~1020年),開封人(今河南開封)。著名宋朝大臣、宰相。
進士出身,初任地方官,以清廉著稱。歷任兵部侍郎、參知政事、樞密院使,後加同平章事(位同宰相),曾被貶。
宋大中祥符初年,向敏中被召回,不久復為同平章事。向敏中性端厚,諳曉民政,善於采拔,居大任十三年,人以重德目之。
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進士。受宋太宗趙炅、宋真宗趙恆所器重。
自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農曆8月升同知樞密院事進樞密副使入相。
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以參加知政事加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先後與呂蒙正、寇準、王旦等同朝為宰相二十年。
曾於宋天禧三年農曆10月授尚書左僕射,宋真宗認為自己從來沒有把這樣高的職位給人,猜測向敏中受此殊榮必然喜極,肯定要大慶一番。於是派人去暗察。可是向敏中卻閉門謝客,家中悄然。於是宋真宗稱向敏中“大耐官職”。其寵辱不驚之風範概然可見矣。
數百年後,平江向氏以“大耐堂”名之,猶不忘繼承先祖遺風之意。
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農曆3月,向敏中以在任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景靈宮使之職病卒,年七十二歲。真宗親臨哭之,廢朝三日,以示哀悼,並贈太尉加諡號曰“文簡”。
向敏中生有五子,依次為:向傳正,官國子博士;向傳式,官龍圖閣直學士;向傳亮,官駕部員外郎;向傳師,官殿中丞;向傳范,官密州觀察使。
向敏中之孫向經,襲蔭虞部員外郎,後晉知青州,以其女為皇后,而致封吳王。
歷史記載
宋改提點刑獄為勸農使
至道二年(996)始置勸農使,不久廢罷。景德三年(1006),命各路轉運使、轉運副使、開封府知府及各路知州、知軍、通判等兼轄內勸農使或勸農事。各路提點刑獄官置於淳化二年(991),掌所轄地區司法、刑獄等,兩年後廢。景德四年(1007)復置。天禧四年(1020)正月,改諸路提點刑獄為勸農使、勸農副使兼提點刑獄公事,令其審核民籍差等,勸恤農民耕墾,招集流散民眾,檢括賦稅等,悉領農田之事,並各賜《農田敕》一部。後又改名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天聖四年(1026),廢各地勸農使司專署,而轉運使、提點刑獄、知府、知州、知軍、通判等,仍帶轄區勸農使或勸農事官銜。
宋發常平倉濟民
天禧四年(1020)正月,淮南、江、浙谷貴民飢,遣使安撫,並開常平倉粟減價出賣,賑濟饑民。二月,又令代(今山西代縣)、忻(今山西忻縣)、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等十一州發常平倉粟,賤賣給饑民。
李德明遷都
天禧四年(1020),党項首領李德明始在懷遠鎮建宮殿,號興州(今寧夏銀川市),定為都。明道二年(1033),德明子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改為中興府。
宋獎興修水利
天禧末,兩浙、淮南勸農使王貴之等主持將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境內石闥堰的蓄水引入漣水軍(今江蘇漣水)灌溉農田;知定遠縣江擇、知江陰軍崔立亦分率部民修繕廢塘、浚石溝,引灌農田,均受到詔獎,並詔各勸農司興修水利。
遼與大食國通婚
大食國在西南亞阿拉伯地區。遼開泰九年(1020),大食國遣使進象及方物於遼,並為王子冊割請婚,遼未許。次年三月,再遣使請婚,遼聖宗以宗室女可老封為公主嫁之。
楊億逝世
文學家、翰林學士楊億死(974——1020)。億字大年,浦城(今屬福建)人。編《西崑酬唱集》,著有《武夷新集》。
遼創建奉國寺
奉國寺址在今遼寧義縣城內東街路北,開泰九年(1020)正月,焦希贇創建。初名鹹熙寺,後改奉國寺,因殿內塑有七尊大佛,亦稱七佛寺或大佛寺。天祚帝乾統七年(1107),沙門捷公修補擴建。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沙門義擢、義顯、義謙建設完畢。後代迭經修葺。寺內的遼代建築僅存木結構的大雄殿及彩塑七佛。
宋建天章閣
天禧四年(1020),建天章閣,取“為章於天”之義命名,由宰相總領修建工程。次年正月,閣成,收藏真宗御製文集、御書。天聖八年(1030)置待制,景祜三年(1036)置侍講,慶曆七年(1047)置學士與直學士。南宋時,圖籍、寶玩、符瑞之物,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冊、宋歷代皇帝畫像等均藏於天章閣。
遼置嘉福寺塔
開泰九年(1020),於嘉福寺 (今位於錦州市義縣)內建塔。塔的形制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通高四十二點五米。塔的下部為須彌座,第一層塔身八面均開佛龕,內一佛像,龕兩側各一磚刻菩薩,佛與菩薩之上覆以華蓋,龕楣兩側各飾一飛天,第一層塔檐下出斗拱,其上各層均以疊澀出檐。
通鑑記載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天禧四年(遼開泰九年。庚申,一零二零年)
春,正月,乙丑,以華州觀察使曹瑋為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留後、僉署樞密院事。僉署兼領籓鎮,自瑋始也。
丙寅,開揚州運河。
丙子,改諸路提點刑獄為勸農使、副使兼提點刑獄公事。詔:“所至視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懲革之。勸恤農民,以時耕墾,招集逃散,檢括陷稅,凡農田事悉領之。”仍各賜《農田敕》一部。
二月,帝有疾,不視朝。
癸未,遣使安撫淮南、江、浙、利州饑民。
丁亥,戶部員外郎兼太子右諭德魯宗道奏:“請自今群臣除故枉法受贓外,其因事計贓情可閔者,並奏裁。”從之。又請:“選人有罪,令銓曹於刑部、大理寺兩司中止問一處。”詔鍂曹:“自今刑部、大理寺定選人罪名不一,即送審刑院速詳定以聞。”
滑州言河塞,詔獎之。己亥,命翰林學士承旨晁迥致祭。庚子,群臣詣崇德殿稱賀。賜修河官吏、使臣、將士有差。是役,凡賦諸州薪石楗橛茭竹之數千六百萬,用兵夫九萬人。帝親制文刻碑以紀其功。
辛丑,發唐、鄧八州常平倉賑貧民。
是月,遼主如鴛鴦濼。
三月,戊辰,改禎州為惠州。
癸酉,詔川峽、廣南舉人勿拘定額。
乙亥,以益、梓州路物價翔踴,命知制誥呂夷簡、引進副使曹儀乘傳賑恤之。夷簡等請“所至勞問官吏、將校,仍取繫囚,與長吏等原情從輕決遣;民願出谷救饑民,元詔第加酬獎,望給空名告敕付臣往。”從之。
己卯,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向敏中卒。帝即時臨哭,贈太尉、中書令,諡文簡,子婿並遷官。敏中端厚愷悌,善處繁劇,累在衡軸,門無私謁,謹於采拔,不妄推薦,居大位幾三十年,時以重德目之。
夏,四月,乙酉,兩月並見於西南。
翰林學士承旨晁迥,累表求解近職。庚寅,授工部尚書、集腎院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許一子官河南以就養。
命工部侍郎楊億為翰林學士。大中祥符末,億自汝州代還,久之不遷,或問王旦曰:“楊大年何不且與舊職?”旦曰:“大年頃以輕去上左右,人言可畏,賴上終始保全之。今此職欲出自清衷,以全君臣之契也。”逾六年,乃復入禁署。
分江南轉運使為東西兩路,從戶部判官滕涉之請,以便按巡也。
丁亥,大風晝晦。
丙申,杖殺前定陶縣尉麻士瑤於青州,黥配其親屬家僮有差,籍其家。
初,士瑤祖希夢,事劉銖為府掾,專以掊克聚斂,用致巨富。至士瑤,益豪縱,郡境畏之,過於官府。士瑤素帷簿不修,又私蓄天文禁書、兵器,殺人為奸,雖鎮將、縣官,多被毆刺。先是侍御史姜遵,風聞士瑤幽殺其侄溫裕,奏遣監察御史章頻往鞫之,於是並得它罪,故悉加誅罰焉。時青州幕僚胡順之實首發其事雲。
順之嘗為浮梁縣令,杖豪富臧氏之不輸租者,又械杖本州職員、教練官,由是吏莫敢擾。及在青州,高麗嘗入貢,道出州境,中貴人挾以為重,使州官旅拜於郊,順之獨不拜,因上書論辨,朝廷是之。
先是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膠水祁?出知濰州,母亡,殯於州城之南。?既解官,就殯所築小室,號泣守護,蔬食三載,徒跣經冬,足墮二指。州以狀聞。己亥,降詔旌美。及其歸葬,又賜粟帛,令州長吏每月就所居存問。
初,感德軍節度使、知陝州王嗣宗,以老病再表願入朝,優詔召還。以足疾不任朝謁,復上表求再知許州。宰相寇準素惡其為人,庚申,特命以左屯衛上將軍致仕。
嗣宗歷事三朝,所至以嚴明御下。性傲很,家有恩仇簿,已報者則句之,晚年交遊,皆入仇簿。為中丞日,嘗忿宋白、郭贄、邢昺七十不請老,屢言於帝,請敕其休致。及晚歲,疾甚,猶眷厚祿,徘徊不去,嘗謂人曰:“仆惟此一事未能免物議耳。”然敦睦宗族,待諸侄如己子。臨終,令以《孝經》、弓劍、筆硯置壙中雲。
五月,遼耶律資忠自高麗還。資忠之被留也,遼主時憶之,每與群臣宴,輒曰:“資忠亦有此樂乎?”資忠留高麗六年,忠節不屈,懷念君親,見諸著述,編為《西亭集》。至是高麗送其歸,遼主郊迎,同載以歸,命大臣宴勞,留禁中數日,謂曰:“朕將屈卿為樞密,何如?”對曰:“臣不才,不敢奉詔。”乃以為林牙、知特里袞事。
高麗王詢表請稱籓納貢,遼主許之。
癸酉,遼以耶律宗教檢校太傅,宗誨為啟聖軍節度使,劉慎行為太子太傅,仍賜保節功臣。
六月,丙申,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寇準,罷為太子太傅、萊國公。
先是準為樞密使,曹利用副之。準素輕利用,議事有不合者,準輒曰:“君武夫,豈解此大體耶!”利用由是銜之,而丁謂以拂須故亦恨準,及同為樞密使,遂合謀欲排準。
翰林學士錢惟演,見謂權盛,駙麗之,與講姻好,而惟演女弟實為馬軍都虞候劉美妻。時帝不豫,艱於語言,政事多中宮所決,謂等交通詭秘,其黨日固。劉氏宗人橫於蜀,奪民鹽並,帝以皇后故欲舍其罪,準必請行法,重失皇后意,謂等因媒櫱之。
準嘗獨請間曰:“皇太子人望所屬,願陛下思宗廟之重,傳以神器,以固萬世基本。丁謂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請擇方正大臣為羽翼。”帝然之。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草表請太子監國,且欲援億以代謂。億畏事泄,夜,屏左右為之辭,至自起翦燭跋,中外無知者。
既而準被酒漏言,謂等益懼,力譖準,請罷政事,帝不記與準初有成言,諾其請。會日暮,召知制誥晏殊入禁中,示以除目,殊曰:“臣掌外製,此非臣職也。”乃召惟演。須臾,惟演至,極論準專恣,請深責。帝曰:“當與何官?”惟演請用王欽若例,授準太子太保。帝曰:“與太傅。”又曰:“更與加優禮。”惟演請封國公,出袖中具員冊以進,帝於小國中指“萊”字。惟演曰:“如此,則中書但有李迪,恐須別命相。”帝曰:“姑除之。”殊既誤召,因言恐泄機事,不敢復出,遂宿於學士院。
壬寅,御試禮部奏名舉人九十三人。
秋,七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癸亥,參知政事李迪、兵部尚書馮拯、翰林學士錢惟演對於滋福殿。初,寇準罷,帝欲相迪,迪固辭,於是又以屬迪。有頃,皇太子出拜帝前曰:“陛下用賓客為相,敢以謝。”帝顧謂迪曰:“尚可辭邪?”
是日,惟演又力排寇準曰:“準自罷相,轉更交結中外以求再用,曉天文卜筮者皆遍召,以至管軍臣僚,陛下親信內侍,無不著意;恐小人朋黨,誑惑聖聽,不如早令出外。”帝曰:“有何名目?”惟演曰:“聞準已具表乞河中府,見中書未除宰相,兼亦聞有人許以再用,遂不進此表。”帝曰:“與河中府何如?”惟演乞召李迪諭旨,因言:“中書宜早命宰相。”帝難其人,惟演對:“若宰相未有人,可且用三兩員參知政事。”帝曰:“參政亦難得人。”問;“今誰在李迪上?”惟演以曹利用、丁謂、任中正對,帝默然。惟演又言:“馮拯舊人,性純和,與寇準不同。”帝亦默然,既而曰:“張知白何如?”惟演言:“知白清介,使參政則可,恐未可為宰相。”帝頷之。惟演又言:“寇準朋黨盛,王曙又其女婿,作東宮賓客,誰不畏懼!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準矣。臣言出禍從,然不敢不言。”帝曰:“卿勿憂。”惟演再拜再退。
甲子,大雨,流潦泛溢公私廬舍大半,有壓死者。
丙寅,以參知政事李迪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平章事,兵部尚書馮拯為樞密使、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是日告謝,即賜襲衣、金帶、鞍勒馬,正謝日亦如之,非常比也。
先是馮拯以兵部尚書判都省,帝欲加拯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召學士楊億使草制。億曰:“此舍人職也。”帝曰:“學士所職何官?”億曰:“若除樞密使同平章事,則制書乃學士所當草也。”帝曰:““即以此命拯。”
拯既受命,樞密領使者凡三人,前此未有,人皆疑怪。曹利用、丁謂因各求罷,帝徐覺其誤,召知制誥晏殊語之,將有所易置。殊曰:“此非臣職也。”遂召錢惟演入,對曰:“馮拯故參知政事,今拜樞密使,當矣。但中書不應止用李迪一人,盍用曹利用、丁謂!”帝曰:“誰可?”惟演曰:“丁謂文臣,任中書為便。”又言“曹利用忠赤,有功國家,亦宜與平章事。”帝曰:“諾。”庚午,以樞密使、吏部尚書丁謂平章事,樞密使、檢校太尉曹利用加同平章事,皆用惟演所言,然所以待寇準者猶如故。謂等懼甚,謀益深。壬寅,準入對,具奏謂及利用等交通蹤跡,又言:“臣若有罪,當與李迪同坐,不應獨被斥。”帝即召迪至前質之。兩人論辨良久,帝意不樂,迪再三目準令退。及俱退,帝復召迪入對,作色曰:“寇準遠貶,卿與丁謂、曹利用並出外。”迪言:“謂及利用須學士降麻,臣但乞一知州。”帝沉吟良久,色漸解。迪退,復作文字呈進,帝意遽釋,乃更詔謂入對;謂請除準節鉞,令出外,帝不許。
甲戌,昭宣使、英州團練使、入內副都知周懷政伏誅。
初,帝疾浸劇,自疑不起,嘗臥枕懷政股,與之謀,欲命太子監國。懷政實典左右春坊事,出,告寇準,準遂請間建議。已而事泄,準罷相,丁謂等因疏斥懷政,使不得親近,然以帝及太子故,未即顯加黜責。懷政憂懼不自安,陰謀殺謂等,復相準,奉帝為太上皇,傳位太子,廢皇后。與其弟禮賓副使懷信謀,潛召客省使楊崇勛、內殿承制楊懷吉、合門祗候楊懷玉議其事,期以二十五日竊發。
前一夕,崇勛、懷吉詣謂等第告變,謂中夜微服乘婦人車,過曹利用計之,及明,利用入奏於崇政殿。懷政時在殿東廡,即令衛士執之,詔宣徽北院使曹瑋與崇勛就御藥院鞫訊,不數刻,具引伏。帝坐承明殿臨問,懷政但祈哀而已。命載以車,赴城西普安佛寺斬之。謂等並發朱能所獻天書妖妄事,亟遣入內供奉官盧守明、鄧文慶馳驛詣永興軍捕能。
懷政既誅,有欲並責太子者,帝意惑之,李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為此計!”帝大悟,由是東宮得不搖。
丁丑,太子太傅寇準降授太常卿,知相州,翰林學士盛度、樞密直學士王曙並罷職,度知光州,曙知汝州,皆坐與周懷政交通,曙又準之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