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江,又稱漢水,古稱沔水,是長江最長的支流,長1532公里,流域面積17.43萬平方公里,發源於中國陝西省寧強縣蟠冢山,幹流自西向東經陝西流入湖北省在漢口注入長江。它也是中國中部區域水質標準最好的大河,有人稱其是中國目前唯一沒被污染的大江。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的水源便來自漢水。陝西省於2012年2月6日正式啟動漢江流域綜合整治,計畫投資188億元人民幣,用五年時間打造“中國式的萊茵河”。
名稱
漢水與銀河在古人眼中,天地是對應的,專家們認為漢水對應的是銀河,所以,銀河被稱為漢、雲漢、銀漢、河漢、星漢、天漢、漢津等,他們的依據有:《辭源》和《辭海》中對於銀河的解釋:“(銀河)古謂之雲漢,又名天河、天漢、銀河”。
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不過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將“天漢”比作天上的漢水是望文生義。
歷史
《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嘉慶一統志·漢中府·山川》:“漢水,在寧羌州北,源出嶓冢山。東流經沔縣南,又東經褒城縣南,又東經府治南鄭縣南......東南流入興安府石泉縣界。”
由於地勢地理變化,漢水安康上游已經無法通航,冬季支流有斷流。漢水中下游部分城市地勢較低,漢水泛濫帶來巨大災難,1983年安康市因漢水泛濫帶來巨大損。
形成原因
《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指出:根據漢江流域的地層情況,可知自從經過三疊紀末期的造山運動以後,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當侏羅紀的時候,本流域低洼地區成為內陸湖泊,有砂岩和頁岩的沉積。侏羅紀末期的造山運動在本流域非常劇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 大輪廓。白惡紀時期本流域只有漢中盆地略有沉積,其餘各地可能都是侵蝕區。白惡紀末期的造山運動使本流域地面上升,發生褶皺與斷層,造成很多盆地與地塹,如鄖縣盆地、均縣盆地、丹鳳-商縣地塹、西峽地塹等。在這些盆地與地塹中沉積了第三紀紅色岩系。發生在 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初期的喜馬拉雅運動,使本流域整個地面隆升,秦嶺、巴山、荊山、大洪山、大別山等均因這次運動而重新上升為高山。經過這次運動後,本流域的地貌基本上已 和現在的一樣。地形及氣候
漢江流域位於北緯30°8′~34°11′,東經106°12′~114°14′,距海洋甚遠。全區北有秦嶺、外方山與黃河流域為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毗鄰,西南以大巴山與嘉陵江流域相鄰,東南為江漢平原。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一東南向敞開的 喇叭形,使東南季風可長驅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嶺山脈,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間,它不僅有抬升氣流的作用,而且阻滯北方冷空氣侵入,因而這裡成為中國南北氣候交界地帶,流域內氣候較溫和。
水繫結構
陝西省境內的漢江為漢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發育,支流眾多,長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條,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條。水系分布為不對稱樹枝狀,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長,河網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北岸支流發源於秦嶺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錢河等,南岸支流源於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帶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馬河、任河、嵐河及壩河。
湖北省境內,為中下游段,漢江水系呈格子狀排列,兩岸支流較短,左岸較右岸發育。
流域文化
主要以研究漢水流域地理、歷史、文化、民俗、宗教等的一門學術研究對象。
相關作品
水質氨氮超標
武漢市政府應急辦2014年4月23日日晚發布訊息稱,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受此影響,當晚漢江武漢段兩大水廠均已緊急停產,全市260平方公裡面積停止供水,30多萬居民、數百家食品加工企業用水受影響。目前武漢相關部門每小時監測一次水質,出廠水質不達標嚴禁進入供水管網。湖北省環保廳、武漢市環保局正在排查污染源。漢江水系
漢江水系是長江各水系中最長的支流,其流域面積則僅次於嘉陵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