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河

唐白河

唐白河,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由唐河、白河2條主要分支組成。白河(古稱淯水)發源於河南嵩縣攻離山;唐河(古稱沘水或醴水)發源於河南方城縣七峰山的北柳樹溝。白河與唐河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龔家咀匯合後,始稱唐白河,到東津鎮張家灣入漢江,流域面積約24590平方公里。唐白河流域大部位於河南省南陽地區,丘陵、平原約占總面積的70%左右,為“南陽盆地”所在,是重要的農業區。唐白河流域是漢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是漢江徑流的低值區,也是長江中下游的徑流低值區,但由於降水變率大,年內分配不均,常發生洪、旱災害。

基本信息

唐白河

唐白河,是中國湖北省和河南省的河流,漢江最大的支流,由唐河、白河匯集而成,兩河在雙溝鎮交匯後稱作唐白河,在襄陽市區流入漢江,流域面積24215平方公里。

河流形態

唐河和白河河流形態特徵顯著不同。唐河彎多,白河灘多。

唐白河唐白河

唐河上游由東支潘河和西支東趙河組成。潘河河長40餘公里,流域面積610餘平方公里;東趙河河長70餘公里,流域面積約400平方公里。二河在社旗縣城南合流後稱唐河。唐河幹流全長230餘公里,流域面積8390餘平方公里。自社旗南流至唐河縣源潭鎮,左岸有陌陂河、沘河和泌陽河入匯,繼續南流至唐河縣城北,右岸有桐河匯入,南流至大方莊北,左岸有三夾河匯入,南流至上屯鎮,左岸有清水河入匯,繼續南流至唐河縣郭灘鄉田灣,右岸有綿延河入匯,至任橋又有澗河入匯;至後常寨和喬彎,左岸先後有廖陽河、礓石河入匯,至石台寺入湖北省襄陽縣南流至雙溝鎮西南的龔家咀與白河匯合。唐河彎多岸陡,水深一般8~12米,河段特徵逐段不同。社旗至源潭,河長約45公里,平均坡降0.5~0.3‰,河寬60~200米,水深8~10米;源潭至下灣三夾河口,河長近20公里,平均坡降0.37~0.29‰,河寬180~300米,水深8~10米;下灣至郭灘,河長約39公里,平均坡降0.25~0.20‰,河寬250~600米,水深6~9米;郭灘至鄢埠口,河長約38公里,平均坡降0.28~0.18‰,河面寬120~250米,水深8~12米。下灣以下兩岸均有堤防,左右堤距在800米以上。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安全下泄量6000立方米/秒。唐河的河床質均為細沙。

白河發源於嵩縣攻離山,東南流經南召縣余坪有松河在右岸入匯,在南召周灣村左岸有黃鴨河、右岸有灌河入匯。繼續南流左岸有留山河和鴨河,均匯入鴨河口水庫(水庫建在鴨河入白河匯口處,於1965年建成)。再南流至蒲山北,右岸有泗水河匯入,至南陽新店,右岸有白跳河匯入,經獨山東繞南陽市東南,梅溪河匯三里河後入白河南流,右岸有潦河在三河寨匯入白河左岸南陽縣有上溧河匯入,南流到新野縣湍河口,右岸有湍河匯入,至新野縣刁河堂,右岸有刁河匯入,至九姑莊,左岸有下溧河匯入,南流至翟灣進入湖北省境,在龔家咀與唐河匯合後稱唐白河。繼續西南流於襄陽唐家店有滾河自東來會,至襄陽市匯入漢江。

白河灘地系淤沙堆積,河床多變,主流擺動較為頻繁。河流全長約320餘公里,流域面積12224平方公里。幹流平均坡降0.48‰,鴨河口—南陽,河長約47公里,平均坡降為0.66‰,河寬1~2公里,水深3~5米;南陽—潦河口,河長約51公里,平均坡降0.58‰~0.50‰,水深4.5~6米,河寬1公里左右;潦河口—湍河口,河長約19公里,坡降0.3‰,河寬0.4~0.8公里,水深4~9米;湍河口—刁河口,河長約18公里,河寬0.5~1.0公里,水深8~11米,平均坡降0.33‰~0.30‰。白河自南陽縣白灣至湖北省境,兩岸均修有堤防。據記載,歷史上白河曾發生5次改道性變遷。

流域地理

唐白河流域是漢江中游左岸的一個山間盆地,自然資源豐富,對發展工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該流域形狀略呈扇形,東、北、西三面環山,中部和南部都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形成自北向南傾斜的扇形地,地面縱比降在1/3000~1/5000。盆地東北方城缺口,通向淮河流域,對中線南水北調或引漢濟黃、濟淮,十分有利。流域平原面積大致占總面積近一半,山地和丘陵各占四分之一強。唐白河流域土地利用率可達50%以上,是長江流域中利用率最高地區,其中平原區,土地利用率高達75%以上,丘陵區利用率接近50%,山區利用率只有10%多一些。

南陽盆地中部大部分為湖積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為河南省第二個較大的平原。唐白河水系的乾支流呈向心平原匯集,該平原地區的土壤主要是砂姜黑土和淤黃土,土質粘重,透水性差,內外排水不良,容易形成為澇災害,是農業生產的最大威脅,當地稱為“上浸”。

水文特徵

唐白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20餘毫米,為長江中下游的降水低值區。南陽盆地在800毫米以下,東北部伏牛山可達1000毫米以上。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其中暴雨比重大,年際變化也大,變差係數在0.3左右。因而常發生暴雨洪水災害。如1963年,南陽年降水量達990毫米,24小時暴雨量155.4毫米,三天暴雨量365.9毫米。1964年唐白河區年降水量達1226.9毫米,為多年平均值的145%。1965年7月9日,唐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唐河祁儀,24小時暴雨達418毫米,最大72小時雨量570毫米。1975年8月4~8日,全流域普降暴雨,東部尤甚,南召縣雨量440毫米、方城縣1090毫米、泌陽縣1000毫米。方城楊集站5~8日三天降雨1048.8毫米,8月7日一天降雨796.3毫米,為歷史罕見,災情嚴重。

唐白河多年平均徑流深約200毫米,上游山區較大可達300多毫米,盆地中心較小在200毫米以下。如湍河(後會)330毫米、刁河(半店)183毫米、白河(鴨河口)383毫米、唐河(社旗)250毫米、三夾河(平氏)352毫米。白河(鴨河口—新甸鋪區間)173毫米。

唐白河水旱災害頻繁,洪枯水倍比懸殊,枯水時甚至可以斷流。據調查洪水唐河(郭灘)最大流量(1975年8月)為13400立方米/秒,白河(南陽)1919年6月最大流量9000立方米/秒,湍河(急灘)1954年8月2790立方米/秒,湍河(後會)2380立方米/秒。

唐白河流域是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年輸沙模數為500~1000噸/平方公里,特別是上游山丘區輸沙量要更大些。據南召白土崗水文站調查,1975年8月一場暴雨輸沙量達36.6萬噸,占該年總輸沙量的67.9%。

根據1957~1996年資料統計,唐河(郭灘站)多年平均含沙量2.301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388.8萬噸;白河新店鋪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191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278.3萬噸。其中滾河(張集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43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72.5萬噸。

各地年水面蒸發量多年平均約為890~1250毫米,山區較小,平原較大,夏季6~9月蒸發量占全年的50%左右。

水利概況

航道航運

白河白土崗以上為荒溪,無通航價值;白土崗以下,盛水時可通行木帆船。

戰國時期,白河即有航運經商活動。《鄂君啟節》記載:楚國水運的西北線路,是從鄂城出發,溯漢水北上,轉入唐白河,到達南陽的芑陽(今南陽縣瓦店河西)後,再轉陸運。(民國)《河南新志》記載,白河夏漲冬落,易淤善遷,水漲時小舟可通南陽,達石橋鎮,進入南召縣李青店。白河支流有潦河、趙河、湍河。湍河為白河唯一通航支流,於新野縣北與白河相交,全長216公里,中水位時可通行2~7噸木帆船。白河障礙較多,其中有:李梁莊的石泥灘,長86米,寬53米,最淺水深0.15米;熊營至蔡寨的石子灘,鄧縣羅莊的石壩,老龍廟的礓泥灘,關帝廟的泥灘,都是事故多發區。

唐河古時航運很盛,船隻可達方城縣的下貨店。沿河的賒旗鎮(今社旗鎮),清代商業發達,南船北車,與朱仙鎮齊名。京漢鐵路通車後,貨源轉移,航道淤塞,上游不能通航。唐河縣城以下,地勢低洼,可通行3~5噸木帆船。其支流皆因地勢傾斜,流量小不能通航。

1961年後,白河、唐河上游因修建了鴨河口水庫、和湍河水庫,水源攔截,兩河全線停航,船舶到外省運輸,汛期回省參加防汛搶險。

河道治理

唐、白河水源充沛,興修水利有悠久歷史,但洪水災害相當頻繁。明代已在白河兩岸修堤防患。1919年6月14日,白河出現特大洪水,水面寬20公里,推算鴨河口洪峰流量10000立方米/秒。30年代別廷芳在宛屬13個縣植柳治河,改灘造地,修築堰渠,但防洪能力很低。1950年後,人民政府對乾支流經過多次治理,並修建分洪滯洪區。

至1987年,共有堤防1196公里,綠化851公里。唐河縣境的唐河已達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南陽市境的白河,只達2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62%。

唐河治理

1953年唐河大水,唐河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3500立方米秒。當年冬,開始對唐河進行治理,本著“小水不出灘,大水不淹灣”的精神,按保證流量3600立方米秒修築堤防,工程由唐河縣上屯鄉柳園村至湖北交界處,培堤長84.5公里,堤頂寬3.5米,超洪高1.2米。國家投資180萬元。1955年7月唐河縣城處洪峰流量達7620立方米秒,河道普遍漫溢,堤防決口473處,長327公里,倒房13.3萬間;社旗縣城進水。當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在武漢召開河南、湖北兩省有關人員會議,決定全面整治唐河,實行分洪滯洪,培修堤防,在新野縣興建狄青湖滯洪區,長18公里,寬2.5公里,最大滯洪面積32.6平方公里,滯洪能力0.8億立方米,最大分洪流量300立方米秒。

因滯洪量有限,對削減洪峰作用不大,後廢棄。堤防培修任務於1957年、1958年完成。

1965年7月18日,唐河全流域普降暴雨,唐河縣城以下至湖北交界處普遍漫溢,兩岸村莊遭受嚴重損失。當年冬至1966年春,按確保唐河縣郭灘站3600立方米秒的標準,對上屯以下堤防按頂寬4米、超洪高1米標準進行整修加固,並增修了一部分支堤、圍村堤及莊台。國家投資120萬元,民眾自籌9萬元。1969年4月,唐河支流泌陽河上的宋家場水庫建成,可控制洪水1.3億立方米,對下游水害有所緩解。

1975年8月6~10日,唐河遭受罕見洪水,8日唐河郭灘站最大洪峰流量13400立方米秒,出現較大決口44處,長607米。洪水過後,對唐河按安全下泄流量6000立方米秒、頂寬4米、超高1.2米的標準,修復堤長104公里,完成涵閘9座,砌體3390立方米,國家投資380萬元。防洪標準達10年一遇。

白河治理

白河灘地均系淤沙堆積,主流常左右移動。1953年,白河在南陽市段出現7090立方米/秒洪峰,淹耕地47.7萬畝,南陽市瓦店街嚴重塌岸被淹。當年冬,南陽市培修白河堤防75公里,新野縣培修堤防25公里,國家投資40萬元。1956年對白河堤防進行統一設計和施工,堤防頂寬3米,邊坡1:2,超洪高1米,分兩期施工。培堤總長度143.5公里,最多上工人數463萬人,總計完成土方165.5萬立方米,建成涵閘17座,國家投資66萬元。工程完成後,南陽市安全下泄流量由45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50立方米秒,新甸鋪為60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5日,南陽市曾出現8400立方米/秒,新甸鋪6210立方米/秒,均因堤防已全面整修而未出現重大損失。1958年12月~1959年12月在白河上游建成鴨河口大型水庫,白河中、下游洪水災害有了較大緩解。

白河有兩條支流:刁河和湍河。刁河,1950年4月,曾培修過堤防,完成土方20萬立方米。1952年7月,刁河大水,河堤決口28處,沿河災情嚴重。是年鄧縣人民政府呈請興建姜灣滯洪區。該滯洪區位於刁河右岸,計畫滯洪水位119米,淹沒面積15平方公里,滯洪量4380萬立方米。1973年2月,將滯洪區進水口堵與堤平,不再起分洪作用。至1987年,防洪能力達10年一遇標準,河道過水能力達750立方米/秒。湍河流域山區面積大,水流急,1973年後會站洪峰流量曾達4350立方米秒。每次大水後的堤防工程修復標準都有所提高,使湍河防洪能力達到8年一遇標準,中遊河道過水能力達2800立方米/秒,下游達3600立方米/秒。

唐白河治理

民國24年唐白河洪水最大流最11770秒立米,兩岸500多平方公里平原土地被洪水淹沒,損失慘重。建國後,先後興建了多座以灌溉為主的攔供水庫,災害減少,尤以滾河最為顯著。幹流由於河床深、河道寬(平均為3洲米),河道安全泄量5000秒立米。上游劉集堤興建較晚,下游潘台、六兩河兩堤除防本河洪水外,還要防止漢水洪水倒灌,故興建較早。

劉案堤,乾堤自張巷起,經馬營、段李營、肖王營、劉集、朱營、趙集、卜營至武坡,長1公里,高2.2米。港溝支堤長6.2公里,高1米。

潘台堤,接播台抽水機站台渠,向西至張灣接漢水堤,長2公里,高4米。

六兩河堤,接洪山頭橋頭鐵路,經杜家台、柳洪灣、范家台、六兩河至黃山堵,長5.8公里,高3.5米。

1980年開始,建設唐白河護岸,到20世紀90年代唐白河護岸長3.5公里。

蓄水工程

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曾主持修建馬仁陂,位於泌陽縣唐河支流毗河上游華山附近,為攔河低水壩蓄水工程,灌溉面積2.8萬畝。唐宋至明清時期,全省修建的蓄水塘漸多。

鴨河口水庫

鴨河口水庫,位於南召縣白河上游鴨河匯入白河處。控制流域面積3030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脊玉皇頂峰東南側,山勢高峻,尚有少量原始森林。

195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提出初步設計報告,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12.25億立方米。水庫建成以來,入庫洪峰流量5000立方米/秒以上者11次。1975年大水,最大入庫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秒,洪水總量達10.2億立方米。由於水庫攔蓄,最大泄量僅2290立方米/秒,削減洪峰80%,減免了南陽市及下游地區的洪水災害,也使鐵路、公路安全通行。水庫灌溉設計面積210萬畝,已配套發揮效益127萬畝。水電站裝機1172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3390萬千瓦時。

華山水庫

華山水庫,位於泌陽縣城西北40公里的唐河支流沘河上。控制流域面積76平方公里,為淺山丘陵區,植被差。是在古代馬仁陂遺址上復建。1958年3月開工,8月基本建成。原設計壩高15.5米,溢洪道底寬56米,底高程180.4米,輸水洞同時完成。因防洪能力低,1962年春大壩加高2.1米。1972年大水後,當年冬大壩頂高程增至184米,增厚2.5米。在溢洪道內開挖子槽,底寬21米,底高程179米。1975年大水時,庫區是暴雨中心,發揮了極其顯著的防洪效益。大水後,為進一步提高防洪標準和工程質量,1976~1979年按防禦5000年一遇洪水進行除險加固,總庫容63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270萬立方米。

大壩進行了灌漿與護坡翻修;增加1.2米高的防浪牆;溢洪道底擴寬為44米;增開副溢洪道底寬46米,底高程179米,並築粘土心牆砂殼引沖自潰壩,為全省最早建成的自潰壩,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時引沖自潰。灌區設計5.7萬畝,實灌0.8萬畝。

趙灣水庫

趙灣水庫,位於鎮平縣湍河支流趙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1958年3月動工。大壩為均質土壩,高25米,長796米。1959年汛前完成輸水洞,大壩築至20米高,即2203米高程,溢洪道底挖至216米高程,勉強渡汛。至1964年大壩加至222.3米高程,溢洪道底降至212米高程時停工。1966年復工,大壩加至2253米高程,溢洪道建泄洪閘3孔,最大泄量1390立方米/秒,1971年建成。1976年大壩右側增開副溢洪道,底高220米,堵壩與主壩頂平。正常運用防洪能力可達5000年一遇防洪標準,超5000年一遇洪水,破副溢洪道堵壩泄洪。總庫容971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319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0.8萬畝,1987年實灌8.5萬畝。水面8256畝,利於水產發展。

虎山水庫

虎山水庫,位於唐河縣馬振撫鄉唐河的三夾河支流醜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屬桐柏山北麓淺山區。1958年動工,1959年汛前建成左岸臨時溢洪道與右岸輸水洞。大壩築至136米高程。1959年冬建成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43.6米,壩高24.1米,堵復左溢洪道,新開右岸溢洪道,防洪能力達500年一遇標準。1975年冬按500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開溢洪道,最大泄量1050立方米秒,總庫容873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335萬立方米。右溢洪道改為非常溢洪道,建堵壩,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時破壩泄洪。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實灌5萬餘畝。水電、水產也發揮了一定效益。

官溝水庫

官溝水庫,位於原襄陽縣雙溝鎮的陳坡村北,攔截滾河支流官溝,集水面積115平方公里,受大崗坡電灌站調節,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效益。總庫容48600萬立米,其中興利2540萬立米,防洪2000萬立米,死水320萬立米。淹沒耕地6352畝(水面12510畝),搬遷338戶、房屋896.5間。設計灌田4萬畝,已達4.4萬畝。該庫1956年勘測設計。1957年,縣調民工2.4萬人,1月開工,縣水利局負責技術指導,次年2月竣工。大壩為均質土壩,頂長1590米,最大壩高15.5米。工程建成後,1963年夏在反濾壩以上出現滲水現象,秋在壩坡內增設反濾暗管。1980年,侯坡村後大壩腳出現滲水,長70米,尚需增設反濾暗管導滲。溢洪道開在壩右端李家坡,寬15米,可泄洪64秒立米。1976年水文覆核,在壩右段增開寬78米的非常溢洪道,可泄洪490秒立米。放水管建在壩東段內,輸水流量4.9秒立米,出口接主幹渠,主幹下分東、西兩條幹渠,共長21公里,支渠14條,建築58座。

樊莊水庫

樊莊水庫,位於原襄陽縣樊莊村西北,唐白河支流港溝的上游,集水面積19平方公里,為丹渠結“瓜”之一。以灌溉為主,兼防洪、養殖、發電.總庫容1771.2萬立米,其中興利1382.35萬立米,防洪344.2萬立米,死水44.65萬立米。淹沒耕地4008畝(水面5310畝),搬遷60戶、房屋178間。設計灌田2萬畝,已達1.5萬畝。1957年10月始建,為小型。1975年冬至1976年擴建為中型。大壩採用均質土壩,頂長1957米,最大壩高16.8米,排水設備採用砂井。溢洪道開在壩西側平崗上,寬57米。可泄供82秒立米。放水剅管有二:高剅輸水流量5秒立米,和丹渠六乾渠在鄧家跌水處相接,以增加六乾渠的供水連續性;低剅輸水流量2.6秒立米,出口發電裝機125千瓦,低乾渠接其下,長10.7公里,輸水流量1.05秒立米,建築物15座。

灌溉工程

鴨河口灌區

鴨河口灌區範圍內,兩漢時期就修有灌溉工程。西漢時,召信臣任南陽太守,主持修建過南陽的馬渡堰、上石堰、玉池坡和新野縣的沙堰等工程;東漢時,杜詩為南陽太守,曾修復水利工程,陂堰渠相連,發展灌溉。以後時有興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0年建成鴨河口水庫,接著興建灌區工程。

鴨河口灌區位於唐、白河之間,北起伏牛山,南至省界,控制面積2300平方公里。以鴨河口水庫為水源,灌溉南陽、新野、唐河、方城、社旗、南陽市6縣市,35個鄉(鎮),605個行政村。設計灌溉面積21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120萬畝。下分白桐、鴨東兩灌區。白桐灌區渠首位於水庫下游20公里處的大占頭,樞紐工程由攔河活動壩(100扇閘門)、2孔沖沙閘及3孔進水閘三部分組成,設計流量111立方米秒,灌溉163.7萬畝。鴨東灌區直接從水庫左岸輸水道供水,設計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46.80萬畝。

灌區1966年10月開始興建,1967年建成。有乾渠2條長86.75公里,分乾渠8條共205.5公里,支渠148條總長881.9公里,斗農毛渠1774條,各類建築物5萬餘座。

唐東灌區

唐東灌區包括啟、白河之間的夾河洲,位湖北省襄州區唐白河以東、滾河以北地區。舊有孟渠、太湖渠兩處引水工程。渠首位於新野縣東南,晉杜預曾“引滍(唐)清(白河)水以浸田萬頃,公私賴之”。孟渠引白河支流溧河之水,入襄陽朱集區,經代路碑(大栗陂)至水田止,長7公里。1959年,襄陽縣曾在新野縣境內引白河之水,利用孟渠灌溉夾河洲,後引水中斷。太湖亦稱大湖,在唐河支流上,其渠舊南流乾呂莊入唐河,後改道三合鎮入白河。後二渠已不起灌溉作用,夾河洲農田僅靠泵站,機井提水灌溉。在唐東崗地築水庫21座(中型2座、小型19座),總庫容7937萬立米(其中興利3662萬立米),解決低地灌溉;建大崗坡屯灌站提唐河水,解決水庫灌區死角,形成以大崗坡泵站為主體,渠庫結合的灌溉系統。設計灌溉面積18.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3萬畝,早澇保收面積10018萬畝。

開發條件

唐白河幹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約7.56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約2.76萬千瓦。支流唐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2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約0.23萬千瓦,加上其他支流,唐白河水能理論蘊藏量共約28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約7萬千瓦。

唐白河流域,耕地多,人口較密,水利開發重點為農業灌溉。現已完成鴨河口灌區,實灌面積134萬畝;引丹灌區實灌面積216萬畝(其中河南96萬畝,湖北120萬畝)。

流域內交通方便,焦枝鐵路縱貫南北,許(昌)南(陽)輕軌鐵路連通東北,公路四通八達。

流域內的南陽石橋至方城縣曾有宋朝(公元978年)開挖的運河工程—始皇溝遺址。與現在的“南水北調”中線方案走向基本一致。一千多年前古人已作了南北通航工程的重要嘗試,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唐白河航運歷史悠久,東周時期即為楚國水運幹線,至宋代仍為漕運線,民國時唐河通航至社旗鎮,白河通航至南召皇岡,建國後唐白河航運維持5~100噸船舶通航里程約170公里。

歷史

有諺曰:“唐河彎,白河灘”——白河沙灘大,唐河轉彎多。河水清澈,兩岸樹木茂盛,風景不錯。

唐白河的傳說

古老的唐白河流域,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有一對非常美麗的姊妹,分別嫁給了姓唐、姓白的兩位英俊少年。出於精忠報國的目的,少年一起從軍,從此再沒有回家。家中美麗善良的妻子,熱切期盼出征的郎君早日歸來,日夜相思,暗自流淚。她們的淚水慢慢流成了河,一條叫唐河,一條叫白河。姐妹倆感情深,心意相通,使得河流最終交匯於一處,這就是唐白河。

唐白河傳承了姊妹花的美麗,蜿蜒的河床好像她們美麗的身姿,綿延的蘆葦猶如飄逸的秀髮,清清的河水宛如明淨的容顏。唐白河是母親河,她用乳汁般甘甜的河水,哺育了沿河兒女,她用慈愛的心給人們以無盡的快樂。如今她撩開迷人的面紗,向人們展示她的真誠。我時常從她的身邊走過,任清涼的河風吹動衣衫,清清的河水洗去滿身的疲憊。美麗、寧靜、多情的唐白河,一如她的過去從我心上流過。

宋代唐白河的兩次“南水北調”

我國人民很早就注意對水資源的運用,開發河道興水利而除水患,大運河和都江堰就是成功的例子。當今我國的南水北調更是舉世矚目,而早在我國宋代就有過兩次南水北調的實踐,這就是北宋初年的開發唐白河回水入蔡河,通過漢水轉運兩湖米糧入汴京(開封)的水利工程。對此,《宋史·河渠志》有較詳細的記載。

唐白河流域在宋代屬京西南路的管轄範圍,該河古稱淯水,宋代稱為白河,現叫唐白河,發源於伏牛山區,向南經南陽、新野縣、襄陽縣在樊城匯入漢水,是漢水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轉運使程能向朝廷建議,在唐白河上游的下向口(今宛城石橋鎮附近)構築堰塘,使唐白河水回流向東入石塘、沙河,再由沙河入蔡河,經漢水、唐白河漕運湖南湘潭、湖北荊襄之糧米直達京師開封。

此前北方所需糧米,必須由南方產地經長江入運河再轉入黃河後方可抵京師及西京(洛陽),水程遙遠,運價自然昂貴,且黃河風急浪高,風險頗大。若能開闢唐白河漕路,自然是一條經濟實用的捷徑。程能的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下詔徵發京西南路的唐、鄧二州和京西北路的汝、鄭、陳、蔡、穎、許六州共八州丁夫軍兵計數萬人參加工程施工。

這項工程在當時可謂雄心勃勃。開工以後,數萬軍兵民夫由南陽的下向口起,劈山填谷,歷經博望、趙河、清河,共百餘里,經一個多月的苦幹,工程抵達方城山。古方城山是伏牛山脈東麓的邊緣山區,地勢較高,唐白河之回水不能到達通流,程能又上書朝廷請求增加人夫,加大方城山的施工力度和規模,終於使唐白河回水到達方城山並越山而過,但所通水量有限,無法通行漕運船隻。工程還沒有徹底結束,就趕上雨季來臨,伏牛山區山洪暴發,白河水沖毀下向新築的石塘,新開挖的河道工程結果沒有成功,最後漸漸全部湮廢了。

又過了十年,即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供奉官閆文遜、苗忠又建議南水北調。朝廷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徵發民夫治理荊南的漕河,實現了該漕路與漢江水路的連線,可以通過載重量為二百斛的船隻,商旅往來頗為便利。但是,這一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即開唐白河回水以通襄、漢水路至京師開封的工程,卻最終沒能成功。

宋代兩次在唐白河的南水北調工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反映了我國很早就產生了南水北調、開發利用水資源搞活經濟流通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次南水北調工程實踐的路線,其重要的一段線路南陽下向口至方城正與我們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一段基本吻合,另一段與漢江補水工程也基本一致。前人的實踐給後人提供了依據,也說明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經濟建設前進的動力。

漢江水系

漢江水系是長江各水系中最長的支流,其流域面積則僅次於嘉陵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