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北河

漢北河

漢北河是1969年至1970年天門河下游改道後的新河,原天門河從天門縣(今天門市)萬家台接漢北河,成為漢北河水系。漢北河發源於海拔450米的京山縣官橋鋪五家嶺,流經鍾祥、天門,在垌冢七星垸進入孝感地區,自西向東經應城天鵝、漢川麻河、雲夢肖李塆、漢川劉隔和民樂至武漢新溝注入漢江。支流自民樂閘分流,經淪河出府河入長江。

基本信息

簡介

漢北河漢北河

漢北河,是1969年冬到1970年5月開挖的人工河。全長100公里。

上游在竟陵西郊萬家台處開口,與天門河接流,納天門河上游來水,東流至胡市鎮的肖家機頭嘴出境,在流至武漢辛安渡分兩支:一支從新溝閘入漢江;另一支從東山頭閘入府河,注入長江

詳情

漢北河漢北河

漢北河天門段接納鍾祥、京山、天門3縣市共3739.7平方公里的來水,其中天門市占1270平方公里。
漢北河天門段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南河、拖市河、北港河、南港河、毛橋河、南三汊河、西河、東河、柳河、邱橋河、皂市河等11條。
漢北河天門段從萬家台起到水陸李納皂市河水,再經貓溪嘴、肖嚴湖後入漢川境內,長35公里。設計水位30米,相應流量800立方米/秒。
漢北河防汛水位以天門水文站水位為準,設防水位28.30m,警戒水位29.30,保證水位30.00m。

支流

漢北河支流皂市河漢北河支流皂市河

皂市河亦稱隈水,源於京山縣,屬山溪性河流,至艾家棚入天門市境。上游段經山地、丘陵、下游段經丘陵、濱湖。每遇暴雨,上游匯流時間短,洪水來勢兇猛,衝擊皂市鎮。皂市河白湖以上河長93公里,流域面積686.6平方公里(白湖地區流域面積為112平方公里)。為治理洪澇災害,1974~1976年分三期對皂市河進行改道。改道完成後,基本上解除了洪水對皂市河至大富水一帶面積約137平方公里,農田9.3萬畝的威脅,改善了白湖周圍約7萬畝農田的排水條件,增強了鄧李場、皂市等丘陵地區的水上運輸能力。
皂市河防汛水位以皂市站水位為準,設防水位28.00m;警戒水位29.00m;保證水位30.00m。

建設歷史

規劃設計

建國後,湖北省水利廳對漢北平原湖區開始了規劃。通過多次規劃、多種方案比較,最後將1969年的規劃定為實施方案。
1953年,天門縣計畫將天門河下游進行局部改道,以利天門河以北的風波湖、張家大湖、白湖等地區的漬水迅速排入刁汊湖。
1958年,湖北省水利廳將本縣關於天門河改道的方案納入漢北平原湖區治理的規劃中。擬定在楊林口堵塞南支,展寬北支並加以疏浚,使天門河水直出新溝。
1964年,湖北省水利廳在《漢北地區近期水利化實施規劃報告》中,對天門河改道的兩條路線進行了比較。第一條路線是在天門城關以下的楊林口附近堵南支、疏北支,北支經沙灘口、龍坑出呂巷進天門河;第二條路線是在天門城關姜家湖附近堵天門河,開改道河經姜家河、風波湖、龍坑出嚴家河進龍賽湖。第二方案工程量大,但受益範圍也大。同時又指出:擬把刁汊湖群分為內湖和外湖。內湖為刁汊湖;外湖為東、西汊湖,龍賽湖,沉底湖,白湖。當水位達到27.00米時,內湖湖面為160平方公里,外湖湖面為167平方公里;當水位超過27.00米時,備蓄區包括刁西垸、刁東垸、金明南垸、天鵝北垸開始蓄漬,湖面部面積為435平方公里。對刁汊湖區控制的基本原則是:刁汊內湖必須作一個蓄洪蓄漬區,控制以後,當洪水位或中水位時對上游不能產生影響。
1965年2月,副省長陶述曾率省漢北湖區水利規劃查勘團實地踏勘了天門河改道路線,編寫出了《漢北湖區水利規劃查勘報告(草案)》。《查勘報告》主張:實行天門河改道,改道從姜家河口起,至龍賽湖,東、西汊湖調蓄後,從麻河渡出東山頭和新溝閘。一般來水不入刁汊湖,大水威脅堤防安全時向刁汊湖分洪。同時,皂市河改道控制白湖,柳河改道控制張家大湖,擴建辛安渡鐵路橋,大富水建石板河水庫。
1968年、1969年兩年大水,時任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原省委書記張體學,面對漢北平原湖區人民的苦難,對漢北水利工程的興建更加關心。多次主持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案,討論制定施工組織計畫。
1969年10月,國務院業務組正式批准了湖北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起草、上報的《漢北水利工程規劃報告》。《報告》確定天門河改道從本縣城關鎮(現為竟陵鎮)西3公里的萬家台,過天皂公路,經水陸李、新河口、母豬台、雙渡閘、麻河渡至辛安渡分兩支,一支出新溝,一支出東山頭,使天門河、水、大富水與汊湖分家,攔截山丘區約6300平方公里的來水直出長江和漢江。並以新溝為主要排洪出口,設計流量為1500立方米/秒。劃定龍賽湖、月潭老鸛湖、龍骨湖、沉底湖等156.7平方公里的面積作為控制調蓄區。當龍賽湖閘閘外水位高於29.00米,天門站水位達到30.00米時,龍賽湖與月潭老鸛湖開閘進洪。設計最大進洪流量為1400立方米/秒,其分洪頻率為五年一遇。當東山頭閘、新溝閘閘外水位超過29.50米,泄洪對下游武漢增加威脅時,根據情況,東、西汊湖和刁汊湖也可依次分洪蓄水。擬定改道河以南約2300平方公里來水,當涵閘關閉時,應向漢江提排,改道河以北的低洼地區可建電排站;建電排站後,刁汊湖有計畫地逐步圍墾,但需保留55平方公里湖面作為蓄漬區。
天門改道河按二十年一遇洪水的標準設計,黃潭站控制最高洪水30.00米時,相應設計洪水流量水陸李以上為800立方米每秒,龍賽湖以下為2000立方米/秒。

工程實施

1969年10月25日,國務院業務組批准漢北水利工程列入1970年度地方建設項目。省里安排本縣第一期漢北河施工任務是:從改道河口至麻河渡長65.25公里的河道開挖與築堤,計畫土方2800萬立方米。
1969年10月7日,湖北省漢北水利工程天門縣指揮部成立並破土動工,11月下旬掀起施工高潮。在施工高潮中,日出勤人數最多達22.97萬。1970年春,京山、江陵、沔陽三縣人民長途遠征,支援本縣修築漢北河北堤工程,長27.17公里,完成土方266.66萬立米。
1970年5月29日,漢北河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本縣完成挖河土方1955.8萬立方米,標工1830萬個,後勤運輸400萬人次。
1970年6月19~24日,正值汛期,小廟、漁薪、小板、盧市、城關等5區鎮,共12000餘人完成了天門河的大壩截流。
1971年4月,漢北一橋(天漁公路橋)漢北二橋(天皂公路橋)竣工。兩橋同為9孔,每孔淨跨20米,橋長203米,屬預製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橋墩為鋼筋混凝土鑽孔灌注樁雙柱式,橋面寬9米,橋高13米。
1971年5月,天門船閘建成。船閘為1孔,淨寬8米,高9.5米,長137.5米,其中閘室長60米,最大通航能力為駁船200噸,最大渲泄流量250立方/秒。該工程完成標工45.5萬個,投資102萬元。
1972年~1974年,建成張家湖、沿湖、龍骨湖等地一批配套涵閘。到1974年,漢北河天門段工程基本完成。本縣共完成土石方3208.7萬立方米、標工30003.7萬個,投資1935.09萬元。
1975~1991年,本市又陸續完成了漢北河天門段的整險加固工程和電排站等配套工程,完成土方357.61萬立方米,標工437.95萬個,投資736.16萬元。
1992年,完成了石湖閘以下16.8公里河道降灘工程。本項工程設計為:皂市河口(樁號62+550)以下,河灘高程25.00米,其中樁號56+00~57+800為24.00米;皂市河口以上河灘高程為25.50米;河灘寬度上段不少於300米,下段不少於400米。施工自下而上由胡市、皂市、盧市、石河、佛子山、李場、小板、楊林、黃潭、汪場、岳口、新堰、竟陵、蔣場、陸羽、九真、候口等17個鄉鎮辦承擔,最高上勞力達12.5萬人。廟窪汊以下2.7公里和何場——石湖閘5.1公里為人工挖裝、板車運輸;廟窪汊—何場9公里為機械作業,每立方米土方3.5~5.0元。共完成土方260.75萬立方米,標工547.58萬個,國家投資125萬元。為配合施工,於1992年元月成立了漢北河管理段機械施工隊,配備70型鏟運機1台、神牛25型拖拉機2台、泰山25型拖拉機10台、裝載機和挖掘機各1台。
1993年,完成了石湖閘至漢北二橋降灘(設計河灘高程25.50米)、廟窪汊堤段裁彎取直的後湖閘段灘地滅螺三項工程。降灘工程自下而上由黃潭、彭市、橫林、麻洋、乾驛、馬灣、小板、楊林、盧市、淨潭、陸羽、胡市、石河、佛子山等14個鄉鎮辦事處承擔,均為以資代勞,機械施工,完成土方67.85萬立方米。廟窪汊段裁彎取直工程自下而上由拖市、張港、漁薪、皂市、候口等5個鄉鎮辦事處承擔,也是以資代勞,機械施工,完成土方29.70萬立方米。滅螺工程由九真鎮組織民工完成,滅螺面積960畝。另外,全部雜工由李場張負擔。本年度共完成土方120.38萬立方米,標工371.56萬個,國家投資370萬元,以資代勞款362.38萬元。
1994年,對漢北河上段單一斷面段進行河道疏浚,水上部分為人工挖裝,機械運輸,不下部分採用挖泥船施工,共完成土方138.74萬立米,標工394.62萬個,國家投資200萬元,以資代勞款880.00萬元。
1995年,重點整理了漢北河的天門段的南堤、新河口的北堤和皂市河上游堤段的堤坡、堤面和壓浸台,完成土方116.5萬立方米,標工188.3萬個。
1997年冬至1998年春,在肖嚴湖至皂市河口的北灘上,開挖了一條長6.5公里,底寬30米,邊坡1:3,底高同皂市河河底的新河。同時將皂市河口至何八灣長5公里的河槽擴寬到60米,邊坡1:3。共完成土方97.33立方米,標工175.8萬個。
1998年,在漢北河天門段上,主要配套建築物有:船閘1座;公路橋2座;排水涵閘26座;共36孔,總寬98.6米,設計排水流量394.18立方米每秒;排水泵站17座,裝機63台,總容量9615瓦,排水流量111.98立方米/秒。
2000年,完成漢北河肖嚴湖段北河擴挖450米、龍骨湖閘至水陸渡整險填坑滅螺1400米、皂市河東白湖段內平台填築加固工程2750米、皂市河西白湖段內平台填築加固工程1000米、水毀工程修復,整修封閉涵閘各1個,新鋪維修防汛道路97公里,總土石方33.3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410萬元。
2006--2007年,根據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鄂發改農2006-996號”文下達的“湖北省漢北河流域(天門段)水利血防工程投資計畫,總投資為8969.22萬元,工期三年,分兩個施工年度完成”和市安排,完成錐探灌漿15.84萬米、整治病險涵閘12座、堤身和內外平台加固27.1公里,總土石方254.14萬立方米。

現狀

漢北河已經面目滄桑,由於工業排放,它已經污染嚴重。夏天水稍多,冬天幾近乾涸,甚至有人在河坡上種起了菜。

管理處

漢北河漢北河

1971年2月,成立天門縣漢北河管理總段。1995年5月,因天門市升為省直管市,管理處機構更名為天門市漢北河河道堤防管理處。

天門市漢北河河道堤防管理處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漢北河(堤防73.1公里)、皂市河(堤防35.8公里)天門段的防洪安全和工程管理,維護工程的完整,確保工程的安全,充分發揮河道堤防的行洪、輸水、航運能力,制定和執行防汛、歲修和河道清障計畫。

航道建設

漢北河及其主要支流皂市河江漢平原漢北水網地區的重要通航河流,西起天門市楊家峰,流經天門、漢川、應城、雲夢、孝南五縣市區,於武漢市境內的新溝閘匯入漢江
漢北河及皂市河的航運建設,將為腹地貨物的進出口提供一條便捷、安全、經濟、環保的水運通道,待規劃中的漢北河上游萬台至多寶段航道開通後,漢北河將與漢江形成水運環線,漢江上遊船舶經漢北河到武漢,水運里程可縮短70km,對腹地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經濟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漢江水系

漢江水系是長江各水系中最長的支流,其流域面積則僅次於嘉陵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