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一、陽台晚鐘
此鍾放在陽台寺大雄寶殿前道場上,鑄於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據此鍾早上和晚上敲鐘,快十八,慢十八,不快不慢十八,其音寬厚洪亮,響徹汈汊百里之遙。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詞》中寫道:“陽台一夢太痴迷,漫向花宮細品題,天際雲歸山雨歇,鐘聲敲得夕陽低。”陽台晚鐘在一九四八年被毀。
二、溳水秋波
溳水從縣東上河沿台閣下至溳口(即新溝)接漢陽界。在漢陽晴川閣匯入長江。在初秋之期,船舶如梭,白帆如檣,碧波蕩漾,景色宜人,是當時有名的繁庶之一。是通往漢口的交通要道。明邑人秦敦厚在《溳水晚眺》中寫道:“遙山青壁隱,近水赤霞開,岸隔重陽斷,林喧古渡回,歸雲催鳥入,新月掛帆來,從此趨江漢,煙波共溯洄。”邑人沈竹坪的《竹枝詞》中寫道:“布帆無恙下湖汀,上路秋風送晚涼,試啟蓬窗望溳水,波紋清共楚天長。”
三、梅城返照
梅城在縣東南20里處。東界漢陽,西界沔陽,(現梅子洞)。梅城以梅花獨特而得名。四季花香十里,不凋不謝。梅城梅花既香而艷。尤其山頭梅花返照更是別有風味。因此吸引了許多遊客。據傳,遊客迷失路途,山頭梅光返照給游者指明途徑。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詞》中寫道:“認種梅花遍一城?至今不復問枯榮,遊人忘欲歸來晚,怪風山頭返照明。”天門潭篆送人還梅城時寫了一首詩:“尋花嶺上送殘冬,夜月鳴雞出曉鍾,心跡並堪燒芋火,北山歸臥上疏慵,醉酒別君感歲寒,晴川孤棹北風酸,松聲靜掩誰人間?紙帳梅花獨自看。”梅城即現梅子洞,已辦起了林場,除有獨特異香的梅花之外,茶葉聞名全縣。
四、赤壁朝霞
赤壁街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的黃金湖畔。是古荊楚五赤壁之一。據傳此地為孫曹戰地。由於這是數十里泥土赤色,太陽一照,全城呈紅色趄霞,幫而附會叫赤壁。赤壁在前明時,襄水由這裡入漢江,船車頻繁,西、北區鎮由這裡水道南行,後因河道淤塞,淪為邱虛。赤壁自三國以來直至前明,都是水陸並茂、車船往來,市場繁榮,景色宜人,農漁皆作的好地方。邑人張清標過赤壁時寫詩道:“街南街北幾停車,無數垂楊綰暮鴉,惟有夕陽消不盡,又隨秋水上蘆花。搖落新河欲上潮,西風吹浪打山椒,憑認問取孫曹事,細聽漁歌出葦簫”沈竹坪《竹枝詞》中寫道:“赤壁橫江戰壘雄,漢南遺蹟又雷同,天明日出塵如洗,添得霞光一段紅。”赤壁街早已廢,但赤壁鄉仍可見赤色泥土。
五、松湖晚唱
松湖有大松小松之別。大松在縣北18里處。與汈汊、慈曹中洲、黃金、三台等湖相連。(現統稱汈汊湖)。小松在縣北二里處,即現松湖口。松湖是鄉民、漁民採蓮、捕魚的地方。每年夏秋之季,大姑娘掌篙,小姑娘把橈,採得菱蓮愉快歸。途中歌聲四起,湖水蕩漾,站在船頭撒網的漁家老漢,捕得滿倉鮮魚後,歡快地舉得酒葫蘆在沽酒,酒後唱起了漁歌。湖頭大雁雙飛,獐雞、野鴨撲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邑人張清標在《黃金湖來菱》詩中寫道:“湖頭風雁細雁雙飛,湖上女兒紅蒙衣,採取青菱秋正晚,白苹香里棹船歸。大姑船尾慣掌篙,小姑船頭慣把橈,穿過紅衣橋帶緩,西風背立整裙腰。”邑人曾希天在詩中寫道貌岸然:“湖濱薄暮望,沙白水漫漫,月形翻波翠,星光隱霧寒,斷山連古木,宿雁起回瀾,寂寞篝鐙衣,誰憐補被單。”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詞》中寫道:“萬頃松湖一片明,蘆花多虎晚風清,扁舟過去微波起,聽取漁歌斷續聲。”松湖(汈汊湖)已改造成四汊河,當年農忙、漁家樂的景象,在四汊河遨遊時仍可稀得見。
六、雞鳴天曉
雞鳴天曉在縣西百里之處。西與天門交界,西南與沔陽相鄰。相傳三國時期曹操兵敗烏林時逃至眥地築起此城以駐兵。一日,曹操的敗兵打聽得關雲長帶兵前來追他,於是曹操令軍士偽作雞叫而遁。一直跑到大赤鄉(在縣以北與雲夢、孝感、應城交界處)天就亮了。後人以雞鳴城曹操兵偽作雞而逃行為之奇聞,紛紛來此觀看。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詞》中寫道:“村落人家樹里藏,宵來誰聽漏聲長,雞鳴又是天將曉,警醒團圓夢一場。”
七、小別晴嵐
晴嵐在分水上漢江河堤上。亦名澄波亭。此亭建於堤伸入河心。登上此亭可觀江水奔流,可看百舸爭流。每年端午競賽龍舟,此亭是避暑觀舟的好地方。相傳建於唐昭宗元年(公元889年)。明名士譚元春《澄波亭記事詩》中寫道:“木樑牛屋各車音,傍江濱竹夜已深,兩岸鼓金鳴到曉,喜予歸來老秧針。”邑人沈竹坪的《竹枝詞》中寫道:“危峰倒影枕襄流,小別遙連大別頭,風日晴和行處好,嵐光冉冉豁吟眸。”由於游者依戀景色,紛不忍離去或去而復返,故言小別。晴天澄波亭頂端霞光四射,(亦嵐光冉冉)構成一幅美麗的詩情畫意,游者對亭頂景色尤贊,故叫晴嵐。晴嵐(澄波亭)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毀,至今基址已廢。
八、南河古渡
南河在縣南六十里龍門山下。漢南支津長河東流至大河口以下變叫南河。因古人在南河設有渡口,故叫南河渡。南宋開禧丙寅年(公元1206年)金兵四太子兀朮帶領一隊騎兵圍攻安陸,破了竟陵(天門),竟陵的難民逃到江南,武昌的人民日夜盼望著漢陽的烽火以為安危,但無訊息。只好往漢川一帶逃生。值至武昌、漢陽、漢川的難民集結在南河時,當時南宋知軍黃乾在南河築起一城,一則固守保衛難民,一則奮勇抵抗金兵。當朝邑人黨仲升指揮宋軍和難民,在此擺起渡口。金兵追來拆除渡口,從四面八方包圍金兵,致使金兀朮多次在南河吃了敗仗。一次,金兀朮調集大批金兵強渡,黨仲升率宋軍,組織百姓奮力與敵血戰,至使金兀朮人馬損失大半,敗潰逃竄,再不敢侵犯漢川南河。由此,南河古渡遠近聞名,不少賢人游士來南河渡觀光,欣賞勝利之城。明初漢陽名士朱衣在一首詩中寫道:“金兵渡黃河,殺氣填南海,吁嗟竟陵城,不破復何待,多謝曹攝軍,臨難色不改,指揮黨仲升,保住南河在。至今鄂漢間,天地留光彩。”邑人沈竹坪《竹枝詞》中寫道:“水繞南河不繼流,每來覽勝得勾留,長天一片空明月,夜夜常臨古渡頭。”南河城早毀。南河渡口仍在,可供游者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