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漁進所村隸屬雲南省大理市祥雲縣下莊鎮,地處下莊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5公里。東鄰江場村,南鄰張泗村,西鄰老張村,北鄰北屯村。轄溪家、李家、白家、左營、下左所、小營、丁家等7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國土面積5.43平方公里,海拔1940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778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面積4787畝(其中:田2587畝,地2200畝),人均耕地0.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76畝,水面面積507畝,其中養殖面積502畝;其他面積2575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是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543戶飲用井水。有1543戶通電、有1349戶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87.4%和86.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數30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26.5%和20.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5輛,拖拉機34輛,機車206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78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78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2畝。
截止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圈)的農戶100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00住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52.2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0.76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669.66萬元,占總收入的29.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200頭,肉牛30頭);漁業收入107.81萬元,占總收入的4.8%;林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1%。第二、三產業收入1074萬元,占總收入的41.7%;工資性收入2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75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5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51人(占勞動力的22.0%),其中在省內務工709人,到省外務工142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等;產品主要銷售往本縣。據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9.5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1%。該村正在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26戶。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1543戶,有鄉村人口5932人,其中男性3004人,女性2928人。其中農業人口5854人,勞動力386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5924人,其他民族8人。截止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975人,參合率85.0%;享受低保15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3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54653平方米,擁有教師24人,在校學生685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據有關資料顯示,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99人,其中小學生685人,中學生214人。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財務。主要以張榜方式公開。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134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157.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81.61萬元,有固定資產221.1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8.6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張榜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17人,其中男黨員23人、女黨員94人。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2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60人。
人文地理
該村以學風濃厚而著稱,是下莊鎮在省州擔任領導人數較多的村之一。村民勤勞,樸實。平日常見老人、婦女邊聊天、邊剝瓜子、編草帽辮等。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支,活動開展較好,逢農閒時節或重大節日,村民用自編自演的各種文娛節目來慶祝,並刻錄成光碟。該村衛生室在下莊鎮內也頗具名氣,慕名而來的病人絡繹不絕。在生產上,在全鎮率先建成有一定規模的蔬菜大棚。本村各自然村存在明顯的姓氏區域性。李家、丁家、奚家、白家、左營尤為明顯。新農村建設
據有關資料顯示,從2007年以來,按照各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和具體要求,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培訓、宣傳和發動工作。積極開展新農村新型農民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工作。結合實施方案和具體要求與本村實際,遵循量力而行,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的原則,始終把村民增收放在工作首位,開展新農村建設。正在實施投資25萬元煙水工程,將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下步將大力發展蔬菜大棚種植。發展重點
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承擔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和設施配備;2.部分農戶科技意識淡薄,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單一,形不成規模。4.各自然村缺乏村莊規劃,建房用地緊張;5.人地矛盾突出,村民增收困難;6.交通區位優勢差。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蔬菜種植;2.配合農村富餘勞力培訓工作,增加富餘勞力的就業機會;3.與各級配合加大農業科技培訓,促進培植新產業;4.積極爭取原藉本村的領導支持,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5.增強烤菸產業,推進蠶桑產業進一步發展;6.繼續發展豬、雞、牛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