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林三漁家境貧寒,少年失學。1918年與鄉友赴日本,靠挑煤、扛鐵板、賣糖果、打雜工為生,後到皮革作坊做工,稍積累一些錢。後開小餐館,經營中華料理餐館和遊樂場,發展成為華僑實業家。
1961年9月,首次回國參加國慶活動,受到周恩來、廖承志等領導接見。常為青田華僑中學、溫州華僑中學等捐贈辦學經費、學習用品。1973年起,捐資興建山口至仁莊公路、羅溪國小、羅溪水電站,重修大安至仁莊道路,先後興建山口、下陳、阮垟、仁莊、羅溪等地橋樑6座、涼亭4個。1980年,捐資興建浙江華僑大樓。1981年,資助興建青田華僑飯店。1982年,捐資重建太鶴公園謝橋亭。1983—1986年,在青田中學、溫州大學、麗水師範專科學校、羅溪愛國國小設立振興中華獎學金,捐資興建青田中學三漁禮堂。1987年,捐資70萬元,在上海大學興建實驗中學,提供教育實驗基地。資助修纂《青田縣誌》40萬日元。1987年10月,身患絕症,第40次回鄉,同年11月13日逝世於日本東京。
林先生常說:祖國與海外赤子是母子關係。國富民強,國弱民辱,只有先國家後自己,才能使祖國強大,人民榮光。林先生不僅這樣想而且這樣做了。六十年代,他為青田華僑中學、溫州華僑中學、羅溪國小等十所中國小捐贈辦學經費、學習用品;七十年代,他捐資興建山口至湯洋公路,仁莊至大安的鄉村道路,又先後資助山口、下陳、阮洋、仁莊、羅溪等地的僑梁6座、涼亭4座;八十年代,他先後資助興建浙江華僑大數、青田華僑飯店、青中三漁禮堂,重建城鎮《謝橋亭》、上海師範大學實驗學校。
林先生生活十分儉樸,屬於他自己的只有極平黨的簡陋的居室和一輛用於清理垃圾和代步的破舊腳踏車,他把一生的辛勤積蓄全部奉獻給祖國和家鄉父老,他是炎皇子孫的優秀代表,是我縣華僑的光輝旗幟。"赤子戀故土、千里情深;丹心報國恩,一片誠意"。這是家鄉人民對林三漁先生愛國愛鄉的真實寫照。
人物活動
1961年,旅東京華僑總會常務理事、旅日華僑浙江同鄉會副會長林三漁,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辦的請柬,邀請他參加國慶觀光團回國觀光。這是林三漁旅日40餘年,第一次接到令他魂系夢繞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邀請。林三漁在東瀛漂泊顛簸40餘年,祖國在他心裡有著特別的位置,他對祖國有著特殊的感情。祖國貧窮落後時,在海外的孤兒寄人籬下,受盡欺凌,祖國強大了,他們就腰桿直,背脊硬。今天祖國強大了,還邀他回國觀光,年已花甲的林三漁激動得不禁老淚縱橫,巴不得立即飛回祖國。可是,中國和日本尚未建交,日本當局不會為林三漁的受邀出境簽證。林三漁只得以“四十餘年未歸,家母年邁,思兒心切”為由,報請批准。
經過一番周折,林三漁終於獲準回國。但日本當局卻摳得很,除了個人必要費用以外,不準將多餘的資金攜帶出境。林三漁想:祖國正遇自然災害,處在困難時期,自己在“番邦”賺的錢,是自己的血汗錢,是一日元一日元積攢起來的,怎么不能帶點回去幫助自己的祖國、親人解決一點困難呢。林三漁經過縝密考慮,臨行前,給自己準備兩個同樣行包,一個上面裝自己的衣服下面裝錢,另一個裝其他東西;還準備一個水果籃,先讓送行的家人提著。利用過海關檢查後與親人握別的機會,調換行包,接過水果籃,不留痕跡地把自己在“番邦的銀”帶回來。他從東京坐船到上海,帶回當時中國緊缺的棉被、榻榻米(床墊)、衣服等日用品;鉛筆橡皮擦等文具用品;罐頭糖果、紫菜等等食品,足有上千公斤,分送給鄉親。鉛筆橡皮擦分給縣人民國小、青田中學學生人手一份。
林三漁是第一個受邀回國參加國慶觀禮的麗水華僑。在北京,他受到周恩來總理和廖承志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參加周恩來總理的酒會。又隨同觀光團到東北重工業基地和北大荒糧倉參觀訪問。他看到東北的大豆、玉米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去調換日本的鋼筋鐵板,感觸很深。他從北國回到闊別40多年的江南,浙江省青田縣仁莊鄉羅溪村。一路上,看到自己的祖國比四十年前他離別時進步得多了,但與日本相比,確實還很落後。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的林三漁,心裡覺得很不好受,下決心要為祖國富強起來作點貢獻。他對親屬說:“要使自己國家強盛起來,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又說:“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要先國後家,先公家後自家”。
林三漁,1902年出生於青田縣仁莊鄉羅溪村。祖輩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寒。有二個哥哥,三個姐姐,他排行第六。七八歲就隨父兄放牛、割草,上山砍柴,下地幹活。1913年,家裡遭火災,全家8口只好蟄居在林氏祠堂里,過著飽一頓餓一餐的生活。為生活所迫,其哥哥林澤漁於1914年東渡日本做苦力,幾年之後,又回家種田。林三漁十六歲時,二哥林守漁已成家,兄弟商定讓他再去日本賺錢。懷裡揣著連送帶借,東攢西湊的16個銀圓,跟隨鄉親一起從仁莊羅溪走到港頭,坐“航船”到溫州再轉船至上海,以“留學”的名義,東渡日本謀生。先是在碼頭挑煤、扛鐵板,做苦力,打零雜工。後來進皮革作坊當雜工。平時十分留意技工製革染色的技術,暗暗學習,認真揣摩,日積月累,掌握了製革染色技術。一天技工師傅生病,作坊幾乎要停工停產,老闆正焦急之際,林三漁自告奮勇,挑起製革染色的擔子。作坊老闆不得已讓他試試。林三漁認真操作,準確配方,一試成功。染制皮革的顏色比原師傅還好,得到老闆的器重,有幸當上了技工。當時還曾上了東京的報紙,老闆還為此擺酒向他表示感謝和慶賀。林三漁平生第一次喝了一杯酒。他成了作坊里的骨幹,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
1923年,在日本殘酷殺戮旅日華工商販,掀起洶湧的排華惡浪時,他所在的地方未曾波逐而幸免於難。抗日戰爭期間,因作坊老闆離不開他,而有幸在作坊里一天一天地苦度日子,一個日元一個日元積攢血汗錢,帶回家鄉供養父母姐兄。1935年後,與日本女子結婚,建立家庭。但是,他始終保留著中國國籍。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經濟一片蕭條,老百姓掉入了貧困的深淵。皮革作坊也不景氣。林三漁看準了時機,利用多年的積蓄,在台東區蓋起鐵皮板屋開設“中國料理”,到郊區買來大米,經營中國餐,米飯白粥、小菜等。由於價格實惠,味道可口,經營方法靈活,特別適合日本戰後經濟蕭條,老百姓十分貧困的狀況和日本人惜時如金的觀念,生意非常興旺。日本人稱之為“滿意飯攤”,很受歡迎。
林三漁在飯攤的基礎上,把生意做大。他在東京買了一家店面,經過裝修把飯攤擴展成中華料理——“光海樓”餐館。他以真誠待客、熱情服務、價廉物美、薄利多銷的經營方針和色香味具佳的中國特色菜餚吸引日本顧客,使中華料理——“光海樓”餐館經久興旺。此時,林三漁已有三男三女,妻子善良賢惠,子女勤勉誠實,全家勤儉持業,經營有方,有了積蓄,又相繼開辦遊樂場,成為華僑實業家。林三漁熱心僑團工作,被推選為旅日華僑東京總會常務理事,旅日浙江華僑同鄉會副會長。
1971年,林三漁回國時,在山口通往湯洋山間曲曲折折,坑坑窪窪的羊腸小道上跋涉,深感山區交通阻塞落後。他與區政府領導商量,由他出資,把山口到湯洋的羊腸小道修築成公路。區政府也正在規劃修築山湯公路,但資金還未落實,林三漁給他們送去了及時雨。很快,由區政府負責組成公路工程指揮部,組織勘測施工。經過兩年奮鬥,38公里長的山湯公路很快建成,給山口、仁莊、小合、洋心、吳岸、湯洋6鄉的民眾帶來“修了路,好致富”的福音。
林三漁看到浙江省僑辦僑聯的辦公地方只有幾間的平房,十分簡陋,於1972年,特地到杭州,向僑辦領導提出,由他出資建一幢僑務辦公大樓。當時對華僑的捐贈的政策是一概“婉拒”。林三漁一直執著地堅持了10年,1982年,由他捐建2000多平方米的浙江省華僑大樓終於落成,夙願終得以償。
1979年,林三漁第一次到青田中學參觀,校長利用課間操時間,集中全校1200多師生歡迎他,並請他給師生講話。這位浪跡異國、飄泊東瀛半個多世紀的老人,以他親身的感悟,語重心長地對莘莘學子說:“你們要愛國,要好好讀書,學好本領,把國家建設好。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要先國後家,先公後私,國家強,百姓榮。中國強大了,中國人在世界上背脊骨才能挺得直,挺得硬,才不會被人欺侮”。他的話,振聾發聵,深深印在師生的心坎里。雖然已七十七歲高齡,但聲音依然非常宏亮。全校師生對他們的肺腑之言充滿無限崇敬,長時間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當他看到青田中學校舍破舊,校長的辦公室還設在紀念明朝開國功臣國師劉基的“劉府寺”一間牆傾柱空的破軒房裡,就表示以後要資助青田中學。兩年後,他捐資為青田中學修建了可容1500人的“三漁禮堂”。
從1961年9月至1987年10月,其間26年,他回國回鄉40次,多次應邀參加國慶活動。每次回國回鄉,都有慷慨解囊,都有捐資興學和舉辦其他公益事業的義舉,為國家作貢獻,為家鄉辦好事。
1961年,他第一次回到辦溪村,看到村里沒有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辦學校。他動員老家的親屬,先將自己老屋騰出來作臨時教室,把學校辦起來,他出資聘教師,負責學校的費用。接著,親自去選擇校址,用日本帶回的錢,蓋了兩座二層樓的校舍。鄉親們把它定名為“林三漁愛國學校”(後改羅溪愛國學校),表示對他的感謝。林三漁還向新辦的青田華僑中學捐上辦學用款。
六十年代出資創辦羅溪愛國學校後,繼而資助青田華僑中學、溫州華僑中學辦學經費和學習、教學用品;七十年代捐資修建山湯公路、羅溪水電站、山口、下陳、阮洋、仁莊、羅溪等地6座橋樑、4座涼亭;八十年代捐資興建浙江省華僑大樓,資助興建青田華僑飯店,捐資重建謝橋亭、青田中學三漁禮堂等等,還選後資助仁莊國小、馮洋國小、大田國小、山口國小等多所學校教學用品。1983—1986年,先後在青田中學、溫州大學、麗水師範專科學校方(麗水學院前身)、羅溪愛國國小設立“振興中學”獎教(學)金。1987年,在上海捐建實驗學校,為華東師範大學建立教育實驗基地。並赴上海參加落成典禮,被上海市教育局聘為實驗學校名譽校長,受到時任市長的江澤民接見。青田縣修纂《青田縣誌》,林三漁還資助40萬日元。
據統計,林三漁從1961年——1987年向國內有關地方無私捐資總計達人民幣200多萬元(1987年價)。但個人生活卻自奉甚儉,一生保持著勤勞儉樸的美德。他在東京家裡的臥室僅有16平方米,室內只有一張小圓桌和一個放鋪蓋、掛衣服的壁櫃,另無陳設。他不沾菸酒,不亂花錢,上下班騎腳踏車,一套西裝穿了二三十年,有的還有補丁。對親屬要求很嚴,平時給錢很有限,要他們自食其力。他想的做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祖國很快富強起來。
1987年4月,林三漁雖已身患重病,但仍作第40次回國之行,10月份,在去世的前一個月,還抱病往青田、溫州給莘莘學子頒發“振興中華”獎(教)學金。
1987年11月13日,林三漁因病醫治無效,在東京溘然長逝,享年86歲。國務院、省、地、縣各有關部門及其生前友好向其日本家人發去唁電、唁函表示悼念,青田縣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
林三漁一生愛國愛鄉,得到東京華僑總會和家鄉人民的高度評價。
1982年6月10日,東京華僑總會為他頒發了特別表彰狀,表彰他“熱愛祖國,為維護華僑正當權益,團結廣大僑胞,促進祖國統一,發展中日友好所作出的貢獻”。
1982年,林三漁捐資興建的浙江“華僑大廈”(杭州保俶路24號)落成後,浙江省僑辦和僑聯在門廳正面牆上,鑲嵌一塊黑色花崗岩石碑,銘文紀念:
浙江省青田旅日愛國僑胞林三漁先生,自願樂助資金
興建華僑大樓一座,愛國愛鄉精神可貴,特刻名留念。
浙江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
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
一九八二年二月立
1983年3月17日,青田縣人民政府特地贈送一幅精美的竹絲繡簾《松鶴圖》,並題上一副對聯:“赤子戀故土千里情深,丹心報國恩一片誠意”。既是祝福這位熱愛祖國德高望重耄耄老人健康長壽,也是對這位愛國僑領為國家為故鄉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度評價。同時,也凝結著故鄉人民對這位老華僑的崇敬之情。
1986年,林三漁在麗水師專(麗水學院前身)設立“振興中華三漁獎學金”,麗水師專特聘他為麗水師專“振興中華三漁獎學金”理事會名譽理事長,並贈聯讚揚林三漁:“拳拳赤子戀鄉愛國高風節稱頌海內,耿耿丹心尊傅興學深情意堪為楷模”。
1987年4月,上海實驗學校“三漁樓”落成後,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親切接見林三漁,上海市教育局在“三漁樓”立碑紀念,其銘文如下:
旅日愛國華僑林三漁先生,浙江省青田縣人,現年九十歲,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振興中華,造福人民,曾多次在浙江省捐資建設學校、公路、橋樑、電站、華僑大樓、華僑飯店等公益事業和教育事業。現為支持上海基礎教育樂助資金興建上海實驗學校三漁樓,這種愛國行動可敬可嘉,特刻此碑以志永存。
上海市教育局
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立
青田縣仁莊鄉(鎮)羅溪村村民委員會在1986年6月15日專門設立《林三漁先生1961—1986年捐贈項目表》經志留存。
林三漁從1961—1986年捐贈項目表
林三漁先生系本村人,出身為農民家庭,17歲離開故鄉,前往日本做工,經商,訖今已達70餘年。林先生歷來熱愛祖國,熱愛故鄉,深受村人敬仰和當地政府表彰,他不但是旅日華僑僑領之一,也是愛國的知名人士。自1961年至1986年先後40次回國興辦很多公益事業,本大隊做了初步調查,據不完全統計,特開列如下:
1自1961年至1981年先後樂助溫州華僑中學、青田華僑中學、青田中學、羅溪國小、仁莊國小、馮洋國小、大田國小、大安國小、山口國小等校。
2、1973年興建山口至仁莊公路、羅溪國小、羅溪水電站、重修大安至仁莊大路,先後興建山口、下陳、阮洋、仁莊、羅溪等地大小橋樑六座,涼亭四座。
3、1973年贈送一台拖拉機給羅溪大隊。
4、1979年樂助大田村火災戶重建新居。
5、1980年贈送大型彩色電視機給上海華東醫院、麗水地區僑務辦公室、青田僑務辦公室、青田縣中學以及親友等。
6、1980年捐資興建浙江華僑大樓。(杭州)
7、1981年樂助興建浙江省青田縣華僑飯店。
8、先後捐贈胃鏡、收錄兩用機、小型電子計算機、掛鍾等。文、衛、教用品給上海、溫州、麗水、青田許多單位(其中自來水筆及鉛筆約一萬八千支送青田縣人民國小、大田國小、馮洋國小、羅溪國小、仁莊國小等校)。
9、1982年樂助重建青田縣謝橋亭。
10、1983年資助青田中學設立“振興中華”獎學金。
11、1985年贈送青田中學鋼筆1600支。
12、1985年捐助上海實驗學校建造三漁樓。
13、1986年捐助興建青田中學三漁禮堂並贈送學生鋼筆1650支。
14、1986年捐資溫州大學、麗水師專、羅溪愛國學校設立“振興中華”獎學金。
15、1986年資助青田縣中山中學建校經費。
16、1986年資助麗水報社辦報經費。
17、1986年贈送青田縣廣播電視局攝像機設備壹套。
18、1986年興建羅溪至馮洋橋樑壹座。
浙江省青田縣水南區仁莊鄉羅溪村村民委員會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五日
林三漁百歲誕辰時,青田縣政府特地隆重舉行林三漁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會上,縣領導說:“林三漁先生是青田華僑華人的傑出代表,僑界的楷模。林三漁先生為增進中日人民的友誼,為關心支持祖國建設和發展,為促進家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殫精竭慮,奮鬥不息。他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祖國和家鄉的無私奉獻,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值得我們永遠學習。數十年來,林三漁先生恪守這一原則,幾乎傾其所有積蓄支持祖國建設,其志之堅、其情之熾,足可攻金石,融冰霜。林三漁先生的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永載史冊,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