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倫

溥倫

愛新覺羅·溥倫(1874年11月10日—1927年1月21日),字彝庵,愛新覺羅氏,隸屬滿洲鑲紅旗。道光帝嗣曾孫,隱志郡王愛新覺羅·奕緯之孫,貝子愛新覺羅·載治第四子。襲封“貝子”爵位,時稱“倫貝子”。1904年3月4日,貝子溥倫率清帝國代表團離京出席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在回國後受到重用,任資政院總裁、農工商大臣,是宣統年間皇族內閣重要成員之一。

基本信息

生平

溥倫(1869—1927年),滿清宗室,襲封“貝子”爵位,時稱“倫貝子”。清朝皇帝對宗室封爵有十二等爵位,貝子是排在親王、郡王、貝勒之後的第四等爵位,算是顯爵。溥倫的身世說起來有點複雜,溥倫的祖上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永瑆的三哥永璋於乾隆二十五年薨,被追封為循郡王,無子,永瑆便把自己的第二子綿懿過繼給永璋為嗣,按宗室襲爵遞降一等的規定,綿懿降襲貝勒爵位;後來道光皇帝第一子奕緯薨,於道光三十年被追封為隱郡王,也無子,於是綿懿第三子奕紀把自己的兒子載治過繼給奕緯為嗣,載治於鹹豐四年降襲貝勒,從此載治的後代就成為隱郡王府的傳人。溥倫是載治的第四子,載治貝勒於光緒六年卒,光緒七年溥倫降襲貝子爵位。這裡面有個插曲,由於溥倫的祖上是成親王,載治過繼給隱郡王后,把乾隆皇帝賜給成親王永瑆的晉代陸機《平復帖》也帶到了隱郡王府,載治卒時承襲貝子爵位的溥倫剛11、2歲,慈禧太后便委派恭親王奕訢代管隱郡王府事務,恭親王奕訢託言溥倫年幼,便把《平復帖》拿到恭王府“代管”,從此原本歸溥倫所有的《平復帖》就成了恭王府的鎮府之寶。

溥倫曾與皇位失之交臂。同治皇帝載淳無子,駕崩後按理應該從宗室中下一輩,也就是溥字輩的人中選即位者,《清朝野史大觀》卷一“德宗繼統私紀”載:“孝欽後泣語諸王曰:‘帝疾不可為,繼統未定,誰其可者?’或言溥倫長當立。”這裡說的“溥倫長當立”,並不是說溥倫的年紀長(當時溥倫6歲),而是說溥倫是道光皇帝長子的長孫(溥倫之前的三個哥哥夭折),在溥字輩中排第一。溥倫從道光皇帝第一子隱郡王奕緯嗣後論,可算是近支親室;而從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後代論,其血緣關係又算遠支。因此慈禧太后以溥倫血統較疏為由,把溥倫排斥出局。其實慈禧太后壓根就不打算從溥字輩的人當中選同治皇帝的繼位者,因為這樣她就成了皇太后,無法垂簾聽政了,所以她才選了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繼承鹹豐皇帝的皇位,這樣載湉就成了鹹豐皇帝的嗣子,慈禧也自然成了載湉的母后,可以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了。

雖然慈禧太后為了獲得垂簾聽政的至高權力不讓溥倫繼承皇位,但慈禧太后對溥倫還是很關照的。到慈禧太后晚年時,溥倫已經成年,慈禧太后開始重用溥倫,溥倫得寵的程度遠勝於小恭親王溥偉,可以說,在溥字輩的宗室中,慈禧太后最器重溥倫,尤其是慈禧太后指派溥倫率團代表清政府參加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使溥倫清史留名。

1902年,當美國確定在聖路易斯舉辦世博會之後,特派專使來中國宣傳世博會並向清政府發出了參展邀請。慈禧太后召見了美國專使,詢問了世博會的有關情況。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先生邀請慈禧太后出席世博會,慈禧以老邁不能遠行為由婉拒了康格的邀請,但慈禧太后接受了美國對清政府的邀請,答應康格派親王與會,以示與美國的親睦。

1900年庚子事變後,清政府和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陷入僵局,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和夫人率先打破了僵局。康格夫人首先邀請各王府的福晉和格格們到美國公使館做客,作為回報,各王府的福晉和格格也邀請康格夫人到自己的王府做客,於是康格夫人成了各王府福晉和格格的朋友,成為王府的常客。帶領福晉和格格們去美國公使館做客的是慈禧太后的養女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奕訢的長女),由於榮壽公主和其他福晉、格格的對慈禧太后不斷美言康格夫人,慈禧太后多次接見了康格夫人,與康格夫人有了較深的私人情誼。在庚子事變摧毀西方國家公使館後,婦女外交在清政府與西方國家恢復正常外交關係中起了重要作用。

康格夫人得知慈禧太后決定清政府參加世博會之後,便去遊說慈禧太后,提出讓畫家給慈禧太后畫一幅油畫在世博會展出,這令慈禧太后驚訝不已,因為中國皇帝和皇后的畫像從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展示過。康格夫人解釋說,各國首腦的畫像都在世博會展出,英國女王的畫像也展出,並且在世博會展出太后畫像也會讓西方人士對太后有良好的印象。慈禧太后終於答應了康格夫人的要求,於是康格夫人請美國女畫家凱薩琳•卡爾給慈禧太后畫像。1903年8月間,卡爾小姐在康格夫人的帶領下去頤和園拜見慈禧太后,開始給慈禧太后畫像。

慈禧太后決定清政府參加美國世博會後,到底派那位王公率團參展,一時還定不下來,在盛宣懷、端方和兩江總督魏光燾、兩廣總督岑春煊等重臣的建議下,1902年底,慈禧太后最終任命溥倫貝子為清政府世博會參展團的正監督,負責“一切赴會事宜”。同時還任命黃開甲為副監督。

黃開甲是晚清首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耶魯大學學習,熟悉美國情況。黃開甲先期赴美,負責具體布展事宜。清政府為世博會的參展下了血本,據當時上海的《東方雜誌》披露,清政府調撥府銀75萬兩用於參展。在搭建“中國村”的過程中,設計師向黃開甲提出建造清朝皇宮的局部模型,這等大事黃開甲不敢擅自做主,他趕緊給在北京的溥倫發電報請示。溥倫感到很為難,他也不敢決定把清朝禁宮複製到美國展出。年輕的溥倫很機靈,他靈機一動,決定把自己府邸的客廳和臥室原樣復原送世博會展出。

1904年3月4日溥倫貝子率代表團離開北京,4月17日溥倫一行抵達舊金山,當天晚上在哥倫比亞大劇院觀看了演出並與當地華人見面。次日溥倫到中國會館接見參展的中國紳商並出席了當晚的宴會。4月19日溥倫從舊金山啟程前往華盛頓,4月26日溥倫受到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接見。

溥倫在舊金山很受當地華人的歡迎,都想一睹其尊榮。4月22日華人報紙《中西日報》刊登了溥倫貝子的照片,當日報紙被一搶而光。次日,該報紙為滿足“不得其玉照為憾者”,特意加印了溥倫貝子的照片隨報附送。


中國村“中國村”

6月初溥倫貝子率代表團抵達聖路易斯,住在喬治•華盛頓旅館,並且住了兩個月之久,其間溥倫出席了世博會開幕式,應邀參加了各種慶典,並舉行了多場大型宴會款待各國嘉賓。


世博會開展後,以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建造的“中國村”引起了轟動效益。“中國村”里溥倫貝子府的客廳和臥室尤其引人注目,客廳和臥室都鋪設華麗的中國地毯,客廳擺放有做工精細的紫檀座椅和桌几,桌几上裝飾精美的中國瓷器,牆壁上還掛有中國畫;臥室里擺放一張硬木花罩床,花罩鑲金,雕刻異常精美,床上鋪錦被,花罩兩側掛刺繡床簾。《東方雜誌》轉引一篇英文報導說:“溥倫王子住室的華麗的複製品位於英國和比利時展區之間。┅┅在萬國博覽會上,中國皇室的展品是溥倫王子住所的複製品。在寢室中間放著一個開啟的寶亭,有一座寶塔,還有插著百合、牡丹和玟瑰的金魚池;王子的寢床、客廳和畫室,到處是世界最高雅的刺繡極品,中國的地毯製造藝術就是在地板上也能看到——建築物在紅色、金色和蘭色中集中地裝飾出華麗,同樣的奢華在花園中也表現出來,那後花園是由專員夫人(指溥倫夫人)親自設計的。”這是西方人民眾第一件見到清朝皇族成員的居室,自然充滿了驚奇,以至於美國的媒體將其稱之為“夏宮”。僅憑溥倫的客廳和臥室,溥倫想不在西方國家出名都難。

門樓門樓

“中國村”是座中國古典庭院式的建築,位於英國館和比利時館之間,由牌樓、門樓、八角亭、水池和一座五開間的廳堂組成,被西方媒體譽為是“本屆博覽會上最漂亮的東方建築典範”。


展覽期間,“中國村”內還演出京劇,並演奏中國民歌“茉莉花”,這是“茉莉花” 最早在西方國家奏響。1904年9月25日的《紐約時報》曾這樣報導中國京劇和《茉莉花》:“熱鬧的‘中國村’出現中國戲曲與音樂表演——來自古老的中國,充滿創新的音樂。中國音樂,誠如中國文化一般,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精雕細琢,如今就展現在萬博會的‘中國村’……聽過中國音樂的人,將為其鏗鏘有力的聲音所折服。以鑼鈸、嗩吶、胡琴等中國樂器,顯出吹、拉、彈、唱這幾種中國音樂的表征;採用五聲音階,使用簡單音符,可以組合令人難忘的美妙音樂。音樂對中國人而言,可謂天人合一的最佳意境。”又說“在‘中國村’的中國戲院,來自中國的京劇演員,頂著華麗搶眼的傳統服飾與羽毛頭飾,在中國傳統音樂的背景中,以特有的肢體語言傳神地把中國古老故事一幕幕介紹給觀眾。有一首流傳已久、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樂曲《茉莉花》(Lily Song),可為聽者帶來好運。”京劇和“茉莉花”能夠成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戲曲和樂曲,與負責“一切赴會事宜”作為正監督的溥倫貝子在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上的推廣有很大的關係。


展覽廳一角展覽廳一角

在本屆世博會,中國各商會帶去的商品大受歡迎,瓷器、茶葉、絲綢、地毯等幾乎銷售一空。中國茶磁賽會公司的紅茶、綠茶獲得本屆世博會的超等文憑(最高獎)和金獎,美國白克蘭公司全部收購了零售之外的四萬餘磅中國茶葉,並與中國茶磁賽會公司當場訂立了銷售茶葉的契約,由白克蘭公司作為中國茶磁賽會公司在美國的代理商。另外,中國啟新洋灰公司的參展的馬牌洋灰(即水泥),也獲得了本次世博會的金獎。本屆世博會中國參展的商品拿了大大小小的獎有100多個,通過這次世博會,有力地推進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關係。


作為率團參加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正監督的溥倫貝子當時成了國內外的新聞人物,美國報刊記者多次對溥倫貝子進行採訪,上海的《東方雜誌》把溥倫貝子的照片登上了封面,並連篇累牘地報導世博會“中國村”的情況。

卡爾小姐所畫的慈禧太后畫像在特派官員的護送下,從上海用郵輪運抵舊金山後,租了一輛專列直接送往聖路易斯世博會美術館。6月19日,溥倫率代表團前往美術館為慈禧太后畫像舉行盛大的迎接儀式,典禮從下午4點一直持續到晚上9點。慈禧太后畫像並沒有在“中國村”展出,而是在美術館展出,被放在正廳(美國展區),以示美國政府對慈禧太后的重視。慈禧太后的油畫像被鑲嵌在硬木雕刻的穿衣鏡框內,與其他參展的嵌在油畫框內的畫像不同,顯示了濃郁的中國裝飾特色。這是西方民眾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的容貌。由於在庚子事變中,慈禧太后默許義和團和清軍摧毀了東交民巷西方國家駐京公使館,使得西方民眾對慈禧太后印象極壞,倫敦《泰晤士報》曾這樣評論慈禧太后:“她是個蛇蠍心腸的女人。”卡爾小姐所畫的慈禧太后端莊、高貴,在萬人矚目之中,多少起到了康格夫人對慈禧太后所說的讓西方人對慈禧太后有良好印象作用。世博會尚未閉幕,溥倫就回國了。世博會閉幕後,溥倫委託清朝駐美公使梁誠將這幅慈禧太后油畫像贈送給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並在華盛頓舉行了盛大的贈送儀式,羅斯福總統代表美國政府親自接受了慈禧太后畫像。後來羅斯福總統將這幅慈禧太后畫像轉給華盛頓國家博物館,一直保存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先生也參觀了本屆世博會,並作出了如下評價:“此會為新球開闢以來的一大會。”


溥倫隨員溥倫隨員
溥倫貝子赴美達4個月之久,除率團參加世博會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使命。1904年3月9日,以盛宣懷為主的幾位大臣向慈禧太后密奏一份《奏為密陳大計折》 ,主要內容是要選派親貴大臣考察美國新政,溝通外交,因為在列強中,美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盛宣懷還特意寫了《奏請倫貝子在美恭候朝命》摺子作為《奏為密陳大計折》的附片。溥倫赴美期間,除了出席聖路易斯世博會的各項活動外,他還遊歷了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各大城市,考察了美國的憲政,會見了美國的地方官員及華人在美的成功人士。溥倫向各地華僑和記者表示了自己急圖自強、振興國脈以改變積弱局面的決心。在向華僑演講中,溥倫承諾,回國後,將“披肝瀝膽,向西太后進立憲改革之言。”溥倫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要向西方學習、振興國家。他認為教育是根本,對美國的普及教育制度表示欽羨,他指出中國普通民眾,尤其是女子,教育是缺失的。在中國讓女子接受教育,必須打破傳統的禁忌,只有當中國女子不再有束縛時,她們才能發揮才智。溥倫地表示,回國後,他將在教育方面進行努力。這篇專訪刊登於1904年6月4日的《紐約時報》上,題為《溥倫王子將解決中國婦女問題》,次日,《紐約時報》又發專文,評價溥倫為清皇室中“最為民主的成員”。顯然,溥倫貝子的行蹤和講話已超出了清政府世博會正監督的責任範疇,具有明顯的憲政含義。1905年清政府名正言順地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赴西方國家考察憲政,與這次溥倫貝子暗地裡考察美國憲政的有關聯,溥倫貝子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清政府進一步了解西方國家憲政的願望。
溥倫貝子在回國後受到重用,任資政院總裁、農工商大臣,是宣統年間皇族內閣重要成員之一。

辛亥百年人物(一)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