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

“港孩”,是指今時今日生活在香港的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這個物質相對富裕、信息爆炸的時代的青少年。他們被許多人認為比較難教的。所謂的的難教,並不一定指頑皮,而是他們有上一代人所沒有的特質,成為新一代青少年的基本特徵,這類青少年被稱為“港孩”。

基本信息

概念

“港孩”,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信息爆炸的時代。年齡,由幾歲到十幾歲不等,都是高小至國中的學生。

起源

“港孩”的概念起源於明報出版社於2009年10月出版的一本名叫《港孩》的書。在書中作者黃明樂總結香港高小至國中孩子的十種特徵,稱之為「港孩」。特徵都是負面的,但全部屬於事實。這些孩子,正要進入新高中課程,用港孩的文化,做大學生的夢,令人有盲人騎瞎馬,不寒而慄的恐懼。

特徵

港孩 港孩

大部分“港孩”均有一個或數個以下特徵:
一、外表早熟,心智遲熟。
二、很喜歡玩,但無甚興趣。
三、對大部分事情最普遍的反應是沒有反應。
四、善於“看見”,不善於“閱讀”;善於“收聽”,但從不“理解”。
五、渴望被注意,但又沒有面對民眾的信心。
六、什麼都不在乎不介懷不思考不要求,典型答案是:不知道。
七、沒有責任感、沒有自理能力,同時也沒什麼好奇心和欲望。
八、不珍惜學習,不嚮往長大,不怕悶,只怕辛苦。
九、精於計算結果,毫不享受過程。
十、本性善良,不吃人間煙火,當然也未經任何苦楚及傷害。

分類

《港孩》一書的作者黃明樂曾是政府公務員,後來離開政府,當自由教育工作者。正是因為是自由身的教育工作者,教授戲劇、中英文作文課的過程中,她見到過去多問題“港孩”真人版。

黃明樂通過親身經歷,將自己接觸過的眾多問題小孩分為幾類:

1)“豌豆公主”型—什麼事都要有人代勞的小公主。

一生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父母打算養她一世,從沒想到要讓她自立的童話人物。由一歲起便由補習先生湊大,讀中一仍然要工人餵食物,因為她忙於看電視。父母怕其辛苦,從不讓她搭校車——即使是集體活動亦不會與同學同車,長期四肢不動下,醫生說她脊椎有變形的傾向。

2)“發夢王”—什麼事也不知道的人。

“發夢王”不單記不起老師的姓氏(男人叫阿“ Sir”,女人叫“Miss”就是了),有人竟然連阿媽姓也都不知,“媽咪的名字,不就是媽咪了?”
每次上課,“發夢王”型學生十之八九沒筆沒紙不交功課,還大條道理:“班主任沒提醒我帶。”派給的工作紙要由老師逐份夾到各自的“快勞”上,否則下課後學生作鳥獸散,留下滿地的工作紙。
“發夢王”型的孩子十問九不知,任何問題的典型答案都是“不知道”、“不清楚”、“不記得”。

3)“無胃孩子”—不肯思考的人。

任何文章,背就快,要分析便幾乎不可能,不要說用三句話去概括一篇文章的重點,問他文內最深刻的部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不知道”。“無胃孩子”對一切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都一臉茫然,不要以為這些人上不了大學,不少更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做事,組成了一個反智的社會。

4)“Hea精”對什麼事也不感興趣。

對什麼事也不感興趣——包括玩在內。總之Hea得就Hea。藝人余慕蓮把畢生積蓄捐貴州起一間學校,經常受邀到大學演講,分享她在貴州辦學體會。一百人報名的班,只得三四十人出席,一半人邊聽邊打瞌睡,剩下聽足全場者有此反應:“真不真呀?有那么老土?”

5)“小霸王”一位世界就是圍著他們轉的人。

小霸王的形成,是因為家長不尊重學校和老師,不單令子女變成了小霸王,也令自大自大而成井底蛙。

網友意見

港孩 港孩

有人認為在香港這個環境底下,這些孩子會變成這樣子,是理所當然的。出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的孩子,社會物質相對富裕、信息爆炸,小孩子從小就見識過許多東西,有的還跟家長外游國際,但每餐飯仍由傭人一匙匙餵進嘴裡,有的到過尼泊爾做外展,但自己動手煮個速食麵也不會。我知道的是幾乎所有中產以上的家庭,都為孩子每天排滿節目,但小孩對任何事都沒興趣,對見過的人和事,也沒什麼印象。
其實最該批判的,不是孩子,而是生出孩子、教養孩子的大人。可是現代社會,大家都成為了工作的奴隸,孩子只能生兩個或者一個,怎能不寵上天呢?父母既然沒有時間和小孩相處,心中愧疚,只能以物質彌補。一天到晚和孩子在一起的是外傭,但她們是小孩子的“傭人”,只能照顧小孩甚至迎合小孩,沒有管教小主人的權責。

轉變最大的是教育系統,以前管教孩子的責任大都落在學校身上,我們大都被老師罵過,甚至打過,但現在香港出生率低,收不足學生的學校就要被“殺校”,再加上香港教育管理商業化,家長、學生變成了“顧客”,校方了成商店,老師成了售貨員,商店、售貨員只能討好顧客,誰還敢管他?大家都呵著、護著,這樣的孩子不成為溫室的花朵才奇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