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清溪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清溪鎮,中國2012首批最美小鎮和2012中國最佳休閒小城。位於東莞市的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深圳市、惠州市接壤。鎮府駐地距市城區及深圳均約為48公里。該鎮地勢四周環山中間為盆地,歷史上對外交通相對閉塞。打開山門不過是近20年的事。2003年,鎮區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下轄20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3.4萬人,常住人口約27萬人。居民以客家人為主(80%以上),客家文化氛圍濃厚。改革開放以來,清溪鎮發揮優勢,搶抓機遇,開拓創新,逐步從貧窮落後的山區農村發展成為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城鎮。全鎮已投產的外資企業800多家。以NEC、三洋、光寶、群光等國際知名電腦製造企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並形成了完善的配套能力和較大的生產規模,使清溪鎮成為國內最大的電腦產品製造基地之一。

基本信息

歷史

清溪,明洪武年間(1386--13980),藍萬成從茅盎村遷清溪邊立村,後形成清溪圩(老圩),民國13年(1927年)在清溪對岸建清溪新圩。明代為文順鄉轄,清代初為京山司轄,後又為捕廳管轄。中華民國建立後設立籌辦處,轄區為99村。民國24年設鄉公所為東莞縣第四區轄。1944間中共曾在此建立根據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與塘廈合稱新三區,1951年又改作第七區,1958年併入塘廈公社,1959年析出成立清溪公社,1983年9月撤公社建區,1987年5月撤區建鎮沿革至今,1988年東莞升格為地級市,清溪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為數不多的地級市直轄鄉鎮。

區劃

清溪鎮清溪鎮
清溪鎮其轄區設20村、1社區。鎮府∶清溪社區。中心城區包括∶清溪社區、重河村、清廈村等。
村/社區∶重河村大埔村土橋村謝坑村荔橫村清廈村大利村九鄉村鐵場村鐵松村青皇村三星村廈泥村三中村上元村松崗村浮崗村羅馬村長山頭村漁梁圍村清溪社區

人口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該鎮戶籍人口約3萬人,2003年非戶籍人口約35萬人。戶籍清溪人由廣東東莞市清溪鎮有兩大族群組成,其一為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客家族群,其溯源較為認同的是;800多年前其先民逐由惠陽逐遷徙至此而成。另一為以本地話(屬粵語的一分支)為母語之本地族群,其溯源一般認同的是;其先民較客家先民為早至此。客家族群居民常以客家人自稱,而本地族群居民罕以本地人自稱。本地人一詞有廣義、狹義區分,狹義上只包括本地族群,廣義上包括本地族群及客家族群,倘若屬狹義的與屬廣義的兩者相論時,坊間習慣上,會在本地族群的稱謂後;男子加上“佬”字、女子加上“嫲”字,如“本地佬”“本地嫲”。
該鎮21村(社區)中,除大埔村、土橋村、長山頭村、謝坑村、荔橫村的居民多為本地族群聚居外,其餘17村(社區)的居民大多為客家族群聚居。2005年。該鎮約3萬居民中約有2.5萬以客家話為母語,占居民總數8成以上。

經濟

綜述

改革開放始後至1985年期間,該鎮“三來一補”企業大量增多,形成日後的工業雛形。1986年間該鎮開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久清溪鎮經濟進入了近20年高速成長期,此期間該鎮國民生產總值一般年增長20%以上。
2009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38.3億元,總量位居全市第8位;全年鎮級財政收入6.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4.5億元,各項稅收總額12.2億元。其中,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2009年的外貿出口總值48.3億美元,以電腦製造企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配套能力和較強的IT產業鏈。在全市2009年度鎮街領導班子落實科學發展觀工作實績量化考核中,清溪鎮取得綜合分一等獎。
2011年,全鎮生產總值158億元,同比增長3.2%;鎮級財政收入7.4億元,同比增長22.4%;各項稅收總額19.9億元,同比增長26.8%;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9億元,同比增長20.8%。通過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積極引進高新科技企業、龍頭品牌企業、輻射帶動性強的企業,成功引進了強強新能源等一批大企業,新簽、增資、實際投資超1000萬美元的項目達10宗。新簽外商投資項目80宗,新簽協定利用外資1.56億美元,同比增長216.8%;實際利用外資1.77億美元,排名全市前列。民營工業企業穩步增長,共引進3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21宗,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4.8億元,同比增長14.8%。
清溪鎮大力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力促三大產業均衡發展。積極培育生態旅遊經濟,加快推進森林公園和生態農業園建設,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積極細化轉型配套設施,加大產業招商力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多種業態於一體的商業核心區,鼓勵民間資本擴大投資,推動第三產業更加活躍。2009年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18億元,同比增長約11%。2009年,我鎮三大產業的比例為0.39:68.18:31.43。

產業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藉助良好的環境優勢、區位優勢和後發優勢,我鎮吸引了一大批外資企業進駐,以電腦製造企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全鎮已投產的外資企業700多家,其中電子信息類企業200多家。2012年1月,清溪鎮被定為“廣東省光電通訊光電通訊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圍繞市委市政府推動“三重”(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建設的戰略部署,清溪鎮將在北環路以北規劃建設面積約10平方公里的清溪湖高新技術園區,主要承接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逐漸打造成為以光電通訊產業為龍頭的特色高新園區。

社會

管理

社會管理創新方面,通過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科技強警工程,普及出租屋視頻監控系統安裝,著力推行社會治安現代化管理模式,有效維護了社會治安穩定;通過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各項措施,全面開展各項專項整治行動,多年來無發生一宗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通過深入排查矛盾糾紛及不穩定因素,全面提升接訪、息訪效率,重點預防和處置因企業倒閉而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結案息訪率達90%,全鎮連續多年未發生大規模越級集體上訪。

民生

社會民生建設方面,一是大力推動全民就業創業,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創業優惠政策,深入推廣普及“村民車間”就業模式,2011年累計設定“村民車間”17個,共安置本地富餘勞動力就業321人;引導和鼓勵本地生源大中專畢業生面向基層和各類企業就業,2011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100%。二是積極打造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深入推進多層次、保基本、可持續、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鎮村兩級投入資金近千萬元,推進全鎮農保與職保的整合,推動社保、醫保城鄉一體化。三是不斷加強基礎教育,大力推進繼續教育,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維護和鞏固“省教育強鎮”榮譽,實現了戶籍學生義務教育費用全免,新莞人子女人人有校入讀,單位員工能就地參加職業教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設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清溪鎮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通訊等硬體環境和城市建設上付出了不平凡的努力,營造了一個環境優美、宜商宜居的投資環境。全鎮城市綠化率達42.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5.75平方米;修建了100多公里高等級公路,鎮內交通四通八達;配套4座110千伏的變電站,年供電量達20億度;四大水廠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設有電信大樓、郵政大樓、綜合性公立醫院、有線廣播電視台、文化中心等一批基礎設施。
清溪鎮認真按照“先規劃、後發展”的思路,加強重點工程建設,打造城市亮點,完善城鎮配套功能,促進全鎮經濟社會雙轉型。自2006年以來,清溪鎮每年確定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已有龍林高速清溪連線線、第二國小、第三國小、清溪湖、清溪大道、北環路、文化公園、中心幼稚園、健康服務大樓、香芒西路改造、鐵場公路改造、清溪河上元段整治、長山頭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2010年,清溪鎮確定了森林公園配套工程、清溪湖配套工程、清溪湖水廠、敬老院、博物圖書館、清溪法庭、茅輋水庫下遊河道整治、上元路升級改造、商業街延長線等工程確定為重點建設項目。與此同時,清溪鎮將繼續大力提升中心區服務功能,加強城市管理,促進城市品位升級
清溪鎮在2005年首屆全國千強鎮評選中名列第45位。先後被定為“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並獲得“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國家衛生鎮”、“全國出口創匯百強鎮”、“廣東省教育強鎮”、“五個好”鄉鎮黨委等稱號。

文化

文化源流
文化範疇,分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一般認為;清溪鎮居民以客家人為主,故官方將客家文化視作傳統文化。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文化,客家先民縱使經數千年的由北至南的遷徙,然而依舊繼承著傳統文化。宗祠是其維繫客家凝聚力、弘揚傳統的一大媒介,宗祠此建築的作用;其一為祭祀用途,先宗之靈位及骨灰安放以此;每至清民節,客家人以本姓或本村為單位,組織盛大的祭祀活動。其二為弘揚傳統用途,祠內的文獻、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來自何方、遷徙經過、定居於此的緣由、處世格言等。客家人又以族譜為紐帶維繫著代代後裔。遺憾的是;宗祠的職能及系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為了破除迷信運動的打擊對象,大部分宗祠在此期間遭大肆破壞,祠中壁畫皆被塗鴉或損毀、古籍文獻遭焚毀,族譜從此絕後、先宗之靈位及骨灰亦難逃厄運。當今所見的宗祠,一般為重建所成。
客家傳統文化中;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民眾基礎,如舞麒麟、唱山歌。此民間藝術由於缺乏創新而且千篇一律,難成民間活動的主流。值得慶幸的是;舞麒麟活動由於政府的推動及保護,在逐漸復興中,2007年更至澳大利亞演出。唱山歌雖亦有政府支持,但從近年來看,未見有大的活躍。而屬嶺南文化的本地族群,占該鎮人口比例不大,文化傳統長期受忽視。坊間至今仍保留一些傳統習俗,如重陽祭祀等。
兩族群間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一方為中原文化、一方為嶺南文化。但經歷了近千年的相互磨合及同化,今日看來若非刻意作區分,否則兩者間不會有意識上的隔閡
文化建設
清溪鎮文化底蘊深厚,客家文化源遠流長,800年前便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緊密融合。編創的客家山歌曾獲得粵贛閩桂客家山歌邀請賽、廣東省首屆民間歌會金獎等獎項;新編排創作的麒麟舞相繼在全國首屆麒麟舞大賽、廣東省第二屆民間藝術大賽和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獲金獎,2007年,獲邀參加澳洲悉尼華人春節大巡遊,2008年,參加第二屆“文化中國?2008維也納金色大廳青少年文藝晚會”並獲演出金獎。清溪鎮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8年,被授予“中國麒麟文化傳承基地”。共舉辦了三屆客家文化藝術節。2009年1月20日,清溪鎮榮膺“全國文明村鎮”光榮稱號,成為全市第二個“全國文明村鎮”。
清溪積極將客家文化與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融合起來,於2011年開始每年舉辦“麒麟踏青賞花行”大型系列文化活動,並成為了東莞市“我們的節日”活動之一。2012年的第二屆“賞花行”活動,以“山水鹿城、幸福清溪”為主題,以全鎮各生態景區為平台,以禾雀花、短萼儀花等珍貴花種為載體,融入生態、美食、釀酒、山歌、麒麟舞等因素,為期20天,舉行了“花鳥名家筆會”、“周末休閒一日游”、“賞花行攝影大賽”、“客家風情展”、“客家美食匯”等10大主題活動。

旅遊

黃茅田瀑布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黃茅田瀑布由連續兩級組成,第一級落差約6米,下有深潭,深度3米,潭水清沏透明,在綠樹掩映下尤顯碧綠如玉。瀑如白練,注入潭中,猶如白練在潭水中浣洗。第二級落差近50米,形成寬有10米的斷層石壁。相傳是何仙姑得道成仙后,回家探親路經此地,發現有一大片生長茂盛的黃茅,完全擋住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的生活用水,故施法變出來的,為了紀念大片黃茅的美景和現在瀑布的壯觀,在旁邊的峭壁寫下“黃茅飛絮與山舞,瀑布玉凝噴成虹”詩句。陽光照耀下的瀑布紫色的雲煙繚繞,透過陽光水霧,升起七色彩虹,遠看瀑布猶如一條長長的白練,高高懸掛于山川之間。那激越的水柱從峭壁上一瀉千尺,恍惚間好像銀河從雲端墜落。近觀瀑布,猶如銀河傾瀉,聲若雷鳴鼓動,有“疑似銀河落九天”之勢。

茅輋水庫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據介紹,茅為茅草,輋為良田,茅輋即為多茅草良田的地方。如今的庫區,舊時的茅輋村,曾經確實遍長茅草、良田千畝,並因此而得名。站在庫區的大壩上,不難想像水庫建立之前,那一派阡陌相通、雞犬相聞的田園景象。此時此刻,雖然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已然不再,但另一番風景正如一幅山水畫般,呈現在世人眼前。從悠久而滄桑的背景轉到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再是想像的場景,而是真實而美麗的風景。
站在水庫大壩上,最先進入視野的卻是小小的目魚嶺。清風徐來,水波微興,輕輕地拍打著小小的目魚嶺,就像母親正在用溫暖的手拍打著即將進入夢鄉的稚子一樣。目魚嶺上還長著一層淡淡的綠草,毛絨絨的,酷似嬰孩的頭髮。但目魚嶺不是水庫的孩子,它的歷史比水庫或許更早一點。
據說,當年建設水庫時,這裡是人們堆積岩石、粘土的地方,不知何故,水庫建成後沒有完全清除,於是,成了這個樣子。也有人說,這裡的石塊等質地格外堅硬,當時又沒有挖土機等機械設備,所以,它便僥倖地留存了下來。如今,這十米見方的小島嶼,橫臥在水庫里,由於長得像目魚,所以,人們叫它目魚嶺。其實,它更像蚌一點,而且應該是島而不是嶺。不過,不管如何,反正它已經被叫做目魚嶺了。

森林公園

抱石,原名爆石,是座落在柏朗村北山麓清溪森林公園的兩塊開裂的巨石。
傳說紂王無道,赤腳太師和如來佛祖等幫助姜子牙、周武王伐紂滅商後,便去雲遊四方。
一日,赤腳太師遊歷至此,見下面有一塊方形巨石。赤腳太師本是一個棋迷,見此巨石是歇腳下棋的好地方,即令童子邀佛祖如來對弈。如來佛祖欣然應邀,腳踩祥雲,飄然而至。兩人坐定,就要開局,佛祖突然發問:“太師可知此石來歷?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天傾西此,地陷東南之時,女媧娘娘練石補天將餘下的一塊巨石投到此地,才鎮住這個地方不再下陷。從此清溪長流,人傑地靈。”太師聽後哈哈大笑日:“這巨石竟是女媧娘娘鎮山寶石!如此說來,我倆在此對弈更有意義了!”兩仙家開局,一個大膽沉穩,一個足智多謀,真是棋逢敵手,難分勝負,竟忘了星轉斗移,日月更替,一盤棋下來竟過了三個朝代。漢高祖登基的禮樂聲傳來,兩仙如夢初醒,抬頭四望。佛祖說道:“大漢統一天下了。……將軍!”一馬躍至“炮”前,遂成勝局。太師因聽到禮樂聲分神而失了棋。勃然大怒,起身跺腳,只聽得轟隆一聲,鎮山寶石竟裂成兩半。如來佛祖聞聲跳起,把他坐的東半面石頭也踩了個丈二長三寸多深的腳印,兩人不歡而散。清溪人聽到巨響聲,跑到山上一看,鎮山石爆裂成兩塊,從此,人們把鎮山石叫“爆石”了。因為仙人曾在此下棋,亦稱“仙弈石”。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到了新世紀,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爆石原來巨大的裂縫越來越小。解放前人們上山砍柴,擔著柴火都可以從裂縫中自由穿梭。而今,一個人都難以走過,兩塊開裂的石頭正在往一起合抱。為了見證今天的祥和盛世,人們由衷地叫它“抱石”。

古油茶園

在爆石山的東南面靠近頂峰的山窩處,有清溪當地年代最久遠的古油茶園,面積有二十多畝,樹齡估計有上百年,據說是清朝末年當地的客家人所種。
油茶樹生長期可達100——200年,抗嚴寒、耐高溫,耐貧瘠,丘陵、山地均可種植,極少病蟲害,粗生賤長,油茶樹全身是寶,油是極品食用油,茶油含人體所需的17種胺基酸,茶子皮和茶麩可提煉茶多酚,提煉後的渣是極好的有機肥。春天,有些油茶樹的嫩葉還會漸變厚,長成白色、結出茶泡來,等茶泡那層外皮一脫,便摘來吃,又脆又甜。一般的經濟林木都是春季開花結果,夏秋或冬季果實成熟;而油茶則深秋初冬茶果成熟後,大量的花蕾又開放,形成了花果並舉的奇特現象,形成抱子懷胎的獨特風景。油茶樹花果並舉其間,一顆顆紫紅、黃綠相間的茶仔掛滿枝頭的同時,花兒也迫不及待地競相開放了。潔白的花瓣,金黃色的花蕊,開滿整片油茶林。茶仔收回來後,要先經過幾天的日曬,曬到茶仔乾透開裂,撿去茶殼茶油就儲存在烏黑油亮的茶仁裡面。茶仔要先打碎、蒸熟、制餅,最後榨油,清亮亮的茶油飄蕩茶油的清香
茶油天然、營養、健康,被譽為東方的橄欖油。用茶油燒出來的飯菜格外的鮮香甜美。茶油還可以直接塗抹在皮膚上、頭髮上,有很好的護膚護髮功效。
每當油茶樹開花的時節,白的花瓣,金黃色的花蕊,開滿整片油茶林,在深秋初冬時節,當周邊的植物開始進入肅殺的時候,它卻給這片深山老林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在經過百年風霜之後,它仍然散發出無限的魅力。

清溪碉樓

清溪鎮主要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著名僑鄉,該鎮正大力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名鎮建設,遍布該鎮各個角落、由歷代華僑修的客家碉樓再一次引起了海內外鄉親的關注。記者走進清溪,走近雕樓。
記者登上當地民房的樓頂,極目遠眺,看到一根根似煙囪一樣的灰色柱子直插蒼穹,把清溪上空的天際線勾勒得高低起伏、參差錯落。這就是客家碉樓,一個堅固的客家文化符號,一個客家精神的重要載體和物化表現。它似一座座豐碑在向世人昭示著那久遠、滄桑、延綿的客家文化
碉樓起初是客家人為維護自身安全或本村、本族的利益,而紛紛修建的一種防禦性建築。清溪現存的碉樓多為華僑出資修建。據清溪鎮志記載,清末民初,許多返鄉後的華僑,攜來大量財產,面對戰禍與土匪,政府無能,他們只能自保。於是,不少華僑開始出資修建碉樓保護家產。碉樓或全村集資共建,或幾戶出錢修建,或獨家投資建設。
華僑生活在異域他鄉,受異國的建築元素薰陶,便將其與嶺南建築風格交融在一塊,甚至有不少碉樓還是完全根據華僑從外國帶回的圖紙所建,體現出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碉樓占地面積一般在25至50平方米之間,都呈四方立柱型。碉樓的牆體所用材料特別講究,它的牆體是用泥、沙、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夯築而成的,為了使牆體堅固,人們運用了一個令現代人也為之嘖嘖稱奇的神秘方法--把糖水和糯米飯滲入三合土中,通過化學作用,可以使牆體變得似銅牆鐵壁一般。碉樓內部空間較大,裡面存儲上糧食和水,可以頂得住十天半月的襲擾而衣食無憂,襲擊者久攻不下,自然退去。
經過歲月的的洗禮,清溪的碉樓似乎走下“神壇”,遭遇冷落。但是碉樓卻從沒有離開過人們的視野。歲月浸淫,它那稜角分明的架構依然筆直,敦實硬朗的身軀依然挺拔。隨著數量的減少,它的稀缺、尊貴、它的價值似乎日益凸顯出來。
碉樓與漂徙的客家人一樣,在歲月長河中承受了無數風吹雨打、苦難磨礪的洗禮,它是客家人自強不息、頑強生存的見證,是客家精神的重要載體和物化表現。

人物

黃萬順,生於1911年,土橋村人。他是清溪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他小時候讀過七、八年私塾,1933年考上了東莞中學。在學校受到"九、一八"和"一、二八"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教育,在"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影響,開始接受革命思想。1936年他畢業於莞中後,到香港《華僑日報》當校對。在共產黨員的啟發教育下,閱讀了不少革命書刊,明白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光榮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七、七"戶溝橋事變後,他組織工人閱讀《新華日報》,積極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功績。1938年初,黨組織把他調到江門市做工會工作,後來又到敵後開展武裝鬥爭。1939年回到家鄉土橋。1941年8月下旬的一天,國民黨保全第八團有七、八百人,從樟木頭、石馬、塘廈等地向我大隊部駐地大嶺山進攻。激戰了一日一夜。由於黃萬順剛到大嶺山環境不熟悉,羅濤知道後馬上報告區委黃克。正當黨組織設法營救時,國民黨反動派就於次日上午槍殺了黃萬順。黃萬順在被敵人押赴刑場的路上,昂首怒視敵人,高唱雄偉的《國際歌》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壯烈犧牲時年僅三十歲。烈士生前任清塘區區委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