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

清代散文是清朝時期多位著名作家的作品。

概述

清代散文時域上分為清初散文及清中葉散文。代表性作家有清初三老(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清初古文三大家”(括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桐城派(方苞、劉大�和姚鼐)。

1、清初散文

⑴“學人之文”:

以清初三老為代表,包括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三人都曾參加抗清活動,志在反清復明,明亡不仕。文學主張各有側重,共同點是強調經世致用。三人都是第一流的學者,能文不為文人,文章以關係國家大事的論說文最為著名,如顧炎武的《郡縣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王夫之的《讀通鑑論》等。這些文章言談大膽,識見精深,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感情,有的還表現出進步的民主思想,對文采則不夠重視。他們也寫了一些文學性較強的傳記文,如黃宗羲的《柳敬亭傳》。

⑵“文人之文”:

以“清初古文三大家”為代表,包括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三人的散文都富有時代特色和現實針對性,各人的風格則有不同。侯文以才氣見長,富有激情,行文縱橫恣肆,人稱“才子之文”。傳記文和論文書札都聞名於世。傳記文以《李姬傳》、《馬伶傳》為代表。魏禧為文強調“積理練識”,“有用於世”,長於議論,人稱“策士之文”。汪文疏淡迂迴,雍容爾雅,人稱“儒者之文”。文章道學味較濃,生氣不足,但也寫了一些好文章,如《江天一傳》。

2、清中葉散文

清中葉理學抬頭,考據成風,太平盛世出現盛世之文,其典型代表是桐城派

⑴ 桐城派

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由方苞始創於康熙朝,一直綿延至清末。創始人方苞、劉大�?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該派文學主張近宗明代的唐宋派,遠接唐宋八大家,以“義法”為中心,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桐城派作家畢生研讀古文,總的特點是雅潔,各人風格也有不同。
方苞(1668-1749),桐城派的奠基者。方苞十分博學,散文靜重博厚,雅潔精嚴,稍遜風韻。他的文章以碑銘傳記一類寫得最為講究,但最有價值的當數《獄中雜記》。作者因同鄉戴名世“南山案”牽連入獄,幾乎論斬。文章記獄中的種種黑暗現象,真切而深透,雖事繁而細,但條理分明,文字準確,足見其功力。
劉大�(1698-1779)上承方苞,下啟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發展了桐城派的理論,提出“神氣”說。其文章抒發懷才不遇,指摘時弊,才氣較足,奇宕雄肆,清麗多變,但有擬古痕跡。
姚鼐(1731-1815),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姚鼐一生安寧,中年辭官後以授徒為業,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使桐城派影響擴大。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理論的集大成者,既擴大了方苞的“義法”說,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統一,又繼承發揚了劉大?的“神氣”說,提出了“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相統一的理論;同時,還總結概括歷代文章的風格論,發展了“陽剛陰柔”相反相成的美學觀。姚鼎著有《惜抱軒集》等,所編《古文辭類纂》流傳極廣。其散文簡潔嚴整,紆徐明潤,《登泰山記》是他的代表作。

⑵ 袁枚和鄭燮的散文

與桐城派散文從內容到形式都形成對比的是袁枚鄭燮的散文。二人散文的共同點是:不為聖道倫常說教,直抒胸臆,寫真性情,語言接近口語。袁枚文不拘一格,有真情實感,《祭妹文》《黃生借書說》是其代表作。鄭燮文自出己意,奇談卓識迭出,幽默詼諧,親切自然,散文主要是一些家書和題畫文,都有佳作。

⑶ 駢文創作

在桐城派以正統自居,聲勢日張時,駢文也很流行,駢文創作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汪中
汪中(1744-1794),一生境遇甚慘,稟性孤直,恃才傲物,被目為狂人。在駢文創作上,他取材現實,情感上吐自肺腑。藝術上“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悲憤抑鬱,沉博絕麗。其名作《哀鹽船文》被譽為駢文中的絕作,此文一出,轟動京師,當時主講揚州安定書院的杭世駿認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