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目的
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的重要巨觀經濟指標,也是巨觀經濟分析與決策以及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CPI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巨觀經濟調控措施的出台與力度,如央行是否調息、是否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同時,CPI的高低也間接影響資本市場(如股票市場、期貨市場、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的變化。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目的,是了解全國各地價格變動的基本情況,分析研究價格變動對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滿足各級政府制定政策和計畫、進行巨觀調控的需要,以及為國民經濟核算提供參考和依據。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就業形勢報告(非農)結合在一起,就成了金融市場上被仔細研究的另一個熱門的經濟指標,因為通貨膨脹影響著每一個人,它決定著消費者花費多少來購買商品和服務,左右著商業經營的成本,極大地破壞著個人或企業的投資,影響著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而且,對通貨膨脹的展望有助於設立勞動契約和制定政府的財政政策。
消費者物價指數測量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包括200多種各式各樣的商品和服務零售價格的平均變化值。這200多種商品和服務被分為8個主要的類別。在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每一個類別都有一個能顯示其重要性的權數。這些權數是通過向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調查他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而確定的。權數每兩年修正一次,以使它們與人們改變了的偏好相符。
功能影響
基本功能
1、度量通貨膨脹(通貨緊縮)。CPI是度量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指標。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說明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
2、國民經濟核算。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需要各種價格指數。如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以及GDP平減指數,對GDP進行核算,從而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
3、契約指數化調整。例如在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義)增長能相等或高於CPI,希望名義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等。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4、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和服務的數量。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則下降;反之則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倒數就是貨幣購買力指數。
5、反映對職工實際工資的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提高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減少,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下降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將名義工資轉化為實際工資。
6、CPI對股市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物價上漲,股價上漲;物價下跌,股價也下跌。
主要影響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並不像已開發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
對匯率的影響
通貨膨脹對美元的影響不太明確。通常情況在一個健康的經濟擴張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來自通貨膨脹的上升,它將損害美元。更高的通貨膨脹率損害了外國人持有的美元投資的價值,因此CPI的持續上升對美元有負面影響。貨幣交易者對其他細微差別也十分敏感。例如,外匯市場的交易者認為美聯儲已經迅速行動並靈活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元可能將保持它的價值甚至升值。
衍生含義
核心CPI,是指將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剔除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至2013年,我國對核心CPI尚未明確界定,美國是將燃料和食品價格剔除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核心CPI。
這種方法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戈登(RobertJ.Gordon)於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國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而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而當時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當時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發生的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主要是受供給因素的影響,受需求拉動的影響較小,因此提出了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來衡量價格水平變化的方法。
從1978年起,美國勞工統計局開始公布從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後的上漲率。但是,就是在美國經濟學界,關於是否應該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來判斷價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爭論,反對者大有人在。
計算統計
計算公式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採用的是固定權數按加權算術平均指數公式計算,即CPI表示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說,購買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在今天要比過去某一時間多花費多少,例如,若1995年某國普通家庭每個月購買一組商品的費用為800元,而2000年購買這一組商品的費用為1000元,那么該國2000年的消費價格指數為(以1995年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說上漲了(125-100)=25%。
在日常中我們更關心的是通貨膨脹率,它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公式為式子中T為t時期的通貨膨脹率,Pt和P(t-1)分別表示t時期(代表報告期)和t-1時期(代表基期)的價格水平。
如果用上面介紹的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價格水平,則通貨膨脹率就是不同時期的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的百分比。
如:一個經濟體的消費價格指數從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么這一時期的通貨膨脹率為T=(112—100)/100×100%=12%,就是說通貨膨脹率為12%,表現為物價上漲12%。
現期中國的CPI指數是根據上年為基期(100)計算得出的,而並非是以歷史某一確定時點作為基期。
統計方法
各省(區、市)調查總隊要在當地抽選調查市縣和價格調查點。目前我國調查地區樣本總數共有550多個市縣,采價點樣本近3萬個,近4000名受過專業培訓的價格採集員從事價格收集工作。第一步,調查市縣自主選定價格調查點。這些市縣要確定價格調查的商店、農貿市場和服務網點(統計術語稱之為調查點),調查點的確定方法如下:首先,將所有調查網點分別以零售額和經營規模為標誌,從高到低排隊;然後,依據所需調查點數量進行等距抽樣,並結合大小兼顧及分布合理的原則抽選。
第二步,價格採集。各省(區、市)都有固定的價格調查人員和臨時調查員按統一規定進行價格收集工作。調查點確定以後,各市、縣價格調查人員就要按照規定時間對選定的商店、市場和服務網點的商品或服務價格,採用“三定”原則進行收集調查登記,“三定”原則即定點、定時、定人直接采價。定點,就是到已選定的調查點,即固定的調查商店和農貿市場,以保障價格資料來源的穩定性和可比性。定時,即在固定的日子和時間來采價,這是保證基期價格和報告期價格在時間上具有可比性,因為採集價格的時間不同,商品的價格也存在差異。這一點鮮活商品體現的最為明顯,比如鮮菜,通常是上午剛上市時價格高一些,晚上收市時價格則低一些。因此,在進行價格調查時,不但每個月的調查次數和日期應保持一致,每次調查的時間也應相對固定。定人,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由固定調查人員去調查,這是為了避免因調查人員的頻繁變動而引起的人為價格調查誤差,保持價格資料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比性。同時各地也常常利用價格採集點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作為輔助性調查工具。
實際采價時還有以下一些原則:同一規格品的價格必須同質可比,即產品性質基本相同可以進行比較;如果商品的掛牌價格與實際成交價格不一致,應調查採集實際成交價格;對於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價格變動比較頻繁的商品(如鮮菜、鮮果等鮮活食品),至少每5天調查一次價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調查採集2-3次價格。 第三步,數據上報。調查市縣每月將調查的價格資料通過網路上報給省(區、市)調查總隊,經過審核後由調查總隊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數據上報到國家統計局。
歷年數據
2011年
2011年10月份,CPI從9月的6.1%下降到5.5%。根據全年的情況,藍皮書預測,2011年的CPI漲幅全年可能達到5.5%左右。2012年物價總水平增長呈回落態勢,預計2012年CPI上漲4.6%。
2011年12月7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2年《經濟藍皮書》預測。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CPI上漲率持續高位運行,2011年前三個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5.6%。
食品為31.79%、菸酒及用品3.49%、居住17.22%、交通通訊9.95%、醫療保健個人用品9.64%、衣著8.52%、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5.6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3.75%
2014年
2014年2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5%,漲幅與上月持平。調查顯示,1月份全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3.7%,影響cpi同比上漲約1.23個百分點。其中,鮮果價格同比上漲23.0%,液體乳及乳製品價格上漲11.9%,鮮菜價格上漲2.1%,豬肉價格下降4.3%。
2014年6月26日,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發布數據,根據京津滬渝穗深蘇7個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1~5月平均,深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9%,漲幅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7城市中深圳仍排第一。
2014年6月CPI同比上漲2.3%。其中,城市上漲2.4%,農村上漲2.1%;食品價格上漲3.7%,非食品價格上漲1.7%;消費品價格上漲2.2%,服務價格上漲2.6%。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3%。
在2014年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回落之時,北京CPI卻迎來逆勢回升。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7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北京市CPI總水平同比上漲2.2%,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價格呈現“七升一降”格局,其中居住價格同比上漲1.6%,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告別今年以來的漲幅放緩態勢。
2014年7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份巨觀經濟數據,全國居民消費指數(CPI)同比上漲2.3%,與上月基本持平,符合市場預期。
2014年7月16日 經國家統計局核算,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漲幅與一季度持平。
2014年9月CPI同比增長1.6%,低於預期,並創下56個月新低。市場預期9月CPI同比增長1.7%。8月CPI同比增長2.0%。,9月PPI同比下跌1.8%,並創下5個月新低。市場預期9月PPI同比下跌1.6%。8月PPI同比下跌1.2%。
2015年1月9日,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5%。其中,城市上漲1.6%,農村上漲1.3%;食品價格上漲2.9%,非食品價格上漲0.8%;消費品價格上漲1.4%,服務價格上漲1.8%。2014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0%。[7]
2014年31省區中CPI漲幅超過全國水平的有13個,且全部告別“3時代”。在31省區CPI漲幅排行榜中,西藏CPI同比上漲2.9%居於榜首,黑龍江僅漲1.5%居榜末。
2014年CPI居於“2時代”及以上的有16個省區,最高漲幅達到2.9%。但無一省區處於“3時代”及以上。據中國經濟網地方經濟資料庫歷史數據顯示,2013年漲幅最高的是青海,達到4%,隨後是新疆的、寧夏等多個省區處於“3時代”,且無一省區漲幅低於2%。而在2014年,除了31省區全部告別“3時代”外,另有15個省區回歸到“1時代”。在此情況下,不少機構和專家提醒,2015年需要警惕通縮風險。
年份 |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 |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
2012 | 102.6 | 102.7 | 102.5 | 98.3 | 98.2 | ||
2011 | 105.4 | 105.3 | 105.8 | 104.9 | 106 | 109.1 | 106.6 |
2010 | 103.3 | 103.2 | 103.6 | 103.1 | 105.5 | 109.6 | 103.6 |
2009 | 99.3 | 99.1 | 99.7 | 98.8 | 94.6 | 92.1 | 97.6 |
2008 | 105.9 | 105.6 | 106.5 | 105.9 | 106.9 | 110.5 | 108.9 |
2007 | 104.8 | 104.5 | 105.4 | 103.8 | 103.1 | 104.4 | 103.9 |
2006 | 101.5 | 101.5 | 101.5 | 101 | 103 | 106 | 101.5 |
2005 | 101.8 | 101.6 | 102.2 | 100.8 | 104.9 | 108.3 | 101.6 |
2004 | 103.9 | 103.3 | 104.8 | 102.8 | 106.1 | 111.4 | 105.6 |
2003 | 101.2 | 100.9 | 101.6 | 99.9 | 102.3 | 104.8 | 102.2 |
2002 | 99.2 | 99 | 99.6 | 98.7 | 97.8 | 97.7 | 100.2 |
2001 | 100.7 | 100.7 | 100.8 | 99.2 | 98.7 | 99.8 | 100.4 |
2000 | 100.4 | 100.8 | 99.9 | 98.5 | 102.8 | 105.1 | 101.1 |
2015年
經濟指標 | 2015年1月(同比) | 2014年12月(同比) | 指標解析 |
---|---|---|---|
PMI(製造業) | ↓49.8 | ↑50.1 | 28個月來首次跌破榮枯線 |
CPI(同比增長率,%) | ↓0.8% | ↑1.5% | 創五年多新低 |
PPI(同比增長率,%) | ↓-4.3% | ↓-3.3% | 連續35個月負增長 |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率,%) | ↑15.7% | 同比連續下跌 | |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 | ↑7.9% | 大幅回升 | |
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長率,%) | ↓10.5% | 連續下跌 | |
M2(同比增長率,%) | ↑12.2% | 小幅回落 | |
新增貸款(億元) | ↑6973 | 小幅回落 |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全國31個省(區、市)2015年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顯示,各地1月CPI漲幅普遍回落,多地創出近年新低,其中,山西、內蒙古、浙江出現零增長,陝西則出現負增長。分析指出,物價仍將低位運行,今年物價目標或有所調整。
2015年1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0.8%,自2009年11月份(0.6%)以來再次跌破1%,創下五年多新低。從地方層面來看,31省份1月份CPI漲幅普遍回落,18個省份CPI同比漲幅跌破1%,多地創出近年新低。如,北京1月份CPI同比上漲0.4%,創下了2010年2月份以來的最低值。引人關注的是,山西、內蒙古、浙江這三個省份1月CPI漲幅為0,陝西CPI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降了0.1%,為近年罕見。在這31個省份中,青海1月份CPI同比漲幅最高,為2.5%,西藏次之,漲幅為2.2%,這兩地也是全國僅有的CPI漲幅在“2”時代的地區。
2015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4%。其中,城市上漲1.5%,農村上漲1.2%;食品價格上漲2.4%,非食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1.1%,服務價格上漲2.2%。1-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1%。
2015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4%。其中,城市上漲1.4%,農村上漲1.2%;食品價格上漲2.3%,非食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1.1%,服務價格上漲2.0%。1-3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2%。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5%,農村下降0.6%;食品價格下降1.6%,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下降0.6%,服務價格下降0.4%。
2015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5%。其中,城市上漲1.6%,農村上漲1.3%;食品價格上漲2.7%,非食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1.3%,服務價格上漲2.1%。1-4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3%。
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農村下降0.3%;食品價格下降0.9%,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下降0.4%,服務價格上漲0.3%。
2015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2%。其中,城市上漲1.3%,農村上漲1.0%;食品價格上漲1.6%,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0.9%,服務價格上漲2.1%。1-5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3%。
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4.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持平,同比下降5.5%。1-5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5%。
2015年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4%。其中,城市上漲1.4%,農村上漲1.2%;食品價格上漲1.9%,非食品價格上漲1.2%;消費品價格上漲1.1%,服務價格上漲2.2%。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3%。
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4.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5.6%。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5%。
2015上半年全國CPI同比上漲1.3%,上半年31省區中CPI漲幅超過全國水平的有18個。在31省區排行榜中,青海CPI同比上漲2.93%居於榜首,新疆僅漲0.21%墊底。上半年各地價格水平持續低位運行,漲勢乏力,未達2%的足有9成。
2016年1月9日,統計局發布2015年12月份統計數據。2015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6%。其中,城市上漲1.7%,農村上漲1.5%;食品價格上漲2.7%,非食品價格上漲1.1%;消費品價格上漲1.5%,服務價格上漲2.1%。2015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4%。
調整措施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涵蓋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菸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數據來源於全國31個省(區、市)500個市縣、6.3萬家價格調查點,包括食雜店、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市場、專賣店、購物中心以及農貿市場與服務消費單位等。為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切實保障CPI計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我們對CPI調查方案進行了例行調整,涉及對比基期、權數構成、調查網點和代表規格品的調整。
一、從2011年1月起,我國CPI開始計算以2010年為對比基期的價格指數序列。這是自2001年計算CPI定基價格指數以來,第二次進行基期例行更換,首輪基期為2000年,第二輪基期為2005年。調整基期,是為了更容易比較。因為對比基期越久,價格規格品變化就越大,可比性就會下降。選擇逢0逢5年度作為計算CPI的對比基期,目的是為了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保持相同周期,便於數據分析與使用。
二、根據2010年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調查數據以及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按照制度規定對CPI權數構成進行了相應調整。其中居住提高4.22個百分點,食品降低2.21個百分點,菸酒降低0.51個百分點,衣著降低0.49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降低0.36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降低0.36個百分點,交通和通信降低0.05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降低0.25個百分點。
三、根據各選中調查市縣2010年最新商業業態、農貿市場以及服務消費單位狀況,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原則和方法,增加了1.3萬個調查網點。採集全國CPI價格的調查網點(包括食雜店、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市場、專賣店、購物中心以及農貿市場與服務單位等)達到6.3萬個。
四、各選中調查市縣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習慣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原則和方法,對部分代表規格品及時進行了更新。
數據公布
中國
CPI月度數據由國家統計局通過新聞發布的形式統一公布,公布形式包括國務院統一安排的新聞發布會和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的傳播。國家統計局發布CPI的時間,月度一般在月後13號左右,季度、年度則延至月後20號左右。
消費價格指數公布內容包括:(1)全國及各省(區、市)CPI;(2)36個大中城市CPI。國家統計局CPI月度新聞稿中含有總指數、大類指數及部分中類指數(如食品類中的糧食價格、油脂價格、肉禽及製品價格、鮮蛋價格、水產品價格、鮮菜價格、鮮果價格、調味品價格等)的變化描述。
美國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PriceIndex,CPI)在美國構成該指標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類,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飲品、住宅、衣著、教育和通訊、交通、醫藥健康、娛樂、其他商品及服務,市場敏感度非常高。在美國,居民消費指數由勞工統計局每月公布,發布時間: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時30分;在報告當月的第二周或第三周發布。有兩種不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是工人和職員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W。二是城市消費者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