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研五號船隸屬於台灣“科技部”實驗研究院,由台灣自行設計建造,全長72.6公尺,寬15.4公尺,最大航速12節,續航力達50天,航程可達1.3萬浬。噸位達2700噸,2011年6月下水,2012年8月交船啟用,2013年2月開始出海執行作業,全船配有18名船員及30名研究員,是台灣噸位最大,裝備最佳的民間學術研究船。名稱由來
在海研五號之前,台灣擁有三艘學術研究船,民眾不喜“4”,所以直接命名“五號”。
性能特點
台灣原有3艘海洋研究船,但每逢冬季風浪較大時,難以出海作業,“海研五號”最大特色是配有先進靜音推動、自動定位系統及水下3千公尺遙控無人載具(ROV)、多音束聲納系統、多頻道震測系統等先進設備。其中ROV配備高畫素水中照相機及HDTV攝影機,及多功能機械手臂,可深入海底3000公尺深的海底,採集長岩心樣本,進行海底資源評估調查,並提供海底電纜維修。“海研五號”不但可頂著8級風浪執行任務,續航力長達50天,可連續航行1.3萬海里,是“海研三號”的兩倍以上,預計每年可提供250天作業船期。
“海研五號”除因未配置破冰設備,無法在南、北極航行外,可協助台灣科學家在全球各大海洋展開勘探研究。
科學任務
“海研五號”除了受各位委託進行海洋相關研究外,它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任務:
探查海底礁層
首要任務是海底礁層研究調查,深入調查陸地延伸的海底礁層究竟有多遠。調查可燃冰
再就是進行可燃冰調查,海研五號於2013年9月底,在西南海域海床採集到高濃度的甲烷氣,並首度實際點燃成功,雖然其中的藏量、濃度、開採價值,還待進一步調查,但是可望成為下一波台灣替代能源發展新頁。
海洋水文研究
海研五號的強項就是研究海洋水文,包括潛艇水下航行都必須仰賴海洋水文掌握,海水溫度密度及鹽分多寡都會有影響。
因此,台灣“海研五號”觸礁沉沒引發海內學術界震驚,很多研究恐就此受阻。
沉船事故
2014年10月10日下午,台灣海研五號船行經澎湖外海時發生機械故障,當天下午5時36分發出求救訊號,7時46分船隻發出遇險訊號,當晚8時11分船隻全部沉沒。台灣防務主管部門11日凌晨證實,在軍方及“海巡署”全力救援下,船上45名成員全數救起,但其中有2人死亡。台灣“交通部”航港局局長祁文中11日凌晨表示,2位確定死亡者名單分別為“中研院”研究員許世傑及海洋中心研究員林怡君,這兩名傷者在送到醫院前即已無生命跡象。截至11日下午,仍有5人傷勢較為嚴重住院治療,另外13人則是輕傷。
沉船意外發生後,台灣軍方與海巡單位共調派4架直升機及9艘軍艦、巡防艇疾赴現場,但當地海象惡劣,受黃蜂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風浪高達7級,加上晚上一片漆黑,搜救困難。
據台灣相關部門表示,檢調中心及“交通部”港務局正在查明沉船原因。海研五號的黑盒子仍在沉沒的船中,裡頭會有駕駛的一舉一動,包含通話錄音等,詳細情形仍需等海事鑑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