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航天技術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和標誌之一,進入空間的能力是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
運載火箭則是目前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入空間的唯一工具,是發展空間技術、確保空間安全的基石,是實現太空飛行器快速部署、重構、擴充和維護的根本保障,是大規模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的載體,是國家空間軍事力量和軍事套用的重要保證,是國民經濟發展和新軍事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確保全全、可靠、快速、經濟、環保地進入空間,推進太空探索技術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程,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目標。
發展沿革
發展階段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共經歷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於戰略飛彈技術起步,主要包括CZ-1、CZ-2;
第二階段是按照運載火箭技術自身發展規律研製的火箭,包括CZ-3、CZ-3A系列、CZ-4系列;
第三階段是為滿足商業發射服務而研製,典型代表是CZ-2E;
第四階段是為載人航天需要而研製的,如CZ-2F火箭;
第五階段是為適應環保及快速反應需要研製的運載火箭,如CZ-5系列、CZ-6系列、CZ-7系列、CZ-8系列、CZ-11等。
火箭分代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了4代運載火箭研製。
第一代:長征一號(CZ-1)、長征二號(CZ-2)為第一代。第一代根據戰略武器型號改進而來,具有明顯的戰略武器型號特點,解決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的問題,但其運載能力等總體性能偏低、使用維護性差、靶場測試發射周期長、採用模擬控制系統。
第二代:長征二號丙系列(CZ-2C系列)、長征二號丁(CZ-2D)、長征三號(CZ-3)、長征二號E(CZ-2E)為第二代。第二代仍然帶有戰略武器型號的痕跡,在第一代火箭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改進;第二代火箭以原始狀態CZ-2C火箭為基礎改進,一、二級與CZ-2C火箭基本相同;採用有毒推進劑(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採用了數字控制系統。
第三代:長征二號F(CZ-2F)、長征三號甲系列(CZ-3A系列)、長征四號系列(CZ-4系列)為第三代。第三代在第二代基礎上,持續開展可靠性增長和技術改進,採用系統級冗餘的數字控制系統;增加了三子級,任務適應能力大大提高;或為滿足載人航天任務需求,增加了故檢和逃逸系統,其任務可靠性大大提高; 簡化了發射場測發流程,使用維護性能得到了提高。
第四代:長征五號系列(CZ-5系列)、長征六號系列(CZ-6系列)、長征七號系列(CZ-7系列)、長征八號系列(CZ-8系列)、長征九號(CZ-9)、長征十一號(CZ-11)等為第四代。第四代採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環境友好;採用全箭統一匯流排技術和先進的電氣設備;最大運載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發展意義
1970年中國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衛星,標誌著中國人獨立自主地掌握了進入空間的能力。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由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由末級一次啟動到多次啟動、從串聯到並聯、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載物到載人的技術跨越,逐步發展成為由多種型號組成的大家族。具備進入低、中、高等多種軌道的能力,入軌精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為中國航天技術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推動了中國衛星及其套用以及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有力支撐了以“載人航天工程”“北斗導航”和“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中國國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實施,為中國航天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長征一號系列
長征一號系列運載火箭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一號丁”兩種型號, 主要用於 近地軌道 小型有效載荷。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CZ-1)是我國第一種運載火箭型號,是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651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65年開始研製。它是在東風四號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一二級為液體發動機,三級為固體發動機。
長征一號研製過程中攻克自鏇穩定、級間連線與分離等關鍵技術。
火箭全長29.8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7噸,起飛推力112噸, 近地軌道(LEO:440公里圓軌道,傾角70度)運載能力為300千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奠定了長征系列火箭發展的基礎,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開闢了中國自主進入空間的新紀元。
長征一號共進行了2次發射,均獲成功,於1971年 退役。
長征一號乙
長征一號乙也被稱作“長征一號馬傑”。是長征一號的第一個改進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馬傑火箭的第三級意麗絲固體火箭發動機來替換國產的第三級GF-02固體火箭發動機。火箭的一、二級沒有更變。但當時因缺乏資金所以沒有向義大利購買馬傑火箭的第三級,因此沒有投入生產。
長征一號丙
第一、二級使用長征一號的發動機,保留不變,而第三級使用更先進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體燃料,使火箭的近地運載能力提高到半噸。1984年首次成功測試第三級發動機,但因種種原因,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於1988年取消了長一丙工程。
長征一號丁
長征一號丁運載火箭(CZ-1D)是在長征一號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的一枚裝有“變軌級”的三級小型運載火箭。全箭起飛質量81.075噸,全長28.22米, LEO(300公里圓軌道,傾角57度)運載能力為930千克(自鏇)和 750千克(三軸穩定)。
1995年5月,長征一號丁火箭首次飛行成功。由於長征一號丁三次飛行任務皆為亞軌道飛行,所以不計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記錄。
目前該火箭 已退役。
長征二號系列
長征二號系列運載火箭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家族,擁有“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系列、“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E(長二捆)”、“長征二號F”等型號, 主要 承擔 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其中長征二號F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型用於載人航天發射的運載火箭。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CZ-2)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基礎型號,是在東風五號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兩級液體運載火箭,用於發射返回式衛星。
長征二號研製過程中首創小推力彈道方案,將運載能力提升25%;在首飛失利後,系統研究並形成運載火箭大型地面試驗方法。
火箭全長32.6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2噸, LEO運載能力2.0噸。
該火箭於1970年開始研製。1974年11月5日首次飛行試驗失敗。第二次發射於1975年11月26日獲得成功,將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隨後,又連續兩次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二顆和第三顆返回式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共完成4次發射,成功3次,於1979年 退役。
長征二號甲
大體就是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但準確指在1974年長征二號首發失敗後,對長征二號使用的風暴一號火箭第二級的陀螺控制系統作了微小改進後的火箭型號。1975年首發成功後,又成功地發射兩次。按照國際慣例,對火箭發動機做多么微小的改進都需要註冊,改進後第二級的“YF-22/23”火箭發動機改稱“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號也同時改作“CZ-2A”(長征二號甲)。這個型號又因與年後的長征二號丙(為提供國際運載服務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會用“長征二號”或“長征二號甲”來標示1974年11月5日的發射失敗,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發射與後期的長二丙發射任務一併收錄為“長征二號丙”的發射任務。
長征二號丙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CZ-2C)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長征二號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兩級常規液體運載火箭,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主要用於發射低軌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火箭全長43.72米,箭體直徑3.35米,起飛質量245噸, LEO運載能力為4.0噸。
改進後發展出的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具備發射LEO、SSO、GTO及大橢圓軌道衛星的能力;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我國現有的酒泉、太原和西昌3個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具備一箭一星、一箭多星的發射能力。
長征二號丙首次成功研製主動章動控制自鏇穩定SM上面級,突破一型火箭不同發射場適應性技術;首次成功研製SMA固體上面級雙星串聯的內支撐安裝結構,可完成多類型衛星發射任務。
長征二號丙於1982年9月首次成功發射。 1998年底,長征二號丙火箭被原航天工業總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是中國首個“金牌火箭”。
長征二號丙改
長征二號丙改進型號有四種:長征二號丙/智慧型分配器(CZ-2C/SD)、長征二號丙/固體發動機(CZ-2C/SM)、長征二號丙/固體發動機甲(CZ-2C/SMA)和長征二號丙/遠征一號S(CZ-2C/YZ-1S)。
長征二號丙/智慧型分配器
長征二號丙/智慧型分配器(CZ-2C/SD)是在長征二號丙(CZ-2C)火箭的基礎上安裝了一個上面級的智慧型分配器,主要用於商業衛星發射任務。
該型火箭於1997年12月8日首次成功發射,連續7次成功發射銥星及其模擬星。
長征 二號丙/ 固體發動機
長征二號丙/固體發動機(CZ-2C/SM)是在長征二號丙(CZ-2C)火箭的基礎上安裝了改進版的固體上面級,主要用於發射高軌道衛星。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達1.25噸。
該型火箭於2003年首次成功發射。
長征二號丙/固體發動機甲
長征二號丙/固體發動機甲(CZ-2C/SMA)是一種三級常規液體火箭,是在長征二號丙(CZ-2C)火箭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研製的三軸穩定固體上面級和雙星適配器,主要用於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 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SSO)達到2.1噸。
該型火箭於2008年首次成功發射。
長征二號丙/遠征一號S
長征二號丙/遠征一號S(CZ-2C/YZ-1S)是在長征二號丙(CZ-2C)火箭的基礎上增加了遠征一號S上面級, 主要用於低軌衛星的多星組網發射任務。 SSO運載能力達到2.3噸。
該型火箭於2018年10月9日首次發射成功。
長征二號丁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CZ-2D)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一種二級常規液體推進劑運載火箭,是在長征四號甲(CZ-4A)的基礎上減少常規液體三子級,並進行適應性改進形成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火箭全長41.056米,箭體直徑3.35米,起飛質量250噸, LEO運載能力4.0噸, 500公里SSO運載能力1.5噸。
長征二號丁於1992年8月9日首次發射成功。
長征二號E
長征二號E(CZ-2E)即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簡稱“長二捆”),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在加長的長征二號丙(CZ-2C)周圍捆綁四枚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配以合適的上面級,可進行中高軌道衛星的發射。
火箭全長49.686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每個液體助推器長為15.4米,直徑2.25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4.2米,起飛質量462.46噸, LEO運載能力達到9.2噸(200公里圓軌道,傾角28.5°)。
長二捆是中國第一種為商業衛星發射而研製的運載火箭,也是我國首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長二捆火箭研製過程中攻克了高空風修正、助推器捆綁和分離、推進劑利用、橫向變軌和全方位調姿定向、大尺寸分離包帶、大型整流罩等和大型發射台等36項關鍵技術,為我國的運載火箭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時,長二捆火箭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捆綁技術的突破,為我國後續載人火箭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長征二號E於1990年7月首次成功發射,共發射7次,成功5次,於1995年 退役。
長征二號F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CZ-2F)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長征二號E(CZ-2E)火箭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確保全全性為目標研製的運載火箭,可靠性超過97%(置信度0.7),主要用於發射神舟飛船到近地軌道。它我國第一種載人運載火箭,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型載人運載火箭。
長征二號F火箭研製過程中攻克載人火箭總體設計、逃逸系統、故障檢測處理系統、馮卡門外形整流罩等重大關鍵技術。
長征二號F基本型火箭全長58.34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助推器直徑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徑3.8米,起飛質量479.8噸, LEO運載能力8.4噸(200×350km,傾角42°)。
長征二號F基本型先後成功發射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為我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目前該型火箭 已停產,後續任務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承擔。
長征二號F改
長征二號F改即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CZ-2F/G),是在長征二號F基本型的基礎上,將助推器推進劑儲箱頂部橢球頂改為錐形頂,提升推進劑儲存量。 長征二號F改包括兩種狀態,即發射運輸飛船狀態和發射目標飛行器狀態。
火箭起飛質量約493噸。發射載人飛船型號和發射目標飛行器或空間實驗室型號的整流罩最大直徑分別為3.8米和4.2米,火箭全長分別為58.34米和52米。火箭運載能力有所提升, LEO運載能力8.8噸(200×350km,傾角42°)。
神舟七號發射任務完成後,長征二號F基本型不再執行任務,後續任務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執行。長征二號F改進型火箭已先後成功發射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飛船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
長征三號系列
長征三號系列運載火箭擁有“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等型號, 主要 承擔高軌道的發射任 務。其中“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又可統稱為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另有計畫中的“長征三號丁”、“長征三號E”。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運載火箭(CZ-3)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在長征二號丙(CZ-2C)的基礎上,增加2.25米直徑氫氧三子級形成的三級液體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
火箭全長44.56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三子級直徑2.25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3.0米,起飛質量204.88噸, 標準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為1.6噸。
長征三號研製過程中首次提出了基於氫氧低溫三子級的火箭總體方案,全新設計地面增壓、氮氣瓶補壓、自生增壓三段有機結合增壓方案,首次研製低溫共底貯箱,首次較全面研究並解決液體火箭低頻振動力學環境管理技術,率先提出並研究液體火箭縱向耦合振動(POGO)問題。
長征三號火箭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中國運載火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首次採用了液氫、液氧作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火箭的多次啟動,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長征三號於1984年首飛成功,共發射13次,成功10次,於2000年 退役。
長征三號甲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CZ-3A)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基礎型號。是將長征三號(CZ-3)氫氧三子級替換為3米直徑、採用兩台8噸氫氧發動機的氫氧三子級,具備了大姿態調姿能力,任務適應能力更強。火箭主要用於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的發射。
火箭全長52.52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三子級直徑3.0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243噸, 標準 GTO運載能力為2.65噸。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研製過程中,突破了YF-75發動機、小型四軸慣性穩定平台、冷氦加溫增壓系統、低溫氫氣能源雙向搖擺伺服機構等四大關鍵技術。
長征三號甲自1994年2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以來,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2007年底,長征三號甲火箭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是中國的第二個“金牌火箭”。
長征三號乙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CZ-3B)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CZ-3A和CZ-2E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大型三級液體捆綁火箭,以長征三號甲(CZ-3A)作為芯級,捆綁四枚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構成,助推器及其捆綁結構則與CZ-2E基本相同。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亦可進行一箭多星發射或其它軌道衛星的發射,也是中國用於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主力火箭。
該火箭共有2種構型:長征三號乙標準型(已停產)、長征三號乙改一型。
長征三號乙標準型
長征三號乙標準型(CZ-3B)火箭芯一級與助推器為不加長狀態,使用4000F型整流罩,控制系統為平台+雷射慣組主從冗餘方案。
火箭全長54.838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助推器直徑2.25米,三子級直徑3.0米,整流罩直徑4.0米,起飛質量425.8噸, 標準 GTO運載能力為5.1噸。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於1996年2月15日首次飛行發射國際708通信衛星失敗,火箭起飛22秒後觸地爆炸。 在1997年8月和10月則成功地發射了菲律賓馬部海衛星和亞太二號R衛星。
長征三號乙改一型
長征三號乙改一型(CZ-3B/G1)是在長征三號標準型的基礎上,採用起飛滾轉定向、雙向風補償、三級一次工作、串聯式雙星分離,使用3700Z加長型(3700ZS型)雙星整流罩。
火箭全長57.056米,整流罩直徑3.7米。
長征三號乙改一型執行過Y14、Y15兩發北斗雙星發射任務。
目前長征三號乙標準型 已停產,後續發射任務由長征三號乙增強型承擔。
長征三號乙增強型
長征三號乙增強型(CZ-3B/E)共有4種構型:長征三號乙改二型、長征三號乙改三型、長征三號乙改三Z型/遠征一號火箭和長征三號乙改五型(研製中)。
長征三號乙改二型
長征三號乙改二型(CZ-3B/G2)是在長征三號標準型的基礎上,芯一級加長1.488米,助推器加長0.768米,採用長征二號F的二級發動機,二級結構得到加強,同時使用4000F型整流罩。控制系統有兩種狀態:平台+雷射慣組主從冗餘方案;雙雷射慣組主從冗餘/衛星導航複合制導方案。
火箭全長56.326米,整流罩直徑4.0米,起飛質量458.97噸, 標準 GTO運載能力為5.5噸。
長征三號乙改二型於2007年5月14日首次成功發射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
長征三號乙改三型
長征三號乙改三型(CZ-3B/G3)繼承了改二型的基本狀態,使用4200F型整流罩,控制系統為雙雷射慣組/衛星導航複合制導。
火箭全長56.542米,整流罩直徑4.2米, 標準GTO運載能力為5.4噸, 地 月 轉移軌道 (TLI) 運載能力 達到3.78噸。
長征三號乙改三型於2011年9月19日首次成功發射中星一號A,並於2013年12月2日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
長征三號乙改三Z型
長征三號乙改三Z型(CZ-3B/G3Z)繼承了改三型的基本狀態,使用4200Z型整流罩,採用1194A衛星支架,安裝姿控發動機和姿控貯箱。 該構型通常與遠征一號上面級相配合。
火箭全長57.126米, 整流罩直徑4.2米, 標準GTO運載能力為5.2噸。
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
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CZ-3B/YZ-1)即長征三號乙改三Z型/遠征一號。是在長征三號乙改三Z型火箭的基礎上,加裝了遠征一號上面級,形成了一個四級火箭。該火箭主要用於執行MEO北斗衛星的“一箭雙星”直接入軌發射任務。
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 21500公里中地球軌道(MEO)運載能力為2.2噸,遠征一號上面級按照MEO雙星發射的狀態,運載能力可以達到1100公斤/星。
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於2015年7月25日首次成功發射兩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
長征三號乙改五型
長征三號乙改五型(CZ-3B/G5)是在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火箭基礎上,將整流罩加長了900毫米,從而能夠包絡更大的衛星。該構型不僅能夠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有效載荷,還將覆蓋太陽同步軌道有效載荷的發射任務。
目前長征三號乙改五型正在研製中。
長征三號丙
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CZ-3C)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長征三號乙(CZ-3B)基礎上研製的,減少了兩個助推器並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同時在芯一級上加裝了兩個尾翼。主要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可以進行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
長征三號丙標準型
長征三號丙標準型(CZ-3C)除助推器數量外,與長征三號乙標準型基本相同。火箭全長54.838米,整流罩直徑4.0米,起飛質量345噸, 標準GTO運載能力為3.8噸。
2008年4月25日,長征三號丙獲首次發射成功,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目前長征三號丙標準型 已停產,後續發射任務由長征三號丙增強型承擔。
長征三號丙增強型
長征三號丙增強型(CZ-3C/E)有2種構型:長征三號丙改二型、長征三號丙改三Z型/遠征一號。
長征三號丙改二型
長征三號丙改二型(CZ-3C/G2)除助推器數量外,與長征三號乙改二型基本相同。
火箭全長56.326米, 整流罩直徑4.0米, 標準GTO運載能力為3.9噸。
長征三號丙改二型火箭於2014年10月24日首次成功發射嫦娥五號T1試驗器。
長征三號丙改三Z型
長征三號丙改三Z型(CZ-3C/G3Z)除助推器數量外,與長征三號乙改三Z型基本相同。
火箭全長57.126米,整流罩直徑4.2米, 標準GTO運載能力為 3.7噸。
長征三號丙/遠征一號
長征三號丙/遠征一號(CZ-3C/YZ-1)即長征三號丙改三Z型/遠征一號。是在長征三號丙改三Z型火箭的基礎上,加裝了遠征一號上面級,形成了一個四級火箭。 該火箭主要用於執行中高軌衛星的直接入軌發射任務。
長征三號丙/遠征一號火箭於2015年3月30日首次成功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17顆衛星。
長征三號丁
長征三號丁(CZ-3D)又稱長征三號乙換型運載火箭(CZ-3B/H),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高軌火箭,以滿足發射需求旺盛的GTO7噸有效載荷發射市場。
最早方案為:長征三號丁為三級半運載火箭。火箭助推器及一二級狀態與長征七號基本一致,僅二子級長度稍加縮短,三子級與長征三號甲系列三子級基本一致,即為原計畫長征七號系列中的CZ-734構型。
CBC方案則為:火箭芯一級改為三模組並聯,取消助推器,其它結構同最早方案。
火箭芯一級與芯二級直徑3.35米,芯三級直徑3米,助推器直徑2.25米, GTO運載能力達到7噸。
長征三號E
長征三號E(CZ-3E)是在長征三號丁(CZ-3D)基礎上,將三子級更換為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改為使用一台YF-115發動機。
火箭為全液氧煤油三級半構型, GTO運載能力5.2噸。
長征四號系列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最早可追溯到上海航天局的“風暴一號”火箭,擁有“長征四號甲”、“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等型號, 主要 承擔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
長征四號甲
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CZ-4A)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是在長征二號丙(CZ-2C)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並增加常規液體三子級而形成的一種常規液體三級火箭,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其主要任務是發射對地觀測套用衛星。
火箭全長41.901米,一、二級直徑為3.35米,三級直徑為2.9米,起飛質量241.092噸,起飛推力約300噸。 900公里 SSO運載能力為1.5噸。
長征四號系列火箭研製過程中,主要突破了YF-40發動機研製等關鍵技術。
長征四號甲於1988年9月首次發射,該型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發射成功率為100%。
目前該火箭 已退役。
長征四號乙
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CZ-4B)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常規液體三級火箭,是在長征四號甲(CZ-4A)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火箭全長47.977米,起飛質量249.2噸, 800公里 SSO運載能力1.9 噸。
長征四號乙於1999年5月10日首次成功發射。
長征四號丙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CZ-4C)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是在長征四號乙(CZ-4B)基礎上,增加了三子級二次啟動能力,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火箭全長47.977米,起飛質量249.2噸, 800公里 SSO運載能力2.8噸。
長征四號丙於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成功發射 。
長征五號系列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冰箭”“胖五” ,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大型低溫液體運載火箭。其芯級使用液氧/液氫推進劑,助推器使用液氧/煤油推進劑。該系列火箭擁有“長征五號”、“長征五號乙”兩種型號, 主要 承擔大質量載荷、空間站建設和深空探測等發射任務。
長征五號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CZ-5)是長征五號系列的基本型號,即長征五號基本型。火箭為二級半構型,全長56.97米,整流罩直徑5.2米,芯級直徑為5米,助推器直徑為3.35米,起飛質量878.556噸, 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運載能力為 13噸(一說14噸)。該型火箭主要將用於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可在整流罩內增加遠征二號上面級作為第三級,即為長征五號/遠征二號(CZ-5/YZ-2)。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於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 它也由此成為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乙
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CZ-5B)為一級半構型。其芯一級以及助推器與基本型相同,但是取消了基本型的芯二級,並使用更長的整流罩。火箭全長53.66米,起飛質量約850噸, 近地軌道 運載能力為 23噸(一說25噸)(軌道高度200×400km,軌道傾角42度)。該型火箭主要將用於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的建設。
長征五號乙預計將於2019年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實現首飛。
長征六號系列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CZ-6)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小型低溫液體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具備適應簡易設施發射的能力,可實現快速發射。
火箭一子級直徑為3.35米,二子級和三子級直徑為2.25米。全箭總長29.287米,起飛質量約103噸。在國內測控限制下, 700公里 SSO運載能力約為500千克,在國外測控支持下, 700公里 SSO運載能力約為1.0噸。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於2015年9月2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成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的首飛箭。
長征六號甲
長征六號甲(CZ-6A)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中型固液結合運載火箭,主要用於執行太陽同步軌道、低軌、中軌的發射任務。它可通過不同數量固體助推器和液體芯級組合形成合理運載能力台階、性價比較高的運載火箭系列。該火箭採用“一平兩垂”測發模式,在發射場測發周期為14天,具有“跨界合作、無人值守、智慧型診斷、落點精確”等特點,具有較強競爭力。
長征六號甲為二級半構型,全箭總長約50米,起飛質量約530噸。火箭芯級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芯級直徑為3.35米,同時捆綁四個2.0米直徑固體助推器 ,火箭標配整流罩直徑為4.2米,根據不同衛星需求可選配3.35米、3.8米和5.2米直徑整流罩。 700公里 SSO運載能力約為4.0噸 。
目前該火箭正在研製中,計畫於2020年實現首飛。
長征六號X
長征六號X(CZ-6X)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我國首款具備一子級垂直定點能力的重複使用運載火箭。該火箭可實現一子級回收並多次使用,可以將目前國內單位重量載荷的發射成本降低約30%。同時還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及時快速的發射服務,契合我國日益增長的微小衛星低成本、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
該火箭計畫於2021年完成首飛,有效填補我國在重複使用航天領域的空白。
長征七號系列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CZ-7)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液體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天舟貨運飛船,以滿足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的需求。
長征七號採用“兩級半”構型,為全液氧煤油火箭,總長53.1米,起飛質量約593噸,芯級直徑3.35米,助推器直徑2.25噸,起飛推力720噸。 運載能力將達到 LEO 14噸, 700公里 SSO 5.5噸。
長征七號於2016年6月25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並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我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
長征七號甲
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CZ-7A)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高軌火箭,以滿足發射需求旺盛的GTO7噸有效載荷發射市場。
該火箭即計畫中的CZ-734火箭,具體見長征三號丁的最早方案。
火箭全長約60.13米,芯一級與芯二級直徑3.35米,芯三級直徑3米,助推器直徑2.25米,起飛質量約573噸, GTO運載能力達到7噸。
目前該火箭正在研製中,預計在2020年首飛。
長征八號系列
長征八號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CZ-8)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主要面向未來中高軌商業發射市場。 該火箭具有發射成本適中、發射周期更短、適應多個航天發射場條件等特點,未來有望具備簡易塔架適應能力,實現總裝、測試及發射一體化以及芯一級和助推器的整體垂直回收。
長征八號為兩級半構型,一子級狀態與長征七號基本一致,捆綁2個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兩者皆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二子級狀態與長征三號甲系列的氫氧三子級基本一致。
火箭全長50.3米 ,起飛質量356噸,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整流罩直徑為4/4.2/4.5米。 700公里SSO運載能力 5.0噸, GTO運載能力2.5噸。
目前該火箭正在研製中,預計將在2020年實現首飛。
長征八號甲
長征八號甲(CZ-8A)計畫採用新概念設計研製,將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的兩個2.25米直徑助推器換成3.35米直徑助推器,即使用三個通用芯級,為CBC構型,同時再搭配一個先進低溫上面級。
長征八號甲相較長征七號甲,少了一級、兩個箭體模組、五台發動機,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但 GTO運載能力同為7噸。
該火箭計畫用於替代長征七號甲。
長征九號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是一款正在論證的新一代重型火箭,未來將用於我國深空探測、載人登月和登火、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如空間太陽能電站)等任務。火箭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發展策略,三個構型的對應結構狀態相同,可模組化組合。可捆綁液體助推器,也可以捆綁固體助推器。
長征九號火箭為三級半構型,全長約93米,芯級最大直徑10米,助推器直徑5米,起飛質量約4137噸,起飛推力約5873噸, LEO 運載能力約140噸, TLI 運載能力約50噸。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預計將於2028年左右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實現首飛。
長征十號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是一款由錢學森論證的紙面火箭。規劃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50噸至150噸,用於重型貨運或載人登月。
長征十號火箭原計畫於1975年首發,未飛。由於時代局限及其目標的不切實際,最終夭折。
長征十一號系列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型四級全固體運載火箭,是長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體運載火箭。與現役以液體推進劑為動力的長征系列火箭相比,它的發射準備時間由“月”縮短為“小時”,將大大提升我國快速進入空間的能力。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全長20.8米,箭體最大直徑2.0米,重57.6噸,起飛推力120噸,該火箭 700公里SSO 運載能力達400公斤, LEO 運載能力700公斤。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星箭接口,可滿足不同任務載荷、不同軌道的多樣化發射需求。 該火箭還計畫於2017年展開海上發射的驗證試驗,2018年實現商業發射。
長征十一號於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飛成功。
長征十一號商業一型
長征十一號商業一型替換了火箭一級外殼材料,並對一級發動機做了改進,進一步提高火箭性能, 700公里SSO運載能力提高到500公斤。火箭可採用陸基或海基及冷熱兼容的多種發射方式。
該型火箭預計將於2018年首飛。
長征十一號商業二型
長征十一號商業二型是我國第一型按成本目標設計、生產、運營的火箭。它是在商業一型的基礎上,將火箭一級直徑拓展到2.5米,增大了一級的裝藥量,延長了一級的燃燒時間。同時通過單機集成,實現箭上電器一體化。該型火箭將覆蓋絕大多數低軌衛星發射需求。
火箭起飛質量115噸,整流罩直徑有2.4/2.7/2.9米三種尺寸可供選擇, 700公里SSO運載能力提高到1.5噸。 火箭採用簡易台架熱發射的發射方式。
該型火箭預計將於2019年首飛。
設計團隊
型號 | 總設計師 | 副總設計師 | 參考資料及備註 |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 錢學森 | 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 | |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 | 屠守鍔 | ||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 | 范瑞祥 | ||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 馬佳 | 孫敬良 | |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 劉竹生 | ||
長征三號運載火箭 | 謝光選 | 孫敬良 | |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 | 龍樂豪 | ||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 龍樂豪 | ||
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 | 龍樂豪 | ||
長征四號運載火箭 | 孫敬良 | ||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 李東 | 朱曦全、楊虎軍、劉站國、王維彬、婁路亮、馬佳 | |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 | 張衛東 | 周遇仁、李程剛、劉紅軍、丁秀峰 |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 范瑞祥 | 程堂明、劉站國 | |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 | 彭昆雅 | 王健儒、管洪仁 |
註: 帶外框為已故者。
基本參數
火箭型號 | 服役時間 | 推進劑 (氧化劑+燃燒劑) | 級數 | 長度 /米 | 芯級直徑 /米 | 助推器 直徑 /米 | 整流罩 直徑 /米 | 起飛 質量 /噸 | 起飛 推力 /千牛 |
長征一號 | 1970-1971年 | 硝酸-27S+偏二甲肼 聚硫橡膠固體推進劑 | 3 | 29.86 | 2.25(一二級) 1.50(三級) | 無此 結構 | 1.50 | 81.57 | 1020 |
長征一號丁 | 1995-2002年 | 硝酸-27S+偏二甲肼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HTPB固體推進劑 | 3 | 28.22 | 2.25(一二級) 2.054(三級) | 2.054 | 81.075 | 1101.2 | |
長征二號 | 1974-1978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2 | 31.17 | 3.35 | 2.20 | 192 | 2786 | |
長征二號丙 | 1982年至今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2 | 43.72 | 3.35 | 3.35 | 245 | 2961.6 | |
長征二號丁 | 1992年至今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2 | 41.056 | 3.35 | 2.9 3.35 | 250 | 2961.6 | |
長征二號E (長二捆) | 1990-1995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2.5 | 49.686 | 3.35 | 2.25 | 4.2 | 462.46 | 5923.2 |
長征二號F 標準型 | 1999-2008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2.5 | 58.34 | 3.35 | 2.25 | 3.8 | 479.8 | 5923.2 |
長征二號F 改進型 | 2011年至今 | 58.34 | 3.8 | 493 | |||||
52 | 4.2 | ||||||||
長征三號 | 1984-2000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液氧+液氫 | 3 | 44.86 | 3.35(一二級) 2.25(三級) | 無此 結構 | 2.6 3.0 | 204.88 | 2961.6 |
長征三號甲 | 1994年至今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液氧+液氫 | 3 | 52.52 | 3.35(一二級) 3.0(三級) | 3.35 | 243 | 2961.6 | |
長征三號乙 標準型 | 1996-2009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液氧+液氫 | 3.5 | 54.838 | 3.35(一二級) 3.0(三級) | 2.25 | 4.0 | 425.8 | 5923.2 |
長征三號乙 改一型 | 2012年 | 57.056 | 3.7 | 未知 | |||||
長征三號乙 改二型 | 2007年至今 | 56.326 | 4.0 | 458.97 | |||||
長征三號乙 改三型 | 2011年至今 | 56.542 | 4.2 | 未知 | |||||
長征三號乙 改三Z型 | 2015年至今 | 57.126 | 4.2 | 未知 | |||||
長征三號乙 /遠征一號 | 4.5 | 3.35(一二級) 3.0(三級) 2.8(遠征) | |||||||
長征三號丙 標準型 | 2008-2012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液氧+液氫 | 3.5 | 54.838 | 3.35(一二級) 3.0(三級) | 2.25 | 4.0 | 345 | 4442.4 |
長征三號丙 改二型 | 2014年至今 | 56.326 | 4.0 | 未知 | |||||
長征三號丙 改三Z型 | 2015年至今 | 57.126 | 4.2 | 未知 | |||||
長征三號丙 /遠征一號 | 4.5 | 3.35(一二級) 3.0(三級) 2.8(遠征) | |||||||
長征三號丁 | 計畫中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3.5 | 60.1 | 3.35(一二級) 3.0(三級) | CBC 構型 | 4.2 | 未知 | 7200 |
長征三號E | 計畫中 | 液氧+煤油 | 3.5 | 未知 | 3.35(一二級) 3.0(三級) | 4.2 | 未知 | 7200 | |
長征四號甲 | 1988-1999年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3 | 41.901 | 3.35(一二級) 2.9(三級) | 無此 結構 | 2.9 | 241.092 | 2961.6 |
長征四號乙 | 1999年至今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3 | 47.977 | 3.35(一二級) 2.9(三級) | 2.9 3.35 | 249.2 | 2961.6 | |
長征四號丙 | 2006年至今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3 | 47.977 | 3.35(一二級) 2.9(三級) | 2.9 3.35 3.8 | 249.2 | 2961.6 | |
長征五號 | 2016年至今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2.5 | 56.97 | 5.0 | 3.35 | 5.2 | 878.556 | 10524 |
長征五號乙 | 在研中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1.5 | 53.66 | 5.0 | 3.35 | 5.2 | 850 | 10524 |
長征六號 | 2015年至今 | 液氧+煤油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3 | 29.932 | 3.35(一級) 2.25(二三級) | 無此 結構 | 2.25 2.6 | 103 | 1200 |
長征六號甲 | 在研中 | 液氧+煤油 HTPB固體推進劑 | 2.5 | 50 | 3.35 | 2.0 | 3.35 3.8 4.2 5.2 | 530 | 7230 |
長征七號 | 2016年至今 | 液氧+煤油 | 2.5 | 53.075 | 3.35 | 2.25 | 4.2 | 593 | 7200 |
長征七號甲 | 在研中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3.5 | 60.13 | 3.35(一二級) 3.0(三級) | 2.25 | 4.2 | 573 | 7200 |
長征八號 | 在研中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2.5 | 50.3 | 3.35(一級) 3.0(二級) | 2.25 | 4.0 4.2 4.5 | 356 | 4800 |
長征八號甲 | 計畫中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2.5 | 未知 | 3.35 | CBC 構型 | 未知 | 未知 | 7200 |
長征九號 | 論證中 | 液氧+煤油 液氧+液氫 | 3.5 | 103 | 10(下面級) 7.5(上面級) | 5.0 | 未知 | 4137 | 57600 |
長征十一號 | 2015年至今 | HTPB固體推進劑 | 4 | 20.8 | 2.0(一二級) 1.6(三四級) | 無此 結構 | 1.6 2.0 | 57.6 | 1200 |
長征十一號 商業一型 | 在研中 | HTPB固體推進劑 | 4 | 20.8 | 2.0(一二級) 1.6(三四級) | 無此 結構 | 1.6 2.0 | 未知 | 1200 |
長征十一號 商業二型 | 在研中 | HTPB固體推進劑 | 4 | 未知 | 2.5(一級) 2.0(二三四級) | 無此 結構 | 2.4 2.7 2.9 | 115 | 未知 |
備註 | 1.注釋: ①即聚硫橡膠-高氯酸銨複合固體推進劑。 ②即端羥基聚丁二烯複合固體推進劑。 ③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參數均屬最新批次型號,非早期型號。 ④長征二號F改進型發射神舟飛船型號(Y型)參數。 ⑤長征二號F改進型發射天宮型號(T型)參數。 ⑥多種整流罩尺寸可選。 ⑦CBC(Common Booster Core),即美國德爾塔IV火箭的芯一級,芯一級三模組並聯即為德爾塔IV型重型火箭。 因此,CBC構型特指芯一級三模組並聯構型。 2.資料來源: ,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 |
運載能力
火箭系列 | 具體型號 | LEO | SSO | GTO | MTO | TLI | TMI | GEO | MEO | |
長征一號系列 | 長征一號 (CZ-1) | 0.3 | ||||||||
長征一號丁 (CZ-1D) | 0.93 | 0.35 | ||||||||
0.75 | ||||||||||
長 征 二 號 系 列 | 長征二號 (CZ-2) | 2.0 | ||||||||
長 征 二 號 丙 系 列 | 長征二號丙 (CZ-2C) | 4.0 | 1.5 | |||||||
1.2 | ||||||||||
長征二號丙 /固體發動機 (CZ-2C/SM) | 1.25 | |||||||||
長征二號丙 /固體發動機甲 (CZ-2C/SMA) | 2.1 | |||||||||
長征二號丙 /遠征一號S (CZ-2C/YZ-1S) | 2.3 | |||||||||
長征二號丁 (CZ-2D) | 4.0 | 2.2 | ||||||||
1.8 | ||||||||||
1.5 | ||||||||||
1.1 | ||||||||||
0.8 | ||||||||||
長征二號E(長二捆) (CZ-2E) | 9.2 | 4.0 | ||||||||
長征二號F (CZ-2F) | 8.4 | |||||||||
長征二號F改 (CZ-2F/G) | 8.8 | |||||||||
長征三號系列 | 長征三號 (CZ-3) | 1.6 | ||||||||
長征三號甲 系列 | 長征三號甲 (CZ-3A) | 2.65 | 1.7 | |||||||
長征三號乙標準型 (CZ-3B) | 5.1 | 3.4 | ||||||||
長征三號乙改二 (CZ-3B/G2) | 5.5 | |||||||||
長征三號乙改三 (CZ-3B/G3) | 5.4 | 3.78 | ||||||||
長征三號乙改三Z (CZ-3B/G3Z) | 5.2 | |||||||||
長征三號乙 /遠征一號 (CZ-3B/YZ-1) | 2.2 | |||||||||
長征三號丙標準型 (CZ-3C) | 3.8 | 2.4 | ||||||||
長征三號丙改二 (CZ-3C/G2) | 3.9 | |||||||||
長征三號丙 改三Z (CZ-3C/G3Z) | 3.7 | |||||||||
新一代中型 高軌火箭 | 長征三號丁 (CZ-3D) | 7.0 | 4.2 | 3.0 | ||||||
長征三號E (CZ-3E) | 5.2 | |||||||||
長征四號系列 | 長征四號甲 (CZ-4A) | 3.8 | 1.5 | |||||||
長征四號乙 (CZ-4B) | 4.2 | 3.4 | ||||||||
3.1 | ||||||||||
2.7 | ||||||||||
2.3 | ||||||||||
1.9 | ||||||||||
1.5 | ||||||||||
1.1 | ||||||||||
0.7 | ||||||||||
0.4 | ||||||||||
長征四號丙 (CZ-4C) | 4.2 | 3.5 | 1.5 | |||||||
3.3 | ||||||||||
3.1 | ||||||||||
2.94 | ||||||||||
2.8 | ||||||||||
2.65 | ||||||||||
2.5 | ||||||||||
2.4 | ||||||||||
2.3 | ||||||||||
長征五號系列 | 長征五號 (CZ-5) | 15 | 14 (13) | 13 | 8.2 | 5 | ||||
長征五號乙 (CZ-5B) | 25 (23) | |||||||||
長征五號 /遠征二號 (CZ-5/YZ-2) | 6.7 | 5.1 | 4.5 | |||||||
長征六號系列 | 長征六號 (CZ-6) | 1.5 | 1.0 | |||||||
0.5 | ||||||||||
長征六號甲 (CZ-6A) | 5.7 | |||||||||
4.9 | ||||||||||
4.0 | ||||||||||
3.0 | ||||||||||
2.0 | ||||||||||
長征七號系列 | 長征七號 (CZ-7) | 14 | 7.5 | |||||||
6.5 | ||||||||||
5.5 | ||||||||||
長征七號甲 (CZ-7A) | 7.0 | 4.2 | 3.0 | |||||||
長征八號系列 | 長征八號 (CZ-8) | 5.0 | 2.5 | |||||||
長征八號甲 (CZ-8A) | 7.0 | 4.2 | 3.0 | |||||||
長征九號 (CZ-9) | 140 (100) | 66 | 50 (35) | 37 | ||||||
長征十一號系列 | 長征十一號 (CZ-11) | 0.7 | 0.4 | |||||||
0.5 | ||||||||||
長征十一號 商業一型 | 0.5 | |||||||||
長征十一號 商業二型 | 1.5 | |||||||||
備註 | 1.運載能力所用單位為噸。 2. 帶外框的型號為已退役或已停產型號。 3. 斜體標註的型號為在研中或計畫中或論證中的型號。 | |||||||||
4.注釋: ①440km圓軌道(下同) @ 70° ②300km @ 57°,發射自鏇衛星。 ③300km @ 57°,發射三軸穩定衛星。 ④ @ 28° ⑤200km @28.5° ⑥增加一個三軸穩定上面級的情況下。 ⑦200×350km @ 42° ⑧ @ 27° ⑨21500km @ 55° ⑩400km @ 70° | ⑪400km ⑫500km ⑬600km ⑭700km ⑮800km ⑯900km ⑰1000km ⑱1100km ⑲1200km | ⑳長征五號系列的LEO與GTO運力根據原IAC-14論文為 23噸和13噸,現官方說法為25噸和14噸。 ㉑200×26000km @ 55° ㉒200×380000km @ 24.5° ㉓200×400km @ 42° ㉔2000×2000km @ 108° ㉕36000×36000km @ 0° ㉖26000×26000km @ 55° ㉗國外測控支持下。 ㉘國內測控限制下。 ㉙長征九號現有論證有兩個方案。 ㉚500km @ 0°-10° | ||||||||
5. 資料來源: ,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 |
主要用途
型號 | 衛星 | 地球探測 | 深空探測 | |||||||||||
宇宙飛船 | 空間站 | 月球 | 火星 | |||||||||||
單星 | 雙星 多星 | 貨運 | 載人 | 僅實 驗室 | 完整 建站 | 間接 入軌 | 入軌 | 著陸 | 採樣 返回 | 載人 登月 | 入軌 | 著陸 | 採樣 返回 | |
長征 一號 | √ | |||||||||||||
長征 一號 丁 | √ | |||||||||||||
長征 二號 | √ | |||||||||||||
長征 二號 丙 | √ | √ | ||||||||||||
長征 二號 丁 | √ | √ | ||||||||||||
長征 二號E (長二捆) | √ | √ | ||||||||||||
長征 二號 F | √ | √ | √ | √ | ||||||||||
長征 三號 | √ | ? | ||||||||||||
長征 三號 甲 | √ | √ | √ | |||||||||||
長征 三號 乙 | √ | √ | √ | √ | √ | |||||||||
長征 三號 丙 | √ | √ | √ | √ | ||||||||||
長征 四號 甲 | √ | |||||||||||||
長征 四號 乙 | √ | √ | ||||||||||||
長征 四號 丙 | √ | √ | ||||||||||||
長征 五號 | √ | √ | √ | √ | √ | √ | √ | √ | ||||||
長征 五號 乙 | √ | √ | √ | √ | √ | |||||||||
長征 六號 | √ | √ | ||||||||||||
長征六號甲 | √ | √ | ||||||||||||
長征 七號 | √ | √ | √ | |||||||||||
長征七號甲 | √ | √ | √ | √ | √ | |||||||||
長征 八號 | √ | √ | ||||||||||||
長征八號甲 | √ | √ | √ | √ | √ | |||||||||
長征 九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征 十一 號 | √ | √ | ||||||||||||
備註 | 1.符號提示:√為可載荷,?為未知,空白為不支持。 2.注釋: ①間接入軌:指火箭不能直接將載荷送入TLI(地月轉移軌道),而是將載荷送入遠地點較高的高橢圓軌道後,再由載荷 自身變軌進入TLI。 ② 入軌:指火箭直接將載荷送入TLI。 |
重大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長征二號F、長征五號乙、長征七號中國探月工程 :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長征五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
發射地點統計
發射場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 文昌航天發射場 | 型號總計 | ||||||||
型號\工位 | 5020 | 138 | 921 | 603 | 機動 | 7 | 9 | 16 | 2 | 3 | 101 | 201 | |
長征一號 | 2 | 2 | |||||||||||
長征一號丁* | 0 | 3 | 3 | ||||||||||
長征二號 | 4 | 4 | |||||||||||
長征二號丙 | 11 | 14 | 11 | 6 | 8 | 50 | |||||||
長征二號丁 | 3 | 36 | 2 | 41 | |||||||||
長征二號E (長二捆) | 7 | 7 | |||||||||||
長征二號F | 13 | 13 | |||||||||||
長征三號 | 13 | 13 | |||||||||||
長征三號甲 | 15 | 12 | 27 | ||||||||||
長征三號乙 | 42 | 10 | 52 | ||||||||||
長征三號丙 | 14 | 1 | 15 | ||||||||||
長征四號甲 | 2 | 2 | |||||||||||
長征四號乙 | 3 | 10 | 18 | 31 | |||||||||
長征四號丙 | 6 | 3 | 15 | 1 | 25 | ||||||||
長征五號 | 2 | 2 | |||||||||||
長征六號 | 2 | 2 | |||||||||||
長征七號 | 2 | 2 | |||||||||||
長征十一號 | 4 | 4 | |||||||||||
工位總計 | 2 | 18 | 13 | 59 | 4 | 26 | 41 | 2 | 78 | 45 | 2 | 2 | 292 |
發射場總計 | 96 | 69 | 123 | 4 | |||||||||
備註 | 1.帶外框的型號為已退役型號。 2.*長征一號丁三次飛行都為亞軌道飛行,因此不計入總計數中。 |
各型號成敗統計
型號 | 目前狀態 | 首飛時間 | 發射次數 | 成功次數 | 失敗次數 | 成功率 |
長征一號 | 已退役 | 1970年4月24日 | 2 | 2 | 0 | 100% |
長征一號丁* | 已退役 | 1995年5月29日 | 3 | 2 | 1 | 66.67% |
長征二號 | 已退役 | 1974年11月5日 | 4 | 3 | 1 | 75.00% |
長征二號丙 | 在役 | 1982年9月9日 | 50 | 49 | 1 | 98.00% |
長征二號丁 | 在役 | 1992年8月9日 | 41 | 40 | 1 | 97.56% |
長征二號E (長二捆) | 已退役 | 1990年7月16日 | 7 | 5 | 2 | 71.43% |
長征二號F | 在役 | 1999年11月20日 | 13 | 13 | 0 | 100% |
長征三號 | 已退役 | 1984年1月29日 | 13 | 10 | 3 | 76.92% |
長征三號甲 | 在役 | 1994年2月8日 | 27 | 27 | 0 | 100% |
長征三號乙 | 在役 | 1996年2月15日 | 52 | 49 | 3 | 94.23% |
長征三號丙 | 在役 | 2008年4月25日 | 15 | 15 | 0 | 100% |
長征四號甲 | 已退役 | 1988年9月07日 | 2 | 2 | 0 | 100% |
長征四號乙 | 在役 | 1999年5月10日 | 31 | 30 | 1 | 96.77% |
長征四號丙 | 在役 | 2006年4月27日 | 25 | 24 | 1 | 96.00% |
長征五號 | 在役 | 2016年11月3日 | 2 | 1 | 1 | 50% |
長征六號 | 在役 | 2015年9月20日 | 2 | 2 | 0 | 100% |
長征七號 | 在役 | 2016年6月25日 | 2 | 2 | 0 | 100% |
長征十一號 | 在役 | 2015年9月25日 | 4 | 4 | 0 | 100% |
總計 | 292 | 278 | 14 | 95.21% | ||
備註 | 1.以運載火箭將有效載荷順利送入預定星箭分離軌道為成功標準。 2.*長征一號丁三次飛行都為亞軌道飛行,因此不計入總發射數。 |
逐年成敗統計
1970年至1996年間,中國共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3枚,平均每年發射1.59枚,其中發射成功36枚,部分成功2枚,失敗5枚,達到了83.72%的發射成功率。
1997年至2008年間,中國共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72枚,平均每年發射6枚,12年間無一次失敗,達到了100%的發射成功率。
2009年至今,中國發射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177枚,平均每年發射17.7枚,其中發射成功170枚,部分成功3枚,失敗4枚,達到了96.05%的發射成功率。
年份 | 年計發射次數 | 年計成功次數 | 年計失敗次數 | 發射次數累計 | 成功次數累計 | 失敗次數累計 |
1970年 | 1 | 1 | 0 | 1 | 1 | 0 |
1971年 | 1 | 1 | 0 | 2 | 2 | 0 |
1972年 | 0 | 0 | 0 | 2 | 2 | 0 |
1973年 | 0 | 0 | 0 | 2 | 2 | 0 |
1974年 | 1 | 0 | 1 | 3 | 2 | 1 |
1975年 | 1 | 1 | 0 | 4 | 3 | 1 |
1976年 | 1 | 1 | 0 | 5 | 4 | 1 |
1977年 | 0 | 0 | 0 | 5 | 4 | 1 |
1978年 | 1 | 1 | 0 | 6 | 5 | 1 |
1979年 | 0 | 0 | 0 | 6 | 5 | 1 |
1980年 | 0 | 0 | 0 | 6 | 5 | 1 |
1981年 | 0 | 0 | 0 | 6 | 5 | 1 |
1982年 | 1 | 1 | 0 | 7 | 6 | 1 |
1983年 | 1 | 1 | 0 | 8 | 7 | 1 |
1984年 | 3 | 2 | 1 | 11 | 9 | 2 |
1985年 | 1 | 1 | 0 | 12 | 10 | 2 |
1986年 | 2 | 2 | 0 | 14 | 12 | 2 |
1987年 | 2 | 2 | 0 | 16 | 14 | 2 |
1988年 | 4 | 4 | 0 | 20 | 18 | 2 |
1989年 | 0 | 0 | 0 | 20 | 18 | 2 |
1990年 | 5 | 5 | 0 | 25 | 23 | 2 |
1991年 | 1 | 0 | 1 | 26 | 23 | 3 |
1992年 | 4 | 3 | 1 | 30 | 26 | 4 |
1993年 | 1 | 1 | 0 | 31 | 27 | 4 |
1994年 | 5 | 5 | 0 | 36 | 32 | 4 |
1995年 | 3 | 2 | 1 | 39 | 34 | 5 |
1996年 | 4 | 2 | 2 | 43 | 36 | 7 |
1997年 | 6 | 6 | 0 | 49 | 42 | 7 |
1998年 | 6 | 6 | 0 | 55 | 48 | 7 |
1999年 | 4 | 4 | 0 | 59 | 52 | 7 |
2000年 | 5 | 5 | 0 | 64 | 57 | 7 |
2001年 | 1 | 1 | 0 | 65 | 58 | 7 |
2002年 | 4 | 4 | 0 | 69 | 62 | 7 |
2003年 | 6 | 6 | 0 | 75 | 68 | 7 |
2004年 | 8 | 8 | 0 | 83 | 76 | 7 |
2005年 | 5 | 5 | 0 | 88 | 81 | 7 |
2006年 | 6 | 6 | 0 | 94 | 87 | 7 |
2007年 | 10 | 10 | 0 | 104 | 97 | 7 |
2008年 | 11 | 11 | 0 | 115 | 108 | 7 |
2009年 | 6 | 5 | 1 | 121 | 113 | 8 |
2010年 | 15 | 15 | 0 | 136 | 128 | 8 |
2011年 | 19 | 18 | 1 | 155 | 146 | 9 |
2012年 | 19 | 19 | 0 | 174 | 165 | 9 |
2013年 | 14 | 13 | 1 | 188 | 178 | 10 |
2014年 | 15 | 15 | 0 | 203 | 193 | 10 |
2015年 | 19 | 19 | 0 | 222 | 212 | 10 |
2016年 | 22 | 20 | 2 | 244 | 232 | 12 |
2017年 | 16 | 14 | 2 | 260 | 246 | 14 |
2018年 | 32 | 32 | 0 | 292 | 278 | 14 |
發射成功率:95.21% | ||||||
備註 | 以運載火箭將有效載荷順利送入預定星箭分離軌道為成功標準。 |
發射記錄
主條目:中國運載火箭發射記錄 & 中國運載火箭發射記錄續表
截至到2018年11月20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292次發射,發射成功率在95%以上。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連續成功75次。從1990年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為國外和香港用戶發射了50顆衛星。截至2017年12月,中國長征火箭累計為國內外用戶提供了60次商業發射,其中搭載發射服務15次。
最近4次發射記錄:
序 | 運載火箭 | 有效載荷 | 起飛時 | 目標軌道 | 發射地點 | 結果 |
289 | 長征二號丙 Y22 | 中法海洋衛星(CFOSAT) 北京國電高科天啟一號衛星 北京微納星空某衛星 白俄羅斯科教衛星CubeBel-1(BSUSat-1) 長沙天儀研究院4顆商用微小衛星: “瀟湘一號”02星(TY1-02) 成都國星宇航“星河號”衛星(TY1-03) “長沙高新號”衛星(TY4-01) 銅川空間“銅川一號”衛星(TY4-02) | 2018.10.29 08:43 | SSO | 酒泉 603工位 | 成功 |
290 | 長征三號乙改二 Y41 | 北斗三號導航衛星GEO-1星 (北斗G1Q) (第四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 | 2018.11.01 23:57:04.7087 | GTO | 西昌 2號工位 | 成功 |
291 | 長征三號乙改三Z Y53 /遠征一號 Y12 | 北斗三號導航衛星M17星 (北斗M17) (第四十二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斗三號導航衛星M8星 (北斗M18) (第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 | 2018.11.19 02:07:04.447 | MEO | 西昌 3號工位 | |
292 | 長征二號丁 Y28 | 試驗六號衛星 “天平一號”A星/B星 歐科微“嘉定一號”衛星 “天智一號”軟體定義衛星 | 2018.11.20 07:40:04.462 | SSO | 酒泉 603工位 | 成功 |
未來發射計畫
運載火箭 | 發射日期 | 有效載荷 | 目標軌道 | 發射地點 |
2018年 | ||||
長征二號丁 | 2018年12月7日 | 沙烏地阿拉伯地球觀測和技術演示衛星雙星 (Saudi SAT 5A/B) 長沙天儀研究院3顆微小遙感實驗衛星 瓢蟲系列7顆衛星 國星宇航2顆衛星 立可達教育衛星 | SSO | 酒泉 603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二 | 2018年12月8日 ~02:30 |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 | TLI | 西昌 2號工位 |
長征四號乙 Y39 | 2018年12月 | 資源一號02D衛星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二 | 2018年 | 中星六號C衛星 | SSTO | 西昌 |
長征二號丁/遠征三號 | 2018年 | ? | SSO | 酒泉 603工位 |
長征十一號 | 2018年底 | 歐比特“珠海一號”微納衛星星座03組五星 | SSO | 酒泉 機動發射陣地 |
2019年 | ||||
長征十一號 | 2019年 | ? | SSO | 酒泉 機動發射陣地 |
長征十一號 | 2019年 | ? | LEO | ? |
長征五號 Y3 | 2019年 | 實踐二十號衛星 (東方紅五號平台通信衛星首星) | SSTO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二號丁 | 2019年 | 吉林一號寬幅01星 烏拉圭ÑuSat-6/7/8三顆小衛星 | SSO | 酒泉 603工位 |
長征三號丙改二 | 2018年 | 北斗二號導航衛星G8星 (北斗G8) | GTO | 西昌 |
長征五號 Y4 | 2019年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 | TLI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 | 2019年 | 亞太六號D通信衛星 | GTO | 西昌 |
長征三號乙改 | 2019年 | 中星十八號通信衛星 | GTO | 西昌 |
長征三號乙改三 | 2019年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02星 (風雲四號B星) | GTO | 西昌 |
? | 2019年 | 第二顆量子衛星 | TLI | ? |
長征四號丙 | 2019年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5星(FY-3E)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E星) | SSO (晨昏軌道)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二號丙 | 2019年 | 海洋一號D星 (海洋一號04星)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二號丁 | 2019年 | 埃及遙感衛星二號 | SSO | 酒泉 603工位 |
長征二號丙 | 2019年 | 海洋二號C星(HY-2C)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四號乙 | 2019年 | 中巴地球資源04A衛星(CBERS-4A)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四號丙 | 2019年 | 高分七號衛星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十一號 | 2019年4月 | ? (首次海上發射試驗) | LEO | 赤道海域 海上發射平台 |
長征五號 | 2019年4月 | 尼加拉瓜一號通信衛星(LSTSAT-1) | GTO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五號乙 Y1 | 2019年6月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 LEO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二 | 2019年 | 泰國TCSTAR-1通信衛星 (星空一號通信衛星) (Thaicom 9) | SSTO | 西昌 |
長征五號乙 Y2 | 2019年年底 | “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 | LEO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七號 | 2019年 |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 | LEO | 文昌 201工位 |
長征二號丁 | 2019年 | 實踐十九號衛星 (新一代返回式衛星首星) | LEO | 酒泉 603工位 |
2020年及以後 | ||||
? | 2020年 | 大氣環境和污染物監測衛星 | SSO | ? |
長征二號F改 Y12 | 2020年 |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 LEO | 酒泉 921工位 |
長征二號F改 Y13 | 2020年 |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 | LEO | 酒泉 921工位 |
長征八號 Y1 | 2020年 | ? | SSO | ? |
? | 2020年 | 地震電磁監測衛星02星(CSES-02) | SSO | ? |
長征五號 | 2020年 | 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 | TLI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五號 | 2020年7-8月 | 火星探測器 (環繞器+著陸巡視器) | TMI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 | 2020年 | 印尼PALAPA-N1通信衛星 | GTO | 西昌 |
長征四號丙 | 2020年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6星(FY-3F)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D星)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 | 2020年 | 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 | SSO | ? |
? | 2020年 |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 | SSO | ? |
長征三號乙改三 | 2020年 | 風雲四號微波氣象衛星01星(FY-4M) | GTO | 西昌 |
長征五號乙 | 2020-2022年 | 問天號實驗艙 | LEO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五號乙 | 2020-2022年 | 夢天號實驗艙 | LEO | 文昌 101工位 |
? | 2020-2022年 | 愛因斯坦探針(EP) | LEO | ? |
? | 2020-2022年 | 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MIT) | PEO | ? |
? | 2020-2022年 | 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衛星(STEP) | ? | ? |
? | 2021年 | 中法空間變源監視器天文衛星(SVOM) | LEO | ? |
長征二號丙 | 2021年 |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ASO-S) | ? | ? |
? | 2021年 | 嫦娥P1月球探測器 | TLI | ? |
長征三號乙改三 | 2021年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03星(FY-4C)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C星) | GTO | 西昌 |
長征四號丙 | 2021年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6星(FY-3G)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G星) | SSO | 太原 9號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二 | 2022年5月 | 小行星探測器 | 地球逃逸軌道 | 西昌 |
長征五號 | 2023年 | 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 | TLI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五號乙 | 2024年 | 巡天號光學艙 | LEO | 文昌 101工位 |
長征三號乙改三 | 2024年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04星(FY-4D)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D星) | GTO | 西昌 |
? | 2024-2025年 |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衛星 | ? | ? |
長征三號乙改三 | 2025年 | 風雲四號微波氣象衛星02星(FY-4N) | GTO | 西昌 |
? | 2025年 | 嫦娥P2月球探測器 | TLI | ? |
長征三號乙改三 | 2028年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05星(FY-4E)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E星) | GTO | 西昌 |
長征九號 Y1 | 2028年 | ? | ? | 文昌 |
長征九號 | 2030年 | 火星表面採樣返回 | TMI | 文昌 |
長征五號/上面級 | 2030年 | 木星探測器 | TJI | 文昌 101工位 |
? | 2035年 | 風雲六號氣象衛星(FY-6) | GTO | ? |
軌道縮寫詳解
軌道名稱 | 軌道縮寫 | 英文名稱 | 軌道高度 | 軌道傾角 |
近地軌道 | LEO | Low Earth orbit | 200~2000km的近圓或橢圓軌道 | [0°,90°] |
高橢圓軌道 | HEO | Highly Elliptical orbit | 小於1000 × 大於35786km | [0°,90°] |
極地同步軌道 | PEO | Polar Earth orbit | 大於200km的近圓或大橢圓軌道 | 90° |
太陽同步軌道 | SSO | Sun-Synchronous orbit | 200~6000km的近圓軌道 | 大於90° 具體由軌道高度決定 |
超同步轉移軌道 | SSTO | Super-Synchronous Transfer orbit | 200 × 大於35786km | [0°,90°]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GTO | Geostationary Transfer orbit | 200 × 35786km | [0°,90°] |
地球同步軌道 | GSO | Geostationary orbit | 35786km圓軌 | [0°,90°] |
傾斜地球同步軌道 | IGSO | Inclined Geosynchronous orbit | 35786km圓軌 | (0°,90°) |
地球靜止軌道 | GEO | Geosynchronous orbit | 35786km圓軌 | 0° |
中地球軌道 | MEO | Medium Earth orbit | 2000~35786km的近圓軌道 | [0°,90°] |
中地球轉移軌道 | MTO | Medium Earth Transfer orbit | 200 × 2000~35786km | [0°,90°] |
地月轉移軌道 | TLI (LTO) | Trans-Lunar injection (Lunar Transfer orbit) | 200 × 約380000km | 約28.5° |
地火轉移軌道 | TMI (MTO) | Trans-Mars injection (Mars Transfer orbit) | 200 × 約380000000km | |
地木轉移軌道 | TJI (JTO) | Trans-Jupiter injection (Jupiter Transfer orbit) | 200 × 約930000000km |
備註:
1.軌道高度與傾角均為理論數值(最大範圍),具體由發射場緯度與火箭飛行程式決定。
2. 四大發射場經緯度: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緯40°58′05.54″;東經100°16′41.31″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北緯38°50′55.42″;東經111°36′28.89″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緯28°14′44.73″;東經102°01′36.43″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北緯19°19′00.00″;東經109°48′00.00″
3.注釋:
①典型LEO載荷理論軌道參數:
•(長征二號F發射)神舟飛船(單獨任務)入軌軌道:200 x 350km @ 42°
•(長征二號F發射)神舟飛船(對接任務)入軌軌道:200 x 330km @ 42°
•(發射)中國空間站組件入軌軌道:200 x 400km @ 42°
•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軌道:500km @ 0-10°
•中國空間站運行軌道:400km @ 42°
•國際空間站運行軌道:400km @ 51.6°
•哈勃太空望遠鏡運行軌道:550km @ 28.5°
②不同軌道高度SSO的軌道傾角:
•400公里SSO傾角約為97°。
•500公里SSO傾角約為97.4°。
•600公里SSO傾角約為97.8°。
•700公里SSO傾角約為98.2°。
•800公里SSO傾角約為98.6°。
•900公里SSO傾角約為99°。
•1000公里SSO傾角約為100°。
③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超同步轉移軌道的發射任務基本由長征三號甲系列承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通常當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三級剩餘速度增量(指火箭從200km x 28.5°的停泊軌道開始,將衛星送入200 x 35786km x 28.5°的標準GTO後,還能再攜帶衛星加速多少。)大於等於105m/s時,採用此種軌道。
(長三甲系列在西昌發射前提下)其軌道高度大於或等於41600公里,軌道傾角小於或等於26.46°。
④標準GTO具體參數:
•從西昌發射:200 x 35786km @ 28.5°(ΔV=1836.5m/s)
•從文昌發射:200 x 35786km @ 19.5°(ΔV=約1650m/s)
•美國標準/從卡角發射:185 x 35786km @ 27°(ΔV=約1800m/s
•國際常用/從赤道發射:185 x 35786km @ 0°(ΔV=約1500m/s)
ΔV指有效載荷從此標準GTO變軌至GEO所需速度增量。
⑤例:北斗IGSO星理論運行軌道參數:35786km x 55°
⑥典型MEO衛星理論軌道參數:
•北斗MEO星運行軌道:21500km @ 55°
•GPS衛星運行軌道:20200km @ 55°
•伽利略導航衛星運行軌道:23222km @ 56°
•格洛納斯導航衛星運行軌道:19100km @ 64.8°